欢迎来到春秋美文网!

活着余华随笔

读后感 时间:2020-07-12

【www.cqwcsy.com--读后感】

  活着余华随笔【第一篇:余华《活着》读后感

  有一条路叫做人生,有一种状态叫做活着。活着的人们跋涉在人生的路上,经历悲喜,体验酸甜苦辣,感受快乐与忧伤。总会选择一种方式释放隐藏心中的情感─那无可抑制的孤独寂寞、那痛失美好的深沉忧郁。读书,沉浸于文字的海洋,遨游与想象的世界─无疑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不同于其他方式,读书是一种极其个体的行为。在读的过程中,我们会被故事所吸引打动,把作品中的故事移情于现实,甚至有时无法从中挣脱出来:为人物的悲欢离合而喜怒哀乐。余华的《活着》即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

  故事没有宏大的场面,只有江南淡淡的稻香充盈纸上,同时,还有淡淡的快乐与哀伤。但也许这些都只是表象。当我们被年老的富贵平静的语气所吸引,当我们在文字中目睹他一个又一个亲人、朋友相继离他而去,那淡淡的哀伤却越来越浓,浓得让人有些压抑,当这种压抑浓重到一定程度时,我们的泪水便冲破情感的堤岸,随着悲伤泛滥。理智的人流下的是同情的泪,而感性的人则把自己当成了富贵,在潜意识里为富贵也为真的自己流泪。因为活着的人早晚会离去,离去的人却永远不会归来,只有在记忆和梦中才会找寻到一丝痕迹。

  父亲、母亲、儿子有庆、妻子家珍、女儿凤霞、女婿二喜、外孙苦根、朋友春生、半朋不友的龙二,关于这些人的死亡,作者用的是近似于〝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没有号啕大哭,没有肝肠寸断,却让我们为之巨恸。尽管亲人已经离去,但那亲情依旧温暖富贵与我们。

  曾经熟悉的面孔,曾经感知的体温,曾经亲切的嘘寒问暖,所有这些都已遥远,只有富贵还在孤单的活着,为苦难活着,为死亡活着。难道活着只是忍受苦难,等待死亡吗?于是我们在几次流泪后,会自然地进入一种思考的状态,思考生存的意义。

  尘世所有的苦难,活着的人必须承受,在命运面前,我们只有一个选择─忍耐,忍耐永久的孤独,忍耐接踵而至的不幸,甚至是死亡。

  《活着》并没有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活着,只是在隐约地说要好好活着,我们只能等待被时间和命运的遗弃,而没有权利抛弃生命。

  读《活着》,会获得身心对人生的震撼,会对命运产生一种无力的感叹。也许活着的轨迹,在我们还未存在于这人世之前已然划定。从遥远的远古到今天、此刻,尽管沧海桑田多次变换,但远方来的风依然还在细细的吹,我们能改变的只有活着的态度,因为我们依然活着。

  活着余华随笔【第二篇:余华《活着》读后感

  《活着》这本小说是在无意中看到的,本也只是泛泛的通读一遍,但是没想到在故事的一开始,我就仿佛被作者带入了故事中,仿佛身临其境般也生活在那个四十年代。让我相信,作者笔下的这个故事是真实的,遂激发了我详尽拜读的兴致……

  福贵,从一个大户人家的少爷,一夜之间赌掉家里的祖业,妻子家珍带着未出生的儿子去了娘家,父亲的离世,自己被抓去当壮丁打仗,差点没饿死在战场,两年后九死一生的逃回了家,原本活泼可爱的女儿凤霞变得又聋又哑,母亲病重,不久撒手人寰,福贵连最后一面也没有见到。家里只剩下福贵、家珍和他们的一对儿女。本想生活就此可以平淡安稳,没想到太平的日子没过多久,家珍就病倒了,毕竟出身富贵人家的小姐,没干过什么粗活重活,眼看着家珍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他们就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有庆身上,他们砸锅卖铁的供有庆上学,希望儿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光宗耀祖。

  事与愿违,老天爷似乎和福贵开一个天大的玩笑,突然有一天友庆躺在了医院的太平间里,再也没有醒来。原来有庆是为了救难产的校长输血过多而死的,而校长的老公竟然是福贵曾经打仗时一起经历生死的弟兄春生。要不是因为是春生,福贵或许就闹出人命了。福贵扛着冰冷的儿子偷偷的用一块布裹起来埋在了村西头,家珍的身体弱,得了软骨病,福贵害怕家珍知道有庆不在了,撑不住,就一直瞒着,说有庆生病住院了。家珍是个聪明的女人,她能体会到福贵的痛楚,直到有一天,家珍让福贵背着她到村西头看看,福贵的双腿像灌满了沙袋一样的沉重,他不敢往西走,却径直往了东去。突然他感到自己的脖子都湿了,家珍哭着说我知道儿子没了,不用瞒我了……两人来到儿子的坟前一通的撕心裂肺、肝肠寸断。家珍远比福贵想的坚强,在与病魔抗争的同时,还操持着家务。

  时间一天天过去,眼看着女儿凤霞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福贵到处托人提亲,终于有一户城里人家看上了凤霞,只可惜那人身有残疾,是个歪脖子。但人也算忠厚老实,勤快能干。主要是心疼凤霞,对凤霞好。凤霞虽然聋哑,但是长的也算眉目清秀,亭亭玉立。没过几天凤霞便风风光光的出嫁了,福贵和家珍悬着的心也算落了地,想凤霞这辈子也算有人照应了,老两口死也能瞑目了。

  但是没有想到,老天爷好像专门给福贵作对一样,凤霞在生苦根的时候大出血死了。抛下了嗷嗷待哺的婴儿和苦命的二喜。福贵一夜之间从喜到悲,像过山车一般。二喜扛着凤霞回到家中,让凤霞和家珍见上最后一面。那一夜外面飘着大学,寒风凛冽,冰冷刺骨,这样的天气来形容这个家庭此时的情况再合适不过了。

  埋了凤霞没多久,家珍的病情日益严重,连炕也起不来了。福贵上了年纪,身体也大不如从前,但为了这个家还是得下地去干活,因良田包产到户,不干就没有吃的。一天中午下地回到家,福贵去给家珍做饭的时候,家珍不行了,握着福贵的手再也没有了温度。福贵知道,家珍定是想孩子了,去看看,只是这一去怕是永远也回不来了。

  这个家里只剩下福贵一个人了,几天不见,福贵的头发全白了,一下子苍老了许多。想想城里还有自己的亲外孙,福贵经常往城里跑。二喜白天干活就把苦根背在篓子里,福贵觉得也不是办法,就住到了城里,两人一起干活看孩子,日子还能好过些。可好景不长,二喜在搬楼板的时候被砸死了,现场血肉模糊,只听到二喜死前声嘶力竭的喊“苦根”。那一年苦根才4岁。

  福贵领着苦根回到了乡下,一老一小自此相依为命,邻居无不可怜这对爷孙。因家里没有了劳力,日子自然好不到哪里去。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苦根五岁便能割麦子了。突然有一天苦根生病发烧了,福贵用姜和借来的糖为苦根熬水喝,好在苦根烧退了。福贵觉得孩子可怜,便煮了些豆子给苦根补补,这孩子兴许是太饿了,也太苦了,直到豆子把自己噎得喘不过气来,脸都紫了。在地干活的福贵听闻此事,跌跌撞撞的跑回家,看到外孙被豆子噎得断了气,整个人顿时就瘫软在地。苦根死的那一年他才5岁。

  这就是福贵的一生,中年,父亲被自己气死,母亲病死,儿子救人而死,女儿难产大出血死,妻子病死;晚年,女婿出意外而死,外孙吃豆噎死。福贵的一生坎坷而辛酸,看着至亲一个个离自己而去,福贵在绝望中苟延残喘的活着,他不是为自己而活,更多的是为死去的家人而活,他要用他余下的生命去还年轻时候欠下的债,那是一笔没有数额的债,不知道福贵多久能够把这欠下的债还完,或许到福贵死的那一天也还不上……

  有人会说,或许福贵要是当初不去赌钱,也就不会沦落到今天这般田地。或许,这只是或许,福贵之所以沦落到今天怨不得别人,只能怨他在误入歧途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最后输的一败涂地。他不仅输掉了自己的一生,还让一家人为此做了陪葬品。

  且行且珍惜,生命只有一次,这辈子能成为一家人,这是几世修来的缘分,我们应当好生珍惜,不论贫穷与富有,我们都应当老老实实做人,本本分分做事,没有一步登天的成功,也没有唾手可得的幸福。所有的一切都要靠我们勤劳的双手去创造。无论何时,家人永远是我们活下去的强有力的支撑,家人是我们活下去的希望,是我们活下去而为之奋斗的勇气;家是爱的港湾,是漂泊游子停靠的岸。如果在福贵一败涂地之后没有家珍和孩子们作为他的后盾,或许他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他之所以在家庭屡遭变故之后还能这么顽强的活着,靠的就是一份责任、一份对家庭的责任。

  钱财乃身外之物,有人视金钱如粪土,因为那是有比金钱更可贵的东西——家人。好好爱自己的家人吧,不离不弃,生死相依。家人不求你能大富大贵,只求你能安稳平安,就像《活着》中家珍对福贵的那种企盼一样。

  活着余华随笔【第三篇:余华《活着》读后感】

  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余华《活着》

  这故事讲述了福贵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儿子,娶了城里一个有钱人的女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天都进城里的赌馆赌钱。赚得不多,输了的不少,终于有一天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一次福贵爸上茅厕时死了。也许这是报应,他是地主,是败家子。地主位置被一个以前经常借钱给福贵赌博的人坐了。一贫如洗的福贵因为为救母病去城里抓药,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拉去当兵。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当他幸运归家时,女儿却已经成了哑巴,母亲死了,家里一穷二白。

  福贵的儿子意外身亡,后来女儿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却因产后失血过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时被板车压死了,外孙子吃豆子时死了。福贵老了,故事结束了……

  福贵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苦,当他看着亲人离自己而去时,心底那时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鲜血都流出来了……但他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到风烛残年之时,依然牵着一头老牛做伴过日子。

  他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活着是为了让死去的人安心。其实福贵并不知道什么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这样,经历一下酸甜苦辣,有钱就赌一赌,没钱就种种田。活着就是这么简单。

  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对自己前途不怀有任何希望,于是他们也选择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亦有些人,在碰到丁点儿大的困难时,选择了后退,后来他们觉得退缩也不是解决方法时,于是他们也与世界说了声再见,然后挥手而去了。

  《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然后,教给我们:如何让这根发丝不断裂。我也是想过死的, 而且不止一次。咳,自杀,如今看来多么触目惊心的字眼。

  以往,我只要稍有不如意,每次都会那么想:“哎呀,反正人总归要死的,无非是迟早的事,我这么失败,死了算了!”就那么想着,有时,这念头只是一闪而过;有时,它也会在脑中盘旋好几日。然后,看着周围世界不再那么灰暗,也就不想了。

  我并没有像书评中说的那样“流着眼泪读完全文”,我在看完整本书的同时,也明白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明白了绝望的不存在。福贵,这样一个坚毅的人,在经历了人生几乎是所有的劫难之后,终变成了一个风烛残年,看淡一切的老人。他一个人,走过人生的漫漫长路。 记得曾经看见过朱德庸的一组漫画:上学的时候,老师考验你的智力;上班的时候,老板考验你的毅力……

  当你老了,你以为一切考验都结束了,但你才发现:原来,一切都在考验你的记忆。那么福贵呢,他还会去回忆那一段太过于残忍和不堪的过去吗?我想,他会的吧!因为,他已经把这整一个人生,看成过眼云烟。他与他的那一头取名为“福贵”的牛一起,度过人生最后一段平静的生活。

  我要好好地活着,因为,所有的挫折,与生命站在一起,又都能算得上什么呢?

  活着余华随笔【第四篇:余华《活着》读后感】

  一位走过历史的普通老人娓娓从容地到来他的一生,《活着》里的故事便在老人平淡的声音里,像是静静的河水般流淌出来,没有哀泣也没有呜咽。讲述者老人没有刻意煽情,可是波澜无惊的语言里蕴含的故事震动了读者的心,不禁对老人的曲折不幸一生满怀同情。

  老人在经历了诸多亲人离世,只余孤单的自己凄凉在世后,还能安然平静的向他人讲着自己

  的亲人如何一个个离开,他最终做到这样的超然心态。又说明了他经受了人世间极大的痛苦,物极必反,痛苦的不能再痛苦了,只有平平淡淡的活着。

  《活着》里讲故事的老人叫福贵,他本是个地主的儿子,有土地,有房产,有身份,有地位,是个堂堂大少爷。可他偏偏是个好赌的败家子,很快就把家里的财产输个精光。他的不争气气死了老子,赔着全家人过起了贫穷老百姓的苦日子。好在万贯家产的消失换来了浪子回头,福贵从此改过自新、勤勤恳恳、本本分分的当起了农民,真好地为这个潦倒的家担起了责任。

  没过多久,福贵被国民党抓去做壮丁,当兵期间认识了春生,两年后福贵被共产党俘虏,这才有机会重回到家里。福贵不在家的两年里,他的老母过世,妻子含辛茹苦带着两个孩子艰难地讨生活,凤霞、有庆都张大了不少,凤霞因为发烧变成了聋哑人。

  共产党解放了全中国,进行土地革命,实行大跃进,人民公社。熬过了这之后的苦日子后,眼看着好日子是苦尽甘来,命里安排的却是福贵一生厄运的真正开始。

  钱财散尽方可豁达一笑,因为身边还有亲人的支撑,那么失去了亲人,就是没有了支撑,粉碎了希望。福贵的接下来的后半生,就是在不断地忍受着死神无情的双手将他的至亲从他的身边一个个的夺走,忍受着每次燃起的希望又一次次被掐灭。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一一都死去了,只留下孤孤单单、凄凉独活的老人……

  在我读完《活着》后的第一想法是很不理解为什么徐福贵到最后还要好好地活着?他不止一次地面对着至亲至爱从他身边相继离去,又不止一次的希望遭到破灭,这样的不幸接连不断的砸向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的肉身,饶是任何一个平常人陷入这般精神打击的连环套中,都可能扛不住如此巨大的折磨,将会濒临精神崩溃。

  我曾怀疑是不是生活的压力,亲人离别带给他的痛苦,早已超越了他的心理承受极限;怀疑心灵的抑郁已将他压迫的麻木、冷淡,他的心已被吹向茫茫沙漠,干涸到绝望地苟延残喘余生。

  仔细回想考虑之后,我发现福贵最终变成一个孤独的老人,心态淡然的活着,是有其中的理由的。人是情感动物,往往对痛苦的记忆比较敏感,而且痛苦的经历总让人印象深刻。一旦沉溺便不容易自拔。所以在读《活着》时,情感就在无形当中被福贵的悲惨经历所笼罩。

  活着余华随笔【第五篇:余华《活着》读后感】

  读了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之后,开始对余华有点产生兴趣,活着读后感。课间同学还不停的讨论着。不知谁说他的小说活着很有味道,太好看了。于是我抱着一丝好奇借了这本书。10月5号下午,本着无聊便看了起来,谁知道一看就是一下午,知道把它看玩。

  活着是一个名叫福贵的老人用一天时间对其一生苦难的叙述。在近四十年里,他经受了人间的很多苦难,面临了与一家四代人的生离死别,他本应该死掉,可他活着,甚至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正如作者余华自己所说的那样: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福贵的不死,让人很是迷惑,可是他活着,有着自己存在的价值,有着自己活着的意义,有着自己的不死。作者只是用了普通的叙述方法,但却有种特殊的渲染效果。越读越有沉重感。而这种沉重感并非故事情节本身所造成的。而是作者用最普通甚至于冰冷的语气去描述不寻常的事情。而这种沉重以至于难以自拔的感觉就悄悄地潜入我心里。也正因此有人描述说余华他就像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虚假仁道中剥离出来一样。起初,他吸引我的只是福贵的经历,即小说的故事情节。然后是作者的写作风格和特点。直到看到最后,看完了一本书,再回过头来看看作者的简介、别人的评语我又有了新的感觉。

  回到本质,我一直在想活着的目的何在。仅仅只是为了写小说而写吗?各种人有各种人的说法,有人说他只是为了让人们就对此书留下深刻了印象。因为阅读是一次心理的恐惧经历。而还又人说:实际上,这又暗示了中国文学的另外一个事实——以现实主义做口号的现实主义其实是最不敢面对现实的。比如: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

  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于这里,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确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小说的最后写到过了10年,“两个老不死的”——徐福贵和老牛福贵居然都没有死,他们活着。福贵赶着福贵去犁田,在吆喝福贵的时候嘴里也喊着所有死去亲人的名字,好像他们也都是些驾着轭正在埋头犁田的牛。

  其实人生就像田地,需要有人来耕作。春天播种自己的苦难,夏天则等待自己的苦难,秋天再慢慢的收获自己的苦难,冬天用苦难去品味自己的苦难。最后等待来年继续播种苦难,直到收获苦难的希望。因为他们就是我们自己的驭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读完这本书,我哭了好几次,泪水打湿了一大片枕巾。第一个让我流泪的地方是有庆给他老师输血时被活活抽死的地方。多么懂事、可爱的小孩,每天上学前、放学后都去割草放羊,羊就是他的另一半,而且还那么孝顺好学!这不仅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生活。我的童年也是和羊一块长大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有庆被活活愁死的悲剧呢?我想可能是这个社会现实造成的吧!作为当时的医生,能救活县长夫人是能得到好多好处的,而救不活却可能招来祸患!而一个平常农家孩子的命能值几个钱?臭死了大不了赔几个钱!在他们看来有庆的命就像一只羊、一头猪,用得上已经很好了!

  这不仅有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看的一篇报道。同坐一辆车的农民和工程师一块出车祸死亡,工程时被补偿了几十万,而农民却只有5000……难道工程师的命是命,农民的命就不是命了吗?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为什么要分等级?为什么法律上写着平等公平,而一边又做出违背自己诺言的事?我并不是崇洋媚外的人,可在许多方面我们的确应该向西方国家学习!

  综观全文,当富贵的父母、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外孙相继一个个去世时,他还活着!但它的活着比死更难,活着在那时需要胆量和勇气!因为只要你活着就要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忍受贫困生活与精神的折磨。面对贫困的生活与亲人去世的事实,我敢说有90%的人会失去活下去的勇气,会像县长春生一样选择死亡。其实她那点打击相比富贵又算得了什么?而现实生活中,受到打击挫折如工作不顺利、高考落榜、爱人趋势等而选择死亡的有多少人!

  他们的命不只属于他们自己,还有父母等等!他们在这个世上还有未尽完的责任与义务,福贵亲手埋葬了六个至亲至爱的人。不知是命运对他的特别眷顾或是另一种惩罚,他活了下来。在历经了那么多令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

  记得有那样一句话: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所以,或者是一种幸福,或者是一种煎熬。但不管怎样,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要像富贵一样,不管发生什么,都要坚强的——活着!

本文来源:https://www.cqwcsy.com/duhougan/21315/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