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春秋美文网!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

读后感 时间:2024-07-19

【www.cqwcsy.com--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读后感

   近期,我读了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作者以客观详实的史料,以言必有据、据必可信的史学家站位,真实再现了中国满清那一段悲怆惨淡的历史。读完之后,我陷入沉思,有对大清统治者哀其不幸的怜悯,也有怒其不争的愤慨。掩卷长思,中国如何才能走出一条复兴之路?

  纵观鸦片战争,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大清帝国,为何如此惨败?

  有人说,器不如人。但清朝洋务运动之后,也有坚船利炮,也有亚洲最强海军,为何一样一败涂地?

  有人说,奸臣当道。但清政府也有林则徐、关天培等一批主战的斗士。关天培等虽血战致死,为何也未能赢得一场战斗的胜利?

  有人说,民心涣散。然三元里抗英,民众咋能自发组织,对抗外辱。清政府为何不能凝聚民心共同抗敌?

  有人说,清政府腐败。然大清道光帝也是一位踌躇满志、勤俭自律、意在恢复昔日辉煌的勤勉皇帝;虽官员腐败,然以80万清军对2万敌军,以本土作战对远征之敌,却屡战屡败,难道仅仅以清政府腐败无能来推脱责任吗?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全面分析了鸦片战争时期在遭到欧洲经济、军事和外交冲击时,中国所暴露出来的种种缺陷;并从史学家角度,以冷眼旁观的心态,介绍了清政府体系化的缺陷。

  天朝的崩溃,以历史事实再次揭开失败的伤疤,引人深思。天朝之所以溃败,并不是某几个历史人物的责任,也不是领导者决策是否正确的问题。器不如人、民心不齐、朝政腐败,也都不过是表象。真正溃败的原因,是一个代表着相对落后生产力的农业文明对抗一个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工业文明的不可避免的结果。

  当时的清朝,是典型的农耕文明,是一个从文化、军事、制度、思想都停留在数百年延续的农耕文化模式里。面对外敌铁甲战舰,清军战略战术仍停留在冷兵器时代;面对列强入侵,百姓没有国家、民族观念,意识保留在皇帝家天下的时代;面对工业文明,从皇帝到百官,思想里仍自高自大,重文理而轻科技,鄙视蛮夷之奇技淫巧。

  科技与意识形态共同进步,才能造就新时代文明。思想上的落后,不接受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时代文明,排斥新兴科技,导致了清朝军事、文化、制度脱离了世界飞速发展的时代潮流。即使清军抛弃冷兵器,使用了火炮;即使清军将士奋勇抵抗,以身殉国,面对工业文明和现代意识武装的外敌,清军面对的也不过是一场又一场的惨败,经历的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悲怆。

  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一种新的文明面前,无论上一种文明多么庞大(据英国学者研究发现,18世纪的大清帝国的GDP占世界三分之一,是英国的8倍、日本的9倍),也会瞬间土崩瓦解。现在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下一个知识文明的脚步声也已时隐时现。只有思想上积极准备,充分重视,及早跟上知识文明的脚步,才是中国复兴的正确方向。这就是《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给我的最深切体会。

第2篇: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读后感

  在这个假期,历史系主任给我们历史系学生推荐了很多经典书目,我选择了《天朝的崩溃》这本书,阅读后感想万千。

  提起鸦片战争,每一位国人都能说出几句相关的历史,但是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其中的有些事情并不清晰明了,仍然存在着非常多的疑点。难道这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战役真的是表面看起来的那么简单吗?而在茅海建先生的这本书里,我们的疑问大部分都得到了答案。

  这本书讲述了与鸦片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总的来说,这本书对于我们的历史思维的养成具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

  这本书的一开始,讲述的是有关琦善卖国的内容。作者从对琦善心理活动的探究、从琦善卖国的动机探究以及对琦善卖国罪名的深究,都向我们表明了琦善并非使人们口中的卖国贼。但那又是因为什么人们对琦善一直存在非议呢?茅海建先生提出了忠奸理论和“奸臣模式”,并非是鸦片战争史独有的现象,而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常用方法。因为这种理论和模式具有掩护君主、掩护道统的特殊功能,因而屡屡被官僚士子们用来解释那些不能解释或不愿解释的历史现象。但是,这种理论的"局限性非常大,所以我们在阅读有关著作的时候,必须进行认真的思考和探究。

  接下来,茅海建先生又从武器装备、兵力与编制、士兵与军官方面为我们作了当时清政府军事力量和英国军事力量的对比。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当时清朝的军事力量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落后,事实上,从明末开始,中国就已经接触到了西方的火器。换句话说,我们面对的并不是落后的兵器与先进的火器的对抗,而是枪的射击速度、炮的射击角度等细微差别带来的严重后果。

  有一句话这样说:“细节决定成败”。放在那时,真的可以说是无比确切了。正是这小小的差距,让那场战役中的清朝输的惨不忍睹,被迫打开国门,从此开始了屈辱的中国近代史。在书的最后,作者写了这样的一段话,让我颇为震撼,也把这句话作为我这非常浅薄的读后感的结尾吧!“

  150多年过去了。19世纪是中国人屈辱的世纪。20世纪是中国人饱尝人世间一切艰难困苦的世纪。21世纪呢?人们说,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21世纪呢?也有一些黑头发黄皮肤的人宣称,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可是,真正的要害在于中国人应以什么样的姿态进入21世纪?中国人怎样才能赢得这一称号——中国人的世纪?”

第3篇: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避免不了会拿来和日本相比较,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就陷入了重重困境之中,多少才子都想弄清这颗“东方明珠”怎么就沦落到如此地步,就算有了前车之鉴,天朝还是一如既往,难怪鲁迅会弃医学文,思想的病源不根治,那么一切都是虚幻的美好的惊悚的梦。

  历史教科书可没有那么详细介绍这段鸦片战争,无非就是起因经过结果,无外乎再加上经验总结教训,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些是借着历史来做宣传的,因为留给我们的没有事件背后的思考,需要的是记住那些曾经被欺压过,需要的时候需要展现对立的姿态,仅此而已。前不久看到个对比图,乾隆五十七年,纽交所成立;光绪年间西方工业化发展促成了各大工业企业的诞生…………当天朝还在“十全武功”的时候,西方列强就开始了迈向近代化;1855年鸦片战争后的13年,日本因为黑船事件被迫开国,到1894年甲午战争对天朝取得全面胜利,使得这个汉文化圈内的“兄弟”得以坚定全盘西化……这不是嘲讽天朝,而是想说思想固化不开化,那么昨天会是明天的写照,历史将会一遍又一遍换着戏服再次上演。

  作者查阅了鸦片战争后,各大一号人物的处境,能有从战争中吸取教训的,只能算半个,因为无法具体考证“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化是魏源取自好友林则徐,但他俩道同才相谋,不然只会是萍水相逢,路人甲乙丙丁。林则徐或许得知天朝战败的根源,但他不说不做,这层原因我猜想需要追溯到更上层了,道光帝是一个守旧,满腹祖训的人,就印象来讲是一个没有好奇心的人,更多的是机械式思维的人,新事物新思想到不了他那里,要是这么提出改革就会因言获罪。好在李鸿章在20年之后提倡洋务运动,也算是走出了第一步,举国之力称不上但也是恭亲王牵头,从上而下地,然而到甲午战争一炮打回了原型,这问题恐怕就更复杂了。鸦片战争期间有个叫鄂云的人,旁门左道想尽法子挣得国难财,不仅如此,琦善、杨芳等谎报战情……这些对天朝来讲无需解释就都能明白其道理,那么根源出在了文化上不成?深受汉文化影响的日本,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里,完成了从被欺压到站队列强,这两者之间有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呢?恐怕这让我联想到了鸦片战争期间的道光帝了。

  天朝的惨败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但这是趋势,不是1840年这场战争,就是之后的哪场,天朝的乾隆盛世已经掩盖不了道光体大虚胖,遗憾的是天朝上层谁也没有因为这次惨败而吸收教训,或许谁也没把这当回事,不过添了些茶馆的聊资而已,那么惨败就是注定了的。

第4篇: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读后感

  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考据详实,细节丰富,情怀深远。读罢,对鸦片战争的历史有了全新认识。历史的种种似曾相似之处,也不禁让人唏嘘。掩卷时天光渐亮,静谧被各种声响打破,新的一天开始了。

  作为一般读者,这一段历史,确是熟悉而又陌生的。书中有许多此前熟悉的名字:林则徐、关天培、琦善……也有许多熟悉的地点:虎门、天津、南京……在历史的画卷中,一一展开,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历历在目。

  但当我们跟着作者,循着详细的史料切近的考察时,通常意义上的红脸与白脸、忠和奸,都陷在大清天朝崩溃的大泥潭里,展现出更加丰富的侧面来。从道光皇帝到封疆大吏,到三元里的村民,他们的生活传统、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从今天的眼光看来,既陌生又熟悉,既隔膜又亲切。

  以现在的眼光看来,这种陌生和隔膜的感觉,来自于清王朝“天朝上国”的固有认知与外部世界飞速变化之间的巨大反差。

  众所周知,鸦片战争之前,中华文明以强大的农耕文明和儒家文化,在东亚地区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汉文化圈。同时形成的,还有历代君主居高临下、睥睨寰宇的姿态。这种观念在清王朝达到顶峰,在闭关锁国的同时,又将对外的“天朝体系”发挥到了极致。

  用作者的话来说,正是:在19世纪极速缩小的世界中,“天朝”本是一个特殊的“世界”。

  以及:脚随之跟入新时代,而头脑却依然留在旧时代。

  读书的过程中,有许多感慨,颇似旁观一个表面光鲜、实则百病缠身的巨人倒下,或是一座巨楼的坍塌。灰烬之中,亲历者们粉饰者众,反思者凤毛麟角,作者的评点熠熠闪光。

本文来源:https://www.cqwcsy.com/duhougan/321208/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