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春秋美文网!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后感2500字

读后感 时间:2021-07-23

【www.cqwcsy.com--读后感】

薛兆丰,互联网经济学者,得到App《薛兆丰的经济学课》专栏主理人,少年得到App《少年经济学》主理人,前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席主任。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后感25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后感2500字

  一档《奇葩说》节目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薛兆丰这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他的书籍呢?一般经济学书籍都是很枯燥无味的,但《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这本书却用非常贴近生活的例子向我们讲述了很多关于经济学的知识。小编整理了一篇网友的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新年看完的第一本书就是《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还是很开心的,之前写过一篇读后感,但由于当时没有读完,只是对其中我印象比较深的内容写了一些感受,现在看完了,来和大家聊聊这本书。

  一、关于作者

  既然书名叫《薛兆丰经济学讲义》,作者自然就是薛兆丰本人,他是得到APP《薛兆丰的经济学课》的主理人,著有《经济学通识》和《商业无边界——反垄断法的经济学革命》,是原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曾为美国西北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员,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博士。经常在得到APP上听音频的朋友可能对他很熟悉,而我重拾经济学的学习则是在看过《奇葩说》第五季之后,因为薛老师在其中担任导师,对很多问题都给出了经济学角度的解释。作为一个经济学帝国主义者,薛兆丰老师认为什么事情都可以用经济学解释,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不仅是商业、经济和法律,还包括婚姻、选举和日常工作,而在解释的过程中,会让你获得一个看世界的新角度,可能会不舒服,但也许那就是真相。

  二、书中讲了什么

  这个不用猜,自然就是经济学喽,但是这本书与我以往了解的经济学不一样,这本书中无论是举例还是理论解释,都很贴近生活。而以前我看到的经济学都是各种数学公式和理论模型,很难一眼看懂到底是什么,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远。

  书中从“战俘营里也有经济活动”开始,由浅入深,从“稀缺”、“成本”、“需求定律”,到“国际贸易”和“经济周期”,每一个概念都讲得特别细致。在这里给大家选三个我印象比较深的内容简单讲解一下。

  (一)稀缺

  书中提到经济学的基石是“稀缺”

  “稀缺”的含义非常广泛,不仅指矿产、森林和能源等有形资产的匮乏,还指空气、美貌、天资、注意力和时空等无形资产的不足

  有形资产好理解一些,毕竟世界上的矿产只要用一些就会少一些,森林滥砍乱伐之后要想再恢复成以前的样子,就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有可能。无形资产理解起来就难一些,比如注意力,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才发现注意力也是会被消耗的,同一时间内你把注意力放在刷微博上,就不能用学习。信任也是一样,信任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人与人不断互动积累形成的,而一旦出现了背叛或欺骗,信任就会打折扣,甚至消失,要想再重新建立就更难了。

  那么是什么造成的稀缺呢?书中介绍了两个原因,一是我们想要的东西别人也想要。我们去商场买东西时会发现,我们最喜欢的商品往往价格最贵,这说明我们喜欢的东西别人可能也喜欢。二是我们的需求在不断变化,不断升级。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只有野菜时想馒头,有馒头时又想酒肉,有了酒肉又想艺术,衣食无忧了又想来点刺激的。物质越丰富,需求就越心急,由于以上两种原因导致的事物总是稀缺的。

  (二)成本

  稀缺就必然导致选择,而选择就会有成本。成本,就是被放弃了的最大代价。我们都知道那句老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说的就是成本,而这也是我起初知道成本这个概念的地方。但是书中说的成本,既然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那就不应该是2选1,而是多选一之后,放弃的所有选项中价值最高的那个。比如预算一百块钱,如果用来买水果,就不能用来买汉堡,同样也不能用来买电影票或者其他,而在这众多选项中,哪个代价最大就是这一百块钱卖水果的成本。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成本是所有放弃了的选项中价值最高的那个,而放弃的那些选项并没有发生,我们该如何确定放弃了什么东西?又怎么知道哪个代价最大呢?薛老师给出的答案是:靠想象。也正是有了这个想象空间,才吸引众多经济学家不断挖掘成本的更深层次的内涵,比如公共品使用的成本,制度变迁的成本,社会的成本,竞争的成本等,可以说成本的概念如此深不可测,如果我们对成本有了深刻的了解,那经济学就了解了一半。

  (三)比较优势原理

  这个原理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基本原理之一,最早是由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及赋税原理》中提出来的。

  说的是在一个社会里,每个个体如果把有限的资源,包括时间和精力,只用来生产对他们来说机会成本比较低的那些产品,然后跟别人进行交换,这样整个社会产品的总价值就能达到最大,而且每一个个体的境遇都能得到改善,而不论他们的绝对生产力是高还是低。

  这个原理有几个要点,一是他指的个体可以是个人,可以是家庭,也可以是地区,甚至可以是国家;二是它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每一个个体的时间和资源都是有限的;三是比较优势是来自自己跟自己的比较;四是如果每个个体都集中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把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放在放弃的机会最小,也就是成本最小的生产活动上,那么整个社会总产量就会达到最大。

  这个比较优势原理对我们个人来讲就是通过自我比较,总的效率比较高,成本比较低的生产项目,专注这种生产项目,然后跟别人进行交换,整个社会的财富就能够增加,而个人财富也能增加。

  三、我从中学到了什么

  读完这本书如醍醐灌顶,对于很多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有了深一层的认识。明白做一件事的成本不只有金钱,还包括注意力,时间和与人的沟通,很多因素都要考虑进去;投资和消费其实是一回事,因为投资是时间上的平衡消费;正是人们对世界不同的预期才产生的利息;商品不被当作商品,比如教育,医疗,住房交通,如果不用商品的视角来看待这些,就必然会出现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

  更多的时候也许开放自由竞争,而不是人为干预,市场会给予人们最自然的反应。就像薛老师说的,经济学的理论很简单,难的是如何在生活中运用。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的科学,学会经济学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就会看得更清晰。以往经济学家呈现给我们的都是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和晦涩难懂的术语,给人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这本经济学讲义不仅告诉我们经济学可以很简单,而且身边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经济学解释,只有实践才能将经济学融入到自己的知识框架里,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希望每个人都可以看看这本书,学一些经济学知识,因为只有看得清楚才能活得明白。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后感2500字

  经济学是生活中最实用的学科之一,但是一想到经济学的图表、公式、数据就头大,这是对经济学的误解。

  一、经济学入门的3大误区

  首先声明,牛人入门从那都能开始,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内,这些误区主要针对和我一样的经济学0基础的小白。先讲几个误区:

  1、学经济学必须数学好?错!

  这是最大的误区,经济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初级学的是经济学概念和原理,中级和高级不过是原理进行数学化和证明而已,并没有增加新的经济学内容,如果你只是想学习经济学的思维和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并不需要学到中级高级,不少人因此“误入歧途”。

  2、经济学入门先从大师教材开始?错!

  排除了数学这条拦路虎,经济学入门就容易多了,一提到经济学入门,大部分专业人士都会首推曼昆的教材,当然曼昆的教材也是我心里最好的教材,但是我觉得曼昆教材的入门门槛并不低,看看那些图表公式就知道了,而且尽管曼昆的教材算有趣,但是,教材的形式其实并不适合经济学小白。还有些会推荐马歇尔和萨缪尔森等前辈大师的教材,其实更难,无非是借大师的名号装X而已。

  3、经济学入门先从经典开始?错!

  有些门外汉会推荐你从经济学经典开始,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到到凯恩斯《通论》,其实古典经济学和现在的新古典经济学,形式上差别已经很大了,而且很多思想已经过时了,从经典入门并非一条好路,有了一点经济学基础再去读经典会事半功倍。

  那么经济学入门到底该看什么书?

  二、经济学入门的5个阶段

  1、门外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个人的观点是不管学什么最好的老师都是兴趣,所以不妨把门槛降低一点,先从培养兴趣开始。

  培养兴趣类的著作主要有两种,经济学家的随笔和经济学的故事集,一般人可以从故事集开始,比如《牛奶可乐经济学》《魔鬼经济学》,但是这类不宜沉迷。我个人倾向于从经济学家的随笔集入门,薛兆丰的《经济学通识》,郭凯的《一沙一世界》,兰小欢的《一转念》张五常的《卖桔者言》等。

  经济学通识8.3薛兆丰 / 2015 /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为什么我倾向于推荐从随笔呢?

  因为故事集,一旦你入门之后,你会发现,故事太浅价值太低,但是经济学家随笔却是,入门后你在回想,你还是会有很多新的理解。

  兴趣阶段,并不是为了学习具体的经济学知识,而是从门外窥视经济学世界的精彩,引起你入门的兴趣。

  2、菜鸟级:开始简单的系统学习

  如果真的想入门,还是需要系统的学习,最简单可以从郭凯的《王二的经济学》开始,其实是故事集的升级版,只是把整个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加入其中了,但是真正的经济学原理还是比较少。

  接下来可以看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这本非常通俗易懂,而且知识含量大,涵盖的经济学知识非常全,缺点就是我个人看来有些错误。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8.8薛兆丰 / 2018 / 中信出版集团

  如果觉得这两本不够,同类型还有茅于轼的《生活中的经济学》和王福重的《人人都爱经济学》(新版是《纯粹经济学》),也都通俗易懂。

  读完这几本算是对经济学有个初步系统的学习了。后面就有涉及数学了,如果你没打算用数学,其实经济学还有很广阔的天地等你去了解。

  大一点,可以学习宏观经济学,相关通俗易懂的作品也很多,清华大学韩秀云的《推开宏观窗》是我遇到最通俗的,其次,《经济为什会崩溃》(新版叫《小岛经济学》)《一课经济学》都是偏宏观的。

  3、新手级:正式的系统学习

  想真正入门,教材是跳不过的坎,有了前面的基础,遇到有图表公式的教材也不怕了,国内大学教材多用高鸿业《西方经济学》,首先提醒请绕坑。

  在我心中最好的教材当属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简洁系统清晰,但是,两大本非常教材风,要看完比较难,没毅力的可以选择曼昆的《经济学基础》,这本是《经济学原理》的精华版。

  正因为曼昆的教材简洁和正规,图表也挺多,很多人心有畏惧,大部分人喜欢比较详细偏叙事风格的教材,我先推荐两本替代品,然后再讲曼昆的偷懒读法。

  《诡辩与真相:经济学入门》完全没有图表和公式,或者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这本跟曼昆类似,但是解释更为详细,风格更为轻松。

  但是,真正的入门,最好还是把曼昆啃下来,我分享一点偷懒的读法,就是只读干货,就是只看里面介绍的概念和原理,拓展材料就也不要读了,图表论证分析过程也可以直接跳过,只看结论,然后,每章小节好好看看,都是精华干货,这样曼昆就很快能读完了,读完曼昆可以算是真的经济学入门了,但是接下来还有一个大坑,就是中级、高级经济学。

  4、应用级:不跳坑,进入真实的经济学世界

  前面说过经济学的中级、高级并没有新的经济学理论,主要就是数学化不断加深,所以,所以如果不是做学术研究,还是要研究一些实用一点的真实世界的经济学,那么就加深对概念和理论的学习。

  这条路可以选择张五常的方向,但是张五常的《经济解释》四卷本并不好读好懂,可以先读一下她博客管理员李俊慧的《经济学讲义》,可以说是《经济解释》的通俗版,当然,《薛兆丰经济学讲义》思想也很多来自《经济解释》,看完这两本通俗作品,再读《经济解释》就不难了。

  经济学在真实世界的运用很多,比如行为经济学,可以看2017年诺奖得主塞勒的《错误的行为》,与行为经济学相关的博弈论,可以看《策略思维》,故事为主,如果想系统学习理论,国内张维迎根据北大讲义写的《博弈与社会》。互联网相关的,信息经济学,可以看范里安写的《信息规则》,都算通俗。

  我个人觉得中国学习经济学有责任去了解中国的经济奇迹以及未来可能的危险,这里可以看林毅夫的《解读中国经济》,写得很好。此外,吴敬琏的《中国改革三部曲》,如果嫌三本太厚,重点看最薄的《重启改革议程 : 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另外,诺奖得主科斯的《变革中国》也非常不错,这是他组织会议专门研讨中国经济成就的成果,同时,中国经济学家张五常也提交一篇论文《中国经济制度》,提出县域竞争很有启发,同时为本次会议提交论文的还有周其仁,收录在他《改革的逻辑》一书,提出制度成本下降的观点也很有洞见。

  5、进阶级:把经济学上升到哲学高度

  如果有人想真正的深入学习经济学,又不想走“数学化”道路,我个人建议可以走经济思想史方向,就是了解历代经济学大师的思想及经典。

  其实市场上有些经济学入门读物就是从经济思想史入手的,比如去年热销的尼尔•基什特尼的《经济学通识课》。

  之所以很多人会从经济思想史入门,是因为这种书擅长讲故事,但也容易喧宾夺主,大家都去看故事去了。

  我之所以反对直接读经典入门,或者从经济思想史入门,主要因为经典有些思想已经过时甚至是错误的,所以最好还是选学主流的新古典知识,这样再去读经典就用辨别能力,也比较能理解大师的思想。

  经济思想史最通俗的还是《经济学大师们》(新版叫《天才的回声》),但是要系统学习还是最选择斯坦利•L.布鲁的《经济思想史》,可以学习大师思想的同时重温一遍经济学理论,此外,汪丁丁的《经济思想史讲义》也非常不错,引入了很多哲学思想。

  思想史毕竟都是二手资料,想深入还是需要去读经典原著,有两本基本上必须读,一本就是经济学的开山之作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胡长明的译本听说是最通俗的。另外一本是凯恩斯的《通论》,听说高鸿业亦的比较好,尽管凯恩斯现在备受批判,但是,清华大学韩秀云说经济学基本上可以分为两派,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学派。其他大师依据个人兴趣的吧,我个人感兴趣的是马克思、熊彼得、哈耶克。

  上面说的凯恩的批判,顺便说说对经济学的批判,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质疑批判精神,推荐李俊慧的《经济学讲义》和《经济学的邀请》,前者批判很精彩,尤其批判凯恩斯,情绪有些大,且不可尽信,后者对新古典较为系统的批判和反思,非常不错。

  最后再声明一点,我并非经济学科班出身,主要依据自学过程的遇到的一些通俗作品进行推荐,专业认知请指正和补充,也让我有所收益。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后感2500字

  看《奇葩说》认识薛兆丰,记得第一眼就是带过,不过马东认真得介绍了,给的评价是:这个时代该有的知识分子。随着《奇葩说》一集一集看下来,越来越喜欢薛兆丰这位经济学教授,记得印象最深刻的是用他的经济学知识介绍婚姻关系当中男女双方各自的“地位”。然后也看着一点一点越来越皮,学会去避开马东老师挖的坑,越来越“上道”,第五季《奇葩说》能让我坚持看到最后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薛教授。喜欢他层层深入,一针见血的分析,就觉得他很恐怖,但是又好喜欢啊,第一次喜欢一位这么直的直男。书也是因为一期节目的硬广的才知晓的,然后就放在购物车里,躺在里面躺了好久,终于在11月份下单了,拿到看了第一讲就很受益,觉得理解这个市场的经济有了新的眼光,里面讲人情,小圈子用人情,大圈子靠市场,发给给朋友,朋友说: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她也立刻决定下单了。已经看完三个章节,分别介绍了,稀缺,成本,需求。每一小节后面还会有一道思考题,很喜欢每节课后的额思考题,可以让我根据该节的知识点分析这道思考题,不过有些题目的答案还是一下子答不出来。自己大学唯一过的经济学的书就是《谁动了我的奶酪》,似乎是讲应人应该具备对环境变化的能力,而不能一直墨守成规。这本算是最接近经济学的书了,后面看得最多的是心理学,社会学和小说。这一次因为薛教授的书,难得对经济学类的书感兴趣,兴趣又扩展了一部分。

  说起看书,回头想想自己看过的书也是有那么几本的,比起作家啥的肯定不值得一比。今年看书最频繁也是这一两个月以来,还是手机玩得多,喜欢看剧。看书也不是为了获取什么,算是自己精神可以逃到的地方吧。小说看得最多,偶尔会找些高中时期很喜欢看得网文小说,曾经也一度一直读东野圭吾,不过好像看完《白夜行》之后,觉得看得最爽一本之后,后面也接连看了几本,然后有天在新华书店看《时生》,看着看着突然就看不进去了,然后后面就很就没看过东野圭吾的小说了。

  以前看书是因为别人推荐,现在看自己喜欢的书,我也是现在才知道自己的喜欢的书。其实真正开始看书的算是高中时期,那时候纯粹是为了写一篇好的作文,现在想想,那时候看得书都是很鸡汤,导致我三年时期都是浸泡在毒鸡汤里,真是毒鸡汤泡过的脑袋很自我很自私。现在想想,好在大学里有图书馆,可以让我接触更多的书,冲刷一下被毒鸡汤侵染的脑袋呀。

  总之,还是很多感谢吧。一路走来的磕磕绊绊,酸甜苦辣,但是也拥有了一个阅读的好习惯。

本文来源:https://www.cqwcsy.com/duhougan/73448/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