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春秋美文网!
【www.cqwcsy.com--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大家平时在读书时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内容鉴赏,探讨主题,评论人物,评品语言或者读后感记下来,也可以摘抄下你感兴趣的精美语句,语段,词语。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锦集3篇),欢迎品鉴!
原文:教育天赋的基石——就是深信能够成功教育每一个儿童。我不相信有无法纠正的儿童、少年、青年。要知道,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世界的大门才刚刚为他们开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们要避免压制、毁坏、摧残小孩子身上的美好、善良和人性。
感想:很多时间,教育就是一种信念。你觉得这个孩子行,你所做出的教育行为肯定积极的。但是如果你觉得这个孩子不行,那么你的教育行为可能是消极的。所以在教育生活中,你看待孩子的视角很关键。
原文:我曾说过上千次,直到死也还会说,教师与孩子相互间的善意是最细的线,它可以把心串联起来,通过它,人们不需要语言就能相互理解,也能感受到对方最细腻的心理活动——请注意,这在教育工作中尤其重要。多年的学校教育工作使我坚信,如果我善待孩子,培养他们的善良,那么他们会体谅我的心脏、我的神经,当我心情不好时,当我感到困难甚至说不了话时,他们也会理解我。当感受到我心情沉重时,孩子们会理解我的状态,甚至会很小声说话,避免发出噪声,努力在课堂上和课下给我更多的宁静。我亲爱的同事,这样相互感受对方的内心,学会读懂一个人的心理,是保障我们健康的无穷无尽的源泉。
感想:班级管理中有一个零和效应,大致讲班级里面有好的学生就必然存在不足的学生。零和效应,放在师生关系上,则是老师适当示弱,学生则会强大起来。老师越是强大,孩子可能越是弱小。示弱、请求学生帮助,是一种非常好的策略,班主任越是偷懒,学生自主性可能就越强。
原文:教育教学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开启每个学生的力量和能力,而后让他们感受到在脑力劳动中收获成功的喜悦。而这意味着在教学中应该实行个性化培养,既包括脑力劳动的内容方面(在习题特点方面),也包括时间方面。有经验的教师会在课上给一个学生布置两三道题,甚至是四道题,而给另一个学生只布置一道题;一个学生的题更为复杂,另一个学生的更为简单;一个学生要完成创作性的语言写作任务,如写作文,另一个只需研究文学作品的文本
感想:在《给教师的建议》中,选一句最喜欢的话,那就是“请您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句话从我第一次看书就喜欢上了。教师工作的专业性,很大程度上是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孔子也说了要因材施教。但是回到现实教育环境中,因材施教仍然需要巨大的勇气,特别是面对优秀学生我们舍不舍得给这些学生少做一点题。
原文:小学教师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给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它要足够坚实,以至于在您之后的教师完全不需要考虑基础问题。您是从一年级开始工作的,请把四年级的语文课、数学课大纲和五年级的数学课大纲拿到手。
感想:备课要有全局视角、系统思维。看到一课具体的内容,就要想到这课的前世今生。说老师这个职业,很枯燥,很正常,可能长年累月,都是重复。说老师这个职业,有意思,也在于自己每天愿不愿意在自己课堂上有一点改变。
原文:图像的直观化同时也是智力自我开发的手段。在二三年级,我的学生总是会把算数本一分两半:左一半用来解题,右一半用来记录习题的直观图和草图。在解题前学生会把题画出来。学会把题用图的形式画出来,意味着,完成了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起初孩子会画实物(苹果、花篮、书、鸟),而后过渡到画草图,并用方块、圆形等表示这些事物。我特别关心的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是如何把题画出来的。如果没有掌握这种方法,他们未必能够学会解题,思考问题给出的条件。如果孩子学会了画题,我可以很自信地说,他们就一定能把题解出来。个别学生几个月也没能学会画出习题的条件——这意味着他们不仅还不会抽象地思考,也不会通过“形状、声音、颜色、触感”来思考,需要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而后逐渐转入抽象思维。
感想:低段学生的学习,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大量的直观模型。老师、家长在辅导孩子学习的时候,就要想尽一切办法,能不能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起初是实物,后来是画图。从一年级开始,就开始渗透画图策略,上课的新授探索,让学生画一画,课后也有一些主题画图活动。
放假后,我沉下心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它给我一种豁然开朗感觉,真是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象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茫然中的我以指引。越读越是敬仰敬重,越读越觉得韵味无穷。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做了许多有益的并且是成功的探讨,不仅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学习的极好教材,也是从事教学工作多年的教师进行研究和探索的依据。特别是看了《给教师的建议》中的第76章——怎样对待学习困难的儿童,我感触颇多。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其原因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如果儿童感到学习困难,如果别人都能够接受的东西他却不能接受,那就说明,他在童年时期没有从周围的人那里获得对于他的发展来说应当获得的东西。”是啊,凡事都有个起因,不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我们都不应该忽视其对整个事情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与影响,学习困难的学生也一样。没有哪个孩子一生下来就注定他要套上“学困生”的帽子。实践也证明儿童在成为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过程中,是有其这样或那样的导火线。要找出这根导火线就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所在,也是解决问题的症结所在。这也就说,我们的孩子学习困难不是与生俱来的。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能很多教师更多的是埋怨是讨厌,或者将原因归咎于孩子的智力问题,从而间接的否定了孩子,自然的将孩子归为没有太大希望的一类。的确,教师日常工作很繁忙,不可能兼顾到每个孩子。而往往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我们的学习困难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在这个问题给我们教师的建议是“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平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
我认为要做到这点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及时找到孩子心中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更为重要。我班有一名女同学叫刘凯莉,父亲与母亲离婚,父亲入狱,致使她只好跟后母生活。在生活中缺少父爱,不正常的攀比心理,使她觉得对生活失去乐趣,在同学中总是抬不起头、直不起腰,因而造成课上、课外学习精力分散,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自主学习作用得不到发挥,从而影响了学习。我在家访和调查了解中发现了这些情况。我并没有找她加班加点补课,而是课外常常找她谈心,面对现实中的家庭,疏导她排除心灵上的阴影,培养她的健康心理,关心她的生活,经常对她问寒问暖,使缺少的父爱在老师身上得到。课上多注意她,给她投去亲切的目光,用鼓励的眼神暗示她转移注意力,集中精神听好课,思考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多让她回答,多给她表现的机会,当回答正确或稍为正确时,都给予热情的鼓励。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谈心和鼓励,她学习的自主性起了作用,语文成绩成了班级的领头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家这句话,高度概括了
爱习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大作用。实践反复证明,要实现对学习困难的孩子的转变,教师必须充满一颗爱心,偏爱他们,关心、了解并理解他们。回想起来,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偶尔会为孩子不会学习,不会掌握知识而恼火,因为孩子不能完成作业,不会听写生字词而发怒。我曾一度对一个成绩差、作业马虎的学生头痛不已。一次批改作文,他居然把作文抄得很工整且文章写得不错,我很高兴地在他的作文本上写下“你的字原来可以写得这么漂亮,文章能写得这么感人!以后的语文作业能给老师一个惊喜吗?”结果,下一次他的语文作业依然工工整整。由此,我得到了启发,便时不时地在他作业本上肯定他的进步,提出我的期望,再通过个别交谈、鼓励,逐渐地他上课没那么好动了,学习的劲头大了,成绩不断地提高,一个学期下来,他的期末调查成绩由及格提高到良。你看,我没有花大力气去给他补课,而是根据主体教育的原则,充分地发挥他的自信心和自尊,挖掘他学习的内在潜力,使他提高了语文学习成绩,并为他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和人格基础。
读完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我突然觉得自己要面对一种强大责任感的冲击,我深深地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一种情怀,一种大爱的情怀。要把学生当成活生生的人,而不把学生当成可以随意灌输知识的容器,教师要做一个学生潜能的激发者,学生自尊的维护者,自信心的培育者,要让学生体验到他在学习过程中的自尊,要像爱护荷叶上的露珠那样去爱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且不易察觉的学习愿望。因为学习困难的孩子因为成绩差或其他方面差,内心很敏感,且又很自卑,很多希望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只要老师真正从心里接受他们,信任他们都是可造之材,并用亲切和信任的态度去关心他人、爱护他们,使他们在学习上感到人格上的平等,就会重新审视自己,树立起信心,认真对待学习。上个学期我教过这样一个学生,因为成绩不好,很害怕别人注意到他。因此,我从不当学生面批评他,并且每次提问或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都在确定他会做的情况下,才让他回答或上黑板做题。有时他回答问题答不好,我也先对他笑一笑,才让他坐下。这样他的紧张心情会因我这一笑而缓解下来。经过一段时间,我发现他上课注意力集中了许多,主动学习的热情得到了增强,成绩从以前的“不及格”,一直稳定在“良”,并对语文产生了相当大的兴趣。
教育的的确确是一门艺术。只要你以自己更加成熟、更加睿智的感悟平等的与学生交流碰撞,学生自然会获得更高层次的体验,很多东西就会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类化为精神的血肉。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中,我想“坚持不放弃”才是我们最终从这篇章节中应该提炼到的精髓,对待孩子公平公正,永不放弃,用我们的爱心、责任心、耐心、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发自内心地热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每一个学生都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自己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首先,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我需要认真思考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
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