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春秋美文网!
【www.cqwcsy.com--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邓小平时代读书笔记范文汇总四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本好的传记书,读起来像丰盛的佳肴,让人恨不得化身饕餮;又像极好的茶叶,每每品味都有回甘。书的作者傅高义先生虽然身为美国人,却奔波华夏数千里,从广安、太行,到江西、北京,探寻走访,力求细节,终于写出这部使得“神州士夫羞欲死”的大作。遥览全书,小平同志身经百年风云,对外有交有攻,对内有张有驰,为中国挥手劈开一片新世界,使满眼风光,一时尽入国人眼底,冰封的神州大地春意渐浓。
不是遇人苦誉君,润物无声最动人。小平始终不是理论家,他没有写过艰涩难懂的专著,他的名言几乎都是通俗易懂的乡野俚语。他不是经济学家,影响巨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是学者顾准首创的。他也曾激进,因为政治改革操之过急酿成流血恶果,因为急于开放物价导致通货膨胀。他也曾妥协,为了平衡各方利益,对一些错误的行为有过容忍。但我们仍赞颂他,是他,面对千疮百孔的中国,毅然做出改革开放决定;是他,冲出文革思想禁锢发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呼声。我们赞颂他在跌宕起伏中百折不挠的坚定意志,赞颂他对亿万中国民众所承受深重苦难的感同身受。
他深知,自己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经受挫折、下发南昌时,他每天都一圈又一圈的走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引发出无尽的思考,才支撑他一步一步、亦步亦趋走向神坛。因为心中有人,所以暗夜里有了光。
他深信,共产主义信仰必将改变中国。从苏联时期培养起的共产主义信念,从此再也没有动摇过。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即使众叛亲离,看尽人间冷暖,即使从意气风发的少年走到苍苍白发、沉默寡言,即使从一个理想主义者成为一个标准的功用主义者,他也始终守护着这份信念,以最坚韧的方式践行当初的誓言。
他深知,改革是拯救中国的钥匙。就算要承受被误解的痛楚,改革也势在必行。他以多年积累下的深广人脉和对体制超乎常人的把握,与阻碍改革者博弈,既不屈服于保守势力,也不完全妥协于民意。正是这些在当时看来想了也想不到,想到也不敢做的事为沉睡了几百年的中国打开了通往世界之门。
他忠诚正直,始终忠于党和国家,只要是符合党和国家的利益的事,他会坚定的推行。他谨慎坚决,作出决定前充分思考,决定作出后从不拖拉。他充满自信,用坚毅内在品格积累起强大的资本,周身散发着浓郁的个人魅力。他重视家庭,工作之余的时间都与家人在一起,影响家人以言传身教,以爱以柔情。
正是这样的小平被傅高义付于笔端。这本用了小半年读完的书,久久影响着我此后看问题的态度、看世界的眼光。我今天的题目是一年读书久余香,确切的说应该是一部“时代”久绕梁。
人生石火光。我们生于世上,短短数十载,纵然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成为伟人,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成为正直的人,充实的人,优秀的人。我想,我们读小平,也许会得到启示,何时需要沉默,何时需要隐遁,何时挺身而出,何时拍案而起;也许会学会敬畏,惜往昔之不易,知来者之可追。我们更应从中获得力量,因为这位老人已经用一艘大船送我们离港,我们要做的就是奋力航行,共同驶向更好的远方。那里将有我们所梦想的一切,有洁净的环境,安全的食物,有值得托付的童年,老有所依的归宿,有井然的社会秩序,有善良的人性与人心,那里的人们自觉克己复礼,处处天下归仁,那里是我们不懈追寻的“中国梦”,是终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黄金时代。
我们在邓小平时代的延长线上,我们又正在创造着更加光辉的时代,“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美琼瑶”,更强大的中国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自我实现的条件,唯有回报他以更勤奋的工作,更炙热的忠诚。
一年过去了,我仍记得合上这本书最后一页的那个的下午,5月的阳光打在封面上,历史的风云变幻在柔和的光线中充实而生动,一幕幕故事画卷般映现在眼前。而小平从画中走来,身后是几千年不变的苍茫大地,面前是层峦迭起的现代化高楼间漏出的缕缕霞光。
邓小平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
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因此在1978年和1985年,曾两次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
以上是百度百科的介绍!最近的我还是爱看人物传记,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希望从伟人身上汲取营养!我读的这本书,基本上介绍了邓公的生平。再次领略了伟人的风采!
我最佩服的还是邓公的三起三落。
第一次“落起”是在30年代初期中央苏区时,由于以博古为代表的中央临时政府推行“左”倾冒险主义,邓小平、毛泽潭、谢唯俊等人则坚决支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反对他们的“城市中心论”。为此,邓小平遭批斗,并一度被关进监狱,他的会昌中心县委书记和江西省委宣传部长的职务也被撤销,并受到党内最严重警告处分。这一年邓小平只有29岁。直到1935年遵义会议,这次“落起”才画上句号。
邓小平第二次“落起”,是全家被下放到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改造。这是邓小平一生中感到最痛苦的时期。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后,邓小平两次给毛泽东写信,要求出来工作。毛主席在信上作了肯定的批示,1973年邓小平的国务院副总理职务得以恢复。1975年初邓小平又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并主持党、政、军的日常工作。
第三次“落起”是在1976年至1977年。“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将邓小平再次被打倒。直到1977年7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前夕才获得第三次解放。1987年后,邓小平曾两次与外宾谈到自己这段“落起”的历史。他说,“我是三落三起”呀,毛泽东曾对邓小平有过中肯的评价,说他:“人才难得,政治思想强。”外国人称邓小平是“永远打不倒的小个子!”
在这起落间,我认为邓的性格就是一个优秀的领导人的性格!
邓公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人的信仰是给人力量的,面对各种艰难困苦,都能乐观面对,人们都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邓公是三次起落,说明面对环境变化的意志力是超强的!意志的自觉性、坚持性、果断性和自制性的水平是非常高的!我以前还在电影上看到邓公一直用冷水洗澡,在大冬天也是用冷水洗!常人是做不到的!
邓公具有确立适当的抱负。人奋斗都有一个目标,每个人生阶段的目标不一样!抱负水平过高,老是达不到,容易产生挫折感,邓公干好每一件党交给的任务,一心为公,一心为民!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年代,都是这么做的!哪怕是下方的时候,还是会咬定青山不放松!
其实目前我们的国际环境和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期,更需要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努力发展,达到小康社会!这个时候,思念小平同志,因为他解放了生产力。思念小平同志,因为他时刻心中装着天下百姓。思念小平同志,因为他为中国设计了一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之路。
读书作为邓小平的一个爱好并不广为人知,他在南方谈话时说:“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让人们误以为,邓小平是个不怎么读书的人。其实,邓小平一生酷爱读书,并且博览群书。
可以说,纵览古今,凡志存高远者,大抵爱读书,善于从书本中获得知识,运用于实践,造福社会。邓小平就是一个酷爱读书的人,无论是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日理万机的建设时期,从来没有放松过读书学习。正是他把读书学习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革命战争和革命建设中具有真知灼见,永远走在时代前面。
据邓小平的儿子邓朴方回忆,邓小平看书“从来不在上面写字,连个道都不画,熟记在心,融会贯通。不是那种记啊画啊的人,一切都是在脑子里,一种精神的领悟。他也没有记日记的习惯。”所以,邓小平读书的爱好不为人们所知,恐怕和他的读书习惯有很大关系。他生前用过的书房有40多平方米,大半屋子堆着的都是曾经阅读过的书籍,囊括天文地理,古今中外。但他从不做读书笔记,很少评点所读的作品。
邓小平的女儿邓榕说:“我们家的藏书,什么都有。中国历史方面的,中国文学方面的,外国文学方面的,还有许许多多外国历史、回忆录、传记、哲学等方面的书。当然,还有许多马列主义书籍。”卓琳回忆邓小平有“三爱”,其中之一就是爱看中国历史经典书籍。在历史古籍中,他最喜欢读的是《资治通鉴》,“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他还通读了二十四史,特别爱看《三国志》。
笔者认为,面对邓小平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和读书习惯,我们许多人,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应该感到汗颜。读书,对领导干部而言,既是提高执政能力、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职责的必然要求,也是自身提升素质、增长才干的内在需要。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时移势易,要跟上形势的发展,应对时代的挑战,靠“拍脑袋”不行,靠“跟着感觉走不行”,靠“昨天的知识”指导今天的工作更不行。
实践早已证明,一个领导干部读书学习的勤奋程度,决定着他的思想深度,决定着他的施政力度,决定着他的群众威信度。一个刻苦读书、勤奋学习的人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但一个好的领导必须是一个刻苦读书、勤奋学习的人。不刻苦读书、勤奋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这样的领导干部,说起话来言之无物,空话连篇;办起事来眼光短浅,盲目决策,工作推不动,下级不服气,在群众眼里,自然也是“面目可憎”……试想,这样的领导干部怎么能与时俱进地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又怎么能承担起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
正因如此,笔者感到,重温邓小平读书趣闻,既是一种提醒,也是一种告诫。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自己,经受住各种考验,就要坚持在读书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养、锤炼道德操守、提升思想境界,坚持在读书学习中把握人生道理、领悟人生真谛、体会人生价值、实践人生追求。否则,就很难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最近重读了傅高义的煌煌大著《邓小平时代》。我以为傅高义在写作的时候可能会设身处地,想像“如果是我在那种情形下,又应该如何决定呢?”如果是这样,那就是他的一个长处,因为写书的人跟做事的人不一样,做事的人当时的选择既急迫又有限,也当然不会有后来的人看得清楚……这样想多了,自然就会有一种同情性理解带出来,而我认为“同情性理解”正是《邓小平时代》这本书的一个基调。
我经历过天天吃蚕豆度过青黄不接的早春的农村生活。我下放的那个地方的农民怀念解放前天天有肥美的鱼吃,我听到过他们讲述闹饥荒的故事。因此,我赞同傅高义的一个说法。前两天傅高义在“深大讲坛”发表演讲时指出邓小平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他所谓的影响当然是正面的。事实上是,自从邓小平掌握了最高权力之后,饥饿之类的事情起码是没有大规模地发生了,物资匮乏的情况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变。随着经济情况的好转,个人的权利也比过去有了很大的增长。顺便说一句:如果不是高考制度改革,我就没有机会在1978年进入大学。
那天的深大讲坛上,有学生问历史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傅高义先生似乎用一句老话回答:历史是不能假设的。我也明白假设是无用的,但是,假设未必是没有意义的。我想起在网上看见的胡兰成上世纪80年代初期写给邓小平的一封万言信。他那封信是看见了现代文明之“坏”的趋势——这个“坏”,许倬云在《现代文明的成坏》一书中也阐述了——说出了自己的“新案”。胡兰成说:“我们的新案是:一、复兴祭祀,二、复兴人伦,三、产业要以农业手工业为主体,而机器工业则只以之为辅佐。”
约言之,所谓复兴祭祀,就是复兴中国人传统的信仰体系,其核心是儒家的礼教;所谓复兴伦常,就是“使妇人回到家庭,并行轻税,使财在于民间,足以仰事父母,俯畜妻子,中助朋友,旁济邻里。”第三项则是“产业是要于物有节俭的美德。而生产作业是为万民的知的创造与情操,要家家恂有一架手织机,如有产量不足,才用机器纺织来补助,以农业手工业为主体,而以机器工业为辅佐,大旨是工作用手工,而机器则用于若干部门的动力。也不须像现在这样浪费的动力。”
胡兰成是反对产业主义的,他对西方模式没有好感。他的新案不用说是保守的,同时还有一种天真浪漫的味道。他未必不知道这样一个新案没有实施的机会。他写给邓小平的信其实更可能是写给未来人看的。当今天的人们看见环境被毁坏得如此严重,人心败坏到如此程度,冷静下来想想是必要的:高速地发展、快速地富裕、贪得无厌地寻求更好……目的究竟是什么?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对于前人,除了“同情性的理解”之外,还应该多一些假设,看一看是不是还有别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