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春秋美文网!

重新定义学校读书心得体会(锦集4篇)

读书心得 时间:2024-06-10

【www.cqwcsy.com--读书心得】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重新定义学校读书心得体会(锦集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1篇: 重新定义学校读书心得体会

  一位教育家说过“世上没有任何两粒沙子是一样的,也没有任何两片相同的树叶。”这句话说明了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有千差万别的。最近拜读了李希贵校长的《重新定义学校》一书,深有感触: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唤醒孩子个性特长。要大力开发更多符合孩子认知规律的课程。还要释放出更多空间和时间来张扬学生个性,让他们快乐成长。

  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就要努力唤醒

  “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学记》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什么是教育?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颗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所以真正的教育不是什么都管,也不是什么都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还有一个词叫:唤醒。

  《重新定义学校》中李希贵校长提到“教育在一个人成长中的作用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大!大量的研究发现,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里面的贡献率不足15%,而一个人的内在的智力、品质、兴趣是决定一个成长的关键”。所以要想教师教的开心、学生学的开心,我们必须做到努力唤醒学生,通过唤醒来发现学生的兴趣特长;通过唤醒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通过唤醒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真正掌握本领。

  李校长说:“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唤醒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杰出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他自己”。我们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去唤醒一颗幼小的种子,用自己的真实行动来慢慢影响它,让它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只有通过教育唤醒学生生命本源中向上的力量,才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第2篇: 重新定义学校读书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在认知方面要拥有一定的高度,或者在工作中培养自己认知的力度,认知到每个学生都会拥有自己的缺点,一个能够接受自己缺点的人,才有可能接受他人,自己是一个有缺陷的人,周围的所有的人都是有缺陷的人,世界上没有真正完美的人,包括你的父母,你的领导,你的老师也包括你的子女,你的下属和你的学生,完美只是一种概念,世界上没有这个东西,我们教育要给学生一种包容,给他们提供一种空间,给他们一种帮助,而且我们一定要有一种心态,就是千万不要杜绝什么,一定要给学生给孩子留一点犯错误的空间。

        很多时候问题其实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我们要发现问题背后的问题,知道困难在哪里,问题在哪里?我们才能把一件事情给他做好,在我十多岁的时候生病了,我父亲就到我到城里面去看病,小的时候非常想喝的那个饮料果汁,觉得非喝不可,但是又不敢要,因为要花钱去买,害怕父亲的责怪,于是总是找各种理由说自己口渴,而父亲就真的以为我口渴,而且老是带我去亲戚家找水喝,但我又不是真的口渴,如果要解决这件事情,就只能发现我口渴的真正原因在哪里?只有当把饮料买到手里面的时候,才会发现我已经不口渴了,要发现真正的问题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我们弄不清背后的原因,就永远不可能真正的解决问题,而我们总是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甚至不易发现问题,回避问题,顾左右而言他不想解决问题,总认为自身没有问题,问题都是学生的问题。

第3篇: 重新定义学校读书心得体会

学习时间紧迫,我在仓促中翻开并阅读了李希贵之《重新定义学校》,虽来不及细细思索和消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使是粗略的阅读,这本书也同样带给了我许多不一样的体会。它让我见识到了自己是何等的孤陋寡闻!在此以前我竟然不知道学校还可以像北京十一学校这么来改革!十一学校这样的革新和举措我连想也不敢想,更不要说去付诸实践了。因此,无论是从理念上还是实践上这本书都给了我极大的思想冲击,正如书名所说的“重新定义”一样,它将让我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管理理念、管理方法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义。也许李希贵校长在十一学校的许多改革措施我们不具备条件也不可能去一一复制和移植,但是他改革措施背后的理念,他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他的成功经验却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

李希贵校长改革学校的背景就是因为“学校变得越来越不受孩子喜欢,孩子们热爱学习却不喜欢学校”。这样的一个问题不仅是北京十一学校之前遇到的,也正是目前我们大多数学校尤其是乡村学校所遇到的最为切身的问题。当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控辍保学工作上,最终被弄得焦头烂额却还是劳无所获的时候,我们更多地把原因归咎于学生的不好学和厌学,却很少去认真思考学校的在这个问题上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如果我们能像李希贵校长所说的把学校改变成为“一个让学生自由呼吸的地方”,让学生待在学校里能感受到幸福和乐趣的话,那么控辍保学问题处理起来也不会这么艰难和棘手了。如何让学校变成让学生自由呼吸的地方,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和尝试。但不管怎么做,我们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却始终要事先明确,这是我们尝试和实现所有改革的思想指导,是一切行动的指挥棒。这个理念是什么呢?我比较赞同李希贵校长观点,那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第一”。

当我们把“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确定了之后,我们的教育自然也就变成了一个服务性的活动,学校也就成为了服务型的机构。以服务行业的经营理念来定义和变革学校,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改革智慧。

经营学校就像是在经营一家餐馆,经营有方,餐馆食客慕名而来,带给餐馆更多的利益和发展空间、发展机遇;经营不善,食客流走,餐馆便陷入“食客少——菜品差——员工外流——服务差——菜品差——食客更少”的死循环之中。餐馆生存之道的要诀无非两点,一是更新菜品,使之更加适合和满足不同口味的食客胃口;二是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让顾客感受到该有的尊重并享受到与消费价值同等甚至是更高的服务。学校管理莫不如此,学生就是学校生存的根本,就像顾客是服务行业的上帝一样,学生也应该是学校的“上帝”,如果找不到这个“上帝”,我们的每一项管理,每一个课程,每一个与教学相关的活动实际上也是没有意义的。当我们把所有管理都指向于学生这个中心的时候,我们就会明确什么该为,怎样为,什么不该为,为什么不该为。

正如餐厅食客有着不同的需求和胃口一样,不同的学生也有着不同学习需求和发展的需求,从多元智能理论出发,学生的需求也应该是多样化的。举例来说,有的学生很可能在数学上一窍不通但在写作上却天赋异常,有的学生五音不全却写得一手好字,有的学生一句英语都说不利索却能歌善舞。我们不能为了培养 “爱因斯坦”就要付出扼杀一个个“托尔斯泰”或者是“肖邦”的代价,这不是我们的教育方向,更不是我们的教育目标!

反思我们过去的教育,有多少“肖邦”又有多少“托尔斯泰”走进了学校,结果被变成了“仲永”走了出来?这也在提醒我们:学校不能用种“萝卜”的方式去种“葡萄”,同样也不能用种“葡萄”的方法去种“南瓜”。“肖邦”“托尔斯泰”“爱因斯坦”,他们需要不一样的教育方式更需要不一样的成长过程。很显然,传统的课程统一的进展步调、唯成绩说话唯分数说话的评价方式是适应不了这样的发展和需求了。这就像是餐馆里只做一道“小鸡炖蘑菇”一样,是不可能满足所有食客的胃口的。因而在课程改革上,教师就应该尝试做一名厨师,我们不仅要会做“小鸡炖蘑菇”,还要学会把厨房里的食材重新整合重新搭配,开发出“小鸡炖洋芋”“蘑菇炖洋芋”之类的新菜品,让我们的食客,也就是学生有着更多的选择空间。有人也许会问了,叫教师做厨师也可以,可是他手头上只有小鸡和蘑菇,怎么开发也不可能弄出其他新菜品呀。这就不得不说食材也就是课程资源问题了,我们身边的田间地头、菜场农场,可食可用之物难道还少么?就看你会不会将之拿来巧妙使用,会用者一朵花一片叶子也是一盘菜,不会用者,就算海参鲍鱼拿来也不知怎样加工。同样的道理,开发新课程,需要的是课程资源,不仅需要我们将有限的现有课程资源进行调整和整合,还需要从身边挖掘适合我们可用的有效资源。

李希贵校长挖掘到的是适合北京十一学校的资源,他开发的是“京味儿菜品”,我们未必要开发和他一样的“菜品”,但我们完全可以挖掘我们身边的资源,开发出适合我们学生的“滇味儿菜品”嘛,只要学生吃得欢、长得好,又有何不可呢?

当然,正如餐厅不管怎么更新菜品都始终不会丢弃他们的招牌菜品一样,在学校改革的路上,我们如果一味求新求异忽视了学生真正的需求和学校原本的特色的话,只会走入一条更深的死胡同里。我还是赞同李希贵校长的“走半步”改革说法。改革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在尝试之前我们谁也不可能对未知结果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因而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踩稳了再往前走,怯懦而不敢向前和武断而贸然激进两种态度都算不上是明智之举。

第4篇: 重新定义学校读书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感受到十一学校在追寻“ 学生快乐,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新学校过程中进行的创新探索。越来越让我们感受到涵养学校生态的意义,良好的学校生态需要学校的管理者有所作为。他们长期的行动研究和大量的实践探索告诉我们,只有在学校治理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师队伍建设三大领域里精耕细作并深耕不辍,理想的生态才会得到涵养。

  李希贵校长在《重新定义学校》通过大胆改革实践的梳理,用翔实的行动报告向我们展示了新学校行动研究的学校发展图景。他们一直在寻找学校育人模式改革的核心要素,那就是“保障学生中心的治理结构”和“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体系”。

  十一学校追寻教育的本质,让课程适合每一名学生。通过教育,使学生最终能唤醒自己、发现自己、成为自己,并且使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改革在启动的时候是要靠老师的,但最终的成功,却必须靠顺应学生的天性。在梳理学生选择的课程体系时,李校长认识到,选择的过程必须最终走向对每一名学生学习的顺应。十一学校的学科课程多达二百多个,但这种课程体系仅仅实现了第一个目标,也就是顺应某一类学生的学习。下一个目标是让课程适合每一名学生。十一学校的目标从“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变为“创造适合每一名学生发展的教育”。

  十一学校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让学生自主选择的时候,老师就真正看到了不一样的学生,有了实现因材施教的可能。而传统学校,讲究因材施教,其实是教师主观上的因材施教,当一位老师面对全班学生进行一样的教学时,是没法真正了解学生的,他看不到真实的学生。

  在新学校的体系里,把课程作为学校的产品,以此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才会正确定位我们的教育,也才会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追求。这是十一学校的追求,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本文来源:https://www.cqwcsy.com/dushuxinde/320215/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