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春秋美文网!

习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心得

读书心得 时间:2021-09-10

【www.cqwcsy.com--读书心得】

  考察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kǎo chá,一指对官吏政绩的考核,二指观察研究;审察,三指现常指实地观察调查,四指考试。出自汉·荀悦《汉纪·宣帝纪一》:“及拜刺史、郡守、辅相,辄亲见问,观其所由,退而考察其行。”本站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习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习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心得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时指出,黄花也能做成大产业,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上个月,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为柞水木耳点赞,“小木耳、大产业”。无论是“木耳”还是“黄花”,都是当地特产,有着久远的栽培史。古往今来,土地依旧、物产依旧,但今昔对比,换了人间。从“贫”到“脱贫”的伟大奋斗历程中,我们不难看出组织、政策和科学的积极作用。

  脱贫攻坚离不开“组织”。报道称,“黄花种植是当地主导产业,近年来,在龙头企业、合作社引领下,黄花产量品质稳定,销路和价格也有保障”。这就是组织的力量与优势!如果没有组织,散兵游勇,“你种你的,我种我的”,种植、管理、采摘、产销都是“点”状的,而且各家有各家的想法,各人有各人的安排,各自找各自的门路,最终形不成合力,同样的田地、同样的种植,但收入各不相同,甚至差距很大。有些贫困地区,不是没有特产,并且“产量不低”,但受制于产销不通畅,年年积压,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在脱贫攻坚中,各级党委应当积极发挥组织优势,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把群众组织起来,把产业组织起来,把销路组织起来,就能把“小黄花”变成“大产业”,变成群众的“脱贫花”“致富花”“幸福花”。

  脱贫攻坚离不开“政策”。云州区地处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气候严寒、十年九旱、土地贫瘠,曾是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大同黄花虽全国闻名,但长期以来,因为种植周期长见效慢、采摘期短劳力不足、晾晒场地不够等困难,始终没有规模化。但从中央打响脱贫攻坚战之后,当地政府就出台了“硬核”政策:每栽种一亩黄花补贴500元,集中连片200亩以上的黄花种植园全部配套水、电、路,全区中小学操场、有硬化场地的单位为黄花晾晒腾地让路。正因为有了“黄花种到哪,水利机井就打到哪,晾晒用的水泥场地就修到哪”的政策扶持;有了“农业保险、技术指导、烘干设备购置补贴”等政策保障,所以当地黄花种植井喷式发展。有了阳光雨露的政策滋润,何愁群众的种植热情、产业的发展升级不会雨后春笋?

  脱贫攻坚离不开“科学”。云州虽然“气候严寒、十年九旱、土地贫瘠”,但正是这样的环境才孕育出了“角长肉厚、七蕊色黄、味道鲜美”的黄花;黄花在云州虽然拥有600多年的种植史,但当地却是深度贫困地区。辩证统一的矛盾,运用好了就能为发展带来“质的飞跃”。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有多少贫困地区也有类似于黄花这样的“名产”“特产”,只是由于各方面原因,仍然“养在深闺人未识”。以种植为例,有的地方产花生、有的地方产土豆、有的地方产大枣,但并非都能做出特色、做到极致。因地制宜进行科学决策,比如云州坚持种植黄花,而不是浮躁跟风,把传统种植改变成别的产业;以点带面形成产业链、特色链,锲而不舍开发一个产品、打造一个品牌,脱贫攻坚就能积小胜为大胜。倘若贫困地区都能发挥物产优势,一步步把群众生产组织起来,把政策保障落实下来,把科学发展坚持下来,脱贫攻坚就能交出合格答卷,当地群众就能拥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习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心得

  5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时隔3年后再次来到山西考察,喜讯传来,全省人民备受鼓舞、倍感振奋。广大党员干部纷纷表示将继续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在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谱写山西新篇章,在高质量转型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

  一、攻坚克难,擂响脱贫攻坚“决胜鼓”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脱贫致富一个不能落下。”当前,2020年还剩下不足8个月时间,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从秦巴山区到太行深处,总书记不断按下脱贫攻坚的“快进键”,用无声的行动激励各级干部:战鼓催征,时不我待。我们要紧盯脱贫攻坚目标和扶贫标准,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真抓实干、接续奋斗,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情况,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二、厚植情怀,唱响文化自信“好声音”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习近平在云冈石窟考察时强调,“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从敦煌莫高窟,到大同云冈石窟,总书记用实地踏访启迪国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前正是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黄金年代,我们要不仅要深入挖掘历史遗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唱响文化自信“好声音”。

  三、戮力实干,吹响转型发展“集结号”

  “长期以来,山西兴于煤、困于煤,一煤独大导致产业单一。山西要有紧迫感,更要有长远战略谋划……争取早日蹚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总书记殷切嘱托,字字句句饱含深情、充满力量,我们要在谋篇布局确定转型思路上主动作为,发扬“愈是艰险愈向前”的时代精神,肩负起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加强顶层设计,精心谋划产业,找准转型路径。坚持结果导向,打通各类堵点和痛点,带头营造人人关心项目、服务项目、支持项目的浓厚氛围,为转型发展交出人民满意的成绩单。

  四、久久为功,奏响生态保护“进行曲”

  从甘肃祁连山下的山丹马场到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长江沿岸到黄河国家地质公园、汾河岸边……祖国的山山水水,都装在总书记心中,生态保护是总书记核心关切之一。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把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推进能源革命、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统筹起来,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持续用力,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习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心得

  习近平总书记11日赴山西考察调研。当天下午,他首先来到大同市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西坪镇坊城新村,了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情况。云州区地处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里气候严寒、十年九旱、土地贫瘠,曾是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生长在这里的黄花耐瘠、耐旱,更兼具食用、加工、观赏等功能,近年来已经成为帮助农民脱贫的“新主角”。

  黄花不怕贫瘠苦,脱贫路上立新功。年轻干部应该培养“黄花”一样的品质,不仅能耐受艰苦环境,还要在厚植深耕中培养能力,同时不断发挥特长,才能成长为帮助农民脱贫的“当家花旦”。

  耐得贫瘠耐得旱,扎根基层散花香。烂石生好茶,艰苦的环境最磨练人。无论是一般乡村中的贫困户,还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工作的环境都是艰苦的,这就需要年轻干部要有“黄花”的品质,去耐得住贫瘠、耐得住旱,克服交通、饮水、网络、居住等一系列的不利条件,去扎根基层,去走村入户,去苦干实干,才能在脱贫一线用汗水,收获了最基层的宝贵体验和乡亲们真心的信赖。“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要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地区摘帽,扶贫干部必须吃苦耐劳,长期在艰苦条件下奋斗,才能在如同“黄花”一样,在艰苦的环境中绽放,让“花香”在脱贫一线芳香四溢。

  摸爬滚打增能耐,服务群众尽芬芳。黄花既能食用,又能药用,更有观赏等功能,能力多多,因此才能在脱贫攻坚中脱颖而出。年轻干部也要像黄花一样,培养出多方面的能力,才能既通过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等一系列的举措,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提升脱贫致富的能力,恢复贫困群众自身的造血功能,又通过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的扶志活动,帮助贫困群众转变落后观念,破除“等靠要”的思想,激发他们生活的信心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斗志。因此,年轻干部要在脱贫攻坚一线摸爬滚打,不断提升能力,本着久久为功的奋斗精神,从源头上想办法,既授鱼、又授渔,既扶智、又扶志,从而如同黄花一样,在服务群众中尽展芬芳。

  脱贫“黄花”遍地香,小康路上迎朝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念,越要有一鼓作气攻城拔寨的决心。这就要求有越来越多的年轻扶贫干部如同“黄花”一样,在艰苦的地方不断绽放,奋力去攻克最后堡垒,去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来抓工作。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要迎难而上、勇挑重担,锐意进取、无私奉献,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主动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才能当好脱贫路上的遍地“黄花”,从而努力用爱心和初心浇灌脱贫致富的种子,为贫困户脱贫摘帽出谋划策,为精准扶贫奉献青春,进而在脱贫攻坚各个战场上,持之以恒吃苦、战斗、奉献,凝聚起摆脱贫困、共奔小康的磅礴力量。

本文来源:https://www.cqwcsy.com/dushuxinde/83137/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