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春秋美文网!

内镜室医院感染控制与预防

范文大全 时间:2021-09-20

【www.cqwcsy.com--范文大全】

  内镜室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方法是护理人员需要了解的,这属于基础护理学范畴。以下是本站分享的内镜室医院感染控制与预防,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内镜室医院感染控制与预防

  1、设诊查区、洗涤消毒区、清洁区,胃镜、肠镜、活检错等诊疗用品数量与诊疗工作量相符

  2、保持室内环境清洁,操作结束后对地面、物表进行消毒处理。

  3、内镜室工作人员通过院内培训、自学等方式进行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等预防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

  4、进入人体无菌组织或器官的活检钳必须灭菌。胃镜、肠镜等必须高水平消毒。

  5、内镜清洗消毒程序:床边初步清洗→放水槽中清洗→酶洗→清水清洗→0.5%邻苯二甲醒浸泡5分钟,每天工作并进行测漏一次。

  6、2%戊二罐溶液每日用试纸监测,如浓度不达标,随时更换。

  7、消毒后的内镜,储存前先干燥处理,再悬挂保存于无菌柜内。清洗刷、清洗纱布等工具应一次性使用或一用一消毒。操作和清洗内魔镜时应穿防渗透工作外衣,戴橡胶手套,并配备防护镜和面罩

  3、弯盘及敷料缸等应采用压力蒸汽灭菌,非一次性使用的口圈高水平消毒后干燥备用。吸引器瓶使用后要清洁消毒,并要干燥保存。注水瓶及连接管采用高水平以上无腐蚀性化学消毒剂浸泡消毒,消毒后用无菌水冲净干燥备用。注水瓶内的用水应为无菌水,每天更换。灭菌后的附件按无菌物品储存。

  10、每日详细纪录每位内镜诊治病人姓名、使用内镜型号、选用消毒剂、清洗消毒时间等项目登记并签名

  11、每日诊疗后再次对内镜进行消毒,时间≥20分钟,冲洗、干燥后备用。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对吸引瓶、洗引管、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进行消毒。消毒槽在更换消毒剂时必须彻底刷洗、干燥。

  12、每月做消毒及无菌物品、消毒液、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的生物学监测,监测结果存档备查。

  13、科内感染管理小组负责对本科室所有工作人员进行感染管理相关知识培训,每季至少一次,有记录。

  14、所用的消毒灭菌剂、多酶液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内镜室医院感染控制与预防

  摘要:消化内镜在人体腔内密切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和体液等污染物,其消毒及操作有着很强的专业性。随着其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医院内感染风险也相应增加,笔者对消化内镜室引起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控制措施作一综述。

  关键:医院感染;消化内镜;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R18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409(2015)02-0158-04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医务人员在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以侵人性操作、医务人员污染的手等医源性传播途径为主。随着医院新技术、新疗法的开展,获得性感染病原菌的变迁及细菌耐药性保护,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消化内镜室患者多,节奏快,消化内镜使用后消毒灭菌难度大,随着这项侵入性诊疗技术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由此带来的医院内感染风险也随之增加。笔者就消化内镜室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与预防控制措施综述如下。

  1 主要感染源

  消化内镜室发生医院感染主要感染源有幽门螺杆菌(HP)、沙门氏菌、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梅毒、结核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感染的途径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患者之间的相互感染,另一类是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互相感染。

  2 危险因素

  2.1 生物性因素

  2.1.1 患者一患者 由于内镜及其附件结构复杂,材质不同,多数不耐受高温、高压,怕腐蚀,管道细长,消毒和清理工作都是消化内镜室工作的难点和重点。由内镜引起的医源性感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消化内镜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消化内镜常用来做息肉切除术、黏膜切除术、胃肠道早期癌内膜剥离术(ESD)、食道静脉曲张套扎术、硬化术等,使用后的内镜带有大量的细菌、病毒、血液和胃肠分泌物,李秀英提出:清洗、消毒环节不够,任意删减,长期使用内镜清洗消毒机等;某些医院存在就诊患者多,内镜数量少;医院在洗消设备上投入不足;部分医务人员消毒意识淡漠;都会影响内镜消毒的效果。使用处理不当的内镜,通过受污染的内镜发生感染的风险提高,很多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造成感染。有研究显示,多家医院胃镜检查HBsAg污染比率占了大概6%左右,而受污染的结肠镜可能会导致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

  2.1.2 医务人员一患者 ①医务人员手上的细菌分为暂住菌和长住菌;暂住菌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此类细菌不仅可以从感染的伤口、引流口及患者分泌物获得,也可从正常、完整的皮肤获得。医务人员的手因常接触不同的患者,极易被污染而成为重要的传播媒介,也是造成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②如在清洗消毒过程中污水或残留在内镜或器械的血液或体液喷溅在皮肤、黏膜及眼睛;在操作中因患者剧烈呕吐致胃内压力过大或在进行肠镜检查中腹压过高时,胃液、血液、粪便及胃肠道分泌物可经活检管孔喷射至操作者和(或)助手,造成污染,引发医院感染。一项Meta分析显示:内镜医生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6倍。1项对324位医务人员的调查显示,77.5%的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发生过职业暴露,类型包括被针头刺伤、手术刀划伤等,其中护理专业人员发生较多。护士在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时、配合内镜操作等过程中最容易受到锐器损伤,当黏膜破损时,病毒可直接感染操作护士。部分医务人员暴露后处理流程不规范也是造成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2.2 物理性因素

  唐平等认为消化内镜室医务人员易受放射线等职业危害。由于医学的发展,消化内镜下开展的介人性手术越来越多,在进行ERCP等介入性手术时,医务人员均需在X线下站在诊视床边进行手术操作,距离患者照射区不足0.5cm,其全身暴露于大量X射线散射线的辐射场内,即无法进行隔离室操作,又无法采取远距离操作,比一般介入手术透视曝光时间长,是医用射线中受照剂量最大的一种职业性照射,同时患者受到的照射也比一般放射诊断的曝光时间长,受照剂量大。长期照射,可使白细胞减少,机体抵抗力下降,成为易感人群而发生医院感染,严重的可引起免疫系统的疾病及胎儿畸形,亦可诱发恶性肿瘤。

  3 防控措施

  3.1 合理布局及规范清洗消毒设备

  以卫生部颁发的《内镜室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版》为依据,对内镜室用房进行合理布局,严格分区:主要分为候诊室、各独立检查诊室、内镜清洗消毒室和储存镜室等,对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应当分室进行;不能分室进行的,应当分时间段进行;不同部位内镜清洗消毒的设备应当分开。内镜检查室与清洗消毒室分别设独立的通道,内镜室医务人员另外设专用通道;各区域物品、药品及仪器和设备按规范固定摆放,洁污分明,各类人员和物品按设计的通道和流向进行分流,降低医院内交叉感染的风险。

  3.2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

  加强安全操作技能培训、规范操作行为是保证职业安全的重要环节。强化各类人员培训,增强防护意识,所有内镜室工作的护理人员必须经过内镜清洗、消毒、保养的系统培训,通过理论及实际操作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进入内镜室工作的所有医务人员均在内镜室工作之初就进行职业防护相关法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及职业暴露处理流程培训,规范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的操作,定期开展医院感染管理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手卫生知识宣传力度,经常组织手卫生知识的专题培训,内容包括:洗手的指征、六步洗手法、手卫生用品的正确使用等,加强医务人员的自身保护意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3.3 预防感染性疾病

  3.3.1 规范内镜清洗消毒流程 谭小芳等提出,消化内镜室的医院感染因素与清洗时间、戊二醛1.8%、多酶洗液浓度、内镜器械清洗效果、干燥保存等有关。使用中的消毒剂、消毒器械或者其他消毒设备必须符合《消毒管理办法》的规定;定期更换消毒液,每日监测浓度,并做好记录;如低于有效浓度立即更换。使用前内镜进行预消毒,使用后内镜严格按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要求进行清洗消毒或灭菌;每日诊疗结束,对内镜进行终末消毒,用酒精灌洗,吹干后悬挂于储镜柜中。清洗槽、酰洗槽、冲洗槽,充分刷洗后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槽在更换消毒剂时彻底刷洗。消毒后内镜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灭菌后内镜每月进行生物学监测。   3.3.2 加强医务人员工作防护 有条件者,在内镜诊疗前先确定患者有无感染性疾病,对有感染性疾病者应该单独使用1根内镜,或安排在每天的最后进行,并且按传染病进行内镜消毒。护士应该执行标准预防,把每位患者当作感染者,接触污染的内镜器械及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时,要戴双层手套,穿长工作服,戴防水围裙、防水袖套,带好口罩、帽子,防止血液、分泌物、粪便等污染衣物,如有污染立即更换,必要时戴护目镜或面罩。

  3.3.3 预防锐器伤 使用后的针头等锐器放人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包装物或者密封容器内,密封后统一收集、运送,应有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收集、运送、处置时穿戴好专用工作服、工作帽、鞋、手套及口罩;使用专用工具,避免用手直接处理锐器,防刺伤。被锐器刺伤后,按流程正确处理,应立即对创面进行严格消毒处理,首先尽量挤压伤口出血、清洗。然后对创面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当眼睛被污染时,马上用洗眼器冲洗进行处理。

  3.3.4 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手卫生是控制医院感染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正确洗手可减少手部暂住的病原菌。每台治疗车旁悬挂快速手消毒剂,医务人员在诊疗或护理患者前后用六步法严格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于洗手池旁粘贴手卫生醒目标志,如:“六步洗手法”图示,时刻提醒医务人员正确洗手。完善洗手设施,洗手池不宜过浅或过小,避免水流飞溅致地面潮湿、病原菌滋生;改用液体肥皂或抗菌洗手液;最好采用脚踏式或感应式开关,无条件的医院采用肘部开关。对医务人员手卫生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每季度对医务人员进行洗手后细菌培养。必要时加大监测数量,留存监测资料。

  3.3.5 加强管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以制度管理、制约及检查,修订并完善工作流程,保证内镜室感控预防工作的顺利进行。周丽华等认为,将内镜室医院感染管理考核指标进行量化,纳入全院医疗质量检查管理体系,定期检查和考评,通过PDCA管理模式的循环管理,持续改进,护士在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消化内镜的清洗消毒、器材、设备的管理及技术配合等专业行为更加规范。孔金艳等提出,进行全程质量追溯管理,将消化内镜的回收、清洗、消毒、干燥、储存环节进行条形码扫描,加强消洗环节的质量控制,使内镜的清洗消毒全程有据可查。宋茂海等根据排队论提出一种监督内镜清洗消毒操作规范执行情况的方法模型,用以计算单日内镜最大诊疗量,并通过计算结果来分析内镜消毒流程的时间是否得以保证,判断内镜清洗消毒操作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方便监管,保证内镜清洗消毒质量。

  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医院感染率达3.OO%。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可促进患者的治疗与康复,减轻社会医疗资源及个人医疗费用负担,提高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李爱琴等研究提出:使用一次性鞘套消化内镜系统,完全覆盖了内镜镜体外表面、各管道等操作中可能污染的部分,检查完毕即可弃去,下次检查前给内镜戴上新的无菌鞘套,能安全有效地避免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但该研究只是针对奥林巴斯V70的胃镜及肠镜,未见普及。随着科技的发展,消化内镜术飞速发展,双腔内镜、带有附送水管的治疗内镜、超声内镜等在临床广泛使用,造价高昂,达不到一次性使用。在内镜消毒费用投入大,每根内镜消毒过程及消毒效果无法完全监管及保证的情况下,如有一种经济、安全、实用、便利,且适用于各类型内镜的鞘套,做到一人一套,不失为一种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方法。

  内镜室医院感染控制与预防

  【摘要】医院内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医院人群健康的重要问题。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问题越来越引起医学界的关注,院内交叉感染也是目前医院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造成院内感染的因素很多。为了全面加强内镜室管理,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应充分了解内镜操作感染在医院的发生因素,以利于制定防范措施并认真贯彻落实。

  【关键】内镜;感染;预防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99-02

  1 内镜室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环节

  1.1 职业道德与业务知识 职业道德与院内感染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医务人员是否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是否自觉地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是否具有慎独修养,控制院内感染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业务知识,增强预防院内感染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才能有效地降低院内感染率。

  1.2 幽门螺杆菌(Hp)的危害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已将Hp列为胃癌5级致病因中第一因子。国外研究显示:Hp感染能明显增强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和增殖的诱导[1]。幽门螺杆菌有鞭毛,在胃内可穿过黏膜层移向胃黏膜;因其有黏附素能紧贴上皮细胞长期定居于胃窦黏膜小凹处及其邻近上皮表面不易除去。由于其具有尿素酶能分解尿素产生NH3,既能保持细菌周围的中性环境,又可损伤上皮细胞的细胞膜,加上其空泡素(vagA)蛋白使上皮细胞受损,其细胞毒素相关基因(cagA)蛋白能引起强烈的发热反应,其菌体胞壁还能作为抗原产生免疫反应。 些因素的长期存在导致了胃黏膜的慢性反应[2]。同时已有报道,肝硬化Hp阳性患者通过根治Hp治疗后血氨水平明显下降,而Hp阴性患者做根治Hp后血氨水平无明显下降,提示胃内Hp尿素酶产生氨是肝硬化患者高血氨的重要来源[3]。由此可见,Hp是胃镜室院内感染的头号敌人。

  1.3 乙肝病毒(HBV) 我国是慢性病毒性肝炎、特别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国家,由此引起的肝硬化也非常多见。预防及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也是我们医务人员的重要工作之一。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不含病毒的核酸成分,其本身不具有传染性。血清中HBsAg的存在是HBV感染的标志,HBsAg在HBV感染者的血清中出现最早,滴定度高,是乙肝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同时HBsAg阳性携带者比非携带者发生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危险几率大200-300倍。

  1.4 环境因素 内镜室空气流动差、温度和湿度与院内感染都有一定关系,加上对患者的呕吐物和呼吸道排出的气体不能进行及时彻底有效地处理,使内镜室的空气严重污染是造成院内感染的重要原因。

  1.5 其他 医护人员的双手在操作中与患者有着频繁、广泛而密切的接触,若不能严格执行“手”消毒规范,既形成接触污染—携带—传播过程,给患者及医务人员本身带来极大威胁;其次门把手、水龙头、肥皂等都是发生院内感染的重要途径。

  由此可见,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

  2 具体预防措施及应用

  2.1 注重职业道德,不断学习和掌握医院感染相关知识,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掌握使用中消毒剂的配制方法、有效浓度及用法,定期对消毒剂的浓度进行检测并有记录保存;对各个区域划分概念明确,并严格区分,标有明显标志;并注意自身防护等。

  2.2 严格掌握和执行内镜的清洗与消毒全过程

  2.2.1 内镜消毒 每天检查前先将要使用的内镜放在2%的戊二醛中浸泡20min,为保证内镜管道的消毒效果,拔去注水注气按钮,换上专用活塞以保持连续注气状态;去除活检空阀门,装上专用阀门,连接自动清洗机上,自动反复清洗5分钟,洗净镜身及管道内的消毒液后分别用消毒纱布和75%酒精纱布擦拭镜身后备用。

  2.2.2 擦净与水洗 内镜检查结束后用纱布擦去附着的黏液,放入清洗槽内进行充分清洗。方法为:去除活检孔阀门换上专用的阀门,在流水下清洗镜身并抽吸活检孔道,再用清洗刷刷洗活检孔道2-3次,为保证活检管道能充分刷洗,洗刷中必须两头见刷头,水洗时间不少于3min。

  2.2.3 酶洗液洗涤 洗刷程序同清洗槽,使用酶洗液可预防有机物和蛋白质凝固,避免注水注气孔道堵塞和内镜表面发黄结痂,使消毒液容易穿透,从而增强内镜消毒效果。酶洗液按规定应该每清洗一条内镜后更换,我院是二级医院条件有限。

  2.2.4 水洗 同样擦洗镜身和抽吸活检孔道,消除残留酶洗液。

  2.2.5 浸泡消毒 清洗后将内镜放入消毒槽内,按规定时间将内镜在2%戊二醛消毒液中浸泡10min。

  2.2.6 洁净水洗 去除残留消毒液,洗毕以消毒纱布擦干镜身,再以75%酒精纱布擦拭后备用。内镜检查结束后的终末消毒时整个清洗消毒按常规进行,但内镜浸泡时间不能短于30min。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后,用75%酒精对消毒后的内镜各管道进行冲洗、干燥,储存于专用洁净柜内。

  2.2.7 内镜附件的清洗消毒 ①活检钳:我院使用一次性活体取样钳,方便、快捷。②清洗刷:每次使用前在流动水中用带有手套或指套的手指揉擦刷头以除去黏附的黏液等,使用后立即浸泡在消毒液中,全天检查结束后置2%戊二醛内浸泡消毒30min后取出悬挂晾干,减少细菌滋生。

  3 注重环境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内镜的清洗、消毒应与内镜的诊疗工作分开进行,分设单独的清洁消毒室和内镜诊疗室,清洗消毒室应当保证通风良好。及时清除患者的分泌物,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后用有效氯含量为500mg/L的消毒液擦拭桌面等各物体表面、地面、门把手等,吸引瓶、吸引管等经清洗后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刷洗干净干燥备用。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都要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槽在更换消毒液时彻底刷洗,空气用紫外线消毒照射时间为30-60min。工作人员清洗消毒内镜时应当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防渗透围裙、口罩、帽子、手套等,检查人员做到每人更换手套。

  4 特殊患者给予特殊处理

  进行内镜检查前需对患者做乙肝表面抗原过筛检查,对阳性患者、已知其他特殊感染患者或非特异结肠炎患者等,安排在每日检查的最后,并对此 患者用过的内镜应先消毒浸泡不得少于45min,再用常规清洗消毒。

  参考文献

  [1]郭燕.幽门螺杆菌、细胞凋亡与胃炎.中华腹部疾病杂志,2005,5(6):466-468.

  [2]李喜贵,刘艳香.伴Hp感染的B型胃炎38例用药体会.中华腹部疾病杂志,2005,5(1):47-48.

  [3]汪小平,杨长青,周怡.肝硬化高氨血症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中华腹部疾病杂志,2005,5(9):629-630.

  [4]胡红彦.乙肝标志物检查的临床意义.中华腹部疾病杂志,2005,5(3):

本文来源:https://www.cqwcsy.com/fanwenwang/85226/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