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春秋美文网!
【www.cqwcsy.com--观后感】
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打过长江去观后感集合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看到“打过长江去”这个名字,其实对于了解那段历史的人来说,猜到这个故事主线并不难——为了实现祖国的统一,百万大军几经艰辛,最终成功渡江。但是,让人没想到的是,故事的“必然”里,藏着这么多的惊喜。
在观影过程中,整个人的状态一直是揪心:是敌是友?
影片一开场,没有太多铺垫,直奔主题。渡江先遣小分队潜入江南,他们似乎很幸运,一登岸就遇到了同志,暗号对上了,补给准备好了,但观众从配乐就可以感受到紧张——这些接应的人,真的是同志吗?
进入无锡城后,小分队联系上联络员,但刚进门,他就把门反锁上,观众再次揪心——这位同志,靠谱吗?
这些年,红色题材的电影中,人物的情感设计,常常融入家国情、兄弟情等情感交错的部分。《打过长江去》也不例外,身处敌我阵营的两兄弟,再次相遇,都要面对同一个问题:开不开枪?
枪口所指的,是一母同胞的兄弟,这一枪,能扣动扳机吗?哥哥做不到,弟弟也做不到。但是,不开枪的后果,都很严重。哥哥的战友因此牺牲了,战友的鲜血和同伴的责备让他痛心疾首;弟弟因此受到了“内部处决”的威胁,组织对他不再信任……事实上,这样的处理显得更为真实可信,兄弟俩既要对付外部战争的矛盾,又要对抗内心的矛盾,视角和风格颇具特色。当然,在随后阵营统一的转折过程中,影片处理得太“巧”了一点,弟弟为什么要被带到城外、哥哥的队伍为什么正好在此休整……如果这个过程能安排得更具说服力就好了。
从镜头语言来看,影片的战争场面确实是大手笔、大投入,尤其是枪炮交火、爆炸硝烟等场景特效非常逼真,炮弹爆炸的黑色烟火扫荡地面,子弹不断从枪膛中飞出,街头巷尾战火纷纷,芦苇竹林间险象环生,画面颇为精致。
有故事,有人物,观影过程很热血。
虽然故事背景是有着“百万雄师”的渡江战役,但《打过长江去》的切入点却很“小”——影片将视角聚焦在了渡江战役前夕,人民解放军派往江南打探敌军情报的一支先遣小分队身上,他们与国民党军队斗智斗勇,用自己生命完成着党交给他们的任务,最终助力大部队顺利跨过长江。
既然加入了谍战的情节,紧张、悬疑的节奏也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要素。影片一开场,就是一段紧张到令人窒息的国民党军官假装地下党、伏击先遣小分队的情节。
电影并未急着亮明演员身份的好坏,而是通过表情、音乐、台词各种细节暗示,同时用各种镜头切换加强悬疑感;阴谋败露之后,两队人马立刻展开激烈的对战,小分队死伤惨重,差点团灭,让观众心都悬到嗓子眼了。这一上来就发大招的电影,编剧实在太会玩了!
更不用说接下来因为传送情报,而招来国民党围剿的巷战戏,精彩到没有一个镜头是多余的!本片的枪战戏使用的全部都是空包弹(虽然没有真实火药,但具有一定杀伤力和危险性),且全员无替身拍摄,让这段戏拍得异常真实和刺激,仿佛空气里也有着火药味;连演员事后也说,拍摄时已经完全融入角色,完全顾不上危险,仿佛真的牺牲也不害怕。
今天学校组织看了《打赢长江去》这部电影。电影讲述的是:中国几个发达国家的英雄儿女为了报答这位年轻的老师,立志为祖国建设出力,他们经历了重重困难,不畏艰险,最终说服了海军部队进入大西洋。在成功的道路上,也有许多失败的场面,当他们被认为有些事还没有完成的时候,***立即下达了撤回任务,而有些国家领导人,坚持要他们放弃海上的生活,希望他们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是他们放弃了,因为他们深知,他们有比外国人更好的条件,在前进的道路上,也会有重重困难,甚至连胜利的曙光都要渺茫,而真正成功的人又有几个呢?面对未知的困难,我们要勇敢地、坚持不懈地去探索,去迎接,这才是最重要的。在成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面对挫折,我们要勇敢地、正确地认识困难,才能变逆境为顺境,达到目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中国航天人的成功离不开坚持,我们应该像他们那样,为了心中的梦想而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不达到目标,不罢休,不抛弃,不放弃,直到成功为止,向着心中的梦想前进,这个过程会很苦很累,但不会有放弃的念头。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会经历坎坷,但是,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走向胜利,让我们像詹天佑一样,用我们的勇气与智慧,去面对困难,迎接挑战,实现梦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