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春秋美文网!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育教学随笔

班主任随笔 时间:2019-12-17

【www.cqwcsy.com--班主任随笔】

  导语:我觉得作为一名科学课的教师,应该时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每一节课,认认真真备好每一节课,弄清每一个知识点,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体验、探究的过程,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是随笔网小编整理的《六年级上册科学教育教学随笔》,欢迎阅读。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育教学随笔【第一篇】: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杠杆的科学》是六上科学第一单元的第2课,在生活中,学生也经常会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螺丝刀拧螺钉、用镊子夹东西,等等。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们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课的教学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使用撬棍的过程,观察撬棍工作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类工具。并且通过杠杆尺的实验,来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本课我加强了实验前的指导,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来学科学,尽可能用好课程资源,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悟,整堂课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联系生活实际,认识杠杆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而我们科学的教学本来就是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因此在第一部分的教学时,我先呈现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等生活中的情景图,让学生判别这两种杠杆,它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地方。然后又出示了羊角锤拔钉子、老虎钳、剪刀、天平、螺丝刀、擀面杖,让学生判断这些工具是不是杠杆,并说说自己的理由。通过老师的引导,再加上一些生活情境的再现,学生基本上都能正确判断,并说理由。

  二、加强实验指导,发展能力

  本课的重点部分是最后一个环节杠杆尺的研究实验,由于有了前一年上课的经验,我在实验前加强指导,强调:

  1、暂时规定把杠杆尺左边挂的钩码,看作是重物,当作阻力,钩码挂的格数就是阻力点的位置;右边挂的钩码看作是我们用的力,钩码挂的格数就是用力点的位置。

  2、问学生: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是几格?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又是几格呢?(一个小孔就是一格)左边挂1个钩码,右边挂2个钩码达到平衡了,你认为这个杠杆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

  3、我们要求只在左右各选一个位置挂钩码,并且演示。

  4、尽量挂出更多的平衡。有了这些实验前的指导和提示后,学生实验效率明显大大地提高了。

  三、用好课程资源,拓展思维

  在第一部分的教学中我出示了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等生活中的情景图,最后在拓展运用时,我又再一次地出示,并且问学生:他们是属于什么杠杆呢?为什么?让学生马上用课上所学进行判断并作出解释,不但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巩固,更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一举两得。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育教学随笔【第二篇】:让科学课堂更精彩

  传统的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有充分的预设,然后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来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预设,从而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同样我们现在的科学教师包括我自己,为完成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同样是在课前进行精心的酝酿,每一个环节都考虑的十分周到,无非也是在做更为精细的预设。我能够深刻理解课堂教学预设的重要性,但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更多的时候我们都会突然遭遇。并且是和预设相距甚远的生成。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我们教师依靠自身的机智和文化科学底蕴来把这个课堂生成处理成锦上添花,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生成还是会不断地涌现,那么我们要怎样地来处理这些生成呢?我想从下面几点来尝试: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也是教师生成新的实践智慧的立足点。

  1、捕捉亮点,让“花絮”在课堂中绽放。新课程提倡的课堂是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在课堂中,学生要有思考的自由,更要有说话的权利。在学生的小脑袋中,总有着大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奇思妙想”,在课堂中,他们也会浮想翩翩,令教师措手不及。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善待学生的“奇谈怪论”,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应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启迪智慧,使学生在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思维碰撞中领悟科学真谛,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

  2、聆听稚音,让“意外”在课堂中争鸣。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生命体验的交流场,倾听是师生之间内心世界的呼应。教师要学会倾听,因为倾听意味着理解、尊重,一味着接纳、期待,意味着分担痛苦、分享快乐。它的意义远不是给孩子一个表达的机会,它或许带来的是早已失落的人格尊严,点燃的或许是即将熄灭的思维火花,扬起的或许是尘封已久的信念追求。学会耐心倾听,就能获取来自孩子的一切信息,学会耐心倾听,就会发现学生在制造一个个的“意外”,它或许会打乱教学的节奏,而正是这一个个的“意外”,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不期而至,课堂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精彩。这样的课堂,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彼此享受到尊重的幸福,交流的幸福,思索的幸福,成长的幸福。

  一堂普通的科学课,让我体验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深深感受到了预设与生成的重要。“映阶碧草自春色”,台阶上的小草虽然不起眼,但诗人用心灵发现了它的生命价值,发现了每一个生命独特的春情、春意。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像这位诗人一样,用自己的慧眼去捕捉课堂中的每一朵浪花,每一抹亮色,让他们自由畅谈个人真实的想法,使课堂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那么我们的课堂也将在生成中绽放生命的旋律,课堂也会萌发个性化的气息,听到学生灵动的表达。这样的课堂,一定会时时精彩的!我们也会在课堂中找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育教学随笔【第三篇】: 这样,科学课才会更成功

  这一课课题是《使用工具》,我认为学生应该掌握的前概念是“哪些东西是工具?”学生用过很多工具,但有些学生不知道自己用过的工具就是工具,如他们用过的筷子、调羹、漏勺、卷笔刀、小刀等,或者不知道这些工具确切的名称,如羊角锤、漏勺等。如果“哪些东西是工具?”这个前概念没有掌握,那教学“我们用过什么工具”,“选用什么工具好”这两个环节就不能顺利进行。所以,从认识工具导入新课,帮助学生建构前概念,可以为后面的教学环节奠基。

  教参建议我们用剪刀等工具导入新课,我认为这种方法过于简单,没有趣味性。科学课的预设可以遵循教参的意图,但首先必须符合学生的学情,也就是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这样科学课才会更成功。

  用认识工具导入新课时,我展示了二十几种工具的图片,有些还展示了实物,重点放在了钳工锤和羊角锤的区别,我引导学生说出前者锤头没有分叉,后者有分叉,并把后者跟羊角图片联系起来,让学生把它比喻成羊角,便于学生牢牢记住羊角锤名称。

  教学“我们用过什么工具”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启发,并把调查到的工具填入表格,然后个别小组展示交流、其他小组互相补充、纠正。学生调查到的工具很多,对于工具能做些什么事情,有的是相同的,但有的是不同的,所以就采用了互相补充、纠正的方法,学生发言积极、踊跃,热情高涨。

  教学“选用什么工具好” 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比较铁钉、螺丝钉有什么不同?图钉钉入木板的深浅程度有何不同?把它们从木块中取出来可以选用什么工具?由于部分学生没有用过羊角锤,故我还启发学生从两种方法中选出一种规范正确的方法。由于剪刀、羊角锤、小刀等工具是有危险性的,故在学生开展实验前进行了安全提示,即使进行了安全教育,但也不能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故我在课前还为学生准备了伤口贴以防万一。学生分组实验时很小心,没有发生意外。从实验中,学生学会了使用部分工具,体验到了使用工具的快乐,体验到了工具能为生活提供方便。

  升国旗这个情景,学生都见过,他们知道升国旗是用绳子的,但不知道旗杆顶上的机关是定滑轮。“用斜面把油桶搬到卡车上”、“用撬棍搬运石头”学生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他们都能准确选择所用工具。

  要上好一堂科学课可以说很容易,也可以说很难,台上一分钟,台下数年功,但“功到自然成”。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预设和生成教案,科学课才会上得更出色。这就是我上这堂课最深刻的体会。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育教学随笔【第四篇】: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这个学期我第一次教六年级科学,对知识点了解不够深刻,上课时出现过自己都讲解不清楚。面对这种情况,必须要上网查资料,认真备课,经过一个阶段的科学课的教学活动,对六年级科学课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认为教师首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采取更适合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从而使学生建立科学的概念。爱科学,学科学。以下我就课堂教学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在科学课中则表现为学生先提出问题与猜想,然后通过亲自观察,实验、讨论得出结论,学得知识,并在此过程中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实验方法、领略科学的人文精神。所以,科学的课堂是学生的。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并对学生的研究结果给与尊重和肯定。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二、在课堂上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但教师却不是个旁观者。教师对整个活动应予以指导,给与适当调控。在活动前,教师应讲解活动注意事项,提出研究问题;活动中,教师应作为一名参与者进入学生的活动里,并要了解各组学生的活动进程;活动后,教师应组织学生有秩序的讨论总结。总之,教师既不能占据课堂,又不能成为课堂上的摆设。做学生的引路人。

  三、要鼓励学生敢问,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题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对于学生的每一个回答,教师都要给与适当评价。这个评价其实是多元化的,可以是一句鼓励的话语,可以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还可以是一下轻抚。切忌语言单调,一味的“你真棒”学生就会听之无味了。除此以外,评价的语言还要简单得体,不可啰嗦。像我总是怕学生听不清楚其他同学的发言,总喜欢把学生的发言再重复一遍,再给与评价,这样就十分啰嗦。不但其他学生的听课效率降低,还浪费了课堂时间,而有效的评价却没有做到位。注意到这一点,就使我整个课堂的评价体系完善了很多。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了。

  四、要注意引导学生会问,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由易到难,逐步上升。有进步时,及时表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要培养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以及活动后的讨论、汇报、总结,这些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纪律为课堂保障。要做到,自主探究有秩序,自由发言却不乱。尤其是学生在汇报研究结果的时候,一定要让所有学生都能认真听,认真想。这就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适时的课堂纪律调控,保障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交流氛围。气氛活跃而不乱。

  我觉得作为一名科学课的教师,应该时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每一节课,认认真真备好每一节课,弄清每一个知识点,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体验、探究的过程,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做为一个刚教科学的我,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应该多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不断的完善自己。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育教学随笔【第五篇】: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杠杆的科学》是六上科学第一单元的第2课,在生活中,学生也经常会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螺丝刀拧螺钉、用镊子夹东西,等等。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们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课的教学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使用撬棍的过程,观察撬棍工作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类工具。并且通过杠杆尺的实验,来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本课我加强了实验前的指导,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来学科学,尽可能用好课程资源,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悟,整堂课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联系生活实际,认识杠杆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而我们科学的教学本来就是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因此在第一部分的教学时,我先呈现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等生活中的情景图,让学生判别这两种杠杆,它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地方。然后又出示了羊角锤拔钉子、老虎钳、剪刀、天平、螺丝刀、擀面杖,让学生判断这些工具是不是杠杆,并说说自己的理由。通过老师的引导,再加上一些生活情境的再现,学生基本上都能正确判断,并说理由。

  二、加强实验指导,发展能力

  本课的重点部分是最后一个环节杠杆尺的研究实验,由于有了前一年上课的经验,我在实验前加强指导,强调:

  1、暂时规定把杠杆尺左边挂的钩码,看作是重物,当作阻力,钩码挂的格数就是阻力点的位置;右边挂的钩码看作是我们用的力,钩码挂的格数就是用力点的位置。

  2、问学生: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是几格?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又是几格呢?(一个小孔就是一格)左边挂1个钩码,右边挂2个钩码达到平衡了,你认为这个杠杆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

  3、我们要求只在左右各选一个位置挂钩码,并且演示。

  4、尽量挂出更多的平衡。有了这些实验前的指导和提示后,学生实验效率明显大大地提高了。

  三、用好课程资源,拓展思维

  在第一部分的教学中我出示了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等生活中的情景图,最后在拓展运用时,我又再一次地出示,并且问学生:他们是属于什么杠杆呢?为什么?让学生马上用课上所学进行判断并作出解释,不但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巩固,更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一举两得。

本文来源:https://www.cqwcsy.com/jiaoshisuibi/3927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