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春秋美文网!

语文要素着力能力生长《灰雀》教学实录及点评

语文教学 时间:2021-12-16

【www.cqwcsy.com--语文教学】

教学实录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总结,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语文要素着力能力生长《灰雀》教学实录及点评,供大家参考选择。

  语文要素着力能力生长《灰雀》教学实录及点评

  教学内容: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6课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本文的重点内容是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如何使学生透过他们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学习本文的难点。

  学习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

  小男孩每次回答时心中的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回顾主要内容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灰雀》这篇课文.

  请孩子们一起叫一叫它的名字。

  生:读课题。【板书课题】

  师:叫得再亲切一点儿。

  生:再次齐读课题。

  师:这篇课文围绕灰雀(指课题)写了谁和谁之间的故事呢?

  生:写了列宁和男孩之间的事。

  师:是的,这篇课文围绕灰雀写了列宁和男孩之间的事。【板书:列宁男孩】

  师:那写了关于列宁和男孩的一件什么事呢?

  师:请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读

  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围绕灰雀写了关于列宁和男孩的一件什么事呢?

  生:自读课文。

  师:这篇课文围绕灰雀写了关于列宁和男孩的一件什么事呢?

  生:列宁喜爱灰雀,找灰雀,男孩喜爱灰雀,把灰雀捉走了,后来

  又把灰雀放了的事。(引导一生完整表述)

  师:你们在生活中见过灰雀吗?

  生:没有(我见过)

  师:好多孩子都没有见过,那灰雀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咱们就到课文

  中去找找吧!

  【评析:通过学生自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直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利于下面的教学。】

  二、活动一:朗读感受

  学习第一自然段

  1、引导默读勾画

  师:请孩子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用括号划出写灰雀的句子。

  生:默读勾画。(师巡视相机个别指导勾画:请孩子们注意把句子勾画完整!)

  2、汇报:体会写灰雀的句子

  师:把你勾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

  预设

  生: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

  师:谁还有补充?

  (生: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 

  师:预设1:出示:写灰雀的句子。孩子们,请注意:这里是一个冒号,所以从句子开头到第一个句号才算一句,不能只勾半截!来!一起读读这两句话!

  (预设2:生: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

  师:出示:写灰雀的句子,来!一起读读这两句话!)

  生:看课件齐读

  师:这三只灰雀非常惹人喜爱!你喜爱灰雀的什么?

  生:喜爱灰雀的颜色\胸脯是粉红、深红的

  师: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颜色真是鲜艳漂亮啊!真是惹人喜爱呀!除了喜欢它的颜色,你还喜欢什么?

  生2:喜欢灰雀婉转地歌唱\喜欢灰雀的声音,很好听。

  师:它的声音悦耳动听。你从哪个词语感受到灰雀的声音好听的?

  生:婉转

  师:出示:婉转想听听灰雀婉转地歌声吗?听---鸟的叫声

  你听出了灰雀的叫声有什么变化?

  生:声音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有的长有的短\有轻有重

  师:是啊!(师配以手势)像这样时高时低、时长时短、时强时弱、又悦耳动听的声音就叫婉转!

  生3:喜欢灰雀跳来跳去\喜欢他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

  (若生不能回答,师:这里边还有一个词写了灰雀的动作!生:来回跳动)

  师:这是写灰雀的动作!从来回跳动的动作上(师手势模仿范来回跳动),你感受到这是三只怎样的灰雀呀?

  生:活泼\可爱\乖巧\机灵\调皮\欢快\快乐

  师:你们瞧,出示:灰雀图片这就是那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他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师:你们看!就是这短短的两句话,从颜色、动作、声音三个方面,为我们描绘出了这么惹人喜爱的灰雀!让我们带着对灰雀的喜爱,一起再读读这两句话!

  3、感受列宁对灰雀的喜欢

  师:这么可爱的灰雀!我们喜欢!列宁喜欢吗?

  生:喜欢

  师:你从哪里知道列宁也喜欢灰雀?请你,其他同学看着书,听他说对了没有。

  生: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师:特别是这个句子中的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呢?

  生:每次、都要、经常……

  师:真能干!我们读的时候就应该特别注意这些词语。把这些词语稍微读重一点。

  师:来,我们一起试着读一读!

  (生齐读)

  师: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评析:注重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联系画面及上下文来理解课文的方法,还注重培养学生自读勾划、合作提高的良好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感受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增强对灰雀的喜爱。】

  (三)活动二:关注对话,感受品质

  4、过渡:师:是啊!列宁这么喜欢灰雀!可是,有一天,读------(手势提醒看书第二段读)

  生读:列宁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一)体会男孩

  1、引导读书勾画

  师:唉,找遍了也没找到。灰雀究竟哪儿去了呢?出示:侦察任务:灰雀究竟哪儿去了呢?我们一起来当当侦查员,帮他找找吧!

  生:小男孩捉走了

  师:小男孩捉走了。还有那些孩子跟他想法一样?

  生:举手\回答

  师:但是课文从头到尾没有那一句话写了是小男孩捉走了灰雀呀!你是怎么发现的呢?

  出示:你怎么发现的呢?可别急!侦查员要讲求证据!大家赶快仔细默读3—10是自然段,把你找到的证据用“——”划出来并分组讨论。想想你怎么来说服我!

  生:读、划(师巡视提醒:注意不要放过一个词、一个标点,做上记号)

  2、汇报证据 

  师:划好了吗?好,现在谁来说说?请你。

   ①省略号

  生: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师:出示:没……我说说你的理解!

  生:他说话结巴、吞吞吐吐。

  师:你怎么知道他结巴?(生:省略号)

  师:平时一般什么时候会用到省略号?

  生:什么东西很多,说也说不完的时候

  师:你说的是省略号的一种用法,表示省略。而这句话(指屏幕)的省略号却表示说话断断续续、结结巴巴。

  师:你在什么时候说话结结巴巴过?

  师:谁来读读男孩说的这句话?你来读读!

  (生:读)

  师:小男孩,你为什么说话结结巴巴?你在想什么?

  生:我在想列宁知道会不会骂我\会不会责备我

  师:哦,心里有些心虚,有点紧张。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请你读。

  (生:读)

  师:你读得真好!还加上了表情!能加上动作就更好了!请你!

  生:(加动作)读

  师:(加动作)

  “没、没……我没看见。”来,一起读一读!

  生:(加动作)齐读

  (小结回扣:你们很会读书,从一个小小的省略号里推测出了男孩捉走了灰雀。让我们继续侦查!)

  ②本来想……但又不敢……

  师:好,你还侦察到什么?

  生:那个男孩本来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他不敢讲,如果不是他,他为什么不敢讲

  师:你注意到了这句话。出示:那个男孩本来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说说你的想法。

  生:

  师:“本来想……但又不敢……”男孩为什么想讲呢?又为什么不敢?

  师:想说又不敢说,心里是什么感觉?

  生:不知道怎么办\难受\为难 

  师:哦,很矛盾、很犹豫…(指屏幕)来,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

  (小结:你们真是优秀的侦查员!)

  从这句话也侦查到了有可能就是男孩捉走了灰雀。

  ③“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一定会飞回来!”

  师:你还侦察到了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生:男孩说灰雀还活着,一定会飞回来,他怎么知道还活着、会飞回来呢?

  生:…… 

  师:你们关注到了男孩说的这两句话出示:男孩的话两句都说了

  “一定会飞回来”,他说过的这两句话有什么不一样吗?

  预设1:感叹号

  生:标点\最后一句用上了感叹号!

  师:从不同的标点,你体会到什么?

  生:而且他说的越来越肯定了!\他说话语气也越来越强烈了!

  师:来,我们来读读这两句话,这两组读第一句,这两组读第二句。男孩看看列宁,起!

  (生:读)

  师:看来,不能小看了标点符号呀!其实句子位置的变化也包含着很重要的信息呢。

  预设2:说话内容前置

  师:孩子们,再观察一下,这两个句子里,

  说话内容出示内容划线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可用红线标出两个句子的内容

  (可以课前给学生介绍有关提示语的知识)

  生:前一句说话内容在后面,后一句说话的内容在前面。

  师:猜想一下,第二个句子为什么要把说话的内容放在提示语之前呢?

  (若无学生回答,可鼓励学生说:既然是猜想,大胆说,说错了没关系。) 

  生:(预设学生可能多多少少能说出一些)

  师:对了,放在前面是为了强调说话的内容,说明小男孩已经下定了放鸟的——决心,急着想要把鸟——放了。来,再来读读这两句话,读出男孩愈来愈肯定、越来愈急切的语气。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男孩看看列宁,起

  生:读

  【评析:通过品读男孩的语言,让学生读---找----圈----议----悟,使学生深入文本,同时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分析感受他的心理想法,从而发现了是男孩捉走了灰雀。】

  (二)体会列宁

  1、对灰雀的爱

  师:呃?孩子们,出示:男孩的话你们发现没有,(指屏幕)男孩从开始的“没看见”到后来肯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

  ,是谁让他有这样大的变化呢?(列宁)

  师:赶快浏览3-10自然段,找到列宁的话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文)

  师:列宁说了什么?(生汇报)

  师:同学们,出示:男孩的话灰色,列宁的话出现。列宁说了这样四句话,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时,列宁看见,起!

  生读:

  师:同学们,看看列宁的哪些语句打动了男孩,让男孩想把灰雀放回来呢?看一看——,想一想——

  生:看、思考

  师:那句打动了男孩,让男孩想把灰雀放了?(抓关键词语回扣)

  生:汇报(——————打动了我)

  A,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

  师;列宁此时心情是怎样的?

  生:着急

  师:带着你的理解读读列宁说的话。

  生:读

  师:是呀!他焦急地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师:列宁对灰雀的着急、对灰雀的关爱很打动人呀!还有那一句打动了男孩,让男孩想把灰雀放了?

  B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列宁多喜爱灰雀呀!我不应该捉走的

  生:列宁这么担心、难受,我真想告诉他

  生:我不该让列宁这样难过

  师:哦,男孩感受到了列宁对灰雀的担心,你能读出列宁的担心吗 

  生:读

  师:谁能读得比他更担心一点?请你读读。

  (生:读)

  师:列宁对灰雀的担心难过打动了男孩,让男孩这样矛盾、犹豫,让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师:还有那一句话打动了男孩?

  生: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师:说说你的理解(这句话为什么打动了男孩?)

  生:说

  师:谁再来说一说?

  生:说

  师:列宁的惋惜这么打动男孩,你能读出他的惋惜吗?请你来.

  (生:读) 

  师:你加上了摇头的动作,不错!谁再来读读!你来读吧!

  (生:读) 

  师:列宁在对谁说?

  生:自己对自己说\自言自语

  师:自己对自己说声音应该是高还是低呀!

  (生:低) 

  师:谁来自言自语地说说?请你来!

  (若读不好就多抽一生)

  (生:读) 

  师:正是列宁对灰雀而惋惜难过打动了男孩,才让男孩肯定地说:出示文字“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师:列宁还有一句话:会飞回来?再读一遍!

  (生读)这句话打动了男孩吗?

  生:

  师:听到灰雀还活着,列宁心里感到?

  生:高兴\疑惑\奇怪

  师:列宁是怎样高兴又期待的地问的?谁来读读?你来吧!

  生:读

  师:一起读读。

  生:读

  师:列宁听到灰雀还活着,他的高兴、期待有没有打动男孩呢?(有)男孩心里会想?

  生:一定要把灰雀放了!

  生:让列宁高兴!马上把灰雀放了

  师:列宁的高兴、期待打动了男孩,鼓舞了男孩,才让男孩下定决心地说:出示文字“一定会飞回来!”

  【评析:再一次通过列宁的语言感受列宁对灰雀的关心和爱护,又一次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体会到了人物的心理】

  四.活动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正是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深深打动了男孩,让男孩下定决心将灰雀放回来。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悟再次走进他们的对话。

  1.出示:完整对话女生读蓝色的句子,男生读黑色的句子。

  生:分组读

  2、列宁对男孩的爱

  师:孩子们,学到这里,老师产生了一个疑问!我们都知道是男孩捉走了灰雀,列宁知道吗?

  生:知道

  师:那我就更不明白了,既然列宁知道,出示:列宁的话,退出男孩的话他却只说了这么多对灰雀的担忧和喜爱,为什么他不直接叫男孩把灰雀放回来呢?

  生:

  师小结:是的,列宁的巧妙之处,正是在于用自己对灰雀的担忧和喜爱来打动——男孩;让男孩自觉地把——灰雀放了。看来列宁的话中不仅包含了对灰雀的爱,还包含了对男孩的尊重和爱护。(板书:尊重爱护孩子)

  师:正是由于这样的爱,第二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场景,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起!

  生:齐读

  师:【音乐】第二天,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回来了,公园里那棵高大的白桦树上又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

  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出示文字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师:是呀,灰雀回来后,列宁仍然没有问男孩,出示图片。他只是看看身旁诚实的孩子,又看看枝头那可爱的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小结:孩子们,就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在这棵高大的白桦树旁,可爱的灰雀、诚实的孩子、微笑的列宁,构成了一幅多么温馨、多么和谐的画面呀!

  【音乐停止】

  师:这是一个爱的故事,一个关于伟人列宁的爱的故事。其实,这

  样的故事在列宁身上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课外读读这两本书:

  《列宁的故事》、《列宁传》。让我们走近伟人、了解伟人、学习伟人。

  【评析:朗读不仅仅是理解课文的一种手段,各种不同方式的朗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享受。另外,恰当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能使学生受到更真切的感染,使学生身临其境。】

  五.活动四:整合阅读“语文主题学习”图书《人与自然》中的《小摄影师》

  过渡:伟大的列宁春风化雨般教育了孩子,我们的图书中也有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跟孩子的交流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1.默读文章,完成下面的要求:

  (1)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画出人物的对话,体会体会。

  2.全班交流。

  (1)根据提示说说文章主要内容。

  (2)出示课件,默读对话,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预设重点句子。

  ①小男孩和高尔基:

  a.“是你扔的纸团吗?”高尔基问。

  “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高尔基说。

  b.高尔基拿了张报纸……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②高尔基和秘书:

   晚上,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

  “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

  “不是。是一家杂志社的记者。”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老师点拨:小男孩懂事、有礼貌、做事认真;高尔基耐心、爱护孩子。

  【评析: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教师授之以渔之后,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涉猎更多的语文材料,进而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

  《灰雀》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觉得自己的设计虽抓住了课文的脉络和大的框架,对一些细小的枝节考虑不周全,学生练习的板块还有很多可商榷的地方。比如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的十分圆满,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指导这一块。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指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

  气,而这句又是一句长句,学生不能把它读准确。而此时,我本该发挥作用,示范朗读,可我却忘了这么做,可见,我的临场应变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最后,这一环节,在学生并没有很好的进行朗读情况下,我就进入了下一环节。在朗读环节中,我还不会采取多种方式教学,这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学习的其中一方面。

  如能安排让学生动笔写写,做到读写结合,效果可能更好。从这堂课中,我不仅明白了临场应变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只有事先做好了十二分的准备,才能让课堂更好的完成,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

  到最多的发展,而在课堂教学时,做好随时的应变的准备,让自己不拘泥于教案的束缚,又能真正让课堂的时间做到合理的运用。

  整堂课从总体看,还算成功,但细细分析,存在的缺陷也不可少看。但是,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然后不断发现不足,加以改进的过程。所以,我相信,认真做好反思,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我会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语文要素着力能力生长《灰雀》教学实录及点评

  学习目标解读

  常规学习目标:运用已经学过和掌握的方法自主学习生字新词,其中,重点理解“郊外”“婉转”等词,在熟悉课文题目时指导写好“雀”字。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主动练习将课文读通读顺,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重点学习目标:

  1、落实单元阅读训练要素:继续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边读边思考,结合人物语言和神态揣摩和想象他们的心理活动,体会带着问题默读思考这一阅读方法运用的价值。

  2、语言理解:学习抓住相关的词句信息,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具体情感、想法等,初步为养成关注文本细节和信息之间联系的阅读习惯奠定基础。

  3、朗读能力:懂得读好故事中人物对话的语气,先要读懂人物语言背后的感情和想法。

  课堂学习内容的选择

  1、生字新词(课文后生字条和田字格中的字,前者会认,后者会写会用),理解、积累新学到的词语。

  2、故事内容:讲了谁,什么事;第一自然段如何写出列宁对三只灰雀的喜爱,重点词“每次、经常”;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内容和神态描写。

  课堂学习活动设计

  板块一:揭示课题,书写“雀”字。

  阅读往往是从课题开始。这篇文章的课题,有三个具体的学习点。

  首先,解释题目,借助插图初步认识“灰雀”,补充图片,进一步认识灰雀的样子。这是认识事物。

  第二,从字形入手,了解或巩固雀的形与义,练习写好“雀”字,并将课题“灰雀”写在课堂笔记本上。这是渗透汉字文化,练习写好字。

  第三,对课文内容做出猜测。这是读书兴趣的激发,也是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板块二: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第一步,学生自己读课文,完成任务:1.验证刚才对文章内容的猜测(学生已经提前读过的这一任务略去),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2.圈出自己读第一遍时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并借助课文后面的生字条或运用其他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这些字,了解新词的意思。

  第二步,指名展示朗读课文,检查能否读正确、读通顺,在课文语境中是否解决了生字识记,同时结合朗读,检查是否理解“郊外”“婉转”等词的意思;朗读后检查生字条中的生字识记情况,根据所在地域和班级学生实际,确定重点检查哪些字的读音、哪些字的字形,同时练习书写“或、者、惜、诚”四个字。

  第三步,板书“列宁”“小男孩”,引导学生梳理“灰雀、列宁、小男孩”之间发生的故事,试着简单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初步学习故事类文本主要内容把握的方法,为以后的概括能力培养积累经验、方法。

  板块三:抓住信息,感受“喜爱”。

  第一步,教师问题引导:列宁与小男孩之间的故事是围绕灰雀发生的,他们对灰雀有着同样的感情,是什么呢?这一问题承接着上一环节的第三步,使课堂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联系性。

  第二步,学生回答后,关于列宁对灰雀的喜爱,重点细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重要信息体会灰雀的可爱和列宁的喜爱,读出第3-5句的情趣;其他表现了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的信息,学生说清楚即可。这样选择,正是基于“学语文”的学习目标定位,避免课文内容方方面面的理解影响了语言的积累和方法的习得。

  操作举例:

  在学生说到第一自然段写出了列宁喜爱灰雀后——

  教师提问:在列宁眼里,这三只灰雀为什么那么惹人喜爱呢?请用第一自然段中的句子回答。

  学生读出句子后,教师鼓励:我们现在闭上眼睛,你再读一遍,让我们通过你的朗读,仿佛看见了这三只灰雀就在眼前。

  根据学生的朗读引导对话,如果读得好,请其他学生说一说从同学的朗读中认识了怎样的三只灰雀;如果读得不够理想,可以用追问引导再读,如:抱歉,我没看清楚三只灰雀的样子,你能再读一读吗?

  教师提问:列宁到底有多喜爱这三只灰雀呢?你能用朗读来告诉大家吗?

  学生先试着读一读,圈出最能表现列宁喜爱灰雀的词语,练习读出列宁的喜爱,再展示朗读,引导关注“每次、都要、经常”等词语。

  板块四:默读思考,内化读法。

  第一步,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运用边默读边思考的方法文章,深入理解人物心里的想法。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可以运用不同问题引导默读思考。

  第一种:如果让你来演一演列宁与小男孩之间的故事,要读好什么?(对话)怎样才能准确读出两个人说话时的语气呢?(懂得两个人说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然后让学生运用边默读边思考的方法用心读课文2-13自然段,想一想他们说每一句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将让自己体会到他们想法的词句画出来,可以尝试将他们的想法写在旁边,自己思考明白好后与旁边的同学交流。

  第二种:列宁并没有直接问小男孩为什么知道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还活着,更没有说等着小男孩把这只灰雀放回来,为什么小男孩会放回灰雀呢?

  学生简单回答后让学生运用边默读边思考的方法用心读课文2-13自然段,想一想他们说每一句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将让自己体会到他们想法的词句画出来,可以尝试将他们的想法写在旁边,自己思考明白好后与旁边的同学交流。

  可以先回顾一下学习《掌声》时运用的读书方法,再运用带着问题默读思考的方法读书思考。

  第二步,学生运用带着问题默读思考的方法,独立默读思考,抓住相关词句体会列宁和小男孩对话时各自的想法,想明白后与旁边同学交流。

  第三步,交流理解,角色朗读。

  在第一步时运用第一种引导方式的,先让学生结对分角色朗读,读出能表现列宁和小男孩心里想法的合适语气,在指名分角色展示朗读,边朗读边用多种方式交流想法,如及时的评价、追问朗读的学生、提问倾听的学生等。

  在第一步时运用第二种引导方式的,让学生直接结合列宁和小男孩说的话、说话时的神态说一说自己体会到的想法,根据学生的交流引导朗读,然后练习分角色朗读。

  无论是哪一种,都要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句,如省略号、“自言自语”、“多好”、“可惜”、三个“看看”、“肯定”、“微笑”等。

  这个环节,将对列宁尊重、呵护小男孩,小男孩知错就改的品质体会融入交流、朗读中,不做独立目标处理,以突出读书方法和过程的体验。

  第四步,小结读书方法。可以联系前面一课《掌声》的读书方法来小结,以突显这一读书方法的价值。

  环节五:写字练习。(步骤略。)

  语文要素着力能力生长《灰雀》教学实录及点评

  《灰雀》是人教版三年级课本中的一篇课文,以一只胸脯深红色灰雀的“失”与“归”为主要情节,讲述了列宁、灰雀和小男孩之间的故事。故事内容不长,主要以人物对话为主,对话简洁又含蓄,还蕴藏着一定的价值观。如何挖掘这课的教学点呢?借助这课的文本教给学生哪些语文知识,培养哪些语文能力呢?薛法根老师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呈现给我们一份思想的盛宴。他以生为本,以文为本,立足学生的认知实际,立足教材的文本实际,教给学生实实在在的语文知识,培养其语文素养,渗透着做人的要义。概括为十二个字:落实语文要素,着力能力生长。

  一、上贯下联,识字释词,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

  师:雀,看看“雀”的上边是什么字?

  生:少。

  师:上边不是少,像小,但没有一勾。(板书)下边是一个字,师范写(隹)。什么意思?(生:短尾巴的鸟)短尾巴的鸟也是小鸟,小鸟叫雀,特指麻雀,有时候也有灰雀。

  师: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地叫,又蹦又跳,有一个词语叫:欢呼雀跃。(出示:欢呼雀跃,生读)如果教室里面连乌鸦麻雀都不出声了,很安静,叫鸦雀无声。(出示:鸦雀无声,生读)有一个故事叫《螳螂捕蝉》——(生接:黄雀在后)唐代诗人王之焕写过一首诗——(师带生齐背诗,背完之后,师问这首诗叫什么名字?生:《登鹳雀楼》)

  师:会学习的同学通过一个字可以学一串词。记住,字不离词,这个字你就印象深刻了。连起来读。(生:欢呼雀跃、鸦雀无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登鹳雀楼)

  【评析】“雀”字的教学看似随意平常,其实别有用心。首先,从字理的角度分析“雀”字,既显化了形又疏通了义,帮助学生在头脑中绘制了一幅图,形象生动,方便记忆。其次,老师以“雀”字为中心,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零散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知识网,更是帮助学生深化认识。第三,老师借助具体的教学事例教给学生两种识字方法,不光授之以“鱼”,还授之以“渔”,实现了教是为了更好地学的目标。教学有了生活的延伸,有了学习能力的生成!

  二、辨析比较、实际运用,培养学生表达的能力

  师:课文写了哪三只灰雀呢?

  生:两只粉红胸脯的,一只深红胸脯的。

  (出示:白桦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色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生齐读一遍)

  师:有故事的是哪一只?

  生:是那只胸脯深红色的。

  师:哪一只灰雀不见了?

  生:胸脯深红的灰雀。

  是:又是哪一只灰雀又回来了?

  生:深红色胸脯的那只。

  (出示:胸脯是深红的,胸脯深红,深红色的胸脯)

  师:看一下这三个短句,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比较一下,不同在哪里?谁会发现?

  生:第一句比第二句多了一个“是”和一个“的”字。

  师:“是……的……”是一种表达的方式。

  生:前两个短句都是颜色放在后边,第三个短句是颜色放在前边,顺序变了。

  生:我还发现,虽然顺序变了,但是写的都是同一只灰雀。

  師:同学们,这就是我们汉语的魅力呀!两个词语交换一下顺序,意思居然没变,一样。当然有时交换顺序,意思就会发生变化。这叫语序不同。(板书:语序)一起读。

  师:我们试一下。有人要说中国人的特点,该怎么说?

  (师先说半句,让生填空:中国人头发是_______,眼睛是_______,皮肤是_______)

  师:换一种说法:中国人有_______。

  生:中国人有黑色的头发,黑色的眼睛,黄色的皮肤。

  师:再换一种说法。

  生:有黑色的头发,黑色的眼睛,黄色的皮肤的人是中国人。

  师:还可以更简洁一些,把颜色放在前边。

  生: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是中国人。

  师:这是一种最简洁的表达方式。同一种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学语言就应该这样。

  【评析】看似平常的三个短句,薛老师却教学得有声有色。首先,他给了学生认知的前经验。“语序”是什么?如何教给学生呢?薛老师先带着学生回顾课文,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找到了三个典型的句子,然后激励学生去发现不同之处。当学生的认知有了波澜与起伏之时,老师顺理成章地点出了“语序”这一知识点。其次,他给了学生认知的后续力量。认识了语序,同时也明白了语序所表达的含义,这是一种知识的输入,是借助外力的推动输入。如何转化成一种输出,一种自我能力的输出呢?薛老师提供了一种情境,让学生变化形式,变化角度地练习。学生的认知思维经历了再现、重组、加工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最后完整地表达出来。这样的能力是实实在在能够带得走的!

  三、先放后扶,深耕细作,教给学生归纳概括的方法

  师:这只胸脯是深红色的灰雀到底有什么故事呢?自己轻声地读一遍,不认识的字可以看看上边的注音。读不好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生自主读课文)

  师:如果老师想请三位同学来读课文,这篇课文怎样分成三个部分。

  生:列宁、小男孩、旁白。

  师:抓住这篇课文里的两个重要人物,这是一种读法。

  生:一个人读起因,一个人读经过,一个人读结果。

  师:看看该读到哪里?

  生:第一个人读到“也没有找到”。第二人读到“昨天你到哪里去了”。第三个人读到“男孩是诚实的”。

  师: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划分的,也可以。

  师:还有没有第三种分法?简单明了。

  生:可以按小节平均分。

  师:平均分?一共几个小节?13除以3,除不尽,没法分。所以这个方法虽然看起来很公平,但是有时可以用,有时不可以用。

  师:你们看课文第一小节第一句话,你马上就发现还有一种分法,聪明的小朋友马上就发现了。

  生:可以按照时间的顺序分成三个部分,有一年冬天,一天,第二天,这是三个表示时间段的词。

  师:这就是课文的一条线索,一条时间的线索,很清楚。

  (板书:有一年冬天一天第二天)

  【评析】老师的教学处处彰显着以生为本的理念。课文分三个部分,该怎么分呢?先放,让学生去发现、去概括,让每个孩子的思维都动起来。然后,再收,启示他们可以按照时间段的顺序给课文分段,让其在思维充分放开之后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喔,这样分,真的很简洁,很清楚啊。这个时候,学生对知识是主动的,对如何给课文分段,如何归纳概括经历了“思—说—再思”的加工过程,有了亲临的体验,这种体验是深刻的,能够影响他们以后的思维习惯。

  (一生读第一部分)

  师:读得真不错。说说这一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生1:列宁在养病。

  师:养病不重要。

  生1:树上有三只灰雀。

  师:只讲对了一半,还写了一层意思,你要看得出来,列宁对三只灰雀什么态度。现在请你把这个意思连成一句话。

  生1:列宁很喜欢三只灰雀。

  师:换一种方法来表达。

  生1:三只灰雀很惹列宁喜爱。

  师:惹人喜爱这个词很新鲜,但你不能拆开,一拆,这个词就不新鲜了。懂吗?

  生1:树上的三只灰雀很惹人喜爱。

  师:这句也行,把列宁的情感通过一个词惹人喜爱表达出来了。

  生1:树上有三只灰雀,列宁很喜欢她。

  师:很好,分成两个小句子。

  生1:三只灰雀,列宁很喜欢他们。

  师:读完一个段落,你要知道这个段落讲了什么。第二部分,谁来读?(生2读)

  师:掌声在哪里?你读得这么好。一个人就把列宁和男孩的对话读得那么有声有色。本来老师要教你们怎么读对话,看来你教就行了,读得懂吗?

  生2:列宁发现灰雀不见了,小男孩告诉他灰雀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师:这叫会概括。这段对话当中,列宁怎么样?小男孩怎么样?要分成两个句子说,明白了吗?(生3读第3自然段)

  师:读得真不错,老师有个小建议,你太像读书了,要自然一点。这段讲什么呢?

  生3:灰雀回来了。

  师:漏了一个重要的字。

  生3:灰雀又飞回来了。

  师:我奖励你,要奖励吗?(生微笑接受)你把灰雀这篇课文讲什么完整地概括一下。

  生3:有一年冬天。列宁看到了三只灰雀,他们非常活泼,列宁非常喜欢他们。有一天,那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不见了,小男孩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它会飞回来的。第二天,灰雀又回来了。

  【评析】薛老师的教学精益求精,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如此。通过这段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明白概括归纳课文要简练、准确,同时也教给学生简单的概括归纳的方法。细读这段教学实录会发现,老师在关键点的教学上就是深凿井,宁愿慢一点也要等待,等待孩子们明白了,再开始新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是扎根于学生实际,不是流走于预设的形式。

  四、寻根究底,还原真相,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师:自己懂了,要在同学面前大大方方来说话,这是一种本领,也是一种勇气。这篇课文你究竟读懂没读懂呢?老师有一个问题?(出示:灰雀昨天到哪儿去了)

  生:在小男孩的家里。

  生:被小男孩抓走了。

  师:你说被小男孩抓走了,请你拿出证据,来破一下灰雀失踪案。这里怎么看出是小男孩抓走的?不是它自己飞走的?要学会分析。要搜索重要的信息,就是证据。

  生:从“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她还活着”这句话看出是小男孩抓走了。

  师:分析,为什么这句话能说是小男孩抓走的?

  生:小男孩知道灰雀在哪里,所以他才有把握地说。

  生:从“那个小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可以看出是小男孩抓走了。

  师:低着头就说明是他抓的吗?老师现在低着头就说是我抓走了吗?要会分析。怎么分析?

  生:小男孩和列宁很熟悉,正常不会低着头的。这次他低着头,说明他很惭愧,不敢正面看列宁。

  生: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因为他怕列宁责怪他。

  生:男孩说:“没,我没看见。”他说话不爽快,很犹豫,他不想告诉列宁,怕列宁责怪他。

  生:我想补充一下:男孩原来不结巴,现在结巴了,说明那事肯定是他干的。

  生:列宁说灰雀怕冷,其实灰雀是不怕冷的,就说明列宁知道灰雀是小男孩抓走的。

  师:能从列宁的表现推断出事情的过程,真不简单。

  师:小朋友一共找到了五个证据。(出示,齐读)

  【评析】“提取信息”的能力是语文五种阅读能力之一,是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重要內容。薛老师的教学以破解“灰雀失踪案”为引子,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分析思考、寻找证据,提炼真正的有价值的信息,然后把信息转换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其中,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变与提升,阅读在深层次地展开。通过阅读、思考,学生不仅品味出文字里隐藏的情和意,同时也提升了提取信息的能力。

  五、揣摩暗示,直击内心,教给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

  师:5个证据说明灰雀被小男孩抓走了。阅读课文一定要有一种眼光,要会发现。灰雀失踪案,要找证据。小男孩知道灰雀在他家里吗?(生:知道)列宁猜到了吗?(生:猜到了)小男孩和列宁对话的时候有没有直接说它就在我家里,被我抓走了,列宁有没有问小男孩是你抓走的么?两个人分明都知道灰雀在哪里,但都没有说,两个人还说了一段对话。小男孩嘴上说“没,我没看见”,心里怎么想?

  生:我看见了,但是我不能说,万一列宁问我灰雀在哪儿,我该怎么办?师:嘴上说“没,我没看见”,心里想“我看见了,万一你要问我在哪里,我该怎么办呢?”所以他犹犹豫豫,吞吞吐吐。小男孩嘴上说的和他心里想的不一样,这就叫——。(板书:心口不一)

  师:当一个人说出来的话和他心里想的话不一样时,事情那就复杂了,所以我们阅读课文时要根据他心口不一的那句话猜测他心里想的。小男孩说一定会飞回来的。他嘴上这么说,心里会怎么想呢?

  生:他心里想“怎么让列宁不担心这只灰雀呢?”

  生:我还是把它放了吧,不然那就会露馅了。

  生:我明天一定要把它放了。

  师:列宁的话是不是想的和说的一样?比如这一句:“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他心里想的是什么?小男孩听了列宁这句话有没有说话,心里会怎么想的呢?请同学们拿出笔,猜一猜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女孩子写列宁嘴上说“灰雀,你好,昨天你到哪儿去了?”心里想的那句话是什么呢?男同学把“小男孩站在白桦树下,低着头”时心里想的那句话写下来。(学生自主练写,老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列宁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去哪儿去了?”其实他心里怎么想?

  生:男孩知错就改是个好孩子,我要给他留一点面子。

  师:你是个懂事的孩子,很善解人意。

  生:我还是别问了,给他一个改错的机会。

  生:其实我已经知道了灰雀昨天去哪儿了。我也不能逼着男孩说,要给男孩一点自尊心,谁都会犯错,要给他一个改正的机会。

  师:列宁用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两个字——(板书:暗示)不直截了当地说破,暗示让他自己来改正错误。

  师:男孩低着头,心里在想什么呢?

  生:哎,我真不该抓灰雀,把它关进笼子里让他失去了自由,我不会再抓灰雀了。

  师:爱灰雀,不是把它养起来,让它失去自由,你是一个真正会爱灰雀的孩子。

  生:列宁其实是给我一次机会,让我主动改正错误。我不能只自己看灰雀,享受灰雀的美丽,要让更多的人享受灰雀的美丽。

  生:要想着为别人着想,不能只想自己。

  生:小男孩想——“列宁用这种方式暗示我,我不能辜负他。”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物在说话时有时候会心口一致,有时又心口不一,心口不一的时候,我们阅读时就要静下心来想想,也就是要慢慢地——揣摩。(板书:揣摩)

  【评析】这一环节的教学同样可以感受到薛老师的教学智慧。如何讓学生学完课文之后对文本的思想内涵有一个深刻而具体的印象呢?薛老师没有囿于常态的教学形式,而是另辟蹊径,以探究人物内心真正的想法为设计原点,引导学生透过表面去探寻本质,以说写的表现形式表达出来,在特定的情境中把课本中的世界和学生真实的世界打通了。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提升了学生的说写能力,又扩大了学生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本文来源:https://www.cqwcsy.com/jiaoxuesuibi/10261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