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春秋美文网!

到底谁打死了镇关西?

语文教学 时间:2019-12-17

【www.cqwcsy.com--语文教学】

  今天我在毕业班老师办公室发现了一张语文中考模拟试卷,有一道课外名著阅读试题引起了我的注意, “《水浒传》打死镇关西的是 ( )”。该学生答“鲁智深”,老师给打了个×号。我暗自思忖,这个学生的答案有问题吗?为什么答“鲁智深”有错呢?

  在那一摞试卷中我又往下翻了一张,另外一个学生答案依然是“鲁智深”。看来老师判×号一定是有依据的。于是一个本来很简单的问题,我进行了深入思考。出这个题的命题老师应该是在这个题上设置了一个思维陷阱。这个陷阱跟鲁智深的身份转换有关。因为熟悉这本书的读者,应该知道,鲁智深痛打镇关西的时候,你可以叫他鲁达,你也可以叫他鲁提辖,但是唯独不能叫他鲁智深。因为那个时候的他,还没有被逼迫到去五台山出家剃度,方丈给他取法号“鲁智深”的地步。所以这三个名字虽然都是指向一个人,可是填写这个题的答案的时候,需要谨慎再谨慎。

  我想命题者是遵循新课标的要求,目的在激励考生不要对名著阅读,只是浅尝辄止,应该通读,读整本书,如此才有对这本书的深入了解。

  可是问题是,设置这样一个答案如此精确的问题,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是激励还是扼杀?

  再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这样的试题原本不应该只有一个标准答案。作为古典名著,《水浒传》无论是虚构还是历史事实,记得的都是过去的事儿,站在现代人的角度上,追溯历史,对书中的痛打镇关西这件妇孺皆知的经典小说片段,无论答鲁达,还是鲁提辖,抑或鲁智深,都是一个本来不用深入思考,并且予以争论的事情。

  恕我直言,学生们阅读名著的兴趣,全被这些奇葩的试题毁灭殆尽。所以对这个也许当事者自鸣得意的,能够考到一大片考生的中考典型试题,我是嗤之以鼻的。就像考察学生的另外一个问题,试题让学生回答,三国中最智慧的人是哪个,学生答孔明就不对,因为答案提供的是诸葛亮。就像让学生回答,雪化了是什么,学生回答是水,老师严厉批评,因为答案是春天。

  类似这样的语文试题,把学生考得团团转,即使学生认真阅读了原著,也照样懵圈。

  真希望我们语文学科的命题者,不要那么古板,不要那么机械,如果你有聪明劲儿,建议想方设法让我们的语文试题变得灵动,鲜活起来。不要做寻章摘句的老雕虫,跟学生玩弄一些文字游戏,设置一些语言陷阱,并且还以此自诩,还自鸣得意。

本文来源:https://www.cqwcsy.com/jiaoxuesuibi/36455/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