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春秋美文网!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随笔

一年级教学 时间:2019-12-17

【www.cqwcsy.com--一年级教学】

  导语:实践出真知,在课堂上还沉浸在观看中的孩子请伸出你的手,将你的智慧表现在你的手指上!下面是随笔网小编整理的《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随笔》,欢迎阅读。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随笔【第一篇】:科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滑轮组》教学反思

  滑轮组这一课的科学概念看似不难,通过学习,孩子们都能建构起“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和“滑轮组组数越多越省力(不考虑绳子摩擦力)”的科学概念,但是每每让孩子在图中画线组装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时候,孩子们总是频频出错。有老师解释为孩子的空间观念还不够,不能把实物转化为平面图。真是这样吗?难道真要用灌输法无数遍地示范怎么画组装图然后让孩子在不断地练习中记住怎样画组装图?回顾课堂拍下的一张张孩子们动手操作的照片,我有些怀疑上述解释。孩子们在合作组装实物时,是四人小组合作,而且还要研究省力与否,有几个孩子关注到了绳子的绕法?又有几个孩子能及时将组装好的滑轮组用画图的方式记录下来?课堂给足孩子探究的空间了吗?我们似乎在用探究的“外衣”来掩盖灌输式教学的“内核”?

  基于上述思考,我临时为这个主题增加了一个课时。我跟孩子们说:“这节课我们用一节课时间来研究滑轮组(多组)的组装方法,每个同学都要会组装,而且要对照组装好的滑轮组来完成组装图。”在巡视指导过程中,我特别强调孩子们要关注绳子的绕法,让会的同学去教不会的同学,让会的小组去教不会的小组。在一声声的欢呼声中,孩子们基本上都学会了组装多组定滑轮,也顺利地把实物绳迁移到“画线”。孩子们画线的准确率大大增高,孩子们的回答也更自信了。

  也许,有些孩子还会忘记怎样用线画组装图。但我想,这个动手实践后的遗忘率肯定会大大减低。实践出真知,在课堂上还沉浸在观看中的孩子请伸出你的手,将你的智慧表现在你的手指上!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随笔【第二篇】: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轮轴的秘密》教学反思

  《轮轴的秘密》是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的第4课,通过对这一课教材的解读后,我觉得对轮轴作用的认识和体验是比较重要的,而学生用数据说话的能力不强是需要强化的。所以我将教学重点定为,通过体验和实验了解在轮轴的轮上用力可省力,轮越大越省力;难点定为,通过实验用数据说明轮轴的作用。

  本课我先让学生通过回忆、交流打开水龙头的经历,观察水龙头的构造,试着让学生想象如果取下水龙头上的轮子,直接用手去拧轴,还容易打开水龙头吗?进而产生了“轮轴为什么能省力”的科学问题,促成开展研究轮轴作用的活动。然后通过组装一个轮轴实验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通过课件的演示,进行实验前的指导,让学生弄明白我们把一定数据的钩码挂在轴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在轮上也挂上钩码,看成是我们用力的大小。并且要学生记录下每次实验的数据,在小组内通过反复比较轮上钩码和轴上钩码的数量。最后进行全班交流,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同学们都发现了在轮上用力比较省力,轴上用力比较费力。然后在轴不变的情况下,换成大轮再做实验,研究轮轴的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通过实验同学们发现了在轴不变的情况下,轮越大越省力。在这两个实验中,如何绕线学生还是有点困难的,需要老师的细致指导。然后机械实验盒中,其实只有一个配套的轮轴,小轮换成大轮的,不是配套的,轴和轮不容易固定,学生在操作上,很花时间,效果不是很佳,我觉得这些实验的材料还需要改进。

  最后轮轴在生活中的运用,我通过出示典型的生活中的运用轮轴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它们哪部分相当于轮,哪部分相当于轴,让学生充分认识轮轴。并且还让同学们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轮轴,同学们的思路很开阔,它们能充分利用教室内的资源,想到了教室中电风扇开关、钥匙开锁等等,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随笔【第三篇】: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做框架》教学反思

  《做框架》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的第五课,本次全市的科学集体备课我有幸担任城区片的中心发言人,之所以选择上这一课是因为首先它与大多数老师的教学进度相符,其次,这节课也要送教下乡,它的材料选择具有普遍性。

  这节课的整体活动是非常明晰而有逻辑性的,通过图片观察让学生建立起框架结构的概念,初步了解它的优点,自己做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框架并在实践中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最后是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来加固正方体的框架。在做教学设计的时候以为这节课上起来会比较简单,但上下来才发现自己忽略了太多的细节问题。

  首先,对学生的了解和沟通不够。在第一个环节认识框架结构的活动中,出示很多图片让学生自己说说框架结构是什么样的,城区的学生现实生活中见的多一般会表述的较好,而乡镇的学生会有点不知从哪说起,很容易出现冷场,所以后来我设计了很多提示性的问题:这些建筑是实心的吗?用什么材料怎样搭建而成的?像人体的什么部分……在这样的具体提示下学生会更有针对性的观察和思考,从而认识像人体骨架式的构造就是框架结构。

  其次,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对小组活动的合作指导有欠缺。在本校上课时,学生已经习惯了小组合作的模式,因为毕竟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所以在设计教案时根本没有想到要对小组合作做具体的指导,在一个学校上课时就出现了小组中一个人做框架,其他人看着的情况,我立刻意识到了自己的疏忽,马上提醒同学们该怎么分工合作。这是一节以手工为主的制作课,没有很好的分工合作是不可能在40分钟内完成的,这对我也是一个提醒,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对学生合作和团队意识的培养。

  再次,对三角形的稳定性的研究中感觉自己主导作用过多,学生被教师牵着在一步一步往下探究,其探究的内需力没有很好的能到激发,最好能将学生的内需力激发出来,有意愿去研究三角形的稳定性,如果能够设计一个情景,出现学生想做的框架有三角形的,也有四边形等其他形状的,学生们也各自据理力争,有内在需要通过实验去检验这些框架到底谁的稳定性最佳。可是六年级的学生在数学上已经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所以要设计出这种教学情境很困难。

  最后,在加固正方体框架的活动中,从节约的原则出发,其正方体的上、下两个面上的斜杆可以不加,对框架的稳定性影响不大。但事实上有时候学生作出来加了四根斜杆和加六根的承重能力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我们搭的正方体,尤其是学生搭的,不可能是理想中的稳固的正方体,其边总有长短差异,出现正方体框架倾斜,不能完全直立,如果在上面压重物,就有可能出现重物向下的压力向侧面倾斜,这是要考虑到的,因为你的比赛规则是先看承重多少,后看材料的多少。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加上了这样一段评价:“在做框架的过程中手工的精细度也是很重要的,有时可能不是你的设计有问题而是在做连接的时候有些偏差,就像现实生活中的建筑一样,如果在施工和用料等方面有疏忽,再科学的设计建造出来的也只会是豆腐渣工程!细节决定成败!”这样既能解释结果和设计的为什么会出现偏差,又能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也送给我自己。开放式的课堂上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出现,注重细节才能更好的做学生的引导者。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随笔【第四篇】:这样,科学课才会更成功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使用工具》教学反思

  这一课课题是《使用工具》,我认为学生应该掌握的前概念是“哪些东西是工具?”学生用过很多工具,但有些学生不知道自己用过的工具就是工具,如他们用过的筷子、调羹、漏勺、卷笔刀、小刀等,或者不知道这些工具确切的名称,如羊角锤、漏勺等。如果“哪些东西是工具?”这个前概念没有掌握,那教学“我们用过什么工具”,“选用什么工具好”这两个环节就不能顺利进行。所以,从认识工具导入新课,帮助学生建构前概念,可以为后面的教学环节奠基。

  教参建议我们用剪刀等工具导入新课,我认为这种方法过于简单,没有趣味性。科学课的预设可以遵循教参的意图,但首先必须符合学生的学情,也就是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这样科学课才会更成功。

  用认识工具导入新课时,我展示了二十几种工具的图片,有些还展示了实物,重点放在了钳工锤和羊角锤的区别,我引导学生说出前者锤头没有分叉,后者有分叉,并把后者跟羊角图片联系起来,让学生把它比喻成羊角,便于学生牢牢记住羊角锤名称。

  教学“我们用过什么工具”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启发,并把调查到的工具填入表格,然后个别小组展示交流、其他小组互相补充、纠正。学生调查到的工具很多,对于工具能做些什么事情,有的是相同的,但有的是不同的,所以就采用了互相补充、纠正的方法,学生发言积极、踊跃,热情高涨。

  教学“选用什么工具好” 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比较铁钉、螺丝钉有什么不同?图钉钉入木板的深浅程度有何不同?把它们从木块中取出来可以选用什么工具?由于部分学生没有用过羊角锤,故我还启发学生从两种方法中选出一种规范正确的方法。由于剪刀、羊角锤、小刀等工具是有危险性的,故在学生开展实验前进行了安全提示,即使进行了安全教育,但也不能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故我在课前还为学生准备了伤口贴以防万一。学生分组实验时很小心,没有发生意外。从实验中,学生学会了使用部分工具,体验到了使用工具的快乐,体验到了工具能为生活提供方便。

  升国旗这个情景,学生都见过,他们知道升国旗是用绳子的,但不知道旗杆顶上的机关是定滑轮。“用斜面把油桶搬到卡车上”、“用撬棍搬运石头”学生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他们都能准确选择所用工具。

  要上好一堂科学课可以说很容易,也可以说很难,台上一分钟,台下数年功, 但“功到自然成”。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预设和生成教案,科学课才会上得更出色。这就是我上这堂课最深刻的体会。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随笔【第五篇】:《杠杆》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杠杆, 了解杠杆的作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确应用。

  在杠杆应用的探索这部分,教学参考中有两种方案:一是通过实验,不改变重点到支点距离和物重,只改变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判断拉力的大小,从而判断是否省力,学生也能很容易看出两个距离的大小关系, 但是这样学生参与的很少;二是像课本那样不给任何数据,学生自己填,又感觉太难,学生会无从下手。所以我选择了第二种情况,出示多种数据,让学生归纳总结,通过课堂实践,发现还是没有找准学生的位置,致使这个环节实验速度缓慢,时间被耽误了,草草结束,学生还不是很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给我的最大的感触是上课时教师一定要有时间观念,要随时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改变教学方案,使课堂变的灵活,本 节课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我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在应用的探索部分可以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用直尺撬本子先感受一下何为省力何为费力,再进行实验探索,效果会更好,考虑的也不够全面。还有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还忽略了学具的使用,这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自我评价与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cqwcsy.com/jiaoxuesuibi/39333/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