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春秋美文网!

中学教育随笔有教无类

中学教育 时间:2019-12-17

【www.cqwcsy.com--中学教育】

  导语:有教无类,意思是指对各类人平等看待,都施以教育。“有教无类”提醒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可凭个人好恶、孩子的个性以及家庭背景等给孩子贴标签,要以教师的大爱,平等的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下面是随笔网小编整理的《中学教育随笔有教无类》,欢迎阅读。

  中学教育随笔有教无类【第一篇】:《有教无类》解读

  1、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就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下贵贱之分。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决断。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这就是孔子提出的“因才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这段对话,反映的是孔子的教育态度、方法。先是子路问老师说,听到了一个道理,听到了以后马上就去做吗?孔子说,你有父母兄长在,怎么可以听到了以后马上就去做呢?冉有也去问老师这个问题说,老师听到了一个道理,听到了以后马上就去做吗?孔子说,马上去做。公西华对此感到很蹊跷,就问老师,仲由问老师说听到了一个道理,听到了以后马上就去做吗?您说你有父母兄长在,怎么可以听到了以后马上就去做呢?冉有问老师听到了一个道理,听到了以后马上就去做吗?您说,马上去做,我有点蒙,怎么同样的问题,您给的答案却不一样呢?孔子说,冉有这个人做事有点退缩,不敢急进,所以我就鼓励他,鼓动他,就要去实践,就要去执行;仲由这个人敢作敢为,有勇气、有精力,也有气魄,大大超过了别人,所以我就拉住他一会儿,让他能够遇到事情多想一想,谦让一点。

  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4、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子文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这一段对话是孔子对几个历史人物的评述。

  第一个人是令尹子文,令尹是官职名,相当于后世的宰相、丞相,子文是他的封号。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几次做楚国宰相,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免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了。就是说这个令尹子文能做到在台上、在台下不喜不愠,上台,应该的,你交给我做,只要能够做的我就尽力去做;下台,最好,我刚好休息休息,让别人去做,我无动于衷。这是很了不起的一种职场修行。

  这还不算,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在离职的时候,还能把自己做令尹的事情告诉自己的继任者,告诉继任者下一步做什么。子张就问老师,这人做得怎么样?孔子说,这可算得是忠了。子张问,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这里孔子讲的是令尹子文的忠,就是对国家尽忠,对自己的尽职;在外面做事的人,也一定要牢记,为单位尽忠,不为私事。

  子张又问,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他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这个人你看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上清高了。子张说,可说是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

  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仁。因为在孔子看来,“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清”则是为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所以,仅有忠和清高还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孔子用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教育学生什么叫做仁。

  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孔子在这里讲的是他的教育原则。所谓“愤”,意思是心里想求通而未能通。朱熹的《论语集注》注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启”,意思是使人获得开导,突破盲点,领悟要旨。朱熹说:“启,谓开其意。”一个人用力思索,求心通还是未得,故生烦闷、着急,看到他这样,才可以开导其意。达不到这种程度,就不要去开导他。“不悱不发”,即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用言辞表达出来的地步,就不要去启发他。“悱”,意思是想说却又无法用言辞表达。朱熹注释说:“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发”,意思是使人获得引发,找到表达自己体会的言辞。朱熹说:“发,谓达其辞。”一个人经过思考已有所领悟,却未能用适当的言辞表达,故生惆怅、苦痛,看到他这样,才可以启发他,以达其辞。没有达到这种程度,就不要去启发他。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告诉他一个角,如果他不能类推出另外的三个角,就不要再告诉他了。“隅”,意思是角、角落。隅为角,一角只是事物的一部分。“反”,意思是类推。“举一隅不以三隅反”,意思是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注释道:“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不复”,意思是不再告诉。朱熹说:“复,再告也。”一个人,如果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那么他的知识和经验还是不够的,故就不要再告诉他了。

  这句话,主要是在讲孔子的启发式教育。启发教育之道,先要在学生的容色言辞上见到求学的诚意,诚至然后再启发他,启发之后待其自得,这样之后再告诉他。“不愤不启”,强调教育要掌握时机。“不悱不发”,强调教育要因势利导。“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则强调教育要循序渐进。

  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这是孔子一生学习和研究学问的经验总结:不学习而冥思苦想,花费了再多功夫也不管用,还不如钻研书本,虚心学习别人的经验。这里没有否定“思”的重要性,而是说一个人如果好高骛远,终日耽于幻想而不坐下来好好读书,要想有所成就是不可以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学问,整天瞎想,是没有用的,不如好好学习,补充真才实学,那样才不用挤破脑袋地想都想不出什么来。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分危险的。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德行、有学问的人。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就会上当受骗;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一味地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

  8、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喜欢的。

  颜回是孔子得意门生之一,他在老师面前始终是服服贴贴、毕恭毕敬的,对于老师的话都很喜欢听。但是孔子为什么说,颜回对我没有什么帮助呢?这其实是孔子自己的一种反省意识的表现:难道我讲的话都是对的吗?

  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10、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孔子以绘画做比喻,只不过是解释诗句的意思罢了,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人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子夏可谓是闻一知二,触类旁通之人。所以孔子高兴的称赞他说:子夏呀,你真是能起发我的意志啊。作诗的人,语言表现的很不起眼,可是他的寓意深远。善于讲诗的人,能理解语言之外的寓意,而不拘泥于文字的细枝末节,像你这样聪明颖悟的人,才可以一起谈论诗呀。

  中学教育随笔有教无类【第二篇】: 教师如何做到“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指的是无论高低贵贱,贫穷富裕都有取得教育的权利。“有教无类”提醒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可凭个人好恶、孩子的个性以及家庭背景等给孩子贴标签,要以教师的大爱,平等的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

  孩子是发展中的人,由于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的不同,在学校和教学中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有教无类强调无论高低贵贱、种族出身,只要一心向学就可以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有教无类的理论基础是“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性相近”强调人皆可成才的可能性,“习相远”突出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

  下面就一年来的教育教学经验谈谈我对“有教无类”的看法。 当今青少年强调个性、独立,常常有点“自我中心主义”。学校八年级(二)有不少这样的学生,凡事都只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要求人人为己,却置别人的需求于度外,不愿为别人做半点牺牲,不关心他人痛痒,表现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要求所有的人都以他为中心,恨不得让地球都围绕他的意愿转,服从于他。他们只要集体照顾,不讲集体纪律,否则就感到委屈、受不了。却不愿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服从他人及集体。我们不少的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某学生在课堂上一再违反纪律,对他进行批评教育,这可不得了了,他好象受到了莫大的委屈,你与他结下了莫大冤仇似的。这种人强烈希望别人尊重他,却不知道自己也得尊重别人。他无心学习,到了自我放弃,一无所望的地步。面对如此“讨厌”的学生,我只能发现他爱吃喝,身体结实健壮的优点,于是建议体育老师多关注,鼓励他从体育特长方面发展。没想到该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努力训练,参加市中学生田径比赛取得优异成绩,最后到海口市一中就读。从此,他遵守纪律,积极训练学习,不再是令人头痛的学生。

  这个案例是教育教学中“有教无类”的比较好的见证。该学生的转变很好地阐明 “有教无类”、“施教有类”的辩证思想。此案例给我的教育引出了很多的反思:

  一是从案例中能让我明确如何对所谓的“差生”进行培养。有的学生读书不行,可是动手能力就很不错,运动场上是一员猛将。学生的智力结构往往是多维的和开放的,那么我们的教学有更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为发掘学生的特长而教。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成功的支点,完成教育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取得成功。

  二是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有教无类。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基础教育开设的每一门课程,一定会有一部分学生对此有特殊的喜爱,每个学科的教师都可培养出一些专才,特别是注重对这一部分学生优势的发现,专门培养,并通过教学去实现。不要总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不同的同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样的教育会使教育的成功率更大。

  三是转变教育观念,心中要装有全体学生,不要眼睛只盯住成绩优秀的学生,也要关注成绩不优秀却有其他特长的学生。不单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会考试,也要培养学生的其他技能,特别是要善于发掘学生的特长,让他们的特长得以发挥。 有教无类,为了一切的孩子。多去关注我们的问题学生,多关注问题学生的问题。有教无类,培育出人类具有创造性的天才来,新的爱迪生、新的邱吉尔、新的毕加索、新的爱因斯坦……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自身的前途、家庭的幸福,关系到民族的未来、祖国的明天。只要我们都重视起来,有教无类,为了一切学生,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好的。

  中学教育随笔有教无类【第三篇】:关注每一个孩子,做到有教无类

  从教十几年,从刚走上讲台到现在一直从事数学教学,学生都喜欢上我的数学课,当然在教学中也发生了许多的事情,有时自己也非常的生气,但我对数学课却乐此不疲,钟爱有加。小学数学在许多人眼中是简单的,是枯燥无味的。但是在我眼里它有许多诱人之处。我感谢校领导让我做了一名数学老师,是数学科的教学伴我愉快地走过了每一天,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是一名合格的数学老师、也是一名受学生喜爱的数学教师。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可以利用数学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去享受数学知识结构的整体美,数学概括的简洁美;带领学生去探索数学的的奥秘、在数学的王国里傲游,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然在教学生活中也有许多另我感到无奈的时候,例如在课堂上一道题有时讲上好几遍部分学生仍听不懂,看到学生脸上的忙然,自己心中对这部分学生也缺乏信心,课下竞有部分同学主动来让我再给他们讲,并说自己听不懂的原因,也有他们自己的基础问题,也有是我讲的过快他们跟不上。这时我也自己进行反思,对他们的要求是不是过高,让他们在学习上感到压力过大。记得有一次有一道综合应用题,在课上已经讲过了思考的方法,可是一名张宁的学生在课堂作业中仍然做错了,再让她订正时她急的眼泪到掉了下来,最后她说我在课上讲的太快了许多同学都没有听懂,他们的作业都是抄别同学的。我听后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课上我对优等生关注的多一些,对学困生关注的太少,才造成今天的这种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对差生多一些爱心,他们发现老师并不是不关心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也慢慢提高了,作业也能独力完成。课下也能愿和老师一起谈一谈自己的学习情况,提问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在教学中与学生一起去探索数学王国的奇妙世界时,学习数学也就乐在其中了。同时我对学生也非常的关心,能平等的对待每一名同学,记得在教三年级的时候,有一个叫王璐山的同学,他的家长在学校因为作业的问题与老师吵架了,结果别的同学都认为是这个学生的事情,都不愿理他,当我接班时经常发现她自己课下有时独自坐在座位上不与别的同学交流,要不就是自己独自一人在教室外面走来走去,显得是那么的孤单,我问她为什么不与其他的同学一起做游戏时,她也不回答,经过询问别的同学才知道其中原因。在这之后我课上经常提问她,与其他的同学说明那件事情并不是她的原因,同时叫几个同学特意去叫她一起做游戏,她慢慢才融入这个班集体,后来她的家长与我谈了很长的时间,说孩子在家中对她说老师是如何关心她的,对我十分的感谢,也说自已以前做的不对,对孩子的影响太大。其时这只是我应该做的,没有想到家长是这么的感激,让我进一步的认识到教师的重要性。

  我记得教师节的那天,有一名叫彭芷妍的学生把我叫到了一边,对我说:“老师,今天是教师节,我没有能给你买什么礼物,我送你一句话行吗?老师祝您教师节快乐,今后我要好好学习。”我激动的说:“孩子,老师不要你为我买什么礼物,这就是你给老师最好的礼物,你以后要好好学习。”实际上对这名同学我并没有进行特殊的照顾,只是这名同学比较胖,别同学笑话时我进行了及时的制止,叫他们要尊重别人,没有想到他竞把这件事情记在了心中。经过这两件事对的感触很深,如果我对这两名同学不理的话会产生怎样的后果,他们也感觉到老师不关心他们,会产生抵触的情绪,也会影响他们的成绩,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通过许多的事情让我感到教师的责任是重大的,只要你负出一定会得到学生的爱戴、家长的认可。

  中学教育随笔有教无类【第四篇】:坚持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是孔子提出来的。有教无类的意思是: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下贵贱之分。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可是在我国千百年来一直是金字塔式的应试教育,人们只关注塔尖上的人才,把清华、北大的学子视为社会的精英和国家的栋梁,往往忽视那些大器晚成的人,忽视对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人进行再教育,不肯为他们创造继续学习的机会。

  虽然知识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知识是万万不能的。如今,重视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坚持有教无类更应当得到全社会的认可。

  学院的办学的原则就是有教无类。他们不仅面向全国长年招收高中升大专、升本科的学员,而且招收应届和往届的初中毕业为起点的预科班,在学习期满后升入专科或本科班。学院还加强与知名教育机构的合作交流,近期与北京商鲲教育合办银行事务、银行ATM机维护工程师班和高铁乘务员班。学院还与东北大学合办有12个专业的网络教育大专和本科班的成人教育。

  建院20多年来,学院形成了“道德为灵魂、才能为根本、就业为保障”的办学特色,已经向社会输送了3万多优秀毕业生,其中大部分学生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就业。有许多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和国家公务员,有的学生走出国门,在新加坡、德国、加拿大、新西兰和日本高薪就业。

  中学教育随笔有教无类【第五篇】: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思考

  有教无类,意思是指对各类人平等看待,都施以教育。因材施教,是针对学习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

  先说说有教无类,人有很多种,同样作为教育者首先态度不能发生转变,应该公平对待每个人,不管他是自制能力强的人、自制能力不强的人、听话的人、有自己想法的人等等我们都应该施以教育,不应该剥夺任何人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然而在现实中做到如此却很难,我们往往以自己的情感出发,我们喜欢的人就施以关心,我们不喜欢的人就放任,或者无理管教。我们喜欢听话的人,不喜欢有想法的人,喜欢有自制能力的人,不喜欢调皮捣蛋、玩世不恭的人,所以往往在施行教育是有所偏颇,岂不知人人都需要关心,人人都需要教育,需要进步。所以应该有教无类,这样才能让我们集体进步,集体的素质才得以提高。反之就造就了一批和社会对立的人,和主流思想对立的人。 现代教育,从理论上早已接受了这种观点,但在实践中几乎都把备课看做是备教材、备教案,甚少是备学生,不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别,千篇一律地灌输知识,至于哪些学生能接受,哪些学生不能接受,学生接受多少,很多教师不去考虑。

  因材施教。人的性格不一,每个人知识层面、家庭背景不同,所以我们针对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教育方法,正如孔老夫子所言“ 不患人之 不 已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他认识到“知人”的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视“知”学生,认真分析学生个性,甚至只用一个字即可准确地概括,足见其对学生之细致认真。这样,充分了解学生之“材”,才能因其“材”而施教。教育不该,也不能搞一刀切,对每个人的要求都一样,这样的教育方法太简单,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不利于自己教学水平的进步,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才应该因材施教。现代教育的评价学生主要是看分数而不是看能力,评价老师的方式是按分数给教师排队然后决定其教育效果的高低,这样是教育完全成了工厂的流水线,这还何谈因材施教呢?

  这两个词表面上说有教无类是平等对待,而因材施教是区别对待,好像是矛盾的,实际上不是,而是层面不一样。有教无类是指教育者态度方面的,我们在教育态度上应该平等对待任何一个有机会受教育的人,不应该区别对待,不应该顾此失彼。而因材施教是方法层面,我们施行教育时应该方法多样,不应该教育自觉的人和不自觉的人又用一种方法,一种教育方法不可能适合所有的人,所以在具体方法上应该区别对待。这也是教育者应该遵守的时时刻刻实施的教育的方法。

本文来源:https://www.cqwcsy.com/jiaoyusuibi/37173/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