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春秋美文网!

幼儿园教师随笔中班午餐

中班随笔 时间:2019-12-17

【www.cqwcsy.com--中班随笔】

  常言,“民以食为天”。从小关注孩子的进餐问题,让他们健康饮食,一直健康成长。对于孩子们的饮食健康问题,学校老师和家庭父母都需要十分上心。食不言,多吃青菜等等习惯都要从小教导,当然,每个孩子的适应都需要一个过程。下面是随笔网小编整理的《幼儿园教师随笔中班午餐》,欢迎阅读。

  幼儿园教师随笔中班午餐【第一篇】:关注每个孩子的进餐

  吃饭进餐,无疑是幼儿生活中的大事。很多家长为孩子选择幼儿园时以及入园后,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就是“吃”。不但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因此,常常会听到离园时家长问孩子:“今天吃什么?你吃饱了吗?”在幼儿园每学期所做的调查问卷中,关于“吃”的问题,也是家长们讨论的重点。

  同时,吃饭进餐也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教育与发展价值。如何让幼儿爱吃饭,吃好饭,是幼儿园保育和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红黄蓝幼教集团管理与研究的重点。

  反思日常餐桌现象,孩子们出现最多的问题就是:不爱吃饭、吃饭慢、挑食、掉饭粒、餐具使用不当、卫生习惯不佳,等等。虽然老师们在努力营造宽松愉快的进餐环境,比如,进餐时播放舒缓优美的音乐,但幼儿进餐始终处于被动管理中,教师会催促幼儿“快吃”、“吃完”,也会不断提醒幼儿注意“规则”,导致幼儿体验不到品尝美食以及进餐本身的快乐,也无法发自内心地遵守各种文明进餐的礼仪和规范。

  为了充分发挥进餐环节独特的教育和发展价值,我们认真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关注每个孩子出发,了解并尊重每个孩子的问题和需要,采取各种不同的教育措施,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进餐、文明进餐。

  不爱咀嚼的丁丁

  “老师,我家丁丁吃饭是我最头疼的事情,麻烦您了!”从我刚接手这个新班的第一天,丁丁妈妈的这句话就一直记在我的心里。每次喂丁丁吃饭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饭菜刚到他的嘴里,他就用舌头使劲地把饭菜顶出来,嘴里还说着:“不吃不吃,就是不吃。”时间久了,丁丁甚至因为吃饭问题不爱上幼儿园了。经过了解才知道,妈妈对丁丁照顾得格外细致,家里只做很软的馒头和面条,水果也只吃香蕉泥和苹果泥。看来丁丁不是不爱吃饭,是因为他长期吃软烂的食物,咀嚼能力下降,嚼东西对他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知道了原因,我们决定从“牙齿的故事”人手,先解决他不爱咀嚼的问题。我们邀请幼儿园的保健医带来了牙齿的模型,给孩子们声情并茂地讲了用牙齿嚼东西的重要性。孩子们一个个睁着好奇的大眼睛,看得特别认真。丁丁还主动问:“老师,要是牙齿不能嚼东西会怎么样啊?”保健老师说:“牙齿会生病呀!它会不高兴,不愿意和小朋友做朋友了。你看看,大老虎最厉害吧,它的牙齿就经常用,丁丁也要像大老虎一样吃饭啊。”听了这些,丁丁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接下来我们采取小步递进的方法,逐渐调整食物的种类。丁丁能喝汤,我们就先从汤人手,给他盛的汤稠一些,过段日子再往汤里加米饭,然后慢慢过渡到吃正常的主食。同时,请家长相应地改变烹饪方法,增加饭菜的硬度,水果不再做成泥状,可以先切成小小的丁,然后再大点。家园一致,孩子自然就适应得更快,来园时和进餐时的情绪也渐渐变得更加自然。

  当然,每个孩子的适应都需要一个过程,每当丁丁看到食物的种类发生变化时,都会表现出不愿意接受的情绪。这时,老师就会对他说:“丁丁最棒了,我们的牙齿就像大老虎,啊呜一口就吃掉。”经过两个月的共同努力,丁丁进餐的情绪和对食物的兴趣有了很大的改善,他不仅能够和其他小朋友一样高高兴兴地吃饭,有时还会说:“老师,我还要吃!”丁丁妈妈也告诉我们,孩子回家后也是自己吃饭,还要肉吃呢,以前这都是不敢想的事情。听到孩子在家里的进步,看到孩子红扑扑的小脸蛋儿和他吃饭时快乐的样子,我们由衷地感到欣慰。

  把青菜留给小兔子的天天

  平时特别爱吃青菜的天天今天却不吃了,还说:“青菜是小兔子最爱吃的,我不要吃。”边说边用勺子把青菜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还说要把切好的青菜送给小兔子吃。老师走过去,轻声对他说:“小兔子有青菜吃,这些菜是厨房老师给你做的,你吃吧。”听了老师的话,天天不但没有高兴起来,反倒急得哭了,边哭边说:“不行、不行,小兔子不够吃了,就要留给小兔子,谁也不能吃,呜呜……”看了天天的反应,老师也糊涂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虽然不明白原因,但老师没勉强他继续吃完,而是决定先和家长沟通一下。

  原来,周末时妈妈带他去了农家院,天天喂小兔子吃青菜,可是喂到一半,青菜没有了。当时,为了赶时间,家长和农家院的主人就告诉天天,青菜吃完了,没有了。没想到,天天可认真了,他惦记着小兔子,回家后无论如何也不吃青菜了,就连家里其他人也不许吃青菜,说要留给小兔子。妈妈为此很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办。

  听了妈妈的话我们释然了,也不禁为天天的爱心而感动。但是,怎样做才能既保护孩子的爱心,又能让他高高兴兴地吃青菜呢?

  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请小兔子来帮忙了。结合3岁幼儿常把假象当真实的年龄特点,我和老师们精心排练了“小兔子送青菜”的手偶剧。主要情节就是:小兔子吃了天天送来的青菜,长得又肥又壮,身体可棒了。为了感谢天天,它也为天天和小朋友们送来了一大筐青菜,希望大家都能像它一样长得又快又好。故事结束后,我们带着小朋友一起把青菜送到了厨房,天天激动地对厨房的叔叔说:“叔叔,您要把青菜炒得香香的,我今天要吃好多。”通过这个故事,天天又开始爱吃青菜了,而且每次看到青菜都非常高兴,边吃边说:“小兔子爱吃,我也爱吃!”看到他红扑扑的小脸儿,妈妈也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爱掉饭粒的豆豆

  豆豆每次吃饭老师都很头疼,饭粒掉在桌上、地上一大片。这可怎么办?经过仔细观察发现,豆豆掉饭粒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是边吃边说,一口还没吃完,就和旁边的小朋友悄悄聊天,结果饭粒就掉出来了;另外就是边吃边东张西望,哪个小朋友有事情他都要赶快转过去看看,结果可想而知。吃饭不专心,当然吃不好。老师们经常提醒豆豆,可是每次都是提醒了就做到了,不提醒,就忘记了。

  为此,老师们分析了豆豆的性格特点:他聪明且活泼好动,做起事来雷厉风行,提醒的方式只能解决一时,无法内化为豆豆的自主行为,长此以往不利于豆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决定利用值日生的制度,让豆豆体会掉饭粒的后果。于是,我们想办法巧妙地将扫地的任务分配给了豆豆。

  午餐后,值日生开始进行收尾工作。豆豆拿起了小笤帚和簸箕一桌一桌认真地扫了起来。当扫到中间一桌的时候,他发现地上散落着很多饭粒和渣滓,由于饭粒很黏,扫了半天也扫不起来。扫了一会儿,豆豆就失去了耐心,边扫边说:“这是谁掉的饭粒呀?扫都扫不动!”我走过去,悄悄对他说:“是呀!真不像话,咱们看看这是谁的座位呀!”豆豆马上站起来看了看,脸一下就红了。我小声说:“豆豆,你看,饭粒掉在地上真不好扫,对吧?而且还特别浪费!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呢?”豆豆想了想说:“我以后不掉饭粒了。”我又问:“你知道你为什么总掉饭粒吗?”豆豆摇摇头。我说:“你吃饭时要专心,不说话、不东张西望,饭粒就不会掉了。”

  从那次做值日开始,豆豆真的开始注意了,吃饭时说话的次数少了,也不东张西望了。即使掉了饭粒也会马上捡起来。有时忘了,我们也不再用语言提醒,一个眼神和动作他就马上明白了应该怎么做。

  幼儿的进餐问题,既有共性,更有个性,要从进餐环节,培养每个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进餐礼仪,既要关注一般幼儿的共性问题,更要了解、尊重、关注每个孩子不同的个性差异,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幼儿园教师随笔中班午餐【第二篇】:行为习惯培养从进餐做起

  为了改善中班幼儿进餐中存在的挑食、偏食,进餐时大声说话,进餐时间长,进餐中卫生习惯差等不文明的现状,解决进餐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对幼儿文明进餐行为的教育质量。“健康“在《纲要》中目标第一项就是指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健康已经不仅仅是指身体强壮了,他还包括心理健康,他涉及了认知、情绪、情感、个性、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因此,在本学期我在午餐的进餐环境及细节上进行整改,采取了一些措施,初有成效。

  一、创设一个宽松的进餐环境,有助于促进食欲。

  在班级餐厅中运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在墙面布置了“进餐礼仪歌”进行暗示,起到提醒、指导幼儿的效果,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都能得到满足。让幼儿懂得进餐时的礼仪,并让幼儿学读,牢记在心,同时在进餐时做到。

  二、帮助孩子拓展知识经验。

  向孩子介绍食谱,让孩子认识饭菜的名称、味道、颜色,知道这些食物的营养成分对人体的好处,了解吃饭的礼仪,幼儿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不仅可以拓展孩子的知识经验还可以延伸出许多新得主题,通过餐前引导教育,帮助幼儿巩固用餐习惯或了解即将食用的食物,使幼儿在进餐前做好心理准备,孩子在对以前不熟悉或不太爱吃的食物有了充分的了解后,心里不再恐惧,能尝试着接受各种食物。例如:有些幼儿不爱吃胡萝卜的人数较多,因此在吃胡萝卜前,以故事、儿歌等的形式帮助幼儿认识萝卜,孩子们都喜爱小动物,我说:我们一起来做小白兔,尝尝胡萝卜时,大多数孩子都愿意尝试着把以前不爱吃的胡萝卜吃掉。

  三、为孩子创设一个自我服务的机会。

  中班的孩子生活经验已经相对与小班孩子比较强了,他们愿意独立的来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常常听见一些孩子说:“我自己来。”因此我在此时就要给予一定的支持,让孩子来自己为自己服务比如餐后收拾餐具,以值日生的形式轮流擦桌子、收渣盘等,从而使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不依赖成人的好习惯。提高幼儿自我管理的能力。我还注重为幼儿提供可参与的环境。在孩子们吃带刺、骨、壳的食物时给每张桌子提供一条擦手小毛巾,让幼儿感受清洁带给我们的舒适感。经过了一段时间后,将脏手擦在身上的情况减少了,孩子们开始爱干净了。我班通过创设午餐管理员的活动,一方面使幼儿管理能力得到锻炼,另一方面,通过尝试理解他人,孩子学会了要尊重他人的劳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与实践,我们发现幼儿在进餐习惯上有了较大的进步。以前挑食严重的幼儿,能自觉尝试着吃一些以前不愿意吃的食物了。孩子的自主管理能力及自我服务能力也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打翻碗,掉落筷的现象也减少了,真正从老师要我吃转变为我要吃。有的孩子从不会用大牙咀嚼食物到能在规定时间内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多数孩子的进餐习惯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些习惯的养成都有利于孩子的终身发展。

  幼儿园教师随笔中班午餐【第三篇】:让孩子喜爱午餐后活动

  中午时分,中班教室里传来一阵阵孩子的喧哗声。原来是吃好午餐的孩子们在教室里玩闹,有的围着椅子在奔跑,有的在和同伴争抢玩具,有的孩子还在继续用餐,教室里是一片“热闹”景象。每次的餐后活动在我看来一直是常规活动的薄弱环节,幼儿在午餐后到午睡前3o~40分钟的餐后时间,是幼儿一日生活环节中最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而午餐后至午睡前的这段时间又是人体消化和休息的一个过渡,既要让孩子们健康地消化,又要让他们在情绪上,心理上得到平静,为午睡做好准备。对此,这需要教师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组织一些餐后活动,让孩子们喜欢上餐后活动,得到充分的休息,帮助消化食物,增强体质与午睡质量。

  一、有趣的户外活动让孩子爱午餐后活动

  1.提高午餐后活动趣味性,激发孩子参与

  小班幼儿处于身体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身体和手的动作已经比较自如,可以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由于动作发展的需要,小班孩子特别好动,特别是午餐后,孩子们特别爱玩闹。因此,我们应该给孩子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午餐后的活动机会和条件,设计一些动静结合的游戏,提高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孩子的兴趣。

  每次组织活动之前,都要从他们喜欢参加的活动出发,尊重他们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只有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组织起来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会在阳光明媚的午后告诉孩子们吃完饭后要出去晒晒太阳,散散步,鼓励孩子认真进餐一起出去。在散步时我们会穿插一些小游戏,让孩子们在走走、玩玩中达到午后休息的目的。小班孩子爱模仿,可以在排队行走的过程中引导孩子们模仿小汽车玩一玩“红灯停绿灯行”的小游戏。孩子们根据教师的口令走走停停,听到“红灯”马上停车,听到“绿灯”慢慢开车,教师会相应的加快或减慢口令的速度,孩子们每次玩这个游戏都十分开心,乐此不疲,不知不觉中就度过了一个午后的休闲时间。在活动中孩子们兴趣高昂,在游戏中锻炼了听力,还学会了遵守规则。

  我们班孩子也很喜欢飞机,每次天空飞来一架飞机,小眼睛就紧紧地盯着飞机,嘴里还嚷着:“老师,飞机飞来了。”于是在孩子们的午后时间就又多了一项“乘飞机”的游戏。孩子们在了解了乘飞机的要求后,在操场上2组或3组排队散步时,由教师当机长,孩子们当乘客,根据机长的指示,孩子们系好“安全带”,起飞抓紧“安全带”;飞机升空,孩子们踮起脚尖行走;飞机平稳飞行,孩子们慢慢行走;遇到白云,飞机降低,孩子们蹲下身体行走;前方有小鸟,飞机转弯避让,孩子们和机长一起转弯等等。教师创设不同的空中情景,让孩子们觉得很新奇,每个孩子都能开心的玩起来。根据本班孩子的兴趣与爱好,还可以在安静的行走过程中组织不同的小游戏如:《木头人》、《我做你学》、《找影子》等,让孩子们在走走玩玩中感受了游戏的快乐。

  2.选择适宜的活动,促进孩子身体健康

  餐后不适宜进行激烈的活动,因为吃饭后消化系统需要大量的血液供应,进行紧张的“工作”。若在这时进行激烈的活动会造成消化道缺血,不但胃肠的蠕动减弱,而且消化液的分泌也会显著减少,这将引起消化不良。

  同样太激烈的活动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午睡,所以我们会选择一些不是很激烈的活动。如:外出散步,由于3~4岁的小班幼儿对成人的依恋仍然强烈,他们愿意和喜欢的老师更多接近,在心爱的老师身旁情绪愉快行动积极性也较高,可以由老师带领孩子去散步,孩子们自由地跟在老师身边,也可以以妈妈带领宝宝去散步的形式进行;可以带孩子们去参观幼儿园的小花园,孩子们自由在小花园里看看花,看看草,找找蚂蚁,或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小树发芽了吗,这里的花有什么颜色的,摸摸小草等;可以在石子小路上走一走,感受石子路和平地的不同,放松身体感受脚底的变化,促进血液流通;还可以在散步的过程中加入一些小游戏,“红灯绿灯”、“乘飞机”、“木头人”等不激烈的,又可以动动手,动动脚的活动,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或是安静的坐在室外边晒着暖暖的太阳边和同伴玩着拼搭玩具,这些活动有动有静、形式多样、孩子们易接受,久而久之,孩子们在饭后会询问老师今天中午玩什么,早早的在位子上等待着活动的开始。

  二、多种形式的室内活动让孩子爱午餐后活动

  在下雨的天气里,当孩子无法去户外活动时,他们已经在教室里呆了一上午,所以午餐后的时间孩子们最闹腾,怎样让孩子即安全又开心的度过午餐后时间呢?这就需要教师组织一些适合小班孩子爱玩爱动的活动,可以组织一些音乐游戏,如《去散步》,孩子们听音乐跟随音乐情景“睡觉一起床一散步一天黑了一回家”,在音乐声中和同伴一起在教室里走一走,动一动,增强同伴之间的情;可以组织孩子们坐下来听一些可以跟着说一说,动一动的故事或儿歌,如《拔萝卜》,孩子们可以和老师一起说说故事里的话,学一学拔萝卜的动作,还可以邀请孩子们根据情景来拔萝卜;做一做手指操,如《五只猴子荡秋千》、《煎油条》、《土豆》、《五指歌》等;可以让孩子分享自己带来的玩具,和同伴进行互动;还可以组织孩子到隔班教室讲故事、欣赏有趣的动画片,到大班参观大哥哥大姐姐是怎么玩的,或到小班看看弟弟妹妹,帮弟弟妹妹整理玩具,照顾弟弟妹妹,感受做哥哥姐姐的自豪感。

  在午餐后的活动中,我们要以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为指导,根据自己本班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本班孩子爱好,促进孩子各方面能力发展的活动。同时,午餐后的活动与其他时间的活动不同,饭后睡前应该选择不要过于激烈的活动,否则会影响到孩子午饭的消化和午睡。在活动中,既要注意提高幼儿活动兴趣,知识能力的掌握,也要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自制力及行为习惯,既不能放任自由,也不要一味呆板管束,给幼儿有选择的空间,充分调动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幼儿的潜在能力,把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都科学合理地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幼儿园的教育职能作用。因为我们都在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反思,相信午餐后的时间会越来越受孩子们的欢迎。

  幼儿园教师随笔中班午餐【第四篇】:与孩子一起进餐

  你知道吗?当老师与幼儿围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时,幼儿会吃得特别香,特别甜。 一般教师在幼儿用午餐时,总是在幼儿中间巡视,目的是管理好幼儿的进餐秩序,要求幼儿不讲话,不东张西望,快快地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但此举效果并不好。

  记得前几周用餐时,发现许程维、高天任、郭秋伊、蔡铭华一张桌子上的小朋友,不但饭菜吃得慢,而且还有把饭菜撒在桌上、地上的现象,有时不吃就拿着筷子在讲话。尽管我来回地提醒他们,他们还会发生类似的现象。偶然的机会,让我同他们坐到了一起进行用餐(徐娅君小朋友没来)。这天吃饭时,许程维、高天任等四个小朋友不但没有说话,而且还每人添了一大碗饭,比我吃得还快,最后的桌子上还保持得干干净净。 散步时,我特意问许程维他们:"你们今天吃饭有什么感觉?"他们争着说:"今天我们好开心,我们得了第一名,老师表扬了我们。""我们比老师吃饭还快呢!"听了他们的话,我觉得我们在幼儿吃饭时也应该与幼儿沟通感情,让他们小声说说话,讲讲今天饭菜的味道、颜色、营养等,并不时鼓励幼儿,幼儿吃起来一定会特别高兴。

  而现在我们对小朋友提出的要求是好的,可做法却有点不合理。 只允许他们一个劲地吃饭,不允许他们讲一句话。甚至还有保健老师来说他们吃得太慢了。说实在的,我们老师有时吃饭时也有快有慢的、有说有笑的。因此,老师向幼儿提出的要求不能太死板,要灵活机动些,不能过分要求,否则事与愿违。

  幼儿园教师随笔中班午餐【第五篇】:让孩子简单愉快的进餐

  我班徐新翔虽然此刻升中班了,午餐时还经常挑食,每次吃饭时总是有问题,不是嫌太多,就是什么不爱吃。有时一顿饭他能吃半个多小时。有一次他吃得太慢,我就想喂他吃能快一点,当我把青菜喂进他嘴巴的时候他好象要呕吐一样。最后,大半菜全剩在碗里,理由是“我不喜欢吃”。又到午餐时间了,香香的米饭、配上西红柿炒蛋,小朋友都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子涵他呢?用筷子拨弄着饭,眉头皱了起来。我关切地走到他的身边问他:“怎样了,子涵?”他低头不语。“是身体不舒服了吗?”我伸手摸了摸他的额头,没有呀!刚才还和小伙伴们一齐开心地户外活动呢?怎样一到吃饭时间,他就又犯愁了呢?“老师,我不想吃里面的西红柿!”噢,原先如此。我从他的父母亲那里得知他从小就偏食,家长拿孩子一点办法都没有。家长也明白幼儿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期,摄取丰富的营养是保证身体健康发育的前提。他们对自己孩子的营养与膳食越来越重视,每一天都会问一问孩子在幼儿园的进餐状况,他们期望老师能在学校里改变这一不良习惯,但我明白,习惯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也不能强加要求孩子,使他有心里负担。何不换一种方法试试呢?比如允许他少吃一点呢?于是,我对他说:“这样吧,你能吃多少就吃多少吧。”他听了我的话,立刻点点头,拿起勺子吃起来,一会儿就吃下了半碗饭菜,还一边吃一边瞄我一眼,我只是高兴地对他拍拍肩。

  从这件事中,我醒悟到:孩子不吃饭其实是有他的想法和原因的。满满一碗饭对他是来说是个心理负担,而我采取的是:给他一个选取的台阶,使他减轻心理负担,于是了他就能愉快而简单地进餐了。此刻我才对“站在孩子的角度和视角,看待一件事,换个位置或方式想一想,做一做。”这句话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如果,在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能多站在孩子的立场想一想,采取一些他们能理解的方法来进行教育和引导,必须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cqwcsy.com/jiaoyusuibi/39685/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