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春秋美文网!

对大班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质疑能力提高的尝试

大班随笔 时间:2021-09-07

【www.cqwcsy.com--大班随笔】

  是指在学前教育阶段3-6岁幼儿在幼儿园学习生活中,特定的年龄班或年龄段,幼儿园大班是指3-6岁幼儿在幼儿园三年学习生活中的最后一年,多是指5-6岁的幼儿,从年龄特点、智力水平、动作发展、运动能力均比小班幼儿、中班幼儿有明显的不同,要各项能力要高于小班及中班幼儿。第一文档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对大班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质疑能力提高的尝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大班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质疑能力提高的尝试

  所谓质疑就是学习者勇于独立思考、设疑问难、追根究底的行为。大班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是主动学习的学习者。在科学活动中他们乐意操作、主动大胆运用双手、眼睛、口、鼻,在自身感知、操作、探索验证中表现出感想、敢说、敢做的特质,通过动手、动脑、合作交流,获取对周围物体世界广泛的科学经验,并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培养良好思维能力。

  一、大班幼儿质疑能力的现状

  爱因斯坦曾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提出质疑是具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标志,是创造力的萌芽。反思我们的教育过程,我们发现大班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质疑能力较差,分析造成的原因主要是没有给幼儿留下提问质疑的空间,教师过于依赖书本,忽视为孩子创造条件与孩子一起探索,导致孩子探索能力和质疑能力的欠缺。而班额大、场地空间小、准备的操作材料多等是困扰教师的现实问题。从小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精神为出发点,促进幼儿善与质疑善于创新是培养一代新人的需要。

  二、大班幼儿质疑能力的活动模式

  幼儿探究的有效性质取决于幼儿的“问题意识”,如何使幼儿在活动中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是引导幼儿探索的关键。我们遵循以下原则指导我们的实践:

  1.操作性原则:幼儿积极主动的活动与思维的实践,既是幼儿科学活动的基本目的,又是实验遵循的基本原则。

  2.生活化原则:幼儿科学活动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具有本质上的全息相关性和一致性,因此必须有机的融入、并渗透到幼儿生活和实践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善于找出寻疑的问题

  3.互补互动性原则:教师应积极、投入的参与到幼儿的科学活动的实际过程中去,并给以积极的帮助和引导。

  因而,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尝试创设出一种“质疑一探究”的活动模式,旨在活动中开启幼儿心智之门,培养幼儿科学素养。“质疑一探究”模式由四个基本程序构成:

  “引疑一质疑一探疑一释疑”,其中引疑是基础、质疑是关键、探疑为方式、释疑是目的。

  在这个模式实施的过程中可采用录像、照相、文字等多种形式,设计观察记录、观察实验对象,对幼儿的学习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幼儿发展个案、收集与分析幼儿作品并讨论,使幼儿在“我能”的信念中探索和发展,促使孩子把寻疑兴趣和行为养成习惯,乐于寻疑,善于寻疑。

  三、大班幼儿质疑能力的提高

  如何培养幼儿的质疑能力呢?我认为要为幼儿创设“想说、敢说”的氛围,也就是幼儿可以随时大胆质疑提问的学习环境:要有培养幼儿质疑言语行动的意识,并在教育活动中引起重视。由于尝试操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我们以案例的形式结合指导策略来阐述观点。

  1.保护幼儿好奇、好问、好探究的愿望。

  科学活动中,幼儿会产生很多疑问、提出很多问题,幼儿的这些问题和疑问是幼儿学习科学的起点。而教师在科学活动中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作为教师,无论自己多忙,无论这个问题是否“有价值”,老师都要先认真倾听,使孩子们真切地感觉到老师对自己问题的重视。例如:在科学活动“有趣的磁铁”单元中,当幼儿对磁铁的特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在区域中投放了“小鸭游水”的半成品学具,当一只又一只小鸭隔着塑料垫板在磁铁的吸引下欢快地游动时,孩子们可高兴了――随即出现了问题,因为区域中只投放了4块塑料垫板,大家都争着玩,垫板就不够了,于是有的孩子将小鸭放在椅子的凳面上,自己手拿磁铁在凳面的下面来回动,结果小鸭不“游水”了。孩子们提出了问题:

  “为什么小鸭在木板上就不会游水了呢?”对于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我没有马上回应,而是鼓励幼儿展开讨论。有的孩子认为:磁铁通过木板,就没有吸力了;也有的则认为小鸭只能放在塑料垫板上才行……。对于孩子们的不同解答,,我也没有马上做出判断,而是组织幼儿重新实验、观察、总结,直到达成共识。

  2.激发幼儿好奇、好问、好探究的欲望。

  激发孩子提问的技巧其关键是能挑起孩子的认知冲突。教师如果能从孩子以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引导、挑起孩子的认知冲突,就能激发孩子的思想,促使他们提出问题。

  为了使幼儿对身边的事物感兴趣,我们在教室的一角设置了“小实验区”,投放了常见的各类小工具(小刨子、小勺、剪刀等),让幼儿动手尝试运用各种工具进行“去黄瓜皮、山芋的皮”;提供肥皂、肥皂粉、洗洁精让幼儿亲手调制吹泡泡的肥皂水等等,目的是让幼儿通过与身边的“材料”亲密接触,发现其中的有趣与奇妙,并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在使用小工具的单元活动中,当孩子用刨子、小刀、小勺等去黄瓜皮时,由于经验不足,所以在操作过程中产生了各种问题:“为什么同样用刨子,有的能去皮,而有的不行呢?”、“为什么塑料小勺能去皮,而不锈钢勺就不行呢?”等等……当实验中碰到了困难,孩子们自然就有了疑问,也就萌生了好问的愿望,于是讨论就很自然地展开了。

  3.引导幼儿科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在科学讨论“乌龟能搬走蛋糕吗?”的活动中,一共有两幅图片:第一幅是苹果和蛋糕比轻重,结果是苹果重:第二幅图片上乌龟搬走了苹果,天平秤的一边只有蛋糕。当幼儿观察了两幅图片后,教师提出了问题:“你认为乌龟能搬走蛋糕吗?为什么?”孩子们在思考后得出不同的结论:有的认为能,而有的认为不能。

  佳宁小朋友说:

  “我认为能。因为,苹果比蛋糕重,所以乌龟能搬走蛋糕。”佳宁的判断说明孩子理解了两幅画所隐含的图意,但又怎么证明呢?为了让孩子学会说“理”的方法,我进行了连续的“追问”:

  师问:“晨晨,哪一幅图片告诉你苹果比蛋糕重?”

  晨晨小朋友答:“第一幅图片告诉我们苹果比蛋糕重一点点。”

  师问:

  “第二幅画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幼儿答:“第二幅画告诉我们,乌龟搬走了苹果。”

  师问:“为什么乌龟能搬走苹果就能搬走蛋糕呢?”

  幼儿答:“既然乌龟能搬走比蛋糕重的苹果,那它就一定能搬走比苹果轻的蛋糕。”

  老师连续的“追问”层层递进,一方面,连续的“追问”将孩子思考问题的逻辑通过教师的追问呈现在大家面前。这是教师有目的引导、帮助幼儿学习有条理的思考,培养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连续的“追问”又能有效的帮助幼儿学习根据图片的顺序,有条理的进行观察、分析、思考与推理,帮助幼儿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口语表达,发展语言表达的流畅性,从而学习用科学的态度进行有根有据的说理。

  有质疑才会有发现、才会有创造性思维。进入大班阶段的幼儿,萌发了初步的质疑意识,孩子们常常对同伴的想法表示疑义并乐意表示自己的见解,因此,注重培养孩子带着问题参与讨论又带着问题去实践的质疑能力是科学教育活动的研究核心。

  对大班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质疑能力提高的尝试

  一、 问题的提出

  《指南》颁布后,新时期的幼儿科学探索活动更加关注如何激发幼儿认识、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如何引导幼儿体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发展其初步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班幼儿的抽象思维已经开始萌芽,观察、质疑、合作等能力开始了稳步的发展他们在科学活动中的探究会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过程:提出问题→观察探索→思考猜测→调整验证→收集信息→得出结论→合作交流。

  而在这个过程中,大班幼儿能大胆地感知与操作,使用简单的图画、数字或其他符号记录所见所闻,以帮助幼儿对实际操作的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是幼儿自我调整建构知识经验的见证,也是幼儿表达个人发现与意见的依据。

  然而,大班幼儿的记录内容缺乏目的性,记录形式比较单一,交流和分享的意识比较薄弱,这些记录能力上的限制而导致他们丧失对周围事物观察、探索的兴趣。因此,本研究将从实践层面,在深入了解大班幼儿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在大班科学探索活动中如何提高幼儿记录能力,引导幼儿有效记录,从而形成关于激发幼儿记录的兴趣、拓展幼儿的记录方式、关注幼儿记录过程、提供幼儿分享交流的平台等一系列的推动幼儿自主学习的有效指导模式。

  二、 有效培养大班幼儿记录能力的实践研究

  (一)激发幼儿记录的兴趣

  1、营造记录氛围,尊重幼儿个体差异

  应多表扬、鼓励幼儿,注意幼儿的观察行为,要善于肯定幼儿的自主创造的记录方式。

  2、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提供记录的机会

  1)自由活动中的记录

  可以在活动室内投放观察记录表或观察记录本,如:“植物生长记录本”、“蚕宝宝成长记”等,这样幼儿一旦有了发现,就能够立刻进行记录。

  2)个别化学习活动之科学活动区的记录

  在“各种各样的石头”科学活动区,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各种各样的石头并贴上编号,放在展示架上,构成“石头展览馆”。幼儿可以观察石头,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3)集体教学活动中的记录

  集体教学活动对幼儿的学习有引领作用,要有目的地让幼儿了解需记录的内容。

  4)延伸活动中的记录

  可以让幼儿在学习活动后,将自己的疑问在“爱问博客”上用文字、图示记录。其他幼儿看到后,也可以用记录的方式自由表达想法、回复同伴。

  (二)拓展幼儿的记录方法

  1、从记录者来看

  有个人记录、小组记录、集体记录。

  2、从记录的形式来看

  1)表格式与记录本式记录

  如:在“落下来”活动中,幼儿观察后可以把两样不同的物体下落时在空中的样子、速度;落地后的样子、声音记录下来。

  2)在地面上记录

  如:幼儿两两合作用粉笔互相把影子在地上描画出来,并且在中午、下午继续在原来画影子的地方描画影子,通过粉笔的描画记录发现了影子的秘密。

  3)通过影像等媒体手段记录

  如:在“你怎么看”活动中,幼儿使用平板电脑对环球金融中心的立体模型进行拍摄,发现了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环球金融中心是不一样的,体验了从多角度探索的乐趣。

  (三)注重幼儿记录的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感知与体验

  在指导幼儿进行记录时,应充分尊重幼儿,注意提问的开放性,成为幼儿记录的支持者、合作者、欣赏者。如:在“葡萄干在气泡水中的运动”活动中,幼儿在冷水及汽水中投放葡萄干,观察葡萄干在这两种液体中的上下浮动情况。有的幼儿除了记录了观察到的现象,还会在记录纸上提出问题“把葡萄干放在热水里会怎么?”……引起同伴们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教师针对能提出问题的幼儿可给予表扬和鼓励。

  2、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记录信息

  引导幼儿用自己喜欢的、创新的方式记录思考和发现。如:在“落下来”活动中,幼儿记录时,下落速度快与慢会画4个箭头、火箭、乌龟、人走路等。落在地面上有无声音会画喇叭、张开的嘴巴、禁止鸣笛标志、闭拢的嘴巴等。

  (四)提供幼儿分享的平台

  1、生生互动

  要善于捕捉幼儿出现的新的记录方式,将有价值的记录方式进行共享。引发幼儿之间交流与互动,有助于幼儿理解同伴的记录内容,使幼儿的记录方式能成为他们共同的语言,在相互理解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记录方式。

  2、师幼互动

  应及时组织幼儿讨论记录的内容,分享参与科学探索的快乐。引导幼儿用准确、连贯的话语去讲述自己记录的成果,提高他们总结、概括科学现象的能力。同时要求其他幼儿认真倾听,再分享自己的不同发现。随后,教师要将他们零散的发现进行梳理小结,帮助幼儿提升经验,进一步激发幼儿的记录兴趣。

  三、 总结与反思

  首先,针对不同的活动内容,教师要选择运用不同的记录方式,这样能大大地调动起幼儿的参与性及积极性,不因单调的记录产生无趣的情绪。其次,参与记录的人数也要根据活动目标与内容进行选用,也可有机结合。第三,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幼儿出现的新的记录方式,将有价值的记录方式进行共享。如幼儿用数字表示观察的次数,用箭头表示事物发展的步骤,同样的符号可以代表不同的意思,同样都是记录声音可以用不同的符号等。在读懂、理解他人的记录方式时,为自己的记录活动积累更多经验。

  以上是我学习了《指南》后,在教育实践中的思考和体会,我们应科学运用记录,以发挥记录在幼儿科学探索活动中的最大效应,探索发现促进幼儿发展的新境界,使孩子在快乐的科学探索活动中,体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注入无穷动力。

本文来源:https://www.cqwcsy.com/jiaoyusuibi/82552/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