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春秋美文网!

古诗教学随笔

爱情随笔 时间:2020-08-09

【www.cqwcsy.com--爱情随笔】

  古诗教学随笔【第一篇:古诗词教学随笔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的内涵深刻,意存深远,语言简洁精炼,节奏韵律优美,饱含了诗人的真情实感。新课程十分注意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精选了历代著名诗人、词人的优秀诗词多篇。为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词内容、体验作者情感,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总结了“吟诵·研读·探究”古诗词三步教学法。

  1.吟诵赏读,渐入诗境

  古典诗词意境深邃,著名学者郑临川先生就曾指出“词的灵魂大半存乎音韵,而音韵非通过口耳无以传其神。故每吟诵之际,如幽灵附体,不知不觉进入诗人境界,入神之处,几乎感到此词此句是出自本人肺腑,乐在其中矣。”可见诗词非吟诵无以见其妙,非吟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领略其韵味。所以教师的第一任务就是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吟诵赏读的兴趣,以便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词。

  在网络的支持下,教师可巧妙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形象的画面、优美的音乐为学生创设声形并茂,情趣盎然的教学情境。这种安排可有效地刺激学生的生理感官,激发他们积极的心理因素,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为吟诵诗词、渐入诗境奠定基础。

  当然,在吟诵赏读前,教师还应适当地给予示范和方法指导,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也可指导学生低唱慢吟,原则是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赏读,读出韵味,读出节奏,以培养他们的语感,并把古诗(词)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边读边想象画面,慢慢融入诗词意境。

  2.揣摩研读,初明诗意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挥想象,自己去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的能力。而任何有效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充分熟悉和思考的基础上,所以在吟诵赏读之后,教师应保证学生有充分的研读文本的时间。研读既指对诗词仔细认真的整体感知,如借用工具书消化常识性的语言信息,也指借助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给予的背景性提示或与诗词有关的资料(包括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或同一主体不同诗人的作品);教材上的提示和课后习题等,建立起对全诗(词)的初步认识和整体概念。

  “诗无达诂”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一首好诗(词),正因为可以作多种理解,才让人觉得回味无穷,同时,由于学生的人生经历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对作品也会有不同的解释。教师应鼓励学生冲破束缚,充分发挥主体认知作用,大胆地进行带有个性色彩的自我解读,逐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评价尺度。 当然我们也并不排斥教师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引导,但切忌一句一句落实,一字一字分析,甚至用现代语法、现代修辞法去硬套,因为这种做法只会把诗(词)情诗(词)意诗(词)韵全消解完了,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感悟能力的提升毫无意义,更谈不上什么审美体验了。

  3.质疑探究,学悟诗法

  在揣摩研读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倡导学生质疑问难,这将为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供良好的条件。而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必急着回答,应通过电脑网络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集体磋商,当各小组得出不同的答案时,教师也不评价答案的准确与否,而是出示与词意相吻合的音乐图像等音像资料以及与诗词有关的文字资料,然后再组织大家一起分析、讨论,在此基础上引用经典权威性的评价,这样使学生对其人其诗有了正确认识,并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其他诗人与诗作去评论,以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当然,对诗意的理解和对感悟诗意的方法的学习,只是本模式的一个环节,而不是终点。随着问题的被阐释或解决,新的发现和思考会接踵而至,教师要珍惜这段思维升华的时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出更高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新的探究,使单纯的阅读行为转化为创造性行为。问题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诗词赏析,诗词比较,也可以是诗词改写等,但它开放、独立的特点必须坚持,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和自由,一如继往地给予鼓励和肯定,并提供探究所需的资料。

  古诗教学随笔【第二篇:关于古诗教学的反思】

  诗是一门深入浅出的艺术,是诗人情感领域的艺术升华,也是展示客观世界的人文艺术。古诗教学起始于一年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教材编选特点,要求学生以吟诵积累为主,对于诗情诗意点到为止,不求甚解。进入中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此时的古诗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古诗的内容,感受古诗的意境,受到全身心的陶冶,领略中国文化的精髓。在诵读欣赏古诗词时,如何才能发掘出古诗词中的丰富内涵?如何才能品读出诗词中的别样韵味?我们不妨由以下几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的艺术之美。

  一. 格调切入,铺垫主题

  人们习惯根据诗人的创作风格与流派对他们进行分类例如:李白被誉为“诗仙”,是浪漫主义的诗风代表人物;杜甫则被誉为“诗史”,是现实主义的诗风代表人物;还有,像王维的田园派,岑参的边塞派等。诗风的雷同让诗人在诗歌内容的创作上有了一个类的导向。因此,在诗歌教学中,不妨以格调切入,作为对主题的铺垫。例如教学高骈的《山亭夏日》这首诗时,我先出示了杨万里的《小池》,以其中的一组名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为导入,让学生感受夏日荷塘的恬静与勃勃生机。再出示《山亭夏日》这首诗时,学生对“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的夏日山亭风光便能一览无遗了!雷同的景物描写,相同的季节特点,由熟知的诗入手,便能让学生迅速读懂诗。

  再如,教学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我以李紳脍炙人口的《悯农二首》导入“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学生一经诵读,就揭示了诗歌的主题,再来读《江上渔者》,便不废吹灰之力了!相同的(背景)主题描写也是一个抓手。所谓:“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找准格调,是提高学生古诗赏析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被后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事实上,“诗情-画意”是诗人传情达意的创作产物。自盛唐始,禅风画韵相互交融,禅机画理交互渗透,产生了唐朝王维、宋朝苏轼这样的诗画,书画大家。例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教学中,我先出示了插图,让学生根据图意大胆猜测诗歌内容。由于画意明晰,学生一下子便猜出了诗歌的大意。此时,再出示诗歌内容,我让学生进行图文对比,深入研读。学生发现,画面虽能一目了然地传递出内容信息,但诗人的心境却是难以品味的,例如:弹琴为何要复长啸?“独”坐幽篁里的“独”字是否有“孤独”之意?带着这些疑惑再去看图,学生的感受就不同了!竹林深处的一份静谧,远离尘嚣,正是诗人追求一种“物我两相忘”的心境啊!此时,学生对古诗的赏析才真正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三. 咬文嚼字,豁然开朗

  “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这些语法词法的理解对学生学习古诗是一个难关。怎样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呢?例如:在教学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这首诗时,其中有一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学生在自学时,产生了疑惑。按理“荷”的解释离不开植物,荷花啦,荷叶啦 ,可是代入诗句中意思就太奇怪了。于是,我引导学生避开“荷”,理解“带月锄归”的意思,这倒方便,学生理解为“晚上扛着锄头回家”,正确!那再看看,诗中和译文中哪个字词的意思对上号了?学生明白了,“荷”还能解释成“扛着”。再读诗,嘿,又读错了!“荷”还能怎么读?翻开字典一查,学生终于明白了,“荷”作动词时解释为“负荷,扛着”,读音也变了,在这里读“he”。真没想到,“荷”也是多音字。再读,没一个学生出错了!古诗教学中,这样的情况不少见,如果能让学生发现问题后好好咬文嚼字一番,那样,学生对古诗的重新理解才真正是豁然开朗;那样,学生的古诗赏析能力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增强。

  四.聚焦背景,探寻诗境

  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境遇对诗人的作品创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谓“相由心生”“我手写我心”。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常常会出现不了解历史背景,而只做字面理解的情况。例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有这样一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学生普遍理解为春天,江南景色宜人,杜甫遇到了好朋友,心情格外愉快。可是,如果把诗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就远不是久别重逢的喜悦了。事实是:家国沧桑,彼此都充满着无限的身世凄凉之感。风景依旧灿烂,却物是人非。“落花”在这里已不是让人心醉的美景,而是让人心碎的“同病相怜”(就在这年冬天,诗人杜甫凄凉地死去了!)所以,古诗的教学切忌“字面功夫”,如有教学需要,必须让学生聚焦诗歌创作背景,这样学生才能探寻出诗人的心境与诗境,才能真正把握诗歌的鉴赏。

  五. 名句积淀,出口成章

  如果说,诗歌是文学的精华,那诗中的名言警句就是诗歌的精髓。纵观中国古代教育体制,学童启蒙教科书无外乎《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唐诗三百首》等,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引经据典,灵活运用。汉语言(国学)教育,首当推崇这些经典名句的积累。每次教学古诗,我总是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积累。例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等等,或是写景或是抒情,学生通过反复吟诵,也就“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自见”的途径是多读,但不是机械性重复进行,在意境中去体会,去记忆。诵读的动力是情感,灵活引用的基础则是读懂。可见,有效地诵读名句对激活整个大脑系统,发展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有效积累名句会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那样深厚的积累似有源头活水来,让学生出口成章,让学生下笔如有神。

  古诗教学随笔【第三篇:古诗教学随笔】

  小学每一学期语文课本,都常出现几首古诗。古诗的特点是:言简意丰、内容丰富,节奏鲜明,含有深刻的意义。它是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养等等。那如何对古诗进行教学呢?我认为在教学古诗时应把握好六环节的顺序:1、简介背景;2、初读了解;3、品词分析;4、理解句意;5、懂得诗意;6、熟读背诵。

  一、简介背景。

  教师在介绍诗人的时候,应及时介绍诗人写诗的时代背景,这是学习古诗必不可少的一步。例如《宿建德江》,诗人孟浩然在京城做官不成,到江浙一带漫游,功名未就,心情不舒畅,他乘船在江中行走几日,停在一个烟雾笼罩的沙洲,眼看暮色四合,更觉得自己的前途迷茫。他旧愁未灭,又添新愁。学生了解到这些时代背景就能体会到诗人写诗时的心情,使学生的感情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学习这首古诗。

  二、初读了解。

  初读是学生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走好这一步,对学好古诗有很大的关系。初读,顾名思义就是对一首古诗进行初次朗读。学生在初读之前已了解到诗人作诗的时代背景,再根据教师的提示,就能模仿诗人当时的心情来有感情地朗读所学的诗,这样就使学生对古诗的内容有进一层的了解,对进一步学好古诗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品词分析。

  词是构成语言的最小单位,要想学好古诗,就必须要先弄清每个词的意思。古诗篇幅短小,所用的词不多,都是经过精挑细选,而且意义深刻。在教学的时候,要着重体现诗句的几个重点字词,要让学生懂得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不用那个词,通过对比,使学生更明白、清楚。例如,杜甫所写的《绝句》中一个“含”字,把诗在屋子里的窗外看的处所点了出来,而且讲道诗人从窗外所看到的西岭千秋雪的景物,如果用其它的词,意思可能相同,但意义就没有“含”深刻了。还有孟浩然所写的《宿建德江》中的“日暮客愁新”,诗中一个“新”字写客愁,意味着旧愁还没有消失,又增添新的愁苦,仕途不遂的身世感慨到曲折的表现。如果把它改为“愁起”或“愁生”,就不能使学生理解到诗人旧愁未了,新愁又起,两愁结合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感受。

  四、理解句意

  学习一首诗就必须对整首诗的意思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要知道诗句与诗句之间的联系。例如《宿建德江》的后两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十分真切地描绘出了野旷和江上的优美景色。这两句写得新巧,清丽,又入情入理。由于“旷野”才显得“天低树”,由于“江清”才觉得“月近人”。反之,见到天低于树,更觉得平野的旷远;觉得月近人,更显出江水清澈。从诗句看,作者不是孤单地单纯地写景,而是在景中融进了孤寂惆怅的感情,写出了天地如此空旷寂寥,只有冷清的江水和水中的月影与人相伴,人的心情已跃然纸上。

  五、懂得诗意

  诗的内容很丰富,并含有很深的意义,单单了解诗句的意思是不够的。在学完诗句的意思以后,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理解诗中的深刻含义。例如,柳宗元所写的《江雪》,诗的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写出了雪天严寒的景象。作者用“千山”、“万径”构成了广阔的境界,把严寒的规模扩大到天地之间,用“绝”“灭”渲染了死寂的气氛,写出了雪天的凶猛、冷酷,这实际上是诗人政治处境的真实写照。只有指导学生逐步去品味诗意,理解诗中深刻的含义,才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鲜明、完整的印象。

  六、熟读背诵。

  古诗都具有意美、音美、形美三个特点,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所以古诗教学完以后应该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时候不能采用单一的全班齐读,可以转换各种各样的形式。例如轮读,小组读,个人有感情比赛读等等,这些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增加了课堂的活跃气氛。在指导朗读的时候,教师要指出诗句中重点的字词,节奏的快慢,使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品味诗句的深刻含义。

  古诗教学随笔【第四篇:古诗教学随笔】

  这几天一直都在看有关古诗教学的文章,看他们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又一个全新的关于“高效语文课堂”学习的理念。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专家都指出了现在古诗课堂教学的一个现象:没有给学生留下质疑的时间。

  想想,确实如此!

  一堂课只有四十分钟的时间,为了能让我们的学生能最大效率的取得这四十分钟时间,我们老师往往想尽各种方法,了解诗人,理解诗意,探究意象,走进诗人内心世界,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拓展同类古诗或者同题材的古诗,内容那么多,都忙不过来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不惜抛出一个个问题,让孩子在课堂上如机器般高速运转。我们总以为这就是“高效的课堂”,这是为我们的孩子好。每当把这篇古诗上完,我们不禁要呼出一口气,总算完成了。可在这善意的出发点背后,我们看到了什么?

  我们看到了自己“善意”背后所造成的后果:孩子不懂思考,没有感悟能力!他们只会在我们一个个问题下应付式的完成任务。什么古诗的意境,什么美感,统统没有。有的只是枯燥,有的只是乏味,有的只是在老师引导下的泛泛而谈。

  那么如何在古诗课堂上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呢?我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我认为我们需要精心预设,但不需面面俱到。我们去认真研读古诗,找出主线,确定一个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读古诗,去思考。也许学生读了一遍之后,不能很准确的回答这个问题。不要紧,这样其实说明我们所提的问题是有效的问题,而不是“为了提问而提问。”在发现学生回答不到位的情况下,我们再进行巧妙地“导”,引领学生自己去解读文本,自己解决问题。这是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堂中不断给他们创造历练的机会。同时只有一个问题,会让学生在无形中少了一些压力,会正视这个问题,会深入思考这个问题,这样学生的感悟能力才能达到一个深度。

  其次,我们要给予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而如今,我们看到了我们的孩子没有这方面的能力。专家们指出了造成学生这种能力缺失其实还是在于老师。因为我们怕孩子不理解,于是就“越俎代庖”,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就变成了共性化。共性化的东西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它缺少了活力、缺少了孩子的灵性。所以在一堂课中,我们应该留下足够多的时间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去细细体会,慢慢感悟。读一遍和读两遍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这个学生和那个学生的感受也不一样。给学生留下足够多的时间,让他沉浸在文本中,这样他就有独特的感受与理解能力。

  最后,我认为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练习时间。盛老师提出了“以练导学”, 并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办法:课前练习,投石问路;课中练习,以练导学;课后练习,拓展延伸。古诗都是精炼的语言锤炼而成的,我们可以想象古诗背后的画面,把它扩大、拓展、延伸„„如针对一个词来想象一幅画面,针对一句诗来揣摩诗人的内心,针对整首诗来感受诗人的情感,甚至可以自己创作同类的小事诗。在练习的时候,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能进行深入思考,能写出自己的理解。这样在老师“导”的过程中,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才能激发他们想学、愿学的意愿。

  教学,给学生多留点时间,也许短时间内学生不会有什么变化。但长年累月下来,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都能有全新的面貌!

  古诗教学随笔【第五篇:古诗带来的困惑与希望】

  古诗是一种语言艺术。它是我们中华文化中锤炼了百年而保存下来的最为灿烂的珍奇。为使祖国的诗歌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我尝试用一些活动时间让孩子学习古诗。但古诗语句简短,所表达意思使我们成人有时也无法很快理解的。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如何让孩子理解古诗内容成为我最大的困惑。

  我尝试用了许多方法,但还有些还需要再考量:

  一、画诗教学。

  绘画对早期儿童智力开发,儿童自身素质的提高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作用,我用简笔画形式把抽象地、不易理解的古诗在教学活动中随即地来画,让幼儿有一个形象、直观的感觉和认识。或者是幼儿在学过一首古诗,对它完全理解的时候,幼儿根据诗的内容来画。在学习王维的《鸟鸣漳涧》这首诗时,我先以简笔画的形式,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了春山的空旷,无声飘落的桂花,悄然升起的月亮以及鸣叫的小鸟。幼儿通过看图对此诗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然后再把诗中的每一句和图画对应来学习,这样孩子易理解,且记忆深刻。尽管一节活动课结束,幼儿背得不是很熟,但我相信它带给孩子们的“智力含量”与机械地背诵是绝对不一样的。

  二、识字教学。

  我先教幼儿认读古诗中的单个字,再把字组合起来连读,然后再背诵。这种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幼儿学会背诵,提高口语能力。仅凭老师一句句地教,幼儿很容易失去兴趣。而“识字教学法”改变了这一传统的教法,一个个的字在孩子看来就是一幅幅有趣的图画,大班幼儿正处在识字的关键年龄段。识字方法如果得当,讲究一定的技巧,幼儿很容易记住。如:在学习《游园不值》这首诗时,先把这首诗写在了黑板上,里面有好多字幼儿都不认识,如“游、不、值、扣”等,我先告诉幼儿单个字的发音,然后再组一个好词,说一句有趣的话来加深印象,如“游”,组词“旅游”,造句“妈妈带芳芳乘飞机去海南旅游”,“值”组词“值日生”,造句“今天王妍是值日生”等。所组的词以及句子贴近幼儿的生活,幼儿感兴趣且记忆深刻。或者是把识字与游戏巧妙地结合起来,把古诗中的文字做成单个的字卡,通过“玩”汉字来增加与汉字的见面次数,从而来认读更多的汉字。掌握了一定的识字量后,幼儿学起古诗来会更轻松容易。实践表明,此种方法效果非常好,背诗速度非常快。

  三、故事教学。

  故事是幼儿最喜欢听的,通过听故事,可以增强幼儿对古诗的理解,把枯燥的古诗,根据其内容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吸引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背诵,效果要好许多。如:在学习《蚕妇》这首诗时,我先讲了“蚕妇”的故事,孩子们听得非常入迷,我乘机对孩子们进行了教育,我们古代的劳动人民多么不容易,我们应该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孩子们听完故事,对《蚕妇》有了全新的理解,学得更起劲了。

  每天在空余时间和孩子们学习古诗,开始孩子们不能很快记住,也并不感兴趣,通过这些方法,初见成效,孩子们都愿意参与每天的古诗学习,现在我也有了更大的动力来寻找新的学习古诗方法,让孩子们来掌握。虽然一首首小古诗眼前不能带给孩子什么,但我相信长此以往的坚持,孩子们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本文来源:https://www.cqwcsy.com/sanwensuibi/25167/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