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春秋美文网!

援疆工作随笔

工作随笔 时间:2020-07-13

【www.cqwcsy.com--工作随笔】

  援疆工作随笔【第一篇】:援疆——无悔的选择

  援疆伊始至今,已经一个月了。交流中,可以看到援友、医生们克服各自困难,从日常的查房手术、抢救病人到参与医院管理等,都在积极地,有条不紊的,富有成效的开展工作,他们还创造性地用QQ进行了相互的交流、会诊,大大提高了效率。于我而言,经过这段时间的适应,对于应该怎样做好一名援疆医生,也有了大致的思考。

  开始的一周来,我主要做了三件事:一聊,二看,三写。聊——和地区、前线指挥部的领导、老师聊,和做生意的老板聊,和街头小贩、送快递的聊……看——看本地人怎么待人接物,看医院的工作环境,看小孩怎么玩耍,看汽车怎么行驶,看援友们怎么开展工作,看楼兰博物馆;写——写生活感悟,写对若羌的感受,用我的笔尖,和家人、朋友分享,也给自己一份记忆。聊、看和写,对我来说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是为下一步的行动、工作做铺垫和准备。

  初来乍到,医疗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不能一来就一个猛子扎进去,看病开刀下医嘱。我们应该先看看河道的走向,水流的急缓,两岸的风景,再决定从哪里下水。个人感觉,若羌的医疗环境和邢台相比,有很多差异及不同的地方,比如检查设备的不同,工作方式的不同,疾病谱的变化,语言的不通等等,都要我们尽快的习惯克服。

  作为援疆医生,身份的多重性,要求我们不仅要把专业知识的对口支援做好,还要兼顾做好一名管理人员。就专业知识而言,也不能局限于仅把自己的专业领域做好。在这边,不可能只面对专一的患者,至少在大外科这样的层面,你必须都要去面对。也不像在老家单位,有事没事可以会诊帮忙搞定,这里更多的时候需要我们以全科医生的姿态来诊治疾病,这其实也是一个重新再学习的过程。可能多年以来有些方面的知识已经陌生、陈旧甚至遗忘了,怎么办?唯有学习、学习再学习。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兼一些行政管理工作,把邢台医院管理的成功经验带过来。对我个人来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从援疆医生来审视整个医院,看待一些事情,我倍感珍惜。事情的处理不在于多少,关键在于你能否通过历练,拥有这样一种思维、眼界和胸怀,能够让你有相应的高度、广度和深度去思考、处理一些事情,能够让自己的意识和思维变得更宽广、更宏大、更浑厚。

  我感觉张学锋指挥长及各位援友把自己的带队援疆经验凝炼成三句话,就是要——做“若羌人”、说“若羌话”、办“若羌事”。结合我们医疗援疆的行业特点,我觉得当以“感情援疆、技术援疆”。

  首先,要感情援疆。我们一直提倡“助人为乐”,其实助人为乐的前提是“乐于助人”。你必须要有一颗向善的心,才会在助人中获得快乐。我们帮助他人,同时也向被帮助的人学习,这种互动,就要求我们在感情上要首先接受若羌,喜欢若羌,进而把自己当成若羌人。来若羌,自己学习过得充实的同时也要很快融入所在科室的集体,让大家喜欢自己,而自己也在别人的喜欢中享受这份喜欢,进而喜欢别人。一个人,如果保持距离,虽然可能保护自己,但却注定会拥抱寂寞。要坚决摒弃援疆只是匆匆过客的错误认识,多做增进感情的事。所以,我们应该用心,用感情来援疆。

  其次,要技术援疆。毋庸置疑,作为专业人才,当以技术,以自己的一技之长来体现自己的价值。怎么做?其一,当然是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通过开展一些若羌地区还没有开展的项目,或者开展了但还不够熟练的项目,或者熟练了但不够精细的项目,为具体的每一位病人去除病痛。其次,可以通过查房、讲课、演示、培训等方式,让更多的医务人员得以分享我们的知识和技能,以辐射的方式产生面上的效应。第三,通过帮助申报课题、撰写、修改学术文章等手段,培养提高当地医务人员的科研和写作水平。第四,发挥老家医院坚强后盾的作用,通过远程会诊、人员进修、短期帮助等形式把邢台的技术经验带给对口援助的医院。第五,我觉得最关键的是要通过言传身教,激发广大医务人员尤其是处于上升阶段的年轻医师主动学习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某个特定技术的传授,总是有限的,是鱼;而学习能力的掌握,则是终生受益的渔。

  总之,对于援疆,既然来了,就要把它走成我们人生旅途中精彩的一程。做人的时候,平平和和,到位不越位;做事的时候,实实在在,参与不干预。希望今天我们在若羌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走过的路,见过的人,都会成为我们明天美好的财富和回忆。

  援疆工作随笔【第二篇】:难以割舍的援疆情

  地处新疆腹地的玛纳斯县从不缺少宛如南方的盎然绿意。庄严的玛纳斯县法院就矗立在勃勃生长的天山雪松、绿洲白杨、戈壁红柳、沙漠胡杨中。

  借着劲吹的援疆东南风,三明市中级人民法院成为玛纳斯县法院的对口援助法院。两地法院确立了以审判业务援助为核心、以干部人才援助为基石、以教育培训援助为引擎、以项目资金援助为保障的“四轮驱动”援疆格局,携手并进,共同发展。

  玛纳斯县法院入口处镌刻着“三明中院援助”的法律浮雕,潺潺的玛河水、厚重的三足鼎、庄严的法徽、正义的獬豸无声传递着该院“玛河有道,玉律鉴明”的法律文化。在全院干警的不懈努力下,玛纳斯县法院先后9年荣膺昌吉回族自治州基层法院审判工作质效综合考核指数第一名、“全州优秀法院”奖牌,4次荣立集体二等功……能在这个人人向上、团结奋进的集体挂职锻炼,我倍感荣幸。

  相互衔接、协调有序、高效运转,是我对两地法院联动最直观的感受。新一轮援疆工作中,两地法院互赠工作简报、要情专报、审判调研等审判经验资料;签订《协助开展执行查控工作的协议》,共同到龙岩上杭执行案款43万元;连线开通视频会议对接系统,可互相同步参加各类经验交流会议……两地法院交流的点点滴滴不胜枚举。

  三明市中院从全市法院精心遴选的书画、摄影作品,陈列在玛纳斯县法院闽玛文化长廊上,成为该院走廊文化上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我们玛纳斯县法院是三明市中院的第十三个基层院。”这虽是玛纳斯县法院绽幼虎院长的一句玩笑,却折射出两地法院如闽江、玛纳斯河般源远流长的深情。

  刑一庭办公室里,今年到三明参加全市法院业务轮训班的陈宏毅法官高兴地说:“三明市中院设置了职务犯罪审判中的难点问题、量刑规范化的若干实务、疑难复杂犯罪的辨析等实用课程;精心挑选学历高、审判经验丰富的学者型法官授课。授课中注重互动交流、答疑解惑,学习时间虽然不长,但此行受益匪浅。”近3年来,三明市中院每年均邀请玛纳斯县法院干警参加业务轮训及警务技能集中训练。两地法院干警在民商事审判、刑事审判、行政审判、立案执行、警务技能等培训中不仅学到知识、加深了解,也收获了友谊。

  “我和三明市中院干警合著的论文虽然在最高院获奖了,但三明市中院法官踏实严谨、精益求精的学术精神,更加值得学习。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和三明市中院法官合著论文。”民一庭张伟宏副庭长的声音透着欢欣与喜悦。近两年来,三明市中院与玛纳斯县法院干警合著的6篇学术论文,分获全国法院学术论文研讨会优秀奖,福建省法院学术论文研讨会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三明市法院学术论文研讨会一等奖。一张张不褪色的奖状,就是两地法院学术交流硕果累累的最好证明。

  在法院,是否善于处理矛盾纠纷,已经成为衡量审判人员是否胜任工作的重要标准之一。审判工作中,玛纳斯县法院干警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与群众聚在树阴下、同坐炕头上,想方设法为群众解决困难,千方百计为群众化解矛盾。这既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和感情,也赢得了各族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使许多矛盾在润物细无声的工作中消弭于无形。好的经验不分地域,作为法院干警,只有扑下身子、放下身段,真心实意向群众敞开心扉,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查清案件真实情况,掌握矛盾症结所在,快捷有效地为人民群众送去优质的法律服务。作出的法律裁决才能真正从群众利益出发,最大程度地尊重群众意愿与社会习惯,最大限度地指引群众迈向更加幸福的生活。

  挂职锻炼半年多来,常常有同事这样问我:“到新疆习惯吗?”我总是诚挚地回答:“院领导和各民族同事对我关怀备至,玛纳斯俨然是我的第二故乡,怎么会不习惯?”亲历援疆,不仅结交了远在西北的良师益友,也留下了一生中最难以忘却的记忆。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朝诗人王之涣曾这样形容边塞的荒凉。时移境易,时任新疆自治区党委常委的张仲翰在1200多年后却发出“塞上江南一样好,何须争入玉门关”的感叹。援疆工作只是开启“一带一路”全新发展篇章的引子,玛纳斯县法院的自力更生才是主旋律,内因外因共同作用,必将奏出琴瑟和鸣的边塞曲。祝愿玛纳斯县法院的明天更美好。

  援疆工作随笔【第三篇】:我身边的援疆干部

  援疆干部,顾名思义,援助新疆建设的干部。从援疆类型上讲,分为行政干部和技术干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以来,援疆干部在选派上更注重科技、教育、医务等技术型干部的选派。从援疆时间上讲,分为3年(行政干部3年)、1年半(技术干部1年半)和短期三个月(这种短期的援疆干部基本上是由各对口单位选派,比如卫生厅、农业厅等,由于时间短,加上不是由省直接选派,在这里不予考虑)。玛纳斯县是由福建省莆田市和三明市两地援助建设。截止目前,来这里的援疆干部已是第六批援疆干部了,共21人(其中,20男,1女),年龄最大的58岁,最小的31岁,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有教师6人、医生5人、农(林)业技术员2人、行政人员8人。

  援疆干部是政治任务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中央加大了援疆干部选派的力度,给19省市下达了任务指标,要求19省市对新疆给予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并把援疆工作纳入年终考核体系。所以,19省市领导高度重视这项工作。

  援疆并不是一种政治资本

  有人说,援疆回来之后,就能晋升,就能发展。如果这样理解,非常片面。在这些援疆干部中,有的即将退休,有的在职称上已是高级,有的希望在技术岗位上发展,他们无所求,也不指望什么升官发财,来这里,大多是完成单位的政治任务,无条件接受。

  援疆干部也很心酸

  一位援疆干部孩子刚出生3个月,就来到了新疆,不能照顾自己孩子。在他在新疆工作3个月后,也就是他的孩子6个月大的时候,孩子患手足口病,住院治疗1个月,他没有回去,只能在这里默默祝福祈祷。在这里,相关待遇至今未能落实,比如援疆津贴1500/月(估计在19省市里,补贴最少的)至今未发;当地困难补贴300元左右/月,至今未发。过去援疆,援疆干部有很大的资金支配权力,所以,当地非常重视援疆干部。如今,援疆资金都是由各省市直接划拨,与援疆干部关系不大,所以,当地对援疆干部重视程度大不如以前。在他们刚到时,住宿条件很简陋,一张床、一张桌。州领导检查工作时,发现问题,责令当地配备了电视、安装了有线、网络,沙发、衣橱、衣架、饮水机(这里水质比较差,援疆干部一般不喝当地水,容易患胆结石、肾结石,烧水做饭都用桶装矿泉水)。援疆干部服务单位也相互之间攀比,都希望能从援疆干部派出单位争取一些资金。要来的,条件好一些,待遇高一些,要不来的,就把你晾一边了,爱干什么干什么,无人理得境地。援疆楼盖好了,他们就要搬到新的地方去了,那里每人一套2室1厅,条件获得改善了。

  援疆干部的文化生活

  援疆干部生活之余,无聊。打游戏、喝酒、旅游、运动、打牌、下象棋、看书,比较丰富。有的援疆干部买了《朱镕基语录》、《邓小平文选》、演讲与口才等书籍;有的从县图书馆办了借阅证,从那里借书看。新疆是旅游的好去处,特别是7、8月份,他们的家人过来,与他们一起旅游,去喀纳斯、赛里木湖、伊犁大草原、天池、喀什等地。(来新疆这么久,我什么地方都没有去,甚至玛纳斯的南山,留下遗憾吧)他们家人每年有一次探亲假,往返飞机票由派出单位报销,另外还能由援疆指挥部报3000元补助。如果家人不来的话,就没有这笔钱。有的援疆干部在这边也无所事事,以开会、考察等理由回去了。回去时间长、次数多,就不说了。

  援疆干部的工作

  有的医生说,在这里,技术会荒废的,一年也没有做手术的,回原单位,会落伍的。前几天,另外一位医生迎来了他来玛纳斯将近1年时间里第一例手术。在工作上,福建干部工作理念与当地工作理念非常不同。援疆干部来到这里也无法改变这种理念。这里注重各种考核、检查,牵扯很大精力。县领导注重上大项目、上工业项目,对小项目、农业项目重视不够。一次,援疆干部牵线搭桥的一个投资7000万元、新兴科技制砖的项目,县领导没有理睬投资商,让投资商非常扫兴而归。由于农业免税,农业无法给当地财政带来收益,所以,地方求大工业、大项目心切。由于援疆资金已经通过省直接拨付,援疆干部来到这里,工作开展缺乏启动资金,不能尽快投入工作,表现好的援疆干部从自己腰包拿钱先垫付。另外,援疆干部在财务报销上也遇到困难,一次,援疆干部从福建买设备回来,该单位只给报销设备生产地到新疆的飞机票,对货比三家、考察设备的其他费用不予报销。援疆干部非常生气,反映县领导。

  援疆干部取得的成绩

  援疆干部建设了一批民生工程,如为帮助牧民定居,为山上牧民兴建了262套牧民安居房,每户居民只需付1万3千2百元就可以享受到一套4间一庭院的住房。为了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发展新兴农业,帮助农民种植食用菌,现已初具规模,形成了带动效应,种植大棚30个,直接经济效益上百万。这些是短期可以见效的,还有未来能见效的。那就是教育,这里学生基础要稍差些,好的生源要么去昌吉了,要么去石河子了,教师给这里学生带来学习理念,对当地教育发展会起到促进作用。

  援疆工作随笔【第四篇】:援疆林

  阿拉山口市区南边有一条街叫湖北街,湖北街的西南方有一片新种植的榆树林。这是在阿拉山口工作的湖北援疆干部和技术人员以及企业员工利用“十一”国庆长假种植的树林。山口人给她取了一个寓意深长的名字——援疆林。

  国庆节之后, 紧接着又是穆斯林民众的古尔邦节。两节相连,喜庆叠加,阿拉山口沉浸在祥和而欢乐的节日气氛中。八天长假使人们忙碌紧张的生活节奏得以舒缓。而援疆人并没有闲下来。他们走完“亲戚”之后,又要去完成植树造林的任务。在阿拉山口,植树是一项全民参与的义务活动。每到植树季节,从中学生到单位工作人员,都会有组织的来到各自的绿化地带,用铁镐在坚硬的地面上凿出一个个树坑,栽下耐干旱抗盐碱的树苗。布好浇灌网,这样,在戈壁滩上植出片片绿洲。

  十月的阿拉山口,寒气逼人。路旁的榆树在强劲而寒冷的秋风中尽情地伸展着坚韧的枝条,一片片椭圆形的枯黄的树叶,牢牢的粘在枝条上随风飞舞。

  十月六日,吃罢中饭,汪勇书记带领工作队全体队员分乘三辆汽车直奔援疆林。领取了工具后,人们自由组合成劳动小组,扛着钢锹,拎着铁镐,向戈壁滩走去。

  这天的任务是挖树坑。周局长讲明了树坑的标准和要求后队员们开始劳动了。寂静的戈壁滩一下子热闹起来,铁镐冲击大地的咚咚声,钢锹刨土的嚓嚓声,人们相互调侃的嘻笑声,响成一片。可是不久,这愉快欢乐的气氛慢慢淡了下来。“硬,这地太硬了!”有人嘀咕着,“是啊,我从没刨过这么硬的地。”有人应和着。戈壁滩坚硬如石块,一镐下去,火星溅起,震得人手臂酸麻,而刨出的小坑仅能放下一个小小的乒乓球。要在这样的地上挖出一个五十厘米见方的树坑来是多么不容易。戈壁滩在考验着援疆人的意志和耐力……

  几个小时过去了,夕阳将最后的光辉投射在巴尔鲁克山的彩石上,在天地间画出一条金色的轮廓线。在休息的间隙,汪书记取下挂在树枝上的冲锋衣,披在身上,鼓励坐在路边休息的队员们说:“我们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要想方设法完成植树任务。”队员们看着植树标线由东向西延伸至坡顶,似乎有了怯意。他看看疲惫的队员,又看看眼前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树坑陷入了沉思……

  翌日,经过一夜休整的队员,恢复了体能。他们又带上工具,乘车来到援疆林。可眼前的情景着实让他们感到意外。一辆大型履带式挖沟机发出低沉的轰鸣声,在援疆林植树标线上缓慢地向前移动着。不时的伸出灵巧的铲斗,掘起一斗斗的沙砾……机车走过,一个个标准的树坑便呈现在人们眼前。原来是在综合保税区工作的队友调来了沟机,帮助队员们完成了挖树坑的任务。

  第三天,又是一个晴好天气。初升的太阳光芒四溢,天空一碧如洗,温暖的阳光从榆树枝叶的缝隙间射过来,形成一束束粗粗细细的光柱,把飘荡着轻纱般薄雾的友好好路照得通亮。工作队员们乘座的汽车再次停靠在援疆林前的林道里。今天的任务是栽树苗。队员们自由组合,默契配合。一部分队员负责把树苗从车上放下来,再分送到每一个树坑边。其它人两两组合,一个扶树苗,一个培土,交换劳作。人们小心地把修剪过的树苗放入坑中,放正扶直,前后左右对齐,然后培土压实。不到半天工夫,两百棵树苗栽好了。队员们望着自己亲手栽下的树苗连成了一片,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连续三天植树,终于看到了成果。中午的阳光和煦温暖,照耀着行列整齐的树苗,也照耀在援疆队员的心田里。

  在援疆林的入口处矗立着一块高大的花岗岩石碑,上面镌刻着的“援疆林”三个红色行书大字,苍劲有力,色彩鲜艳,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她记载了湖北援疆工作队员和阿拉山口人民一道改造自然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真实故事,是鄂博两地人民深情厚谊的见证!

  援疆工作随笔【第五篇】:援疆笔记

  第六届中央及国家机关、中央企业援疆干部于9月11日乘专机抵达乌鲁木齐,并于两日内分散到各个地州、市县、兵团。由于阿克苏机场正在扩建,十二月初才能通航,我们几个最后一批离开乌市的时候,已经是12日的晚上十一点了。自治区组织部安排细致,热情周到,在北京出发的时候,每一件行李上都挂上了鲜红的布条,指示出到达乌市迎宾馆的住宿房间、去往地区、物主姓名,这样我们就可以轻松行进,所有行李由武警和邮政车辆直接送往房间,再由援助单位接上直接送往援助地宿舍。

  乌鲁木齐到阿克苏的火车,要到13日下午五点多才能抵达,而后再乘小车去各自的援助地。我们相当于绕着天山走了大半圈,饱览天山冰川、戈壁荒滩、牧民风情、闪亮白杨。援友们对未来的生活一无所知,兴奋又忐忑地交流分享所知道的点点滴滴,交换通讯方式,认识不了几个,又尽量多认识几个,好像那时候的知青下乡一样。那是个久远的年代,遥远的故事,是属于我们的父亲母亲舅舅阿姨的,却因为援疆,一下子拉到了眼前,落到了身上,我们的命运,其实和父母亲一样,难以割舍的情怀,冥冥中的缘分,是上辈子早已种下的。

  地区组织部和兵团领导都到站台上迎接,有大束的鲜花,有摄像机镜头,有地区日报头版报道。

  这里和北京有两个半小时的时差,到达援助地宿舍之后,有四套班子的欢迎酒会。宿舍是一室一厅,有卫生间和厨房,有洗衣机和冰箱,彩电和VCD,有煤气灶和淋浴器,有崭新的锅碗瓢盆,一箱子库尔勒香梨,一箱子马奶子葡萄,一盘子地方土桃,还有三盒子月饼:一盒代表地区组织部,一盒代表县组织部,一盒代表县委书记。月饼盒子里还有张红色纸条,写着献给援疆干部的诗词:“月是中秋分外明,我把问候遥相寄;皓月当空洒清辉,中秋良宵念挚心;三年情系塔里木,一生无憾阿克苏,祝愿亲人多好运,月圆人圆大家圆!”

  中秋节的晚上,库尔班县长陪着我们登上燕子山顶赏月,月亮格外明,空气格外清新,站在山顶回看这片热土,展现出于四月份完全不同的妖娆风貌:四月份来的时候,阿克苏河还是干的,托什干河也没什么水,这次来就完全不同了,水量很大,开始有华电集团和私营企业设计建设梯级水电站;上次在城里走马观花,并没感到有那么多树,只记得白杨直直的、亮亮的、白白的,从山顶看下去,这里完全是一座绿洲,北面有天山雪线,南面还有山,两山夹着这片狭长的绿洲,像一艘船,在碧波上荡漾。

  早晨,再到燕山泉景区走一走,跑一跑,爬一爬,看一看,景色又有不同:初升的太阳,绚丽的霞光,湛蓝的天空,漫天的祥云,站在“一览亭”上四处望——整个县城宁静而祥和,正在晨曦中慢慢醒来。景区门口的巴扎逐渐地聚拢人群,马车和毛驴,兜售着蔬菜和瓜果。景区里三潭湖水似眷养着无数的蓝绿小精灵,倒影着南湖上明黄的小拱桥、茂盛的白杨、斜卧的老柳;东湖湖心的石船舫,像是从嘉兴的南湖划来的;“小西湖”正中是一方芦苇荡,苇絮正黄,一两只瓷白鹅船,忽而在北,忽而在南,及至到了湖边,那湖中倒影着实令人惊叹,疑是何方神圣将瑞士山间的美景生生给搬了来!湖边有“九眼泉”活水,汩汩不竭地流淌着,泉水清澈透明,入口甘凉,可以明目,也可养颜,每天早晨这么洗一把,喝一口,真的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燕泉山到处都是远古的贝壳化石,俯拾皆趣——有词典大小布了五六个贝壳化石活像恐龙蛋的,有两贝合抱成心形图案的,有凹有凸有纹路细致绵密的,有壳面饱满贝边自然开裂的。山上有石碑,刻“远迈汉唐”四字,标志着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文来源:https://www.cqwcsy.com/shenghuosuibi/2140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