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春秋美文网!

杂文随笔征文大赛

杂文随笔 时间:2019-12-17

【www.cqwcsy.com--杂文随笔】

   何为杂文,以下就是来自随笔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杂文随笔征文大赛文章,欢迎阅读和借鉴。

  杂文随笔征文大赛【第一篇】:音乐伴我成长

  不知怎的,从小我对音乐就有一种特别的感觉,仿佛它是我的一位挚友,懂我,教我,常伴我身边。

  小时候的我不爱睡午觉,妈妈就一边抱着我,一边哼着:“宝宝乖,宝宝不闹,乖宝宝要睡觉……”正是这儿歌温柔甜美的旋律,伴我渐渐进入梦乡。有时,干活时,妈妈也会唱起歌,于是我就吵着学,接着屋里就回荡起母女二重唱。那时,妈妈就是我的音乐,感觉妈妈就是感觉音乐。

  音乐似乎对我有魔力,它伴我走过了无有无虑的童年。可我还是不折不扣地喜欢它,也了解到各国音乐各有不同。

  先拿小提琴来说,我讨厌它“尖而细”的嗓子,但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中国演奏乐团演奏的《梁祝》,竟惊讶于它把弦上的“尖而细”演绎得如泣如诉、回肠九转。琴声从演奏家的指尖四处迸飞,而后又化作柔柔的伤感向你扑来,好端端的心情眼看被他吹散了,却又是甘心,很甘心地等它。就这样,它使我变得感情丰富、爱憎分明。

  音乐,在我的生活中时时陪伴着我。当我伤心难过时,我会尝试着听听它,不久我便会忘掉所有的痛苦烦恼,全身心的融入到音乐之中;当我烦躁不安时,我便会又找到它,慢慢的它就让我变得安静了。它是我倾诉烦恼的对象,是最能体谅我心的知心朋友!

  每当雨天的时候,我常会打开窗户,趴在窗台上,一边看着那音符般柔美的雨,一边听着明丽活泼的音乐,不禁让我体会到人生的“美丽”,进而使我领悟到:我应该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我要让它们都有存在的价值!

  伴着音乐,我步入了花季,听过不少流行音乐,就觉得一切音色似乎都是伤感的,它不像色彩可以凝固在时间里,而是永远地流动着,如无法固定、无法抓住的似水年华,使人倍觉现实所拥有的可贵和它们消逝的无奈。

  感觉了它的流逝,我就愈加珍惜起它来了,便又会吵起妈妈,让屋里回荡起母女二重唱……

  于是,我真的越来越感觉到音乐是我的挚友,她,懂我,教我……总是陪伴在我身边。

  杂文随笔征文大赛【第二篇】:那棵槐杨,伴我成长

  不知从何时起,后门外就长有一棵高大的槐杨树。记忆中它伴随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

  那棵树,伴我度过了幼儿时代。我还隐约记得当年在树下嬉戏的情景。它的种子是那么奇特,我天真地称它为“馄饨”,还问妈妈:它们长大了是否就变成咱们所吃的那种了。就这样,我怀着好奇心长啊长。

  几度叶落,我上小学了,记忆中在树下度过了最欢乐的日子。躲在一旁干涸的水渠里,捡些枯枝败叶,我们学会了烤红薯,烟熏得伙伴们流下了眼泪。我便会躲到它的身后,因为我知道,躲在它身后就不会流泪了。于是它像一位慈善忠厚的长者,伴我度过了欢乐的少年。

  几次抽芽,我步入了初中,烦恼随着日子的流逝而萌芽,她便成了我的一位无话不说的朋友,也许,这跟她的年龄不相称,可我仍喜欢这样比喻。当我因失败而快要灰心时,看着她用种子传递的心声,我明白了,我决不能放弃;当我为挫折而感到痛苦时,看着她笔直的身躯,望者她饱经风霜的脸,触着她爬满沟壑的皮肤,我懂了,眼前的这点困难算什么;当我为一点点成绩而沾沾自喜时,站在树下,仰视着她,顿时感到自己错得是多么离谱。

  春日里,那棵槐杨缀满了我的视野,它用它的嫩芽告诉我要努力奋斗;夏日里,它用它浓密的树冠给我撒下一份份请凉,让我明白了人活着要学会奉献;秋日里,她用它挂满枝头的果实告诉我,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冬日里,它又用它特有的方式启迪我,人还得学会忍耐与等待。

  原以为可以永远拥有这份情,不断聆听她的叮咛,原以为……可有一天,当我放学回家时,却不见了往日的那片绿,不闻了昔日的那鸟鸣,只有那依旧粗壮的树桩悲壮地立在那儿。我才知道树主已把她卖了,我这才记起她并不为我所有。数着那一圈圈的年轮,心如刀割,眼已模糊,泪已朦胧。

  纵然伤痛,纵然悲哀,纵然无奈……纵然您教会我如何面对这些,可您并未教会我如何面对失去您的痛苦呀!

  纵然您已经不在,可您的形象却早已在我心中扎了根。

  那棵槐杨将继续伴我成长。

  杂文随笔征文大赛【第三篇】:荷花,伴我成长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正如周敦颐《爱莲说》中所说的那样,荷花是花中的君子,它伴随我成长。

  小时侯我喜欢花,不管是什么花,我都会想采在手里看个够。但有一次,我看见长在水里的荷花感到很好奇,为什么其它的花都长在土里,而它却长在水里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告别了童年。

  上小学时,我一有空,便会去亭子里看荷花,那么大的荷塘,几乎看不见池水,原来是荷叶挨挨挤挤地盖满了荷塘。远远望去,就像一幅画一样美。

  坐在亭子里,闻着那诱人的香味,闭上眼,整个人会轻松许多。再看那满塘的荷花,就觉得它们都是一群群奉献者,默默地在散放着清香,让人惬意、让人舒畅,而他们自己得到的仅是几句赞美,就这些赞美他们也一点儿不在意,只是一味地在散放着幽幽的清香。

  他的奉献精神,伴我成长……

  踏入中学,烦恼也随之而来,但只要一想到那只是奉献不求回报的荷花,我就会振作起来。自从学了《爱莲说》,我更爱恋上了荷花。我不仅知道他不图回报,还了解到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

  每当我受到委屈,遇到困难时,我都会跑到荷塘边哭泣、诉说,荷塘的每一朵花儿都不嫌弃我,都愿意倾听我的心事。每次诉说完心事,荷塘里的水就会打起浪花儿,好像是在为我打抱不平,又像是在安慰我,叫我不要气馁,更不要放弃。

  每当我取得了成绩,再来看望他们时,荷花便会踮起脚,昂着头,吐着香,向我示意,像是在为我庆贺。

  然而,前不久我再去探望他时,眼前的景象让我惊呆了,原本池中的荷花去了哪儿?我不再细想,我哭了。像朋友、像长者的荷花离我而去了,但我永远都不会忘记荷花陪伴我走过的岁月。

  像朋友、像长者的荷花,将永远伴我成长。

  杂文随笔征文大赛【第四篇】:鲁迅简介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大家庭里。绍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保留有众多的名胜,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留下的遗迹,近代反清女杰秋瑾从容就义的轩亭口,等等。民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戏剧演出和传说故事。乡亲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两个“鬼”:一个是“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女吊;另一个是腰束草绳,脚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无常”。乡土传统与民间文化,深深地影响着鲁迅的一生。

  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因为外祖母家在农村,鲁迅也就有了一批农民小朋友,一起在朦胧的月色下,划着白色的小航船,赶去看戏;回家的路上,肚子饿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鲁迅还在叫做“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蟋蟀弹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乌;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传说……正是这样自由的童年生活,开发与培养了未来作家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6岁时鲁迅告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拜本城中极方正、极有学问的寿镜吾老先生为师,一直读到17岁。在这里,他熟读了儒家的经典,又在课余广泛阅读了儒家之外的各种杂书:小说,野史,笔记……不仅关注历史、人事,也注意观察自然。这样开拓了鲁迅广阔的精神空间,为鲁迅以后思想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

  鲁迅的童年也有阴影:13岁那年,祖父因故入狱,不得不随着全家到亲戚家避难;以后父亲病重,家庭生活也从小康陷入困顿。作为长子的鲁迅,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当铺与药店,在周围人的歧视与侮辱中,感受社会的冷酷与势利。父亲最后因庸医的延误而过早离世,更给少年鲁迅以很深的刺激,他由此开始了对中国社会、文化、人世与人心的思考。

  鲁迅曾经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作为一种报刊文体,它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对正在发生的社会、思想、文化现实作出最迅速的反应,并及时得到社会的反响。因此,它是鲁迅这样的时刻关注国家民族命运、民众疾苦的知识分子,与他所处的时代保持密切联系的最有效的方式。鲁迅又说,杂文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并因此把杂文分为“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两类。鲁迅一生都在战斗,怀着“立人”的理想,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任何形式,任何范围的对人的奴役与压迫(民族的奴役、阶级的压迫、男性对女性的歧视、老人对少年的摧残、强者对弱者的侵犯,等等)。他说他这样做,并不是个人的意气,而是为了中国与人类的“将来”,因此他的一切批评“实为公仇,绝非私怨”。鲁迅的15本杂文集,就是从五四前后到3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的忠实记录,就是一部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而作为一个作家,鲁迅更为关注的是在历史事变背后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的反应与变动。鲁迅曾充满自信地说:“‘中国大众的灵魂’,现在是反映在我的杂文里了。”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杂文就是一部活的现代中国人的“人史”。如果要真正了解中国的社会与历史,特别是要了解中国人,那就读读鲁迅的杂文吧。

  杂文随笔征文大赛【第五篇】:谈古人改姓

  由于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原因,中国人非常重视姓氏。古人不是常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吗?似乎古人是不轻易改姓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追溯中国的姓氏史,常可发现一些改姓的情况。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 刻意回避。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触犯尊长的名讳是绝对不允许的。当某个姓与帝王、长辈、名人的姓重合时,就必须换掉。如北宋大臣文彦博,他家原本姓敬,曾祖位了避石敬塘的讳而改姓文,后来晋亡,复姓敬。偏又碰上宋太祖的祖父叫赵敬,只好又改姓文。真是敬字虽好,奈何“敬讳”难违呀!还有的人为躲避仇家追杀而改姓。如殷朝末年,有一个叫理利贞的为逃避纣王的迫害,和他的母亲避于李子树下,饿了吃它的果子,后干脆改姓为李以感激其救命之恩,又可避人耳目。

  二、 化繁为简。这较多地发生在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为了和汉族更好的融合,改原姓为汉姓。如拓拔氏改为元氏,贺葛氏改为葛氏。这样,其姓氏化繁为简了。还有一些姓氏在读音不变的前提下改为更简便的字。如鄠姓改为云姓。

  三、 赐贬姓氏。帝王为奖励其臣子,有时赐另一个尊贵的姓(通常为皇姓)给手下。如郑成功矢志反清,被南明皇帝赐姓朱,得了个“国舅爷”的称号。反之,如果某人犯了罪,帝王会迫使其姓一个凶姓或带侮辱性质的姓,臣子还得感谢帝王的“恩赐”。如南朝齐有巴东王子萧响,因犯谋反罪,其后人被贬为虫萧氏(虫萧,一种长脚蜘蛛)。

  以上是历史上改姓的主要情况,其他情况往往与求富贵吉利,生养之类有关。如:南北朝时有祭姓人,认为祭姓不吉利,而訾字有资财之意,表示富有和充裕,遂改为訾姓;汉代东方朔之父原本姓张,东方朔出生三月,他的母亲就死了,由邻居抱养,当时正值东方发亮,故改姓东方,其后人遂成东方姓;北齐时有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为高氏所养,又与高欢结厚,遂改成高姓。

  封建时代的臣民受皇权意识的影响,对姓氏有一种近乎迷信的动机。统治阶级也把姓氏作为尊卑屈辱的象征和奖惩的手段,认为姓氏的好坏关系到家族的兴盛,地位的升贬,后世子孙的发展等,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上面的改姓的情况。现在看来,姓氏就是家族及其成员的一个标志,用以指称家族及其成员,与富贵吉利之类毫无关系。

本文来源:https://www.cqwcsy.com/shenghuosuibi/35461/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