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春秋美文网!

如何赏析随笔和杂文

杂文随笔 时间:2019-12-17

【www.cqwcsy.com--杂文随笔】

  阅读,是有选择性地学习和吸收前人智慧的过程,取百花之粉,酿自家之蜜,由眼及心。读书,其实就是与作者穿越时空的神交。一本好书,像一份值得慢慢咀嚼品味的美食,读之令人颊齿留香。下面是随笔网小编整理的《如何赏析随笔和杂文》,欢迎阅读。

  如何赏析随笔和杂文【第一篇】:漫谈美文的赏析与写作

  许是性格使然,我总自惭文笔缺乏应有的内蕴和深度,少有过后再读仍怦动己心者。有导师说我可以多读读文史哲类的书籍,但单看那大部头的模样就顿生怯意。硬着头皮翻了翻,晦涩难懂的文字还是迅即将我打回原形。次数一多,也就只陶陶然于读之有感,却也转之即忘的快餐文学中了,随由笔底稚气依然。

  读完这段不伦不类的文字,你也许会笑话我在卖酸菜。说到底还是《古文观止》惹的祸。我正在研读的这本书已严重影响了我的正常思维和写作,总不由自主地带几分“之乎者也”的味道。这应该是阅读影响写作的一个明证。

  “读书是最精致最恣纵的聊天。”相比其他古今圣贤名家对读书精辟却稍显沉重的论述,我更为张晓风这举重若轻的睿智与言辞的隽永所倾倒。不是吗?读书,其实就是与作者穿越时空的神交。一本好书,像一份值得慢慢咀嚼品味的美食,读之令人颊齿留香,记旷神怡;更像一位挚友,始终不渝、宠辱不惊地对待每一次捧读,引导读者与最优秀的人为伍,使我们置身于历代伟人巨匠之间,如闻其声,如观其行,如见其人。天马行空中早已登上他们的舞台,甚至溶入他们的内心,情感交融、悲喜与共,而每一次暂别,行囊里总会多了些健全心智、强壮灵魂的营养。这是何等幸福的心灵之旅啊!

  但这种感受,自然只有好文章才能馈赠给读者。总结众多名家的理论,衡量一篇文章好坏的标准不外乎以下三点:一是作者有没有一种内在的兴发感应的冲动,就是说是不是做到了“情动于中形于言”,而并非“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无病呻吟。二是作者的这种内在的情感变化是否得到了适意的传达,让读者也能如临其境,如入其心,感同身受,引发共鸣。三是作者所传达的这一感发生命的深浅厚薄、大小正邪。每一个作者囿于他所处的环境、知识境界、思想层次,及文字表达的技巧、方式,哪怕面对相同的事物,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并作出不同意境的文章。就如朱自清与郁平伯同游秦淮河后各自做的《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台湾叶嘉莹老先生在谈到对古典诗词的理解时,提出应“兴于微言”与“知人论世”并举。“兴于微言”的大意是指用内涵各异的语言来引发读者丰富而多层次的联想,读者在读时就该把这些意内言外的内容读出来。而“知人论世”是《孟子*九章》里的话,说读一个人写的诗与书,就首先应了解这个人的生平,所处的时代背景,更要了解他为何要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一件作品。这与钱钟书的读书母鸡鸡蛋论有些不同,但与西方的意识批评理论恰是一致的。我觉得引申到重要作品的赏析中也是恰到好处。

  其实,我们在赏析美文时,无形中是参与了再创造的。一篇美文就象一个生命,作者把它孕育出来,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就如构成这一生命的细胞,都应对作品起着作用。它们不一定唯美,但一定要是适当的,精炼而不充许有赘言存在。而光这些还不够,只有再加上读者的感悟,才构成一件作品完整的生命。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我们不仅要在读书中寻求到与作者的共鸣,更要找到与作者的差距。共鸣的感觉固然畅快,但阅读主要是去领会作者的思想,向作者学习。或者,在阅读的同时,也不妨一边揣摸作者的心思,一边假若自己则该会如何行文;为什么他的表达张力会让我读后仍意犹未尽,欲罢不能,两相对照,优劣何处。这样一来,哪怕我们一时理解不了的美文,也终会在思想深处的挖掘中,露出它的真正内涵。毕竟,黄金总是藏在山体中央而非顶端。

  说到写作,这位阅读的孪生兄弟,我是绝无此资格和底蕴在此班门弄斧,大言不惭的。且容忍我野人献曝地做一摆渡舟人罢。

  对于想提高写作水平的人而言,有什么能比敢写的勇气和执着的毅力更重要呢?只有付诸行动,一切才有意义。坚持不懈,终归会有所收获的。卡夫卡生前只是个体弱多病、默默无闻的小职员。尽管无人赏识,甚至绝望到临死前要求朋友将他所有的作品全部付之一炬,可他在有生的日子里仍是笔耕不辍。正是这种对文学的痴迷执着,才写出了《变形记》这样的杰作,以及由此奠定的现代主义大师的文学地位。而从理论的角度来说,《易经》“修辞立其诚”及王国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当可奉为圭臬。“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作为一名文学麦加的朝圣者,美文的三个标准则正是写作的三个基本要求。

  首先,敏锐的观察力、敏感的心灵以及丰富的想像力,是缺一不可的。写作时内心必须有一种真正感发的活动。人心受外界事物的感动,不外乎两大因素:大自然的与人世间的。于前者,古人早有精彩论述。钏嵘《诗品*序》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又有晋代陆机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当我们看到大自然山青水秀、草长莺飞或疾风狂雨、天地萧瑟时,心中油然会升起一股感悟,或强或弱、或隐或明。而世相于我们内心引起的感动,那是非生活积淀不可的。“艺术是生活的高度升华”,只有“忠而被谤、信而见疑”的屈原,才写得出《离骚》、《九问》的绝唱,同样只有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杜子美,才写得出“三吏”、“三别”的悲歌,无病呻吟又怎能打动读者的心呢?有道是“国之不幸,诗家之大幸。”说的正是这层意思。而这两方面的影响,恰巧是赏析美文时,“兴于微言”与“知人论世”相结合对真正理解美文的意义所在。它们是两相呼应的。

  其次,有了这种兴发感动,还需达意表述。这需从两个方面同时着手:作品所营造的形象和意境,以及叙写的句法和章法。正如前文所言,一篇美文少不了丰富的词藻,但绝不是华丽词藻的堆砌,不唯美,但唯合适达意,毫无赘言。由此而达到文章形象与情意即外物与内心的交融和统一。否则出现在读者眼前的只会是一幅空泛化的形象,没有意境,没有感发的作用,即便有再漂亮的句子,也不会是篇有生命力的好文章。诗有诗眼,文在文眼,作者把形象组织起来的适当的动词、形容词、句法章法的结构,都可以产生一种直觉的感动。辅之以相应的叙写口吻,也就不难将自身的兴发感动成功传递给读者了。

  但是,这种传递的效果会受限于作者的见识、素养和境界而体现出层次、意识上的差别。要想自己的文笔能有所提高,加强学习、广泛阅读,当是不二法门。通过了解他人的见识丰富自身的阅历,学习他人成熟的思想及成功的写作表述方式,增加脑海词汇量储备,并能做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这些都能有效逐步提高写作技巧,并取得文章内涵及外延的拓展。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很好地诠释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没有写作就不会有阅读,而没有阅读,也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两者是辩证统一地相对应存在的。阅读,是有选择性地学习和吸收前人智慧的过程,取百花之粉,酿自家之蜜,由眼及心,在模仿、学习与再创造后,通过思想的锤炼和笔的表述,最终收获得自己所期望的果实。不难想像,在写作《平凡的世界》前特地为自己单列了百部小说名著阅读计划的路遥,当他写完这一百万鸿篇的最后一个字后,将手中握瘦了的笔奋力甩出窗外时,他的内心该是多么地充实和自豪!

  如何赏析随笔和杂文【第二篇】:随笔

  浏览了很久的文章,突然有了疑问。我们为什么写文章?

  那些点击率很高的文章,大多数都是一些青年男女抒发情感的文章,或多或少,恨纠葛。结局也大多数都不完美,着很现实。却也很虚幻,每个人的青春都是有限的,每个人的青春也能焕出不同的色彩。将他们纪律下来,真的很好。可是,有没有想过,当这些我们的独自渐渐变成一种张口就来,当我们最美好回忆变成一种赚人眼球的方式。我们的文章还是我们当初那种怀着复杂情感记录下来最美好的青春日记吗?

  当青春被用来当做一种镢头,当文章被用来当做一种赚钱的工具,我们用什么来写出那些震撼人民心灵的东西,曲意逢迎大众的喜欢,自以为是的书写着动人的情感。

  我们之所以写文章,是因为文字可以表现出我们想要表达的思想,我们不需要过分在意别人会怎么看你,甚至说别人会不会看你,就像现在写的这篇文字,或许根本不值得一提,但是我知道它是我心中所想的就好了。

  如何赏析随笔和杂文【第三篇】:杂文特征

  杂文是文艺性的论文,它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战斗性与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杂文具有战斗性,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杂文又有愉悦性,它使读者在笑声中愉快地和那些旧事物告别,获得美的精神享受。愉悦性伴随战斗性而生。

  二、论辩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

  杂文的本质是论辩的,它有“论”的色彩。它以逻辑力量制服论敌,作者的最终目的是论是非,辨正误,揭示真理。然而,杂文的论辩是形象性的论辩。杂文的形象性,最主要的是“砭锢弊常取类型”。它虽然写的是“一鼻,一嘴,一毛”,其“形象”却是可知可感的;把它们合起来读,不仅某一形象更加鲜明,而且可以从中看出“时代的眉目”。

  三、幽默、讽刺与文采的巧妙运用

  幽默,是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乖讹和不合情理之处。讽刺,是以含蓄的语言或夸张的手法,讥刺、嘲讽落后、黑暗的人或事。杂文笔法,就是以讽刺、幽默为主的笔法。杂文语言还要有文采,精练、别致,往往庄谐并用,骈散结合,妙趣横生,令人叫绝。

  此外,杂文还有一个特征:短小精悍。

  鉴赏杂文,首先要把握杂文的文体特点,从杂文的特点出发,容易理解、欣赏杂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杂文本质上是说理的,可以运用逻辑思维去阅读杂文;杂文又是形象地说理的,因此又要运用形象思维去阅读杂文。欣赏杂文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选材立意的“大”与“小”,大中取小,小中见大;艺术构思的“虚”(讲道理)和“实”(举实例),以虚统实,以实带虚;行文布局的“开”与“合”,合而能开,开而善合;语言文字的“庄”与“谐”,庄而能谐,庄谐并作。一般来说,鉴赏杂文,要熟悉杂文的时代背景。然而,优秀的杂文,它所概括出来的社会“类型”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读者不熟悉时代背景,也可以把握杂文的实质性内容。

  如何赏析随笔和杂文【第四篇】:随笔写作要点

  随笔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阅读这类文章,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位妙语佳句,还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严密的结构。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写随笔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写作的意图:或者是一种快乐的心情,或者是一点小感悟,或者是一个新观点……总之,如同邻家大婶般亲切与平易近人。

  生活随笔就是日常生活中心情、感悟、新观点、新发现……生活如浩瀚的大海,博大宽广,时时处处事事都可以写成文章。

  “五四”新文学时代,现代随笔的创作繁荣一时,但“随笔”的命名与内涵尚未及统一,随笔这一文体便被左翼文学排斥至文学边缘。这给当代随笔的文体研究带来了一定困难。从现代随笔的滥觞、朱自清的“散文观”、周作人和鲁迅的“随笔观”等角度入手,在现代散文众多的命名中寻找随笔的源头,以期为当代随笔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如何赏析随笔和杂文【第五篇】:品鉴杂文

  《我与杂文》中的王惠民,这位生于哈尔滨市的杂文家,6岁时为买一本书,独自窜走四道大街去书店,当他用小手里握着的几角钱买书时还差一角钱。书店卖书的阿姨,从没见过这么大点的小孩来买书,惊奇过后,给了惠民一角钱,终于买到一本《安徒生童话》。对于读书,他的解读是:“我基于这样的考量,数十年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指归,既读有字的书,也读无字的书,埋头读书,俯首撰文,始知纸上得来终觉浅,方晓成事在躬行。”于是,他学哲学,学历史,学而思,思后行,行后著,一路走来,著述颇丰。

  《“傻人”的那些傻事》中的主人公阮直(真名刘永平),这个“八辈祖宗都是贫农”的自喻“傻子”,是文学滋润了他幼小的焦渴心灵,是一捆捆书,开启了他的心智,是创作“文化的粘贴”,催促他走进了“创作培训会场”,步入了大学校门,结识并与何满子、扬子、贺雄飞、冯英子、赵敏、王乾荣、邵燕祥、岁志坚等众多杂文大家、资深学者成为挚密文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傻人”啊!

  《在饥渴中奔跑》的陆春祥,他从小解决知识饥渴的招法,是开始怀揣一本《新华字典》起跑的。他说:“字典是贫瘠时候最好的精神读物,也是文字在我脑海里打下最初烙印的良师。”基此,从阅读中他获知了“文采、拙见、趣味”,懂得了杂文的张力和血性,他也“永远感谢鲁迅先生的指引”。

  安立志在他《蹉跎岁月,杂文人生》中讲到的“我认识的许多生僻的字,都得益于一本残破的四角号码字典”。接着,他讲述了“动荡初中”、“辍学务农”、“插班高中”,以及当兵于“长白山下”的求知求学的故事,很是动情感人的。

  杂文家王向东在《此人平生好读书》的自述中,将自己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读书达到了什么目的的过程做了淋漓尽致的表述。他“从抄书开始读书”说到“我的读书方法”、“我的读书面壁楼”,详尽地阐释了他的读书心得,他的写作方法,他的“以书为圆心,以人品与文品为半径”的人生走向。

  《只为苍生说人话》的徐迅雷向来认为:“阅读和阅历两个‘阅’字都很重要”,“阅历不够,阅读来凑”,“我每年买书要花费两三万元,家里满目皆是书,后来还租了地下室,建了个‘地下书库’。”听听,多么令人咋舌的智力投入。

  “书到用时方恨少”,“处处用心皆文章”,是《我的杂文情缘》中陕西杂文家焦仁贵先生年少时发出的读书感悟,这个感悟激励他“杂味甘苦”的人生精彩。

本文来源:https://www.cqwcsy.com/shenghuosuibi/35466/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