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春秋美文网!

杂文随笔征稿

杂文随笔 时间:2019-12-17

【www.cqwcsy.com--杂文随笔】

  导语:每当雨天的时候,我常会打开窗户,趴在窗台上,一边看着那音符般柔美的雨,一边听着明丽活泼的音乐,不禁让我体会到人生的美丽。下面是随笔网小编整理的《杂文随笔征稿》,欢迎阅读。

  杂文随笔征稿【第一篇】:杂文随笔

  坦胸露背的衣裙,五颜六色的童装挂满街头,音响里喊着折本大甩卖,引得无数来往行人的选买。廉价到十几元一件的流行衣裤,被人三件五件的买回家。现今衣服的泛滥已成趋势,就连经济条件处下层的人也可享受天天穿新衣的“美好”生活。

  打开电脑淘宝网,穿的戴的更是琳琅满目,款式新颖价格又低,足可令你挑得眼花缭乱。你只消一点鼠标,立马有人送货上门,足不出户,各式各样的衣服任你穿换。最近几年生意难做,只有快递公司仍在大量招员。

  随着人们眼光的挑剔及盲目的攀比和追赶潮流,人对衣服的需求日益剧增,致使一个工厂每天数以万计的生产仍然供不应求。在先进的机械加工代替笨拙手工的同时,人们也因获得衣服的过分便捷而大量的将其闲置和浪费。人们告别了种棉花纺线织布自个缝补的时代,也忘记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艰苦岁月。而是衣服稍一过时就不穿,看不顺眼就扔掉,甚至有的衣服从买来到丢弃都不曾见过水就变成了废物。现在的垃圾箱里不再乏少成堆的完好衣服的影子了。它们的确变成了垃圾,被卡车大量地运到废物处理站粉碎或焚烧。

  有古训为证,但有浪费衣食住行者为触天条,必将受到惩罚。我们也许不知道,在我们无止尽地满足自己虚荣和欲求的背后,废弃的衣物正在给健康的地球施加着沉重压力。科学表明一件衣服由它从棉花亚麻纺织成线布,经历漂染加工成品,然后再通过物流供人使用直至最后变成垃圾掩埋和焚烧,每一个环节无不排放着加剧全球变暖的二氧化碳。一件250克的纯棉T恤碳的排放量可达7千克,相当于其本身重量的28倍,试想全世界每天又有多少件衣服被卖出和丢掉。所以现在全球变暖所造成的瘟疫蔓延,南北极冰山融化,生态环境严重失衡,与人对衣服的肆意生产任意挥霍有着直接重大的关系。全球变暖使得海平面提高,海水剧烈上涨,世界上已有许多沿海地区被淹没,成千上万的人流离失所。许多动物也因气候的巨大变化而惨遭厄运。前些天新闻报道,印度地区气温高达将近50度,现已有数以千计的人为之丧命。我们不能理性看待未来,克己禁欲保护环境,破坏了自己的生存家园,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也是在所难免的。

  时至今日,我们自该觉醒了。保护生态环境恢复地球健康从你我做起。衣服的本质作用是遮体保暖的,我们自当去掉超出其本质以外的需求,少买一件衣服,就为地球减少一点负担,劝人少买一件衣服,也就对国家环保事业尽一份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讲生产是直接的破坏,买卖是变向的生产,做到适量知止才是做人的智慧。希望大家推理及人,全民行动,相信我们自然的家园必有重现生机的一天!

  破旧不穿的衣物可以寄发给灾区或贫困山区的人们,他们还在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艰苦生活。

  杂文随笔征稿【第二篇】:随笔杂文

  又是一年七夕将至,尽管距离这个“中国式情人节“还有段时间,心急火燎的商家已经开始争夺火热的“爱情市场”,店铺商家琳琅满目的商品换上了“浪漫包装”,打出了巨幅广告,价格自然也不菲;网络商城也推出“空运鲜花”“爱情保鲜”“萤火虫献爱”等特色活动,使得不少年轻人一度追捧。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一年一度的七夕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牛郎织女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到“女儿节”的风俗传承,七夕佳节已经被贴上了特定的文化标签,既是忠贞不渝爱情的象征,又是多彩风俗文化的见证。然而,随着物质经济的强烈冲击,翻天覆地的商业大潮冲淡了节日本有的文化气息,高端消费似乎成了表达爱情的独有方式,随潮入流似乎成了纪念传统的时尚手段。动则上万的“魔法钻戒”闪亮耀眼,神秘另类的“接吻大赛”备受关注,自由惬意的“爱情之旅”更是煞人眼球,这一切使得“七夕”节日以物质的形式火爆呈现,而传统文化的内涵日趋没落边缘化。

  殊不知,传统节日七夕起源于中国社会的农耕文明,至今流传着家喻户晓的传说,牛郎织女则是男耕女织时代的集中代表,“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歌颂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完美爱情,也表达着人们对理想的向往和责任的担当。同时,七夕节还有着姑娘乞巧织绣的习俗,也有着丰富的情感元素,既表达执着的爱情,也流露浓郁的乡情,相思与友善相得益彰,亲情与爱情熠熠生辉,与中国几千年的群居传统高度吻合,更与幸福和睦的家庭观念极端契合。那么,捍卫传统佳节,弘扬古朴文化,就需要抵制喧嚣的物质之风,抛却功利之念,谨防爱情观”低俗化”,价值观“扭曲化”,人生观“狭隘化”。诚然,随着物质生活的水涨船高,我们需要在传统中坚守,在时尚中创新,不妨倾力打造与思想主流相辅相成的“文化情人节”,举行典雅而节俭的传统中式婚礼,身着汉服头挽发髻拜织女赏魁星,集体体验乞巧手工制作荷灯,这些都是对中华传统的优秀传承,也是对特色节日的弘扬复兴,让博大情深的文化种子悄然落地,生根发芽,且呈现日益繁荣之势。

  “情”系七夕,避免商业过度消费,物质的“升温”远远不可代替文化的“血脉”。告别随波逐流,走出崇洋媚外,方可“返璞归真”,方可“入乡随俗”,找寻到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节日精神内涵,让一脉相承的中国文化元素发扬光大。

  杂文随笔征稿【第三篇】:音乐伴我成长

  不知怎的,从小我对音乐就有一种特别的感觉,仿佛它是我的一位挚友,懂我,教我,常伴我身边。

  小时候的我不爱睡午觉,妈妈就一边抱着我,一边哼着:“宝宝乖,宝宝不闹,乖宝宝要睡觉……”正是这儿歌温柔甜美的旋律,伴我渐渐进入梦乡。有时,干活时,妈妈也会唱起歌,于是我就吵着学,接着屋里就回荡起母女二重唱。那时,妈妈就是我的音乐,感觉妈妈就是感觉音乐。

  音乐似乎对我有魔力,它伴我走过了无有无虑的童年。可我还是不折不扣地喜欢它,也了解到各国音乐各有不同。

  先拿小提琴来说,我讨厌它“尖而细”的嗓子,但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中国演奏乐团演奏的《梁祝》,竟惊讶于它把弦上的“尖而细”演绎得如泣如诉、回肠九转。琴声从演奏家的指尖四处迸飞,而后又化作柔柔的伤感向你扑来,好端端的心情眼看被他吹散了,却又是甘心,很甘心地等它。就这样,它使我变得感情丰富、爱憎分明。

  音乐,在我的生活中时时陪伴着我。当我伤心难过时,我会尝试着听听它,不久我便会忘掉所有的痛苦烦恼,全身心的融入到音乐之中;当我烦躁不安时,我便会又找到它,慢慢的它就让我变得安静了。它是我倾诉烦恼的对象,是最能体谅我心的知心朋友!

  每当雨天的时候,我常会打开窗户,趴在窗台上,一边看着那音符般柔美的雨,一边听着明丽活泼的音乐,不禁让我体会到人生的“美丽”,进而使我领悟到:我应该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我要让它们都有存在的价值!

  伴着音乐,我步入了花季,听过不少流行音乐,就觉得一切音色似乎都是伤感的,它不像色彩可以凝固在时间里,而是永远地流动着,如无法固定、无法抓住的似水年华,使人倍觉现实所拥有的可贵和它们消逝的无奈。

  于是,我真的越来越感觉到音乐是我的挚友,她,懂我,教我……总是陪伴在我身边。

  杂文随笔征稿【第四篇】:杂文随笔

  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选编了一篇汉乐府长篇叙事诗《陌上桑》,诗中叙写了一位年轻美丽的女子罗敷如何机智地拒绝太守的无理要求,捍卫了一位农家女子清白人格的故事,历来为人所传颂,罗敷也成了一位美的化身。

  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和太守见罗敷中的一些情节,教师也会因为学生的兴趣的缘故把教学的时间较多地分配在这样一些内容上,较多的去分析文章中衬托手法的运用、分析罗敷身上勇敢机智的品质等等。其实我在教学中认为,本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如何认识罗敷的美。

  那么,罗敷的美到底在哪里呢?我觉得最根本的是她身上劳动的美,这也是罗敷美的根源所在。让我们细读原诗“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和“罗敷喜蚕桑, 采桑城南隅”这样的句子,不难发现诗中所写的罗敷是一位勤劳能干的蚕桑女子,就连“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这样的采桑篮子也就显得格外的美丽。其中的行者、耕者、锄者或赶路或耕耘或锄草,本身就是对生产劳动的描写,他们和采桑的罗敷共同织成了一幅美丽的春天里劳动的场景,这才是罗敷美的背景,离开了这样的场景去谈罗敷的美无异于缘木求鱼,也只有这样去欣赏罗敷美,才算是抓住了她美的特质。此时驰骋我们的想象力: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这样一位打扮得体的女子沐浴朝阳光辉里,穿梭在桑树疏疏密密树荫下,浑身洋溢着一股青春的气息,浑身透着一种成熟的美,一种劳动的节奏的美,这不就是本诗中真正要表现的美吗?也只有这样的美才让所有的劳动者着了迷,忘了手中的活了,因为这是一种生机勃发的美、一种青春焕发的健康的美、自然美,大家都被这种美吸引住了,当属人之常情。也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觉得诗中才故意避开了对罗敷容貌的描写,留给读者的却正好是一个无限的空间。

  罗敷美还体现在她的机智上,面对太守,能从容应对,勇敢地上前置辞: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并最终使太守知趣而返。

  罗敷美还在于她理想,这样一位姑娘,没有自卑于自己的出身,敢于想象,敢于倾诉,敢于追求,她把自己的意中人的形象想象得极为丰满,有文韬武略且风流倜傥。

  综上所述,我认为:这首诗是在表现古代劳动人民心目中的美:这种美不做作,不媚权,敢追求,有朝气,勤劳能干,是完全区别于只会针线、女儿红、涂脂抹粉的甚至是只凭几分姿色过着寄生生活那种美,从这点意义上说,这首诗何尝不是一首对封建社会腐朽的女子美的挑战,不是一篇觉醒了的女子的人格美的宣言呢?

  杂文随笔征稿【第五篇】:随笔杂文

  一个少年去拜访一位智者,问:“我怎样才能变成一个自己快乐,也让别人快乐的人呢?”智者回答说:“其实做到四句话即可:把自己当作别人,把别人当作自己,把别人当作别人,把自己当作自己。”

  这则箴言内涵丰富,请就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所见所闻,写一篇文章。

  这样想了以后,思路就开阔了,可写的内容也就多了。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某一个方面进行写作,就不会偏题、离题。有的学生不加考虑,看到“快乐”就立刻想到“快乐着你的快乐”“幸福着你的幸福”。其实没有抓住材料的实质,只是敲边鼓而已。

  选一选,选择文章的写作角度。在弄清弄准材料的含义后,选择自己最熟悉的内容,确定写作角度。从正面切入,还是从反面切入?从大处着眼,还是从小事着手?从远道来,还是从自身说起?所有这些都应该在下笔前做好充分的考虑。一般来说,不宜从大处着笔,从远处说起,应该从自身说起,从切近的现实说起,老老实实讲述咱们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因为800字左右的文章,不可能让你扬扬洒洒从远道来,考场作文,必须也应该避免假大空,要有切实的、具体的内容,无论你写的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要考虑给阅卷的人传递一些信息,明明白白地告诉别人你写的就是某一个方面的内容,切忌太多的含蓄。就上述材料而言,应该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一点展开,而不应该四点都写到,如果那样,就不能说深说透,当然也就不能获得高分!

  理一理,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文章如何起承转合,都要思考清楚,哪一处是应该着力的地方,甚至在哪一处出彩,都要在作文前做一个深入的思考,然后再动笔。

  调一调,调整文章的语言表达方式。为文章增加一点文采。这要求考生在行文时,思想缜密,边写边想,想好了再下笔,充分调动平时作文储备,毕其功于一篇高考作文中。一个词语的活用,一个句子的选择,一句名言的引用,都能为你的文章增加亮色。切忌一篇文章从头至尾都是陈述句,一逗到底。

本文来源:https://www.cqwcsy.com/shenghuosuibi/35541/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