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春秋美文网!

随笔杂感怎么写

杂文随笔 时间:2019-12-17

【www.cqwcsy.com--杂文随笔】

  杂文的特点是“杂而有文”,短小、锋利、隽永,富于文艺工作者色彩和诗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它是反映社会的文艺性论文,它为作者发声,为人民发声。杂文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以及政治事变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都可归入这一类。下面是随笔网小编整理的《随笔杂感怎么写》,欢迎阅读。

  随笔杂感怎么写【第一篇】:白月光

  我回到了这个古老的村庄,又看到了家乡的月光,一轮圆月正徐徐升起在东山之上。这轮月亮承载了我们太多的情感和想象,虚虚实实的月光下折射出虚虚实实的人生,层层的月光里有着层层被深埋的沧桑。

  月光下,庄稼汉走在田间的小路上,他们有着对田野无边的渴望。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一生在收割庄稼,而不会去牵住一缕月光,他们的笑容也只会从乘满庄稼的箩筐中绽放。他们用一箩筐一箩筐的粮食充实了别人的物质,别人却没有丰富他们的精神食粮。月光对于他们只是能把田间照亮。

  月光下,年近九旬的祖父母在乘凉,从他们老的变了模样的脸上,我知道,他们渐行渐远快要去另一个地方。他们曾经在苦旅的沟壑里百转千回,把毕生的经历都刻在了斑驳陆离的老墙上,脸上的皱纹印记着刻骨铭心的沧桑。

  月光下少了姑娘和小伙的欢笑,因为他们去了南方,去了更远的南方。

  月光下的村庄,在新农村的建设下变了模样。但青草池塘还有蛙声,月光下还有流萤,稻田里还有芬芳,半山腰上的那口泉水还有着方圆近百里难得的甘甜和清凉。

  走在过去的路上,又想呼唤儿时的伙伴。门前的小溪,广阔的田野,青青的池塘,都是儿时的游乐场。他们去了远方,因为大家的梦想在不同的地方。

  层层的月光下,我还在怀念自己的过往。

  随笔杂感怎么写【第二篇】:洛夫,回到了诗的国度

  炎炎夏日,思绪在高温下灼烧烤焦,人心难得片刻安宁。此时来谈读书,有种一意孤行的味道。

  于一方安静的书桌旁纳凉,冥想中传来阵阵清凉的诗意。不知江南何处的池塘,有“众荷喧哗/而你是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婉的一朵/要看,就看荷去吧/我就喜欢看你撑着一把碧油伞/从水中升起”……

  一册蓝皮的洛夫,从手中悄然滑落。

  2018年3月19日,洛夫在台北的医院去世。这则短短的消息,仿似一把利斧,将记忆的时间之门劈开。20余年前,我第一次读到洛夫其人其诗,是在益阳文联出版的《散文诗》刊上。那时的《散文诗》,还是一本小巧的册子,用马卡龙色系的铅字,印着塞北的雨雪,关东的风月,江南的荷塘,天涯的椰海,唐宋元明清的倥偬浮生,古今中外跨越宇宙洪荒的消长起灭。

  直到那天我才想起,原来在我穷极愁尽的青春岁月某一个犄角旮旯里,曾经认识过这样一位诗人。我何其感恩。在日趋贫乏的自我表达里,在生硬冷涩的报章文体外,在狂奔粗鲁的语言喧嚣中,我再次开始读洛夫,由衷地感到幸福。一切焦虑、失语,不安与不甘,在他的诗里得到抚慰。

  洛夫是谁?与在他之前相继离世的余光中和李敖相比,洛夫很少进入大众传媒的视野,只在文学领域,以诗名文名,隐隐超越这二位。洛夫的一生,在命运的航程中迷失搁浅,于悲行愁吟间勠力追寻,以一己之爱之诗,抒尽关山难越、家国之情。六十九年漂泊,洛夫饱蘸血泪,终成“诗魔”。

  “边界/落马洲勒马/白鹭惊起一串乡音/雨穿越望乡的路/缀满故土的枝头//千帆之外/一豆如灯/有个名字被你轻轻轻轻地/念了/千声万声//今天,你枕着这个名字入梦/稿纸上一朵幽兰,未醒/隔岸/一季梨花正盛/为你送行/一片落成诗/一片落成词/因为风”

  一生两次流放,他把自己放逐得离家越来越远,他的创作也由此两度变革。在漂泊和孤独中的诗人,以这种生活为养分,创作出了独属于洛夫的诗,他自称为“天涯美学”。在背后支撑着他的诗歌美学的,是他早就远离了的整个博大而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流放者洛夫,以另一重身份、另一种方式,再度接近和吸纳了早在根骨里埋下引线的中华传统文化,将它和着西方的现代主义、超现实主义,内化为自己的创作养分,“用最传统的手法写最现代的诗”。所谓“诗魔”,“魔”即是反叛,是创新。

  洛夫曾说,写作是为了回家,找寻一方净土。现在,他只是回到了诗的国度,回到了家,永恒居守于属于自己的一方净土里。

  洛夫走了,我开始系统地阅读他的诗。从那天到现在,五月有余,仍未读完。成年后的阅读,没办法随时开始、随时结束,必得寻着一个机遇,等待一种心境,每当沉静如水,万事皆休,翻开诗集,与那些符号相遇。而当结束,都是戛然而止,都是暂停,是被迫打断,带着遗憾放下,只能等待下一次开始。就这样,诗集仍未读完。

  今天我们不读诗,也不关注诗歌和诗人。我们对生活的感悟,全寄托以心灵鸡汤和各种各样、花式繁多、花招百出的10万+热文。我们被动地接受、主动地吸收,以别人的感想来诠释自己的心情,以时代整齐划一的脉络来规划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以相似度极高的语言和姿态来讲述历史、记录时代、抒发自我、反躬自省。我们同心协力地吹捧个性,但又不约而同地丧失了个性。绵延几千年的诗歌艺术传统并非一朝陨落,但我们曾经灵敏的神经早已钝化。

  诗歌离物质越来越远,诗意的生活也离我们越来越远。因为我们同物质前所未有地、亲密地在一起。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再需要诗意的生活。我们只是离开这种生活太久,太过生疏。我们的灵魂,一直孤单地高挂在月朗星稀的天空,与地上的身体两相遥望。从灵魂的角度看去,那副似曾相识的皮囊,显得何其委顿而凄凉。摒弃了诗意的生活,幸福感将永远无法持续、无法纯粹、无法圆满。

  物质是什么时候远离了诗歌、灵魂是什么时候脱离了身体,我们无法深究。“刺藤向天空投射/那墓地,茫然如我们/已死的与未死的,都在寻求一种顿悟/一种月光照在草叶上的/单纯”,一如纯粹的诗人洛夫。一生只做一件事,不受名利羁绊,不断突破自我,一个诗人以其持续创作的能力,将自己的生命经验投入诗歌艺术的变革与创新。70余年的创作,91岁去世,他与他的作品,终于画上等号。

  读洛夫的诗,对去国、流浪、漂泊的描述,不着一字哀愁,尽得格局与风流。诗人遥隔千里,幻想自己与友人相逢在湖南的雪夜:“君问归期/归期早已写在晚唐的雨中/巴山的雨中/而载我渡我的雨啊/奔腾了两千年才凝成这场大雪/落在洞庭湖上/落在岳麓山上/落在你未眠的窗前……你我在此雪夜相聚/天涯千里骤然缩成促膝的一寸/荼蘼早凋/花事已残/今夜我们拥有的/只是一支待剪的烛光/蜡烛虽短/而灰烬中的话足可堆成一部历史”……一切与故乡的关联,都埋藏着历史的秘密,牵绊着时代的呼喊,既豁达自信,又温馨柔软。

  然而,当故国之思具象为与母亲的隔绝,诗中的意象,犹如从开阔的胸怀中掘出鲜血,化作了刻骨的痛。“你是沧海,海中的盐/你卑微如青苔/你庄严如晨曦/你柔如江南的水声/你坚如千年的寒玉/我举目,你是浩浩明月/我垂首,你是莽莽大地/我展翅,你送我以长风万里/我跨步,你引我以大路迢迢/母亲/你掘我为矿/炼我为钢/将我的肋骨铺成轨道/让我的子,我的孙/永远坚持我选择的走向”,这奔袭万里的追思,纵贯千年的怀想,如何得以安放?唯有诗心广阔如洛夫。

  读洛夫的诗,跨越唐朝三百年,在“宜酒宜诗不宜仙”的长安,李白、杜甫、李贺、长恨歌,纷纷变了模样。诗人拆解了传统与现代的壁垒,如孩童般挥舞大笔,在诗歌的世界尽情涂抹词句,描画形状:“放逐夜郎也罢,泛舟洞庭/出三峡去听那哀绝的猿声也罢/人在江湖,心在江湖/江湖注定是你诗中的一个险句”。

  “写诗是人类对残酷命运的一种报复手段。”战争何为?生死遑论?回归何时?诸神何在?……超现实主义长诗《石室之死亡》与《漂木》开启诗歌史上“语言形式和表现技巧的大革命”,以形而上的搜寻和探知,重新审视自我生命,开拓了一个个充满自由创造之美的心灵空间。

  诗人已逝,独留下传统与现代的奇异结合,所缔造的永恒的创造性的美。

  洛夫,“在涛声中呼唤你的名字,而你的名字,已在千帆之外。”

  随笔杂感怎么写【第三篇】:因为刚好遇见你们

  花花世界,无所不有,无所不奇。我们之间一切故事的开始只因刚好遇见你。

  师生之间的相处,朋友之间的交谈,眼看着我们相处的时间已过一大半,分离也即将到来。经过这几天的相处,我们由当初那样的小心谨慎,转变为现在的无话不谈,以至于你们对老师我越来越“猖狂”。你们偶尔的贫嘴,令我生气的恶作剧,管不住的青春好动,偶尔的玩笑让我哭笑不得,我们之间的谈心,可能一不小心就说出了你们的心声,不知道你们是因为老师懂你们而哭还是因为你们的委屈终于有人能懂而哭。这一切的一切,只是因为刚好遇见你们。

  随笔杂感怎么写【第四篇】:季节的故事

  阴霾的天空,昏昏暗暗,不时飘落细细的雨滴,不紧,不慢,细细密密,不似倾盆大雨般激昂,扣人心弦。独有的细腻柔和,却似一双温柔的手,轻轻触摸浮躁的心灵,难以觉察的雨声,似在耳边窃窃私语,讲述着这个季节特有的故事。

  路上的行人,头顶都有一把伞,各式各样,五颜六色,与这灰色的天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为这灰色的空间添增些许色彩吗?我为何觉得有些刺眼。

  许久不曾亲近雨,已记不清滑落脸庞的雨滴是怎样一种温度。温暖亦或冰凉,都已被这立于头顶,形形色色的伞拒之于外。从何时开始,我们习惯了躲在这些各式各色,遮风避雨的伞之下,从何时开始,我们感觉不到雨的温度,还有风的吹拂。那夹杂在风中泥土的气息……

  举目四望,目光被一幢幢冰冷得高楼禁锢。天空,是灰色的阴霾,看不到耀眼的光。一瞬间,是那样怀念儿时的蓝天,白云,那样怀念旷阔的原野,一眼望不到边。还有不时从农家庭院升起的缕缕炊烟,轻盈,缥缈,随着风变换的身姿,婀娜,妖娆,渐渐消散……

  蔚蓝的天,像海,洁白的云,似雪。像极一幅画,却不知出自哪位名人大家笔下,深邃而又灵动。清风徐徐,画面变换着内容,一时羊群遍野,享受着漫野青草绿水;一时骏马奔腾,气势恢宏。不知徐悲鸿大师看了会作何感想,会不会自叹不如,为这惊艳的画技而折服。

  夜幕徐徐而至,不停闪烁的霓虹灯,给夜幕下的城市披上了彩色的外衣,光鲜耀眼。浩瀚苍穹,不见了明月,不见了繁星,像无底黑洞,似要将世间万物吸纳进去。这夜可曾还是儿时的夜,不见了明月繁星,确是这般空洞陌生。路旁的店面依旧灯火通明,大嗓门的音响唱着流行的歌,间或有听到儿时的老歌,却显得那样格格不入。哪些老歌已跟不上潮流的脚步了。

  记忆中的傍晚,饭后跟着爷爷到门外开阔的场地,那里早已有了饭后乘凉的人们,在那谈天说地。喜欢坐在爷爷身旁,听老人们讲述那个年代遥远的故事,或神奇迷幻,或轻松愉悦,或凝重深沉。也许老人们也是从他们的先辈那听来的,讲述不清故事中的奥秘玄机,但他们却是一脸的庄重,深信不疑,即使故事中的情节很难让人相信,甚至没有科学的推理。他们也许不晓得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迷信,其中的情节或许经历过,或许没有,或许只是从某位路人那听得。老人们对那些古老的故事充满着敬畏,真的相信盘游在井里的蛇是龙的化身,多行恶事的人终有一天会遭雷劈。就像逢年过节的风俗礼节,拜神请愿,将已故的先人们请回家坐一坐,享用些贡品,以保佑门庭兴旺,四季平安。这些都是先人们传承下来的习俗传统,是几千年文明传承积累的精神财富,真也好,假也好,科学亦或迷信,老人们都满怀虔诚,在他们心里真的有神灵保佑,为后人带来福运。

  这个季节的蚊子真的是很猖獗,明目张胆的趴在你的腿上,吸吮你的血液。它们似乎并不害怕人。它们也与众多生物一样,在大自然优胜劣汰的残酷法则下苦苦挣扎,在它们看来,一个人的威胁要远远小于一只蜘蛛对它们的威胁。它们的目的很单纯,仅仅是吸取血液,繁衍后代。人们常将它们看做是病毒传播的媒介,或许它们并非生来就是病毒的媒介,也许它们并不愿做这种媒介,它们只是想吸一口用以维持生命的血液,只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叮咬了错误的生物,从而变成了人们眼中的病毒携带体。原来它们生存的环境也已不再纯净……

  蒲叶扇在乡村是十分寻常的物件,略似桃心形,轻轻一扇,便觉凉风袭来,夹杂着蒲叶淡淡的清香,别有一番滋味。即可扇凉,又可驱蚊虫,曾是夏天乡村人们钟爱的器具。一片片蒲叶拼凑,外加固圆心形框架,拿在手中,分外轻便。蒲叶取自田间乡野,便如乡间农夫般朴实无华。后来,人们更多的使用来自工厂的各式各样的扇子,纸质的,丝绸的,粘贴在由竹片制作的骨架上,可开可合,更觉小巧玲珑。再后来,电风扇越来越多的替代了传统的扇子,现如今,空调也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炎炎夏日,人们更多的是躲藏在开着电风扇或者空调的房间里,看着武侠穿越剧。

  傍晚,门外的空地偶或还有乘凉的老人,手里拿的依然是一把蒲叶扇,询问老人为何唯独对这蒲叶扇如此钟爱,老人的回答只有一句话:“习惯了”。

  习惯了它扇来的风,清凉而柔和;习惯了它散发的清香,清幽淡雅。这份清香依旧有着那份特有的纯净,不曾受到世俗的污染……

  随笔杂感怎么写【第五篇】:随笔杂文

  又是一个早晨,我呼吸着乡村特有的清新空气,抬起头看着天,天空里一朵云朵都没有。我家靠山,偏向里面一点,外面的天空早已经是淡蓝色的,东边白白的,却不是云,我头顶上面的那一片天空灰蒙蒙的,又蓝蓝的,边缘隐隐有一些淡紫色,美得不自然,美得不真切,如同童话世界一般。

  忽然一只浑身雪白的鸟儿飞过,身上被阳光照得金灿灿的,像一块闪闪发光的黄金,接着,又有一只鸟飞过......透过树杈,阳光照射在树叶上面,挺漂亮的。

  写下这篇文章是因为要提醒大家,仔细观察周围的一切,不要错过了眼前的无限美景。

本文来源:https://www.cqwcsy.com/shenghuosuibi/35562/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