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春秋美文网!

三年级教师教学品德工作随笔

工作随笔 时间:2019-12-17

【www.cqwcsy.com--工作随笔】

  导语:学生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心理的过程,是一个情感体验并内化的过程。下面是随笔网小编整理的《三年级教师教学品德工作随笔》,欢迎阅读。

  三年级教师教学品德工作随笔【第一篇】:分享快乐

  一、教材分析:

  当代学生从诞生的“自然人”转化为社会化的过程中,直接享受到丰富的改革开放的成果。二十一世纪是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人和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将更为密切。由于他(她)们处于家庭“独”字号的环境,他(她)们与以前的学生相比,知识较广,参与社会的意识较强;但一方面,他(她)们较为自私、任性,欠缺礼貌,一切都以自我坤洲小学为中心,自理能力较弱。他们对自己参与的生活感到好奇,敢于冒险,也易于自我解释,并充满自信。另一方面,他们虽然愿意与周围的人真诚交流,喜欢新朋友,并开始意识到了他人的想法和行动,但却因不会沟通而易和他人冲突。

  《分享的快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我们共欢乐”,分为《不一样的你我他》、《换个角度想一想》和《分享的快乐》三课。《分享的快乐》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本课在设计中力求让学生体验在集体中讲求团队精神,体验由共同分享所带来的快乐,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从而学习到合作与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 教学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

  1、体会与他人分享的快乐和自我满足感,愿意与他人分享。

  2、实际参与合作,体验来自合作和分享的成就感。

  3、明白分享也是献出关爱,相互帮助体现了一种生存的道德智慧。

  (二)行为与习惯:

  1、大家共同分享自己所有的情境,组织学生展开该活动。

  2、熟悉班集体环境,能利用班里同学间相互关心与帮助解决自己的问题。

  (三)知识与技能:

  1、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

  2、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共同完成“设计活动”;

  3、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的普遍问题,培养心中有他人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过程与方法:

  1、体验参与合作和分享的过程。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体会与他人分享的快乐和自我满足感,愿意与他人分享。

  2、明白分享也是献出关爱,相互帮助体现了一种生存的道德智慧。

  3、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共同完成“设计活动”。

  4、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的普遍问题,培养心中有他人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教学资源:

  本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些信息资料,这些信息资料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坤洲小学运用了实地考察、搜集及应用计算机课件。

  实地考察:慰问敬老院的老人,实际体验自己与老人的情感。

  搜集资料:查找有关合作与分享的事例及现象。

  计算机课件:《分苹果》的动画片。

  五、学生实态:

  当代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条件较优越,生活在被父母宠爱的环境里,自我中心的意识较强。在他们的生活不容易体会到由于缺乏别人分给的“零食”而给生活带来的不便和困难,同时,由于学生年龄小,缺乏这方面的意识。

  六、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年龄偏低、认知水平尚浅并偏重于形象思维的特点,教师应避免太多的理论说教。师生多方搜集相关信息,扩充课文内容。尝试结合学生以及身边其他人在学校、社会中的具体事例进行引导,使学生在实际事例的体验中,学习合作与分享,培养合作精神。

  每个孩子都有一些自己倾注着特殊感情的玩具和用品,让孩子们拿出自己心爱的东西来与大家分享。

  (一)组织学生把心爱的东西集中起来。如:集邮册、玩具、图书、花等。

  (二)组织讨论:同学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困难,怎样与同学分享?

  (三)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真诚地帮助他人,对人有礼貌。

  七、教学准备:

  (一)课前让学生自愿根据自己的兴趣、愿望等,带一两件心爱的物品来。

  (二)橡皮泥、牙签。

  (三) “盲人点灯”的课件(故事朗读、图片和音乐)。

  (四)学生自己先阅读“故事与思考”,根据理解增添解说词。

  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一:从我们的“分享日”中,体会到与他人分享的快乐和自我满足感,愿意与他人分享。

  1、提议为班挑选一个“分享日”。导入:课前大家都带了一两样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来,我建议把今天定为我们的“分享日”。请拿着你的“最爱”,跟好朋友一起分享你的快乐吧。(板书:分享的快乐)

  2、组织学生把带回的物品进行分类。

  3、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组织讨论,解决问题:

  “当别人欣赏你带来的东西时,你有什么感受?你欣赏了别人的东西,有什么收获?”1。 由物品的主人扮演讲解员,向同学介绍自己带回的物品。

  2、观察、欣赏同学带来的物品。

  3、分小组讨论:当别人欣赏你带来的东西时,你有什么感受?你欣赏了别人的东西,有什么收获?

  活动二:在“我们一起享用”中领会和运用道德智慧,感受到分享的快乐。

  1、“分苹果”活动。(每个学生的名字打在电脑里,随音乐随机出现,音乐停时屏幕上出现谁的名字,谁就时幸运者。)幸运者的奖品是一个苹果。

  2、看看“幸运者”或组里其他同学的反应。

  3、如果这个同学把橘子分给别人,问问他为什么要分给别人。如果这个同学自己吃了,问问他吃的时候的感觉及其他人的感觉。

  4、引导体会:好东西仅仅自己享用,并不一定快乐,大家一起享用更快乐。

  5、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解决。(1)、课件出示33页的图片。(2)、组织学生思考讨论:我们生活在一起,当碰到这些情况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6、结合33页的事例,说说快乐拿出与人分享,就变成了两个快乐。

  分组讨论:别人口渴,同学忘记带学习用品,你看见了怎么办?

  放学时下雨了,小刚没有带雨具,你怎样做?

  (1)把雨伞借给他。

  (2)让他留在学校,自己到他家拿雨伞给他。

  (3)两人共用一伞,送他回家,然后自己回家。

  1.出示“分苹果”动画。

  2.出示旁白“好东西仅仅自己享用,并不一定快乐,大家一起享用更快乐。”

  3.出示我们班的“分享日”图中“五星角”里的话文本,从中感受到分享的快乐。

  活动三:进行“设计活动大赛”,体会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分享乐趣。

  布置学生把收集到的邮票分类贴好。

  把相片、报纸或书的图片分类贴好,并附说明。

  让学生分小组用旧的橡皮泥、牙签做建筑物模型。

  小组成果展示交流。

  活动总结:出示问题,思考讨论。

  (1)在设计活动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2)你是怎样学习的?(3)在你们的作品中,哪些地方是从其他小组那里学习来的?(4)你们是怎样确定自己方案的主题的?

  分组把自己贴好的集邮或图片内容讲给同学听。

  把各自的想法互相交流,综合形成新的想法。

  小组先设计好方案,再合作搭建模型。

  评出好的作品来展示。

  讨论问题,交流想法。

  活动四:故事配音朗诵。理解分享既是为他人,也是为自己。

  1、听故事。请课前准备好的学生讲“盲人点灯”的故事。(教师播放图片,并配上音乐。)

  2、组织、分配学生扮演角色。

  3、出示36页故事的图片,请同学们根据图画内容,想象盲人的想法和做法,添加解说词。

  4、了解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烦恼。

  5、根据图画内容,想象盲人的想法和做法,添加解说词。

  6、各组排练和演习后,推选出解说员、朗读者、僧人和盲人等。

  7、配音朗诵,表演故事。

  8、出示36页故事的图片,并配上音乐。

  三年级教师教学品德工作随笔【第二篇】: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分析

  学生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心理的过程,是一个情感体验并内化的过程,它虽然以知识的形式出现,但教师又不能按知识去教,否则品德的结构就不完整了,就像一道没有讲完的数学题一样,不知所以然了。教师的任务就是使学生在品德形成的过程中保持结构的完整,完成小学德育教育的目标,教师教的目的就是引导、保障这一心理过程的顺利形成,在这个过程中并非全部都由学校完成。三教合力的体现更多的是在德育方面,因为父母长辈的影响,社会环境的熏染,学校老师的引导,才能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其中就包括品德。

  所以对于学校引导方面,品德教材应该符合学生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对于三教合力中的其他两方面教师无法完全掌控的前提下,作为自然状态下的道德试验,来弥品德结构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足。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道德性发展做出判断,这可以作为不同年级品德教材结构的依据。中年级是品德形成的关键期,根据他们的认知发展特点,中年级学生的道德认知,应更多的来自引导发现。发现的内容也就是刚才提到的三教合力的另外两个方面,这在教材内容上已经体现,我们可以遵循教材的内容体系,在发现方法和实践体验方面多作尝试,比如在品德形成过程开始就要消除学生不良的心理定势,建立良好的心理准备,之后就是使学生形成道德信念,道德信念是保证学生作出持久道德行为形成品德的重要条件,道德认知是一种情感认知,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满足,久而久之才会形成道德信念,所以实践体验上要精心设计,选择儿童力所能及的事情,当然这个力所能及是相对的,是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发现的方法应该多样灵活,便于学生尝试,移情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如让学生分析实事道德文章,想象道德结果,感受伦理道德故事等。初步的道德信念是容易形成的,重要的是怎样让学生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这种信念不会动摇,因为道德实践的过程是非常严峻的,禁不住考验,那我们的教学努力白费且不必说,道德信念瞬间走向反面那才是最可怕的事情,这方面的例子太多,谁曾想小时候聪明可爱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危害社会的毒虫,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抗诱惑和道德意志力的培养应与道德认识是一个同步的过程,所以教材内容在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技能与习惯养成的同时必须加强道德意志力的培养,法制知识与榜样教育是很好的方法。

  综上所述,我认为:

  1、在本教材内容方面应 具体、细化有针对性,最好是身边的人和事。

  2、道德实践方法指导应作为教材重点之一,使学生形成道德认知习惯。

  3、法制与品德教育应双管齐下,重点培养道德意志力。

  三年级教师教学品德工作随笔【第三篇】:思品教学随笔

  在近几年的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几点: 

  一、 把握社会脉搏,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品课程的教学要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社会生活为基础,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脱离社会生活的思想品德课教学除了一味的说教外就是缺乏活力的一潭死水。我认为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实现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使理论联系实际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真正落实在行动中。 

  二、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实施开放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符合新时代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地探索符合初中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克服传统教学方式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中,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开展适当的教学活动,设计恰当的教学情境。

  三、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教师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素质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专业知识要扎实,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欲立人先立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

  四、设疑导思,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许多看似浅显的道理,学生未真正领会。教师可以用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学生产生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问题的设计应激发学生对问题深入的思考,得到一个简洁而有针对性的答案,服务于我们的教学目标,所以,备课时要认真思考问题的设计是否合适、是否有思维含量、是否贴近学生生活、是否让学生有所提升。 

  五、注意教学语言

  在平时的交流过程中发现不少老师的教学语言不是规范、精炼,尤其是在进行归纳总结的时候。还有些教师教学语言太随意,不严谨。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研究教学语言简化、净化和美化。努力克服正确的废话、毫无意义的设问、克服不规范的设问以及教学语言的冗长拉杂。在陈述知识、评价问题、分析思路等环节上,教师在行到兴奋处时,更要精心,而不能忘乎所以甚至“畅所欲言”。

  三年级教师教学品德工作随笔【第四篇】:小学三年级思品教学随笔

  本人从事小学三年级《思想品德与生活》以来,感受颇丰。三年级思想品德着重强调品德生活之间的关系,在生活中反映品德,在品德中渗透生活,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科书中图画比较多,语言较少,让学生从图画中来受教育。针对教科书的特点,我试着将品德与语文、品德与网络相联系,收效较好。

  一、思品与语文相结合

  本科教材图片较多,学生看教材学习的同时,让学生说说图片内容,从中明白了什么,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教师适当引导,达到本堂课的教学目的,特别注意的是,这是品德教学,不是语文看图说话,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做事的道理,而不是简单的描述图画内容。授课完成后,根据本课的重难点,安排学生课外阅读,或采取老师讲故事的形式,巩固学生所学到的内容(课外阅读或讲故事的内容一定要结合本课内容,故事所说的道理一定不能脱离本课重难点)。学过一课后,可适当让学生写写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加深学生印象。

  二、思品与网络相结合

  在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人们利用网络可以查找资料、可以休闲娱乐。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来为教学服务。课前,我利用网络来找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比如在教“我们的学校时”,学生在了解了书上的各个地方的学校后,我又让学生观看了世界各地的学校,学生看的很认真,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整堂课气氛活跃。如果课堂内容较多,当堂课完成不了,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看相关的资料,下堂课来集体交流,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变得爱学思品了。

  综上所述,思品从表面上看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实它与其他学科是有着联系的,与社会生活更是紧密联系,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多种渠道,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学生爱学思品,真正从思品中受到教育。

  三年级教师教学品德工作随笔【第五篇】: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随笔

  1、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能结合向客商介绍你的社区、给老师的朋友购房当小参谋、给学生创造了一次有目的地了解生活小区的各种设施的生活体验的机会。由于学生带着任务去切实的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所以始终热情高涨,感受真切自然,课堂气氛也显得活跃。

  2、组学习发挥了作用,教学任务的设计促成了学生真正的合作、交流、帮助。

  在极其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在学生依依不舍的目光中,我和我的学生一起完成了《幸福生活的地方》一课的学习。还记得孩子们课堂上争论不休的情景,深切地感受到新课程的新理念与新天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教学的空间更为广阔,只有把课前的研究、课内的教学、课后的延伸有机融合,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研究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既直接感受知识、又体会到运用知识的乐趣。这就是我这一节课下来最大的收获。考虑到当前获取信息的渠道众多,可学生已有的搜集信息的范围还不够广阔。我就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考:“你们觉得,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搜集资料?”就每一个课题,我给学生提出了具体的搜集信息的要求。这样,就使学生的信息搜集更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操作性,使学生知道了书报、杂志、互联网、电视、广播,以及向家长、老师询问了解等,均可获取所需的信息。让我们伴随着孩子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体验幸福生活的地方吧!

本文来源:https://www.cqwcsy.com/shenghuosuibi/38841/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