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春秋美文网!

家乡的味道随笔

说说心情 时间:2019-07-25

【www.cqwcsy.com--说说心情】

  家乡的味道随笔【第一篇:家乡的味道】

  时光太瘦,不禁意间就于指缝中溜走。眨眼间,大地又迎来了炎热的夏天,而我也在这片爽爽的黔西工作了近一年。而由于工作限制,大多数时间都是在食堂解决一日三餐问题的,这种日子长了就不免开始念叨起家乡的饭菜来。

  今天下班后,进入食堂后实在不知道该吃啥好了,思念家乡之情更甚,便突发奇想的和同事去买了一些鸡蛋、西红柿、丝瓜、葱、辣椒和面粉,打算借别人的锅灶一用,做一份煎饼和丝瓜汤。热热闹闹的买好食材后,想着一会就能吃到家乡的饭菜,嘴角就悄悄翘起,经过一番洗、切、煎、炖,一份黄黄橙橙的煎饼和黄红绿丝瓜汤就出锅了,虽然煎饼有点碎,汤有点儿咸,可并不影响我激动的心情,这不,一个不小心就吃撑了,想着父母也该和我一样吃着丝瓜汤,咬着煎饼,念叨着远方的我,眼睛忽然就酸酸的。

  远在一方的儿郎,简单的一草一木,一食一餐就会勾起我们无尽的乡思。虽然每次打电话,告诉父母的都是在外一切安好,父母也会嘱咐我们他们也都安好,让我们不必挂念,只需好好工作就好,可每当挂完电话就不免感伤起来。远离家乡千里,带着对父母亲人的思念,以及自己内心的梦想,只想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用双手撑起属于我们的一片天空。而今,在这的工作、生活已经慢慢的适应下来,虽然有时会疲倦、厌烦,可一旦想起父母期盼的眼神,并浑身充满力量。我始终相信没有简简单单的成功,风雨之后一定会有彩虹。

  家乡的味道,有点咸,有点甜。

  家乡的味道随笔【第二篇:故乡的味道】

  繁花落尽四月天,大地新绿兆华年。巧手采得绿芽短,香茗更比樱桃鲜。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一转眼又到樱桃成熟的季节了,习惯了工地上早出晚归的日子,忽略掉季节的变化,感觉上只有白天与黑夜的区别。直到友人送来新鲜如玛瑙一般红得发亮的樱桃时,猛然间才惊觉,春天已经变成了昨天的故事。人生就像一程单行的列车,过往的风景,曾经的点滴,只能像电影一样,在记忆中播放……

  儿时春天的记忆,是在郁郁葱葱的茶园中的,从清明节开始,繁花似锦的田园中,人们如辛勤的蜜蜂忙着采摘新春第一茬嫩绿的新芽。那是一年中上好的绿茶,一坑火塘,一壶紫砂,煮成浓烈的氤氲,润泽了岁月的芳华。

  故乡的茶是不用泡的,炭火上烤热了紫砂壶,再将加工焙干过的茶叶适量放入壶中干热,叫做炒茶,炒茶最是要把握好火候的,温度高了,茶叶就糊了,味及苦;温度低了,炒不出茶香味。炒的过程中要不停地巅动紫砂壶,让茶叶受热均匀。当干卷的茶叶在壶中有所舒展的时候,再倒人事先烧好的开水,然后,把紫砂壶放回到炭火上慢慢地煮二、三分钟,这样,一壶暗香浮动、回味无穷的茶就大功告成了。

  农闲之余,或三五乡人,或亲友酒席,围座一塘暖融融的炭火,煮一壶浓淡相宜的绿茶,和一曲或喜庆或悠远的山歌,生活便如这山歌一般惬意……。故乡生活着回族,佈衣族,白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当然了,还有汉族,各民族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各自的一些生活习性及节日,便成了大家的节日。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是勤劳的佈衣族人最开心的对歌节,年长的人一般都会唱一些讴歌生活的歌,而年轻人多喜欢唱关于爱情的歌。看到心仪的他(她)时,想说又不敢说,怎么办?这时,最好的表达就是山歌,如果对方也对你有意思,他(她)就会回应一首相对应的山歌,这样,就有了最基本的沟通,避免了不必要的尴尬……

  最难忘的,当是故乡的香椿菜。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清明时节,椿树便冒出了嫩嫩的尖芽。放学归来,和小伙伴一起扔掉书包踢掉鞋子,三下两下如猴子一般爬到树丫枝上,摘下刚冒头的椿树尖,扯一根何首乌藤作绳,把刚摘下的椿树尖捆绑起来……。上好的香椿当属红椿,不光树皮是淡红色的,刚长出来的枝叶也是嫩红色的。

  每到这个时节,母亲总能把红香椿做成各种吃法:香椿炒腊肉,是这个节令我们的最爱,自家手工精制的腊肉已经够让人垂涎欲滴的了,再配以红香椿特有的香味,不光是吃饭的首选,更是推杯换盏必上的美味佳肴;香椿炒鸡蛋,这更是一道兼顾色、香、味、及营养的特色菜,自家放养的鸡生的蛋,除了食盐而外,全部都是自给自足的原生态;凉拌香椿,假如你有喜欢吃凉菜的味蕾,那么,你一定不要错过这道让余香在唇齿间萦绕的凉拌香椿……

  自参加工作以来,天南地北的也走过了不少地方,随着时代的变迁,物质生活也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土里钻的,可以吃不可以吃的,人们都恨不得吃遍天下美味!更有甚者为了满足自己贪婪的欲望,或者说炫耀,属于地球上濒危的保护生物,也让他们“保护”到自己肚子里了。

  岁月无声,蓦然回首时,才惊觉,想要留住的东西何其多?时光如沙漏 ,不管你成功与否,这世间,没有什么可以为你停留。唯有那双皴裂温暖的手,那颗世间最无私的心,在回家的路口,苦苦为你守候!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当我们为了工作忙于奔波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更应当抽出一点点时间给他们?当我们忙着同学聚会胡吃海喝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更应该牵一牵那双熟悉温暖的手。故乡是温情的港湾,有我们美好的童年,故乡是幸福的源点,有母亲温馨的笑颜。这世间最好的美味佳肴,便是陪伴家人共进的晚餐;这世间最幸福的味道,便是故乡的味道,那是“家”的味道,母亲的味道……

  家乡的味道随笔【第三篇:想起家乡的味道】

  我的家乡在汉江边,是一个远离城镇的村落。

  跑“老日”那年,我的老辈,从谷城石花街,过仙人渡,流落到襄阳一个偏远的村落讨生活。这个村叫王堤村。村东,是一山槐花的味道;南北,是两条沟壑的清香。山和水勾勒出一个独立的王国。村,悠悠地活着。多年不见,我想起它的味道。

  村树是淡淡的。一众歪歪扭扭的槐树,一个偏偏静静的村,远离尘嚣,一个女人带四个丫头,日子确实安然很多。欲淡则清。乡野的土地贫瘠,家无斗米,日子自然也贫乏很多。女人就从槐树上撷花为菜,掬水为食。刺骨芽、地皮藓、野山菌、黄花苗,总能变着戏法登上一家人的餐桌。槐花,却成了家里的主食羊,挣来一家人的饭菜香。这个女人是我的外祖母,我叫她奶奶。因为在那个靠男人犁田耙地的年代,外祖父是一介书生,瘦瘦弱弱,不经风雨,家有四朵金花,或叫换,或叫改,终没有生来一个强壮的男丁。奶奶说,多亏了槐花养人。就是后来为二丫招一个石匠的儿子入赘,她仍念叨槐花的好。

  这二丫,是我的母亲。生下来便是大脚撒丫的村妞,认得一些文字,但她不为荣,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农事。她总把自己扮作一个男人,宁愿在刺槐林里捉刺猬,砍柴禾,挑荆棘,也不愿侍弄针头线脑;宁愿制一把油纸伞,斡一把藤条椅,锄一垄新苗地,也不愿纺纱织布。女红的事,与她无缘。有一次,她勉强给我缝制了一条夏裤,却也是张不开腿、迈不开步,让我沦为隔壁大婶子的笑谈。尽管这样,母女两人却把家里的米缸盛得满满的,孩子们衣食无忧。荒芜的日子,虽然象槐花一般平平淡淡,但却也持久余香。以至于,我成年后一直认为自己是吃白米饭长大的。

  村屋是暖暖的。我记事的时候,村里的房屋,一街两巷,多半是用黄土墙砌筑的。它的墙有夯筑的,有铧犁的,有制模的。夯筑的,叫干打垒,毛毛草草,蠢笨一些;铧犁的,是乘秧田半干时犁起的砖块,要细密得多;制模的,沙土混合,小小巧巧,最受亲睐。我的爷爷读过书,成分不太好,只能住干打垒的房屋,低矮低矮的,象见不得人。其实,这屋子冬天暖暖的,充满阳光的味道;夏天爽爽的,充满薄荷的清凉。它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么糟糕。邻居富贵的爹,是贫农小组长,他家住的是铧犁砖,房子高高大,上面用白灰写着“农业学大寨”,也没好到那去。我奇怪的是,富贵的哥哥,为什么叫牛娃儿、狗娃儿?后来,牛娃儿当了兵,转业到了县城里,我才知道成分和名字的重要性。当时,我的母亲也给我起了一个乳名,叫小兵子。仿佛一夜间也成了有身份的人,可我一辈子没当上兵,没混出个有头有脸儿。

  村屋的秋日是最美的。黄橙橙的山,湿漉漉的棉,亮晶晶的露珠在叶上转。三三两两的村民背着背篓,站在村屋背后的棉田中,趁露水软化着棉叶,一颗颗把开炸的花桃采摘。白色的朵,赫色的棤,古铜色的脸,恍若一幅秋日劳作图。当山头太阳升起,黑瓦上炊烟袅然,人们田桑归来。黄土墙前,冒着臭汗的男人们无聊地端着饭碗,无聊地蹲在地上,无聊地胡吃海谈,无聊地家长里短。老太太们懒得听这男人吹牛侃山,谁又知道明年的日子是不是依旧暖暖?他们站在墙角下,手爽在袖里,迎着太阳,眯望着光的遥远。

  村果是甜甜的。要说,在这“干打垒”的屋子里,有许多宝贝,钢笔、手表、砚台,照片都是农村的稀罕物,是我爷爷从谷城县城粉水街带来的,他是一个教书匠。我懵懂无知,却不在意这些,在意的就是嘴头子,房前的枣树,房中的厨屋,房后的菜畦。五月割麦时,我能拿出竹竿,打下不少枣子,装在荷包里去村头显摆。或者与村童光着脚丫子和泥炸碗,污着手偷偷去灶台上拿馍。没有了锅贴馍,就跑到屋后的菜畦里,把愣青愣青的西红柿,摘几个填进嘴里,大嚼一番,十分得意。

  对于我的好胃口,我的兄长贫儿,照例不会带我玩的。他会用一米长的竹棍篾夹着蚌壳,制成一个撮,去村里捡鸡粪,为菜畦增肥。他会在村头,与兽医家的红娃劈甘蔗,吃到别人家不花钱的美味。家人会夸他的,我却不能。只会拿一个小药瓶,口对着土墙上的蜂洞,用扫帚钎捉土蜂,听它嗡嗡的叫声。哥哥贫儿,确有点小聪明。带我去村小读书,老师在教室门口支一桌问:什么成分啦?我胆小支支吾吾。贫挤到桌前高声说,我们是贫农。那大胡子老师也不管是不是这个成分,大笔一挥,在学生登记表上写上“贫农”二字。不知是大胡子傻,也不知是贫儿精,更不知讨得多大的巧。他快快跑开,象吃了蜜,兀自甜甜地笑。

  村小的房屋是全村最气魄的。高门楼,大山梁,比民宅要高一头大一膀,巍巍峨峨的,让人咂舌。旁边有一油房,高约两丈,深宅大院,莫不能入。却总是幽幽地飘出热乎乎的芝麻香,让人口舌生津。我的父亲,大字不识,石匠出身,会煅磨凿碾,是油房的大师傅。学堂上,他沙哑地号子声比老师的讲课声还要大。唱一句“胡老三,齐努力,打完这舵,喝酒去,嘿哟哟”。说哐当一锤,打得油舵颤抖抖。“陈老四,锤拿紧,一锤下去,油直淋,接到好油,炒菜去,嘿哟哟”。没几天,有人找到父亲,说号子喊得太甜,让村童没法上课。此后,作坊号子就变成“嘿哟哟,加把紧,打完这舵,回家去。嘿哟哟。”没有一点生气。

  时光如梭。三十年了。我们兄弟都进了城。听说,家乡的槐树成金橘,土屋变高楼,我却仍怀念那个土土的村子的味道。因为,它让我不忘本,不忘恩。

  家乡的味道随笔【第四篇:家乡的味道】

  有一种味道,虽然经历时间变迁,却一直萦绕在在心上,挥之不去。

  有一种味道,虽然极为普通,却不失为一种深深喜欢的美食,镌刻心上。

  有一种味道,每当想到家乡,就会在脑子里第一瞬间联想到它。

  有一种味道,如果很长时间品尝不到,便会在心里淡淡想念。

  它确实是一种极为普通的小吃,难登大雅之堂,甚至有些其貌不扬,但却是一种广受家乡人民欢迎的一种简易美食。它似乎在哪里都可以吃到,但惟有在家乡才有那种最传奇、最独特的吃法,才可以吃出属于它的专属味道。

  它就是凉皮。但是是自己家乡的吃法独特的凉皮,准确的说老家县城一所高中附近的凉皮。

  凉皮貌似哪里都可以找到,但是家乡凉皮的那种专属味道却难以遇到。最常见的凉皮吃法,就是凉拌了。家乡却有一种吃法,极为罕见。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种吃法。

  “烧饼夹凉皮”,听起来有点奇怪吧,但可千万别小瞧它。

  烧饼,也是家乡很有特色的一种烧饼。在炉子里用炭烤制出来,特别是刚烤出来酥脆可口,淳朴的淀粉香味夹杂着淡淡的芝麻香顿时充斥满口。

  这种吃法有很重要的一个步骤:辣椒,香菜,黄瓜丝,芝麻酱,面筋加上各种调味料,搅拌均匀后,均匀地涂抹在一张凉皮上,然后把它卷成卷状,这也是我们俗称的“裹凉皮”。把凉皮裹好之后,把它切成段状,为得是方便把它装入烧饼里。烧饼里的独特馅料——凉拌凉皮就弄好了,然后把烧饼沿着边沿切开一个很大口子,把切好的凉皮塞入其中,这时“烧饼夹凉皮”正式出炉,你也可以大饱口福了。

  两种普通的食材以一种极不普通的方式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烧饼松脆可口,凉皮香辣筋道,此时咬上一口,你绝对可以品尝到平常凉皮迥然不同的风味。

  无论寒来暑往,无论春秋冬夏,凉皮,似乎成了家乡人日常饮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此当地还有人用老城方言写了一首歌:《七凉皮》,一度在网上和家乡广为流传。歌词很乡村风,俨然就是家乡人日常生活中吃凉皮的一种真实写照。

  “烧饼夹凉皮”自然伴随我走过了一段段或懵懂或青涩的岁月,特别是高中三年的生活。当时学校是封闭式管理,只有周日下午才可以自由出入校门,于是在平常的日子里想吃上凉皮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当然总有人能够想办法逃过门岗的管理——“混”出去,买凉皮带进学校吃。能够“混”出去的人,此时身上又肩负了另一重使命——帮别人带凉皮。在单调乏味的学校饮食生活中,凉皮俨然能够更吸引大家的味蕾。历经这样的周折,此时在吃凉皮时,仿佛又有一种别样的滋味了。

  高考,关乎很多人命运的一道关卡。在它无形的压力下,每个人都显得不那么从容和自由了。身为一个中国教育背景下的孩子,每个人都注定逃不过它的影响,而唯一可能存在的差别可能就在于,所受影响的程度不同而已。不过,周末总还是要放松一下子的——和关系不错的小伙伴一块在学校附近简单逛逛,似乎已经成为当时一个很不错的选择。此时有一项美食貌似是总也少不了的。一张凉皮足够加入到两个烧饼里,于是人手一个,两个人或几个人在学校附近的休闲广场边走边聊,边享受着“美食”,度过一段段珍贵闲散的时光。

  一个关系不错朋友,她有着姣好的容颜,也有着特别开朗活泼甚至有些男孩子一样大大咧咧的性格。学习特别用功,但有时候成绩总也不理想,内心自然就很郁闷和着急。有一次晚上一起漫步时候,她平静地告诉我:她有时候想去死。我先是一惊:怎么能有这样极端的想法呢,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一次考试而已嘛!但转念随即明白了,她是一个对自己要求特别高的女子,当实际的结果一直不能令她满意,难免有些心灰意冷。好在朋友她还有足够的理性不会将心里的想法付诸行动。但即便如此,一场考试就足以把一个学生逼至这样一个决绝的心境,终究是中国教育制度的悲哀。而在中国,类似的学生恐怕不在少数。

  不管怎样,大家总算走过那段多多少少布有阴霾的时光,“烧饼夹凉皮”也穿越那段光阴,伴随每个人的成长。

  如今离开家乡在外地求学,很多情况下难以吃到家乡地道的凉皮和“烧饼夹凉皮”,但是对它的牵挂却一点不曾退去。

  年轻人,往往对外面的世界有着极大的向往,不甘心呆在家乡那一片狭小的天地。在一个小城市平静安稳地度过一辈子,尽管这未必不是当今社会巨大竞争压力下一个相对幸福的选择。可是不安分的心和对远方那份不灭的向往总驱使着我们远离家乡,不断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哪怕这意味着要一个人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孤单地打拼,一个人去面对这个世界的错综复杂和纷纷扰扰。可是不管我们身在何方,内心深处走会有一种牵挂——家乡的味道,家乡的人。

  最近脑子里不断浮现家乡的凉皮,我知道自己真得是想回家了。

  想到了凉皮,自然就想到了家。想到家,马上就能联系到凉皮。二者在我心中彼此依存,“顽固”地缠绕在一起。

  家乡的味道随笔【第五篇:家乡的味道】

  自从来到城市,每日的生活总觉得少了那么点味道。家乡的味道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对家乡的思念也越来越浓。

  家乡的田野上,清晨的空气中夹杂着泥土的气息,野花的清香。村头有一条小河,儿时总会跟着外公外婆怀着不安的心走过一座小桥来到田野里。那段时光总是快乐的,外公拔草,我捉蝌蚪,外婆锄地,我捉蝴蝶,无忧无虑,仿佛这个世界就是我和外公外婆三个人。

  记得4,5岁的时候,有次外公在田里耕地,外婆准备给外公送水,可正好有事情走不开,我便自告奋勇地去了,但走到那桥边上我停止了脚步,生怕会掉河里去,顿时汗珠从我的额头上滑下。走过这座小桥对我来说就是一次挑战,我壮了壮胆,深深的吸了口气,放开脚步冲了过去。到了桥这头我心里无比的轻松,一阵风吹来,浓郁的油菜花的香味扑鼻而来。

  说到味道,家乡的饭菜,朴实的味道,也让我很难忘。每当吃到相同的菜我就会想起,自家磨的豆腐,田里种的蔬菜,鱼塘里养的鱼。7岁那年有次生病了,记得外婆总给我用菊花脑煮汤,用苦瓜炒菜,那时我根本不懂事,不喜欢吃苦的东西,现在每当吃到这些菜,我都会想起那是外婆对 我的爱家乡的味道作文故事。

  家乡的人一个个都是干净利索爽快的人,他们自食其力,平易近人,老爷爷还教我下象棋。家乡的人与人之间那种亲近是我在城市里感受不到的,让我很留念。

  现在我身在城市,心系家乡,那地,那草,那花,那人都化作一缕缕浓浓的味道伴随着我成长。这就是家乡的味道让我永远难忘。

本文来源:https://www.cqwcsy.com/shuoshuoxinqing/7664/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