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春秋美文网!

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特色农业发展规划

大学随笔 时间:2022-02-18

【www.cqwcsy.com--大学随笔】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特色农业发展规划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示范区(安阳县)“五个示范”的发展要求,按照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快推进示范区(安阳县)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发展,针对示范区(安阳县)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18—2020年。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四优四化”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四化”同步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和“一年打基础、两年求突破、三年见成效”的工作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产业规划为引导,政策扶持为引擎,科技创新为动力,示范引领为载体,行政推动作保障,按照“优产业、强龙头、建基地、重特色、创品牌”的总体要求,不断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努力促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大发展、农产品加工水平大提高、品牌建设大突破、产业化带动能力大提升,着力打造示范区(安阳县)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县。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立足省内,面向全国,根据市场需求,坚持“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方向,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优势产品和龙头企业,自觉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推进产业化经营。重点鼓励发展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优、对农民增收贡献大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潜力产业。

  2.坚持区域化布局

  注重发挥区域、资源、技术、产业、市场等优势,因地制宜,创新特色,积极鼓励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支持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点、线、面同步推进。着力“点”的建设,推进高效农业示范点和专业村的建设;注重“线”的构建,重点推动北外环、农业大道、内高线等沿线区域的现代农业发展;突出“面”的提升,依托区域布局建设特色产业大园区。

  3.坚持创优品质品牌

  用现代农业科技武装农民及农业产业化各环节,着力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检测监督体系,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及基地认证,实施品牌化战略,推动标准化生产,鼓励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提高科技含量,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4.坚持尊重群众意愿

  在坚持规划引导、政策推动、科技服务的同时,积极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充分调动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形成上下齐心合力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5.坚持以产业带脱贫

  以特色产业为主导,选择扶持发展适合本乡镇情况、群众普遍认可、有利于农业发展提质增效、带动脱贫效果好、有市场开拓潜力和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项目,实现村有特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打造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实现一二三产融合推进。

  (三)总体目标

  立足打造示范区(安阳县)“现代农业发展示范”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示范区(安阳县)区位优势,强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66355”工程,即在今后三年内,大力发展六大特色产业,推进六大工程建设,完成30万亩土地流转规模种植,打造50个现代农业精品园区,落实五项保障机制,把我县现代农业建设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产业发展体系,现代农业发展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具体目标为:

  做强六大特色产业,建成优质小麦、油料、瓜菌菜、林果花卉、中药材、草畜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50万亩;提高产品质量,建设“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基地30个;打响产品品牌,创建市级名牌农产品10个、省级5个;拓展延伸产业,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50个;拉长产业链条,培育市级龙头企业20家、省级5家;提升组织化水平,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00家,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0家;增强营销能力,培育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本县农产品经纪人50名;建设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1个;建设电商产业园1个;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2个;建设特色精品园5个。

  二、重点发展六大特色产业

  (一)重点发展产业

  1.优质小麦产业

  大力发展以优质强筋小麦为主的粮食产业,到2020年,建成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基地30万亩。规划重点发展区域为瓦店乡、辛村镇、吕村镇、北郭乡等乡镇。

  2.优质瓜菌菜产业

  大力发展以大棚设施栽培为主的蔬菜产业,集中力量推进大棚西红柿、黄瓜和食用菌、山药快速发展。加快培育新的“拳头”农产品,以韩陵梨园为重点,打造大棚西红柿特色产品;以永和镇璐豪生态园为重点,打造大棚黄瓜特色产品;以崔家桥镇魏村、路马房为重点,打造沿北外环的山药特色产品;以崔家桥镇博涵农庄为重点,打造芦笋特色产品;以吕村菲博家庭农场为重点,打造原生态小杂粮特色产品;以吕村天康为重点,打造食用菌特色产品。到2020年,全县商品蔬菜由2017年的2.7万亩发展到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由1.5万亩发展到3万亩,成为我市乃至我省商品蔬菜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3.优质林果产业

  大力发展特色林果和花卉苗木产业,到2020年,建成以葡萄、樱桃、苹果、桃、杏、梨等优质水果标准化生产基地2万亩,发展彩叶、常绿和多花品种的苗木和观赏花卉1万亩。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推广林农、林药、林苗等模式,最大限度提高土地效益和土地产出率。特色林果规划重点发展区域:以沿北外环、S219线两侧为主,整合现有小果园,鼓励企业、个人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积极引进名优品种,建设集采摘和休闲于一体的特色林果。苗木花卉重点发展区域:以辛村垚鑫苗木、崔家桥兴源合作社、吕村天源公司、瓦店瑞林合作社、苟简牧野公司为重点,辐射带动周边区域。

  4.优质中药材产业

  以辛村镇旺源中药材种植合作社、高庄镇301国道以南为中心,以瓜蒌、丹参、防风、白术等畅销型药材为主,推进中药材特色产业发展。在高庄镇301国道以南,紧邻规划中的“广润坡湿地公园”,规划用地面积1500亩,建设集“中医药文化交流、中医培训、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中医药技术研发、养生社区、绿色中药材规模化种植、中草药萃取加工、优质中草药电商交易及物流仓储”为一体的中医药健康产业基地。

  5.优质油料产业

  积极推进以优质花生、优质油菜、优质大豆为主的油料作物产业发展。到2020年,新发展油料作物面积2万亩,其中优质花生0.5万亩,优质油菜0.8万亩,优质大豆0.7万亩。积极探索总结推广林下套种花生、油菜牧草套种、小麦大豆套种等模式,规划重点发展区域为永和镇、崔家桥镇、吕村镇内安阳河沿岸村庄。

  6.优质草畜产业

  加快推进优质草畜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到2020年,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竞争力有较大提高,生态畜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实现肉禽年出栏200万只,肉羊出栏3万只,生猪出栏20万头,全县规模养殖比重达到90%以上。重点发展区域:以北郭乡京豫恒通、辛村镇大荣、吕村镇宏康等场家为龙头,建成年出栏10万头的生猪产业化养殖基地;以北郭金广源肉鸭合作社、吕村镇西吕村、新寨的蛋鸡、肉鸡为龙头,建成蛋鸡、肉鸡、肉鸭产业化养殖基地;以北郭乡东河干奶牛、永和镇张奇肉羊为依托,建成草食动物产业化养殖基地。

  (二)空间布局

  按照点、线、面同步推进的原则,根据“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规模化发展、区域化布局的要求,通过推进特色产业区、产业带、产业基地、产业强镇及专业村建设,大力发展以优质强筋小麦、特色油料、优质瓜菌菜、大棚西红柿、特色林果和优质草畜等特色优质农产品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

  1.形成四大特色产业区

  高标准粮田示范区:以瓦店乡、辛村镇、吕村镇、北郭乡等乡镇为主,通过发展优质强筋小麦产业,采取种子补贴、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措施,搞好30万亩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基地建设和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在高标准粮田示范区内设置技术攻关区、核心示范区和辐射带动区;在瓦店乡建立1000亩的技术攻关区,重点搞好“耕、种、管、收”全过程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攻关,为全市优质强筋小麦生产搞好技术集成;以示范区(安阳县)广润坡省级高标准粮田示范区为重点,建立3万亩核心示范区,建设优质强筋小麦制种基地,形成优质强筋小麦生产管理的示范样板;建立27万亩的辐射带动区,通过订单生产,推进整村或整乡发展单一优质强筋小麦品种,促进优质强筋小麦专种、专收、转储、专销,实现优质优价。

  都市休闲农业区:以市区周边的崔家桥、韩陵、永和、吕村等乡镇为主,大力发展都市休闲农业。持续推进以崔家桥清河生态园、东湖生态园、周末农场、兴源合作社、韩陵镇众祥生态农业园、苟简牧野公司、永和镇兴和生态园、璐豪农业有限公司、吕村镇绿康公司等为中心的都市休闲农业区,重点推进葡萄、苹果、桃、梨等特色水果产业,建设“生产为主、兼具休闲”的都市休闲农业区,因地制宜打造环安阳市半小时都市生态、休闲、观光、采摘农业。

  现代生态园林区:以辛村镇、北郭乡、永和镇、崔家桥镇等乡镇为主,以辛村垚鑫苗木、北郭龙凤生态园、永和镇兴和生态园、崔家桥兴源合作社、瓦店瑞林合作社等为重点,重点推进特色林果、绿化苗木、观赏花卉、盆栽植物发展,形成特色林果和花卉苗木产业基地,建成示范区(安阳县)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园林区。

  特色瓜菌菜生产区:以韩陵镇、崔家桥镇和永和镇等乡镇为主,重点推进韩陵梨园西红柿、崔家桥清河黄瓜、茄子、博涵农庄的芦笋、永和璐豪的青椒、吕村天康的食用菌、沿北外环一带的山药、土豆等特色瓜菌菜基地建设,建成在全市乃至全省闻名的无公害蔬菜瓜果基地。

  2.打造三条特色农业产业带

  绿色农业展示带:沿农业大道一线,重点推进永和镇兴和生态园、璐豪农业有限公司、农科院科研示范基地、永和新苑大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等为中心的绿色农业展示带建设。通过在园区内建设沼渣、沼液综合利用、药肥减量、无公害农产品等工程,展示示范现代绿色农业发展成果。

  休闲农业观光带:沿北外环一线,以韩陵、崔家桥、永和为主,依托安阳河沿岸的清河生态园、中盛农业生态园、东湖生态园、兴源合作社等,推进休闲农业观光带建设。

  高效农业示范带:沿新建省道502一线,以高庄、瓦店、辛村为中心,以辛村镇通祥农业合作社、安泰农业种植合作社和文革食用菌合作社为中心,建设环安阳县南部的高效农业示范带。

  3.培育特色产业强镇和专业村

  根据各乡镇不同地域特点,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发展现代农业特色产业,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强镇强村建设。到2020年,建成瓦店乡优质粮强镇,辛村镇花卉苗木强镇,北郭乡草畜牧强镇,永和镇绿色示范强镇,崔家桥镇休闲观光强镇,韩陵镇菜篮子强镇,吕村镇食用菌强镇。建设特色农业专业村30个,包括韩陵梨园西红柿专业村,崔家桥魏村、施庄、路马房等山药专业村。

  4.发展50个现代农业精品园区

  按照高效益、优设施、上档次、强示范的要求,优化产业布局,完善配套设施,健全服务管理,提升经营水平。狠抓土地流转,发展规模集约经营;狠抓设施栽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狠抓新型农民培育,发展现代农业经济。依托特色农业带建设,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到2020年,建成现代农业精品园区50个,其中,集中打造2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和特色瓜菜、特色林果、花卉苗木等5个特色精品园。

  三、推进六大工程建设

  (一)实施高标准粮田提升工程,调整优化种植结构

  坚持项目整合、集中布局、规模开发,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以提升粮食产能为目标,以项目整合为支撑,以技术集成和规模经营为抓手,以服务方式创新为动力,以建管并重为保障,优化区域布局,一是调优夏粮种植品种。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以优质强筋小麦为重点,以广源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为示范,发展优质强筋小麦订单生产,整乡建制开展优质专用小麦专种专收专管专储专售专加工试点。二是调优秋季种植结构。调减玉米面积,调增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发展青贮玉米种植,推动牛羊饲养从籽粒饲喂向全株青贮饲喂适度转变;依托玉米加工龙头企业,引导农民种植高赖氨酸玉米、高油玉米、高淀粉玉米等加工专用玉米。通过多项措施,到2020年,全县建成和持续提升高标准粮田30万亩以上,将高标准粮田示范区打造成全国优质高产稳产粮食生产示范基地。

  (二)实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程,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以永和镇全国生态农业创新示范基地为平台,持续推进以永和镇兴和生态园、璐豪农业有限公司、农科院科研示范基地、永和新苑大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等为中心的农科教相结合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同时,在北外环、农业大道和内高线两侧,依托乡镇资源,发展特色水果、观赏花卉等特色基地,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因地制宜打造环安阳市半小时都市生态、休闲、观光、采摘农业、示范休闲农庄(农家)、农业主题园区。坚持以特色产业为基础,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景区化”步伐,实现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做到与城市功能配套相融合,着力把园区打造成为市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新去处;与工业园区发展相呼应,依托工业园设立农副产品加工区,就近深化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业产品附加值;将现代农业园区打造成种养加、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集农产品加工、质量监测、生物科技、农机农艺结合为一体的综合型平台。

  (三)实施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工程,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

  积极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崔家桥镇、辛村镇整村推进土地流转、土地托管代管为契机,在全县范围内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每个乡镇都要推出一个或几个土地流转整村推进试点村、试点方,为农业规模化生产创造条件。

  加大对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指导力度,着力培育一批发展效益好、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培育各类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带动土地流转和规模种植,支持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性服务。深入开展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活动,切实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自身发展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带动作用。

  (四)实施农业生态保护工程,增强农业持续发展能力

  1.加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以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副中心”为发展目标,以建设“安阳市花园型新城区”为战略定位,通过实施城区绿化、四旁绿化、道路绿化、农田林网绿化、特色经济林、全民义务植树六大工程,规划形成“一网、二圈、十带、百园、村村绿”的森林空间布局,加快建设国家森林城市。一网即一个完整的生态廊道网络;二圈即内圈(市区文峰大道—新安路—景观大道—安楚路—219线—南林高速—市区)和外圈(市区文峰大道—新安路--安楚路—海兴路—北环路—北郭东环--安楚路—吕辛路—安内快速—市区),打造内外两圈环城生态防护林带;十带即京港澳高速、南林高速、高铁、G341、东北外环、安楚路、北环路、219线、安内快速、北郭东环共十条生态防护林带,造林面积共25850亩;百园即规范提升一百个50亩以上的采摘园、园林绿化苗圃和各类林业生态园区;村村绿即绿化“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所有空闲地,大力提高村庄林木绿化率。到2020年,县域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国道、省道及主要县道的沿线建设宽度不低于20米的森林景观林带,城市近郊建有面积20公顷以上的森林公园或湿地公园。

  2.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资市场监管

  全面落实农产品监测机构人员和制度,加大蔬菜样品抽检力度,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狠抓农资市场监管,打击假冒伪劣种子、农药、化肥销售生产,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实行严格的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建立高毒农药可追溯体系,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从根本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3.加大力度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工作

  积极引导和支持园区生产者和经营者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强化品牌战略观念,组织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积极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识,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打造我县“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农产品品牌,强化农产品市场地位,增强农产品的竞争能力。

  (五)实施农业产业集群培育工程,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1.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进一步对现有的龙头企业进行归类、排队,明确其在农业产业化集群及产业链上的位置,调查摸清企业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引导其向“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方向发展,使其发展成为研、发、产、销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扩大生产基地、新上加工生产项目、拓展销售市场、引进先进技术等,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

  2.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

  继续加大财政、金融、信贷支持和服务力度,引进和建设一批产业关联度大、产品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并形成产业集群,提高农产品就地转化率和精深加工率,实现从原料主产区向加工集聚区的转变。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工商界老板领办、创办新龙头,鼓励引导民营资本和社会闲散资金开发农业项目,加快中小型龙头企业的建设。依托现有基础,重点扶持泰丰食品等重点龙头企业,在泰丰公司,通过发展优质强筋小麦订单农业基地和面粉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全面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运行模式,进一步完善基地供应等配套设施建设,集中打造以面品加工、瓜菜菌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集群。

  3.加快农产品商贸物流园建设

  在高庄镇开工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及商贸物流园,项目规划占地300亩,总投资3亿元,主要经营新鲜时令蔬菜,新鲜各产地水果,生鲜水产、肉类,活禽蛋类,各类干货、调味品、粮油等农贸副食的批发零售,并建设瓜类蔬菜仓储基地、生鲜冷库、办公楼、光伏等配套设施,作为大型农副产品集散地进行物流配送。加快韩陵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通过招商引资等手段吸引一批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及配套企业集群发展,加快集群重点项目建设,凸显园区“洼地效应”,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

  (六)实施特色产业小镇建设工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依托各乡镇特色优势,引导乡镇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形成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色和一定区域功能,“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产业小镇。激励创建7个产业上“特而强”、机制上“新而活”、功能上“聚而合”、形态上“精而美”的特色小镇,成为创新创业高地、产业投资洼地、现代农业胜地,打造我县经济新的增长极。

  在崔家桥镇依托“河南老字号”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曹马芝麻糖和山楂糕等传统食品加工产业,着力打造休闲食品特色小镇。在韩陵镇围绕安阳八大景之一的韩陵片石、定国讲寺及众祥生态农业园、苟涧牧野公司等,打造历史文化、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小镇。在永和镇依托安阳市农科院千亩科研基地、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等,打造特色农业小镇。在北郭乡依托经济林果木种植区和农业科技示范区,打造农业观光休闲小镇。在瓦店乡依托5万亩高标准粮田省级示范区,打造高标准粮田特色小镇。在高庄镇依托其特殊的区位优势和商贸物流业,打造商贸物流小镇。在吕村镇盘活绿康、天康公司,打造绿色蔬菜、食用菌特色小镇。在辛村镇依托原有的受到国务院表彰的科丰农民专业合作社、受到农业部表彰的海旺家庭农场等,打造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特色小镇。

  四、落实五项保障机制

  (一)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组织推动

  财政、发改、金融等各成员单位,要在现代农业发展指挥部的统筹协调下,结合各自的职能,对特色产业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强化行政推动手段,实行一个项目、一个法人、一套班子、一笔经费、一个倒计时工作计划表、一抓到底的“六个一”的具体实施办法,明确专人、专门机构、专项经费抓特色产业发展。要建立项目分包责任制,细化分解部门、乡镇、村及企业建设任务;确保各项建设任务有效落实。

  (二)创新投入机制,强化发展基础

  县财政每年安排奖补资金1000万元,制定现代农业发展奖补意见,根据规划重点发展产业和重点区域,支持特色种植、高效设施农业、土地流转和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各乡镇(办事处)、各部门积极争取上级美丽乡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新增千亿斤粮食等项目资金,集中打造农业特色产业和特色区域,提升现代农业建设水平。有效整合农口各部门项目资金,今后农口各部门资金和项目必须先经现代农业指挥部审核,采取“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专款专用、各负其责、各计其功、成果共享”的办法,集中用于打造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推动金融部门支持农业重点产业,增加信贷资金投入,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实现电往园区架、水往园区引、路往园区修、项目往园区安、钱往园区投、商往园区招,有效解决投入难题,确保现代农业项目的顺利推进。

  (三)创新考评机制,强化责任意识

  要把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纳入各乡镇目标考评体系,对指标进行分解量化,明确责任分工,强化责任意识。加强督查督导,建立工作台账和日常督导制度,定期开展工作督导,实行周督查、月汇报,主要领导每月听取一次工作进度汇报,分管领导每周到产业园区督查一次,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强考核激励,对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成绩突出的乡镇、村和做出突出贡献的部门、企业给予表彰奖励。

  (四)创新支撑机制,强化项目建设

  坚持科技兴农,科技强农,为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进一步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普及,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加强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着力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制定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重点推动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大型电商平台对接,支持名特优、“三品一标”、知名品牌等农产品入驻电商平台,实现互联网线上平台交易与线下销售网点的“天地对接”。坚持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支撑,围绕“六大工程”建设,谋划实施一批重点建设项目。搞好农业项目推介洽谈活动,搭建企农、银农、科农对接平台,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五)创新招商机制,强化市场引导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两手抓,积聚内涵,拓展外延,积极编制投资回报率高、市场前景好的农业招商项目,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吸收本地有头脑、有实力、有技能的能人大户投资农业规模经营。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承接产业转移,引进项目和资金。鼓励有雄厚资本的集团公司通过兼并、收购、划转、合资等方式,进行资本扩张和资产重组,打造精品农业。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工商界老板领办、创办新的龙头企业。鼓励引导民营资本和社会闲散资金开发农业项目,投资现代农业发展,形成全社会投资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特色农业发展规划

  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现结合我乡实际,制定2011-2015年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一、规划的背景和依据

  (一)背景和依据

  1、背景。定新乡是喀斯特溶岩山区,石漠化及为严重,石漠化面积占全乡总面积的85%,生态和生存环境恶劣,群众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为改变这一现状,定新乡抢抓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契机,在实施石漠化治理的同时,大力推进自然生态和农业产业协调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0年全乡农业总产值达4372万元,农产品加工产值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58元。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定新与其他地区相比,仍处于贫困落后状态。2010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工业强省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又为定新乡农业产业跨越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和挑战。

  2011年,黔西县委、县政府积极推行省的工业强省和统筹城乡的战略部署,并以工业强县、以工促农作为全县工作的主导思想,赋予了定新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更多的内涵和要求,明析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和重点,为定新特色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个经济急速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特色就是发展动力,2特色就是产品生命力,特色就是市场竞争力。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之路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重大举措,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富裕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定新乡农业跨越发展的根本途径。

  2、依据。《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毕节地委、毕节地区行署〈关于开展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意见〉》、《毕节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黔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

  二、农业产业概况

  定新乡位于黔西县东北部,距县城24公里,辖13个行政村(中心社区),年降水量1005mm。2010年底,全乡人口22856人,其中农业人口22378人,劳动力13535人;全乡土地面积141750亩,耕地面积16190亩,属喀斯特溶岩山区农业乡,土地贫瘠。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72588亩,粮食播种面积50327亩,产量6310吨,其中玉米面积10655亩,产量3734吨;稻谷面积,1237亩,产量524吨;小麦面积7800亩,产量297吨;蔬菜面积5220亩,产量1541吨;油菜面积4200亩,产量128吨;烟叶面积3229亩,产量342吨;生猪出栏4800头,产量432吨;家禽出栏13660只,产量20.6吨;水产品产量8.5吨。几年来,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2010年底农业总产值4372万元,比2005年增加1998万元,比增84.2%;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10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3158元,比2005年增加1307元,比增70.6%。

  3近年来,由于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农村土地利用率逐年下降,农业发展受到很不利的影响。

  三、规划现状

  一是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及农副生产加工等总量小,无法形成规模,发展滞后,参差不齐。

  二是定新现有耕地16190亩,林地3469.5亩,荒山荒坡200亩,退耕还林11584.5亩,未利用水域约750亩。从目前的土地和资源利用率看,全乡土地和资源利用率较低。

  三是现有产业规模小,技术指导、综合管理及资金投入短缺,政策支持和扶持力度不强,产业发展的定位偏离市场,与发展不相适应,没有形成独特的农业产业品牌,无发展后劲。

  四、规划目标

  加大特色农业产业建设项目的推介、宣传,发挥特色农业产业龙头项目的幅射、示范作用,进一步转变农户的经营理念,促成大宗土地流转,劳动力就地转移,最终形成农户外出经营——催生土地流转——项目引进——劳动力就地转移或培训输出——促进土地流转——农民回乡创业——现代特色农业落户定新这样一个良性循环规律,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规划的期限、范围和建设内容规划期限

      2011年至2015年。规划范围:全乡13个村(中心社区)。建设内容:

  1、特色种植业。规划种植辣椒50000亩,种植高粱7500亩,种植魔芋3000亩,杂交玉米育种2500亩,种植特色蔬菜2500亩,种植脱毒马铃薯30000亩。

  2、特色经济林。规划种植核桃18980亩,种植刺梨10000亩,种植黄金梨460亩。

  3、中药材。规划种植金银花4000亩,种植仿野生天麻5000亩,种植半夏1000亩。

  六、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围绕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特色农业基地为基础,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逐步建立起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进创新一切有利于发展思维体制和机制,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特色农业,走循环、高效、可持续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高效的原则。依托定新的生态优势,重点发展经济效益高、环境污染少的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坚持市场取向的原则。充分考虑市场因素,瞄准现实和潜在两种需求,立足多样化、优质化,重点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市

  5场前景广阔的特色优势农产品。

  3、坚持特色竞争的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深度挖掘地方特色农产品,突出重点,优中选优,走特色化、差异化竞争之路,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优势农业。

  4、坚持科技创新的原则。在汲取继承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设备,现代的市场营销管理进行创新和发展,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优势农产品内在品质,提高特色农业产品的优势和经济效益。

  5、坚持统筹发展的原则。把特色农业发展纳入全乡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全面提高整个区域发展的协调程度,坚持规划目标的适当超前性,规划措施的可操作性,加大对各类资源要素的整合力度,实现优化配置。

  6、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的原则。不断完善农村经营制度,消除影响和束缚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积极探索促进农业增效、产品增值、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增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活力。

  (三)发展目标

  按照以长养短、以长促短的发展目标,以短期产业发展为重点,以长期产业发展为目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加快产业转型,促使全乡农村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从2011年起至2015年,通过实施特色种植业、特色经济林和中药材三大经济种植产业,全乡农业年均产值可达到11355万元,增幅1倍以上,农民人均纯

  6收入达到3773元;经济林产业达到盛产期间后,全乡农业产值可达到50346万元,增幅10倍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45元;建成三大特色产业带后,可使70%的村基本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1、特色种植产业产值规划目标估算。

  ——辣椒种植。2011-2015年共实施50000亩,2011年起每年实施10000亩,年均产值达2500万元。

  ——高粱种植。2011-2015年共实施7500亩,2011年起每年实施1500亩,年均产值达750万元。

  ——魔芋种植。2013-2015年共实施3000亩,2013年起每年实施1000亩,年均产值达400万元。

  ——优质玉米育种。2011-2015年共实施2500亩,2011年起每年实施500亩,年均产值达100万元。

  ——夏秋蔬菜种植。2011-2015年共实施2500亩,2011年起每年实施500亩,年均产值达190万元。

  ——脱毒马铃薯种植。2011-2015年共实施30000亩,2011年起每年实施6000亩,年均产值达3000万元。

  2、特色经济林产业产值规划目标估算。

  ——核桃种植。2011年实施9780亩,2012年实施9200亩,到达盛产期后,核桃种植年均产值达到31680万元。

  ——刺梨种植。2011年实施10000亩,到达盛产期后,刺梨种植年均产值达到3900万元。

  7——黄金梨种植。2011年实施460亩,到达盛产期后,刺梨种植年均产值达到91万元。

  3、中药材种植产业产值规划目标估算。

  ——仿野生天麻种植。2011-2015年共实施5000亩,2011年起年均实施1000亩,仿野生天麻种植年均产值达到3335万元。

  2、金银花种植。2012-2013年共实施4000亩,到达盛产期后,仿野生天麻种植年均产值达到1600万元。

  3、半夏种植。2011-2015年共实施1000亩,2011年起年均实施200亩,半夏种植年均产值达到80万元。

  七、总体布局

  根据定新乡的气候、土质、地理特征、农业生产条件等,对全乡特色农业产业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将其划分为三个特色农业产业带。

  (一)特色经济林产业带。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林种植带。

  1、规划发展核桃种植18980亩,其中群星村种植1468亩,元田村种植2342亩,庄子村种植1453亩,马骖村种植2920亩,新村村种植749亩,英雄村种植1187亩,青杠村种植671亩,安乐村种植2318亩,新山村种植982亩,三好村种植529亩,堡堡寨村种植2356亩,新海村种植2005亩。

  2、规划发展刺梨种植10000亩,其中群星村种植800亩,元田村种植800亩,庄子村种植800亩,马骖村种植1700亩,新村

  8村种植800亩,英雄村种植500亩,青杠村种植1800亩,新山村种植500亩,堡堡寨村种植800亩,新海村种植1500亩。

  3、规划发展黄金梨种植460亩,在青杠村水红花实施。

  (二)特色种植业产业带。通过区域化布局,调整优化结构,大力发展以辣椒、高粱、魔芋、脱毒马铃薯等特色种植业为重点的绿色、无公害、高效农业,建设绿色、高效农业示范带,使特色农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生产标准。

  1、全乡规划辣椒种植50000亩,每年种植10000亩,其中群星村种植800亩,元田村种植800亩,庄子村种植800亩,马骖村种植1700亩,新村村种植800亩,英雄村种植500亩,青杠村种植1800亩,新山村种植500亩,堡堡寨村种植800亩,新海村种植1500亩。

  2、规划高粱种植7500亩,每年种植1500亩,其中安乐村种植1000亩,三好村种植500亩。

  3、规划魔芋种植3000亩,2013年起每年种植1000亩,其中新山村种植300亩,三好村种植300亩,堡堡寨村种植400亩。

  4、规划优质玉米育种2500亩,每年500亩,在青杠村王家槽实施。

  5、规划夏秋蔬菜种植7500亩,每年种植2500亩,其中群星村种植250亩,元田村种植150亩,庄子村种植150亩,马骖村种植300亩,新村村种植200亩,英雄村种植200亩,青杠村种植300亩,安乐村种植200亩,新山村种植100亩,三好村种植150

  9亩,堡堡寨村种植200亩,新海村种植300亩。

  6、规划脱毒马铃薯种植30000亩,每年种植6000亩,其中群星村种植400亩,元田村种植400亩,庄子村种植400亩,马骖村种植1000亩,新村村种植400亩,英雄村种植300亩,青杠村种植1100亩,新山村种植400亩,堡堡寨村种植800亩,新海村种植800亩。

  (三)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带。

  1、规划仿野生天麻种植5000亩,每年种植1000亩,其中安乐村种植300亩,三好村种植200亩,新山村种植300亩,堡堡寨村种植200亩。

  2、规划金银花种植4000亩,2012-2013年实施,其中群星村种植500亩,元田村种植300亩,庄子村种植300亩,马骖村种植200亩,英雄村种植600亩,青杠村种植500亩,安乐村种植300亩,三好村种植400亩,堡堡寨村种植600亩,新海村种植300亩。

  3、规划半夏种植1000亩,2014年实施,其中群星村种植100亩,元田村种植200亩,庄子村种植100亩,马骖村种植200亩,英雄村种植200亩,青杠村种植200亩.

  八、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乡党委、政府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实行“统一协调,10分工负责”制。加强组织协调,定期检查和评审考核规划实施情况。做好宣传工作,积极引导全社会主动参与规划实施。

  (二)努力增加农业投入。大力引导社会投资,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适当运用经济的、政策的手段,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参与我乡特色农业产业建设,推动我乡特色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三)优化农业发展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发挥政府在特色农业产业建设中的能动作用,为特色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狠抓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抓好辣椒、高粱、核桃、刺梨等特色产业建设项目,以辣椒种植为龙头,积极推进公司加农户的生产模式,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五)大力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在坚持土地(山林)承包期长期不变的前提下,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户土地承包权入股等办法,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积极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六)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鼓励农民自愿依法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以资金、技术、实物等入股,依法兴办各类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帮助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按照法律、行政法规成立各种行业协会。

  (七)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循序渐进的发展信誉联结,推行合同联结,引导产权联结,完善组织机制;运用“公司+农户”的方式,由龙头企业给农户提供生产资料、技术等有偿支持,解决因资金短缺对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制约。

  (八)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推进产业经营,选择组织形式和利益机制,都要充分尊重农民和企业的意愿和经营决策权。引导企业和农民增强法制观念和契约意识,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办事,规范和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特色农业发展规划

  据农业农村部网站消息,29日,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主持召开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会议强调,要高度重视乡村产业发展,把产业振兴摆上突出位置,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多措并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新兴产业,打造一批休闲旅游精品工程,培育一批创新创业主体,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农业农村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田园综合体,打造乡村振兴战略新支点”的建议,在其农业农村部网站发布了《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5036号建议的答复》(以下简称“《答复》”),就大力扶持田园综合体项目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回答。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

  在答复中强调了:

  (1)中央财政已安排72.7亿元,支持552个乡镇和62个县(市)乡土特色产业的发展。

  (2)对乡村旅游和经营主体融合也做了阐述。

  农业农村部:整合资金和项目,大力发展田园综合体,完善田园综合体项目基础环境

  关于做强特色产业,拓展产业价值链

  《答复》称,近年来,我部会同国务院相关部门,按照中央的部署,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做精特色产业。

  (一)发展乡土特色产业。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我部正在编制《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进一步明确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思路目标、重点产品、区域布局、保障措施,引导更多资源、技术向优势区域集中,加快建设一批有特色、有规模、有品牌的乡村特色产业基地或产业集群。要求各地以当地资源禀赋和独特历史文化为基础,制定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有序开发特色资源,做精乡村特色产业。二是加强项目示范。从2018年起,我部和财政部共同启动实施农业产业强镇和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农业项目,中央财政安排72.7亿元,支持552个乡镇和62个县(市)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三是开展宣传推介。开展乡村特色产品和能工巧匠遴选推介工作,通过编发名录、展会宣传等方式,创响一批“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的乡村产业“金字招牌”,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一是加强政策引导。我部印发《关于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升级行动的通知》(农加发〔2018〕3号),明确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态、设施、服务、文化、管理升级五项任务。并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文旅资源发〔2018〕98号)、《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2020年)》(发改综合〔2018〕1465号),提出从突出乡村旅游文化特色、丰富乡村旅游产业类型等方面,引导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二是强化示范带动。我部先后开展了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工作,共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388个,推介中国美丽休闲乡村710个。

  (三)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近年来,我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跨界配置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推进要素跨界配置、产业跨界重组、主体跨界联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培育融合主体。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引导各地培育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人才。目前,全国已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7万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243家,注册登记农民合作社217万家,家庭农场60万个。二是搭建融合载体。推进政策集成、要素集聚、功能集合、企业集中,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62个、农业产业强镇552个,创建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200个、各类乡村产业园1万多个,形成原料生产、精深加工、体验展示、物流销售有机衔接的格局。三是丰富融合业态。引导经营主体聚焦农业两头、生产两端,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促进产业深度交叉融合,推动“农业”多业态发展,培育蟹稻共生、渔稻共生、中央厨房、乡村休闲旅游、数字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四是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发展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合作模式,形成龙头企业牵头、新型经营主体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链条增值收益。

  关于坚持市场主导,创新运行管理机制

  (一)健全治理机制。财政部印发《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办〔2017〕29号)、《关于做好2017年田园综合体试点工作的意见》(财办农〔2017〕71号),引导和鼓励地方积极建设田园综合体基础设施和产业政策平台,因地制宜选择田园综合体建设模式,建立运行顺畅的建设管理机制,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二)发展产业链金融。银保监会印发《关于做好2019年银行业保险业服务乡村振兴和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19〕38号),研发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特色贷款产品,探索农业保险保单质押贷款、农户信用保证保险贷款等银保合作产品。中国农业银行建成六大产品线,推出金穗农担贷等18项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产品。中国银行推出了以林权、棉花等作为质押品的系列贷款产品。

  (三)提供个性服务。银保监会积极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农业企业,农产品交易平台系统对接,探索全流程在线操作的网络融资服务,实现移动办贷、线上审批,提升服务效率。

  关于整合资金和项目,完善田园综合体项目基础环境

  (一)完善政策措施。财政部按照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关要求,积极完善扶持政策,把相关资金切块到省,由地方政府根据相关政策规定,自行研究试点资金和项目管理具体政策。明确田园综合体“六大支撑体系”建设具体内容,允许各地采取资金整合、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引导基金等方式支持田园综合体建设。支持各地将现有的农村文化、教育、医疗等专项资金统筹使用,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和旅游部通过旅游发展基金补助地方项目资金、文化和旅游提升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财政资金,支持乡村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

  (三)加强宣传推介。我部根据不同时节和景点特色,开展以“春观花”“夏纳凉”“秋采摘”“冬农趣”为主题的美丽乡村休闲旅游推介活动,向社会宣传推介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同时通过网站专栏、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推介,进一步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社会认知度和品牌影响力,拉动市场消费,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关于强化科技人才支撑,走协同发展道路

  (一)培养基层科技人才。一是实施乡村振兴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中国科协联合我部整合科协系统、农业农村系统力量,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抓手,带动各级科协联动开展面向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科技辅导员、农村妇女等重要群体的科学素质培训,着力培养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乡村科技人才。二是搭建“一主多元”农技推广体系。我部集聚优势资源,推动各方力量参与农技推广服务,形成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主导,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农民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等多元力量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推广体系。三是建立长期稳定试验示范基地。我部在全国建设7000多个长期稳定的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加快优质绿色高效技术进村入户,满足农民对农业技术可视化、多样化、综合化、现场化的要求。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我部印发《“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引导构建党委政府主导、农业部门牵头、公益性培训机构为主体、市场力量和多方资源共同参与的教育培训体系。截至2018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70.9亿元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全国新型职业农民突破1600万人。二是加大政策扶持。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享受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两新”融合、一体化发展。

  (三)培养专业人才。2018年,教育部等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5号),引导涉农高校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用现代信息等技术改造提升现有涉农专业,针对“互联网现代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建设一批新兴涉农专业,培养一批引领农林业创新发展、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加快推进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

  (四)强化智力支持。2018年,教育部制定《实施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教技〔2018〕15号),支持高校加强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建设高端智库、开展乡村调查、加强城乡融合发展、农业生态建设、农耕文明、乡村基层结构与社会治理、社会福祉与村庄民生等理论与政策研究。据不完全统计,高校已经成立乡村振兴相关研究机构百余个,通过乡村振兴战略联盟、乡村振兴战略论坛等平台,加强政、校、企间沟通,为各级政府乡村振兴政策制定提供智力支撑。

  下一步,我部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聚集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引领,突出集群成链,培育发展新动能,继续加强田园综合体等乡村振兴战略新支点的研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田园综合体等产业聚集区的快速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cqwcsy.com/xueshengsuibi/115378/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