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春秋美文网!

我的二本学生读后感

读后感 时间:2021-12-03

【www.cqwcsy.com--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以下是本站分享的我的二本学生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我的二本学生读后感

  这本书作者是一所广东学校的大学老师,教中文。所以,基本上可以说本书记录了70后到90后,三十年普通大学毕业生的人生。因为她自己的人生,以及最后一批学生基本上可以说是她同龄人的后代。

  书对于社会思考其实并不多,主要是对于一个又一个学生的背景,思想,他们毕业的选择以及尽可能获得的他们目前“结局”的叙述。当然,作为老师她的主要视角是在于学生在走入大学之前的思考规划,以及实际上步入社会以后的实践和反思。

  这种白描方法我很是喜欢,虽然记叙手法有些杂乱,与西方非虚构社会调查文案比起来,在阅读上略感嘈杂。但是这种按照时间的顺序慢慢讲述,反而有一种别致的感觉,毕竟我们的社会这二三十年变化真的太快了。

  尤其是整个广州。虽然作者本书并非广州本地人,倒是也有好处。学生对于广州以北的不了解,整个广州在改革开放以后的飞速发展,这些虽然都不是作者有意为之的讲述,但是穿梭于整个这些学生的叙述里,很令人眼前一亮。

  其实最令我感到新奇的是,原来广州的计划生育执行的如此不到位。甚至很多学生是认为在90年代后期,他们才开始知道这个政策。众多子女的广州福建的孩子,家里贫穷已经是必然。虽然,这些例子并不能证明,独生子女可以让家庭富裕,当然北方超生都认为是因为他们的东躲西藏而陷入贫困。但是这些南方的众多事实显示,其实他们也是因为子女众多的拖累,使得他们在后来日渐发达的广州,让其子女难以立足。

  作者也清晰的发现,与整个获得社会红利的70后不同,基本上从85年之后的孩子们,就开始逐渐缺少了用最少成本跨越社会阶级的机会。并不是没有,只是越来越难。尤其到了90后,这一代人,与作者本身的代沟都已经非常严重,而且这些孩子们本身家庭条件大部分都已经不错,但是他们在广州看不到希望,从而开始佛系放弃自己。

  但是,我觉得这些其实老师只是无能无力的一部分,当然,她也知道,这些普通大学和重点大学的区别主要在于学生思维训练方面。但是我觉得这也是仅仅是她知道。至于,怎么在普通大学里面将这些孩子摆脱应试教育,真正训练,其实环境的影响极为巨大。随着越来越往后,这些普通学校的学生也愈发难以考入重点大学研究生以后,使得老师也有一种无力感。我感觉老师也在放弃。

  实际上,这些例子的选取,有些单一,因为职业的原因,老师只能选择那些主动和其联系的学生的样本,至于那些默默无闻的大部分学生,其实她了解的也不多,也就是后来偶尔听说一两句。

  整本书的基调其实蛮悲凉的,尤其是对于90后这些孩子的无奈。但是,我觉得到也未必,其实社会的发展虽然是呈波浪状,但是整体是向上的。不可否认,会有一代人处于低谷,但是大方向看,每个人生命很长,这一代人在大学毕业遇到问题,其实他们出生已经享受到了红利。

  我的二本学生读后感

  平行世界中的相似群体总能引起我最大的兴趣。

  一直想做一个二本学生群体的调查,了解下像我一样生活教育经历的人的人生状态。我的思想浅薄,能力有限,访谈调查半途而废了。最近发现关注这个群体的黄灯老师已经出书了——《我的二本学生》,赶紧买了拜读,希望从中观照到一些什么东西,也希望能够获得启发,继续我的调查。

  我在河南长大,接受了完整的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高考考入江西小城的一所二本大学。所谓二本学生,无非是个缩影,也代表着更广大的三本、大专学生,也就是高等教育中最普通、最庞大的那批人。在我的教育经历里,这批人里的大多数来自小镇和乡村,普遍有着小农式的知足和短视。

  在北上广深这些一线或者新一线城市的就业市场上,二本学历确实不怎么样,但是单就我们那帮90年代的乡下的孩子来说,已经足够好了。

  他们一般地聪明,一般地努力,几乎没上过补习班,大部分家族的文化程度只能管到吃穿。庄稼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夏秋农忙时他们要下地割麦子、掰苞谷、薅花生,冬天窗外雪飘,也要在家搓苞谷棒子。青少年时没有游戏机也没有穿过品牌衣物,直到上了大学才第一次吃到肯德基麦当劳。

  得益于强制性的九年义务教育,基本上我所有的小学同学都能升入初中。当年初中有三所,分了三六九等,最好的会考入乡一中。初三时会有许多中职院校来招生,无非是市里的卫校、农校、技校。

  学习好的考入高中,又分了三六九等,大家挤破头要考进县一中。县一中是所谓省内为数不多的几所省级示范中学,如今想起来,其实不过尔尔,鸡头而已,但已是县域内最好的教育资源集中地了。

  我和我的小学同学,几乎全部失去了联系,这群人里,考入高中的屈指可数。初中同学,一部分因为双轨学制,被分流进了不同的职校,学了不同的技术:护理、钳工、数控、电脑、厨师……当时的那些技术,许多在今天已经没有用处了。

  这群同学里,大部分处于辛苦的生活境地——当然,绝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是辛苦的,不过他们面临了更多都市白领永远不会经历的困境。当然也有极个别混的不错的,有一发小初中辍学(大约是2006年),后来在深圳贩卖玉石,早就在深圳扎了根,实现了我羡慕的某种程度的自由。

  我的高中同学和校友,大部分考了大专、高职和二本、三本,二本已经相对不错了。最好的是实验班,考进211、985的不在少数,学校也指望能从这群人里培养出清华北大的状元。在我读书时县中已经十几二十年没有出过一个清华北大生了,在我毕业后的几年,好像出了一位考入清华的同学。这应该是县城顶爆炸的新闻了。

  我大学所在的城市很小,学校和城市都没有更多的资源可以提供。当年小城仅有一条长度不足两百米的步行街,学生几乎没有多少可以消遣的去处,不必说多样的展览和演出,更不必说优质的企业和实习机会,有的只是连绵的群山,蜿蜒的江水和一座小小的火车站。当然,这只是在描述客观情况,并无责任推脱之意,人生既成之境,远不是这些客观因素可以决定的。

  我的大学老师在我们入学的第一场班会上就开始鼓励我们考研到名校去,并且在接下来的几年中,间或重复如此的观点。如今看来,老师对的建议我们是诚恳且切实的。

  我都这些高中和大学同学们,大多在大学毕业后选择工作,怀着对自由生活的热切希望,奔波在不同的城市,在社会大酱缸之中沉浮。而毕业工作至今,他们显然已认清自己打工人的身份,接受完高等教育的自己,同没有文化的父辈并无本质的差别。

  90年代打工潮时的父辈在今天的各类纪实报道和文艺作品中被定义为廉价劳动力,如今在北上广深的我们同样也是。他们意识到,这些城市只希望留下年轻人的青春,却并不真正希望留下年轻人。

  面对渐长的年龄、高企的房价、常年剩余金额不超过五位数的储蓄卡,人生已经远不是读书时学到的“奋斗”“拼搏”这类热血词汇可以书写得体面的了。

  人生是一场接一场的凶猛残酷,机遇错失,如果没有家族资源的有力支持,那么就如同搭载了一辆山路行驶的公交车,身不由己,学历只是你唯一能握住的抓手,抓的住却不能使你站得稳,抓住了虽然一样颠簸催吐,但总比放弃了被甩出车窗强。

  所以一部分同学选择安稳度日,留在老家考老师、公务员;一部分选择考研,在毕业时考大城市的老师、公务员;选择进入社会搏一搏的这帮同学,在经历社会的毒打后,也有相当一部分选择备考老师、公务员。

  这本书中的一些孩子也像我一样,处在身份认同的泥潭中挣扎不脱,上半身是现代新青年,下半身是乡下泥腿子。有着都市青年的思维和生活习性,却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灯红酒绿与我无关;有着乡村泥土的基因,却也不能真正地回到故乡,庄稼和乡亲也与我无关。

  或许,一群人有一群人的困境,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挣不脱解不开的,都叫命运。

  我的二本学生读后感

  龙岗,从未听说过的地名是整本书的地理坐标。广东F学院一位教授文学的老师在回忆过去几年教书过程中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特区改革、城镇化、计划生育等在他们的家庭,个人求学历程中留下了深浅不一的印记。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让许多本不富裕的农村家庭更是负担重重。

  而这一系列反应的结果就是失学,更多的孩子失去接受更好教育的机会,他们只能转身回到乡村学校,更有甚者劳作于田间地头,将家中所能供给的教育资源让给其他的兄弟姐妹。——时代落下的灰。

  班主任的身份让作者更能贴近学生,也更强烈的感受到房价飙涨,就业压力等现实给学生带来的改变。“读书改变命运”已经成为过去改革时的口号它不再适用于现在,人们安身立命需要的房屋的高价以及信息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和农村地区落后教育条件下培养出的应试学生之间的巨大差距都是他们太难越过的门槛。——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现实。

  学生总是低下头玩手机,就这么简单的一个动作消除了班主任的权威。很少有学生再像过去与老师开玩笑,我们更多面临的是空大的教室鸦雀无声,知识信息传达者的角色已经被取代。每个人每一天接收到超出承受能力的信息,这导致课堂三尺讲台上的老师被冷落在一旁。这是应试教育后的释放,是对书本知识的不屑,是对残酷现实的短暂逃离——时代变化下的课堂。

  正如书中提到的“二本院校的学生是最能倾听到祖国大地呼吸的年轻群体,他们的信念、理想、精神状态、他们的生存、命运、前景,社会给他们提供的机遇和条件,及他们实现人生愿望的可能性是中国最基本的底色,也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所说,精英与烂仔之间的群体面临的现实才是中国真正的现状,只有让这90%的青年有机会,有希望改变自己的人生,我们才能期待民族与国家有所改观。

本文来源:https://www.cqwcsy.com/duhougan/99953/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