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春秋美文网!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随笔

一年级教学 时间:2019-12-17

【www.cqwcsy.com--一年级教学】

  导语: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下面是随笔网小编整理的《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随笔》,欢迎阅读。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随笔【第一篇】: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课间十分钟》是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教学内容,内容浅显易懂。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以视觉领先、以兴趣入手

  “课间十分钟”这一课,在开始导入的部分,我原来以“宁静的校园太安静了”导入,效果不太理想,后来我以“时光倒流”的游戏领先、以兴趣入手。在教室里模拟课间活动场景,视觉中感受体验欢快情绪;在看其他同学课间活动时,正符合了学生的兴趣,他们迫不及待的想做自己喜欢的课间活动内容,从学生的表情中,可以真实的感受到他们是多么的喜欢课间十分钟。

  二、精讲精示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指导学生观察“投沙包”这一动作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投沙包的活动在什么地方进行?投沙包队员们怎样投沙包?围观的同学情绪怎样?学生们通过想象思考,找有关的图片,教师提问,直到学生对这一动作的特点已经了解掌握。进而我引导学生想想还有哪些课间活动的思路:先想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再想怎样活动,如何在画面中表现场上的观众。让学生体会创作就是围绕一个活动、按审美法则把活动内容表现具体的创作方法。

  三、用多媒体来辅助提高教学效果,

  用多媒体来辅助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乐学的精神状态。在这节课中我用简单的画面帮助学生学习,虽不花哨,但非常实用,目的达到。学生在这过程中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从而加深了记忆。

  总之,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地主体发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建立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表演中让学生自己去做,并适时地加以指导,只要他们能做、想做,使他们乐中学,学中乐。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随笔【第二篇】:《道德与法治》教学随笔

  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教会学生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用随笔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教学感受,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学随笔伴我一路走来,发我深省,催我上进。

  在给一二年级上课的时候,我发现学生的注意力很不容易集中,很容易被一些外来的因素所干扰。所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好。教师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项宏伟的工程,因此教师必须从思想上充分的认识上去,仔细观察小学生有哪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及时的找出成因,研究商讨帮孩子改掉坏习惯的方法,并把理论付诸与行动,帮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吧, 因为好习惯会成就孩子的一生我会尽力去做,这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责任。

  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及良好品格的形成必须遵循特有的规律,通过管束、训导和陶冶,使儿童逐步从“无律”、“他律”过渡到“自律”的道德水平。既重视过程评价,又重视全程评价,切实提高教育实效,促进儿童终身可持续性发展。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要尊重儿童们的天性,要尊重他们的自然生活,不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束缚。儿童是一道风景,老师是陪衬。帮助孩子挖掘生活的意义、生活的价值。尽量将儿童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对儿童的生活、对他们的行为规范、道德观念、思想品德等各方面有所启发,使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随笔【第三篇】:一年级(2)班道德与法治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一个学期过去了,本人带了一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教学中,本人尽职尽责。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现对一学期来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教学中论题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教学中把道德与法治与学生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在教学时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互动,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总之,通过一学年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水平有所上升。

  四、评价方法

  1、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

  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于素质报告册上,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2、学生自评

  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3、学生互评

  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效果。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随笔【第四篇】:给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的建议

  1、改变课程观念

  或者说是教育观念,教师的本职不仅仅是教书,而是“教书育人”,不多赘述。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要求:小学教师会教两门课程。

  学生发展:学生是生命个体,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而不是割裂成学科人。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使命:增加生命的厚度,增长生命的意义。

  道德与法治课程应有的观念:道德与法治教材和课程是儿童的,不是成人的。

  其一,采用儿童惯有的语言,而不是成人化的命令方式。包括话题、内容、儿歌、童谣等,主持人、活动的人、教材的生活内容、引导儿童思考的话题和问题。

  其二,课程是生活的,不是学科的。采用儿童生活语言不是书面语言,如公物:“这些是我们大家的”,而不是用科学的概念来解释。避免制造心理距离。关心儿童生活真实存在的问题。课程的目的是改变儿童生活的状态,由当下走向更加美好、更加善的生活,而不是建构知识体系。使儿童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完成书面作业和考试。

  其三,课程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

  时间上的开放。回望过去,反思当下,规划未来。你想想你有过这样的事情吗,为什么会这样,他们怎样做。由此汲取营养。

  空间上的开放。以德育课程为核心,辐射学生各种活动和教育,如入学教育、班团队、学校大型活动、家庭生活、社区公共空间。

  向学生开放。通过学生学习,完善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

  向教师开放。教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是解释者不是强调学习重点的人,而是引路人,是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结合的引导者,是教学内容的再创造者。

  其四,课程是融合的,不是割裂的。

  内容之间融合。彼此相互解释、相互融合,以生活为导向,深度融合。如大家排好队与规则。

  多元心理素质的融合。是综合性的实践智慧,只有与情感、意愿、判断、行动结合在一起的道德知识才是有行动力的知识,而不是僵化的知识,这就是生活智慧。

  人与世界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一个人的存在是作为与自然对话、与家庭和谐相处、对社区有所贡献、对国家兴旺有所努力的一个人而存在。人的存在和生活,要实现自我完善。

  多元文化的融合。如各民族文化,如城乡儿童,如主流群体与特殊群体。教学做融合,引导儿童做人做事是根本目的,通过过好生活方式来引导。

  2、学习主题内容

  对主题内容的内涵和外延要把握准确、清楚、具体。比如“我们的节假日”,什么是节日,节日就是意义的节点,有时间感,这样过日子,时间安排不同就有不同的节日,不同的人在同一天做不同的事情,就是在过不同的日子。如快乐过新年,元旦、传统春节。

  如家乡的物产,怎么理解物产?

  3、准确把握目标

  各人有特点,能力各不同,理解每个人有长处,但是长处不等于才艺,不等于特长展示会。而是定位在每个人有优点,如善于倾听、热心帮助别人、体谅别人,好品质、好习惯等都是长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既要关注学习的优点,也要关注生活的,包括为人处世的。还要特别关注自卑、性格内向的孩子。合作,学习可以集思广益,运动乐趣多,玩中学,玩中思考、快乐、安全。帮忙,互帮互助、温暖快乐。

  如诚实与诚信。

  如二上我爱家乡的山和水,涉及一些概念,家乡的地貌:平原、高原、盆地等,只要了解地理特点,不需要对概念进行科学解释。

  如装扮我们的教室,活动过程:活动准备需要设计方案、分小组承担,之后才行动,结果,展示交流。在展示交流中,不能变成评比,而是让大家领悟在一个集体中,大家尽力了,这样才能增强集体感、责任感、荣誉感,目标是树立公共意识。

  再如可敬的家乡人,学生在交流为什么可亲可敬,如果停留在离不开他(她),所以尊敬、热爱,有功利化倾向,而应该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的相互依赖、给予。

  重视过程性目标的实现。课程是向学生开放的,课程目标需要等待学生,用学生生活的现实问题来完善它,来填充课程内容,由学生一起来完成课程。如社区探秘,道德与法治调查活动,重视调查活动的指导,教师首先要清楚什么是调查、怎样开展一个调查活动,然后细致地指导学生,包括怎样做准备、确定问题、列出提纲、如何与同学合作、互相帮助等,学生在调查中会出现具体问题,教师针对性地给予指导。

  4、走进学生生活

  从“隔岸观火”到“身临其境”

  儿童真实生活、真实问题、真实现象、真实群体、真实情境、真实表达

  如班集体,我与班集体,我在班集体。真实问题包含学生的消极体验,如交友,我为什么没有好朋友?

  走进学生生活,最主要的方式是学情调查。学情调查可用观察、收集学生资料以及访谈等,如跟孩子聊聊天,家长聊天,跟班主任沟通交流包括其他科任老师的交流等。教学《集体生活真愉快》,除了年级教师集体备课准备的课件等资源,还需要找班主任收集一些本班集体生活的图片。

  5、精心设计活动

  道德学习的主要方式有以下集中:向生活学习;在活动中感悟;榜样学习;批判反思。

  这里我主要说说在活动中感悟。

  本课程是一门活动性课程。低年级学生尚处于直观动作思维发展的阶段,语言和抽象思维有限。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技能、价值判断的能力、对道德原则的领悟,都可以在活动中形成。因此活动对道德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通过典型活动的设计,引导孩子体验,发现道理和道德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活动不是简单的某项技能的展示或某种体验,而是综合性的实践智慧的获得。如《爱新书,爱书包》环节,就是一个活动栏目,目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理装书包,更重要的是,还要与本节课教学目标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带着珍惜学习生活、爱护学习用品的情感与价值观,来把书包装整齐,而不是比谁装得整齐、装得快。

  比如,听课二年级上册《集体生活真愉快》,教师设计了一个词语接龙的活动。教师先说活动规则,然后每个组派一个同学上台参加。学生1:天上,学生2:上面,学生3:面条,第4个孩子说调整,第四组有同学纠正说条纹。教师判断第四个孩子淘汰。比赛继续,到学生1,也答不出来,教师给机会,到了学生2,教师同意第二组支援,到了学生3答不出,支援者也答不出。最后结果是第二组胜出,奖励红心。本节课奖励红心的课后换取糖果。

  这个活动的设计有点问题:1、当成比赛,价值观不对;2、教师处理问题不公,会给学生带来消极的情感体验。

  再如讨论:大家想想,过去的日子里,我们在一起做过哪些事情呢?

  学生答:值日、到科技馆秋游、跳绳、玩石头剪刀布、同学帮我一起进步等。

  教师追问:我来采访一下你。是谁帮你进步,怎样帮?你进步了,心里有什么想法?

  教师还可以采访帮助的人:你为什么要帮助他呢?帮助了他,他进步了,你心里有什么想法。

  总之,教师要时时关注活动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要达成的目标: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体验到愉快,从而更加热爱集体生活。

  活动优化:每个组派代表,不要比赛,可以支援,本组无法支援的,其他组支援,让接龙活动得以继续开展,大家可以获得愉快的体验。如果不支援,单打单,词语接龙无法进行,活动开展到第三个学生就中断了,大家收获很少。所以,集体生活真愉快。

  创设活动的方式有很多,要重视创设特殊的情境,如两难情境、紧急情境、任务驱动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要通过模拟情境,如演习的方式教会学生妥善处理类似问题,如逃生、救护等。一年级上教材活动栏目还可以分为游戏、表演、猜谜语、探秘等活动。

  有的老师设计了交流会、鼓励卡、我的朋友花、诚实俱乐部、真假剧场,这些都是很好的活动。

  总之,活动设计要精心、巧妙、合理、适切。做足活动准备,做好活动交流和提升。

  6、延伸指导评价

  教学注重延续性。同一话题在不同册的教育定位与逻辑上升,如我们的学校—同学相伴,一上适应学校新生活,我是小学生啦,这里不一样,二上有初步的集体生活意识,我们的班级。

  附小一年级段长指导得很好,期初,小朋友刚从幼儿园到小学来,一年级教师结合实际,进行入学教育,指导小朋友做桌牌,写上名字、爱好。这样就解决了教师不认识小朋友、小朋友互相之间不认识的问题。当然,还要结合课程学习的活动《拉拉手,交朋友》。

  教学延续性,其实就是把孩子作为完整的人,以儿童成长与生活为主线,长计划短安排,递次推进常回望。如封二的手印,明年的暑假要再对照;结合《小学生守则》,开展评价活动,如成长卡、我努力、我进步,最美身边人,班级小主人等。

  最后,我们也要批判性地使用教材,发现其中的问题,结合本校本班实际进行调整。不是变化的都是好的,不是旧的都要抛弃。我们要做的是传承、弘扬优秀的,改进有问题的。

  要明白修订教材的意义,再次反思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真正做到立德树人,牢记“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家主权与国家安全教育、法治教育四方面内容”。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随笔【第五篇】:改变,应从"我"开始

  前日,我们来到了弋阳进修学校七楼参加了小学统编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培训。上午,组织部副部长、党组成员朱之文《统一思想 抓细抓实 确保义务教育统编三科教材顺利使用 》进行了视频讲话。

  朱之文强调,这次国家组织专门力量统一编写义务教育三科教材,不是对原来教材编写出版方式的简单调整,而是着眼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部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要从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把好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关的战略选择、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奠基工程的高度,充分认识统编三科教材的重大意义。朱之文指出,统编义务教育三科教材在理念上,突出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在内容上,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家主权教育和法治教育等重要内容。

  随后,陈禾根主任就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制》做了整体介绍,就编者的指导思想、编写思路和特点、以及《道德与法制》教材框架和说明做了详细的阐述,并结合生活中、教学中生动的实例加以说明,浅显易懂。

  下午,二小骆帅老师就统编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制》(上册)教材做了详细的剖析,每一个单元、每一课都做了详细的解读。让我们教者有据可依,有法可学,让我们明白了编者的意图与目的,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了这门学科开设的重要性。我们老师有义务把编者的思想落到实处,让孩子们从小树立纪律意识、规则意识和道德与法制意识,切切实实为培养社会主义优秀的小公民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这次培训结束后,让我想起了方华局长写的《做有温度的教育》书中的一些观点:他说教育还应有一些更深、更长远的看不见、摸不着、一时发现不了,甚至永远都无法量化和具体化的东西。这些东西成不了教育的功劳,而只是教育的功德。他还说教育就是育人,我们不要做"十八岁的应试教育",而要做"八十岁的终身发展教育"。是的,《道德和法治》学科里有很多的知识是不可量化的,也是无法检测的,这就更需要我们老师运用好教材,竭尽所能多做一些功德无量的事。

  老师要适应时代的变化,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不停地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重新审视自己的学生观,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师。因此,我们需要学习,我们需要改变,改变应该从"我"开始。

本文来源:https://www.cqwcsy.com/jiaoxuesuibi/38535/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