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春秋美文网!

小学数学审题方面的随笔

小学随笔 时间:2020-06-02

【www.cqwcsy.com--小学随笔】

  导语:审题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摸索,这是每个数学教师面临的一项任务,也是一种责任。下面是随笔网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审题方面的随笔》,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审题方面的随笔【第一篇】:浅谈小学数学低年级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方法

  要想顺利解题,审题是关键。无论是何种题型,都要让学生认真仔细地读题审题。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关键环节。

  在小学数学低年级的教学中,学生除了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外,开始接触到各种题型。由于学生的语文知识有限以及文字转换能力的不熟练,很容易造成学生审题不清楚而造成错误,尤其是在讲评卷子时,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在老师仔细读了一遍题目之后就恍然大悟,顿时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这种情况表现出,学生做错了题目并不是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完全没有掌握,而是关键的审题方面还有所欠缺,所以教师一定要对症下药,在审题能力的培养方面加大力度。因此,加强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审题方面的基本功训练,应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能力是逐步培养的,是慢慢积累的,所以小学阶段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读

  在数学课中的读题教学举足轻重,读题是审题的前提,是解题的基础。通过读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理清条件与问题的联系,使要解决的问题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印象,为解题做良好的铺垫。读题百遍,其义自现,让学生养成动笔之前先读题的习惯。让学生养成首先要读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碰到难题读题思考的习惯。要先去认真读题,每做一题,都要抓住题目中关键字、词、句来对题目进行仔细分析,认真审题,审题时首先要读懂题目要求,会解释题目中每一句话的意思,会用自己的话复述题目的意思。

  通过读题,让学生明确了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作出明确的规定,如可以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要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数学问题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题的正确与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加强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

  二、看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经常有学生没有把题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索,就写出了答案。比如,一些填空题之类的简单题型。学生总喜欢按“自己的方式”办事。产生这类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如看图写算式:一个实线圈里有5只小白兔,实线圈中有一个虚线圈,虚线圈中有3只白兔。列式没有做任何提示。学生拿着笔就开始写加法算式。当我说:“请仔细看图,里面是一个虚线圈?再想一想,应该这样列式?”再如2=3-(),学生产生定势思维,认为等号只是在算式的末尾,导致写出来的结果是:2=3-5。这些题目其实都不难,但小学生如果没有养成仔细读题的习惯,就很容易犯错误,导致不必要的失分。看题,就是先看一看题目里有几个什么数或数量。会有几种运算符号或数量关系;再看一看运算符号和数据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三、圈

  许多同学在审完题后还不得要领,理不清数量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抓住关键字来看。这跟小学生的思维特征也是有一定关系的,他们在观察的时候只注意到了整体,没有注意细节。如在一次数学练习中:在0、1、2、3、4、5这些数中:(1)、比3小的数有();(2)、大于2的数有();(3)、比0大比4小的数有()。1、2小题学生都能解答,第三题很多孩子都写了:1、2、3、4、5。

  要是没有把3小题的关键字“比0大比4小”圈准,导致这样的错误出现。再比如“和3相邻的两个数是:()”很多孩子写的是4、5。主要原因是孩子识字量少,定势思维,再加上关键字没有找准。

  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这一类的关键词进行圈一圈,以提醒自己引起格外注意。并且,一定要仔细讲解并耐心帮学生们整理这些关键词的含义。很多同学总是记不住这些关键词的含义,教师可以整理出来让学生做好笔记,多做些类似的题目,巩固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

  四、归

  由于一年级的识字量有限,有文字的地方大多由老师帮忙读题,提醒孩子审题。在第一单元测查中发现,很多孩子没有老师的审题,也能完成卷子的80%左右。我就问这部分的学生:“你认识题目?”他摆头,然后再问他:“那你字母知道要这样做呢?”他说:“老师,这里有一幅图,下面留了写算式的位置,就是让我们写算式啊。再看这个题,只有式子,那就是让我们写得数啊。”因此我发现,在识字量比较少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那些图所给的信息进行读题,审题。如前面所说的看图写算式,一个实线圈和一个虚线圈的意思就是写一个减法算式;只有一个实线圈的意思就是写一个加法算式。

  五、激

  此外,在教给审题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审题训练及热情鼓励,以培养他们认真审题的习惯和提高审题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圈对关键词并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作业和考试卷加分法来激励,正是基于这种多形式的习惯指导和训练,因而,所教学生的审题能力及解题的准确性都大大提高。

  总之,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题能力,这需要教师长期渗透于教学的每一环节,不可能一蹴而就。数学学科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做法不尽相同,可以肯定的是,审题能力的培养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教师一定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小学数学审题方面的随笔【第二篇】:数学解题中审题失误分析和审题能力培养

  在平时教学中,有时老师在黑板上滔滔不绝,可学生却不知所云;老师不辞辛劳把所有题型分类整理,并把解题方法给出,可学生考试成绩还是不理想。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学生在解题的第一步——审题环节出了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大多传授的是解题的技巧、方法,可使学生遇到陌生问题,还是一头雾水,这就是因为学生没有学会解题,审题作为解题的第一步,至关重要。

  审题过程包括明确条件与目标,分析条件与目标之间的联系,确定解题思路和方法三部分。(1)对条件的分析,一是找出题目中明确告诉的已知条件,二是发现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并加以揭示。(2)分析条件与目标的联系。解题者在阅读题目的基础上,需要找一找从条件到目标缺少些什么?或从条件顺推,或从目标分析,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已顺利实现解题目标。(3)明确解题思路。一个题目的条件与目标之间存在着一系列必然的联系,这些联系是由条件通向目标的桥梁。用哪些联系解题,需要根据这些联系所遵循的数学原理确定。

  通过对学生考试成绩的分析,发现数学成绩普通的学生与优秀生在数学审题上尊在明显差异,成绩普通生在审题上除了存在一些普通问题,还存在一些典型问题。

  首先是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对基础知识的运用理解不深。不少数学成绩普通生在审题中,不能透彻理解题意,特别是遇到一些看上去熟悉的题目时,常常是连问题到底是要做什么都没看清楚就凭感觉去解题,这与普通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用不透彻密切相关。普通生掌握基础知识方面与优秀生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基础知识记忆不够牢固、不稳定、不清晰;对学科基础知识表征的不够正确、准确;知识自动化程度不够。所以要注重双击教学,突出主干知识,彻底清扫知识要点非常重要。

  其次是信心不足,情绪不稳定。数学成绩普通生审题时,看到熟悉的题目,往往读题速度过快,凭借已有审题经验或大概的印象开始审题,导致未能全面地运用已知条件,有时还会错看或漏看题目的一些条件,致使审题偏离正确轨道。

  再次是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成绩普通生与优秀生审题上的一个显著差异就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在对知识的运用理解、题意的分析挖掘、已知与未知的联想推测、成功审题的信心、细节问题的把握等,这与平时普通生在听课、记笔记、错题整理等方面没有形成一种科学有序的习惯密切相关。

  最后是不善思考,知识的灵活运用性差。数学成绩普通生审题时只看表面,不善于深层探究隐含在题中的条件,思维盲目无序,造成错节或没有思路。这与知识系统性缺乏、迁移能力差。要使学生学会审题不能速成,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逐步理解和掌握审题的方法、步骤、和规律,让学生学会耐心细致的分析题目,找出题目的内在规律,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一、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审题准确性

  很多学生审题失误的一个原因,来自于对概念的理解运用能力不强,在推理、运算等方面不够成熟。概念在解题中不仅有基础作用、判断作用还有简化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题意,除了对问题中所涉及的定义、概念、公式等有正确的理解之外,尤其还要把握好某些关键性的词语,防止出现解非所答。

  二、重视题目隐含条件,培养学生审题深刻性

  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形成清晰的数学思维,要学会对隐含条件的挖掘。隐含条件一般分为两类:一是某些已知对象隐含着一些特殊性质,而这些条件是不会在题目中讲明的,学要学生自己去挖掘。二是一些已知对象之间隐含着某些特殊关系,或者某些关系制约着一些其他条件。审题时就要注意深入挖掘这些隐含条件,这是突破难点、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重视题目条件转化,培养学生审题灵活性

  近年来一些数学题越来越与实际生活相关联,而我们的相当一部分学生面对新型题茫然不知所措,这是因为他们找不到相应的数学模型,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转化能力,思路不能只停留在原题上。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生活实际联系与数学问题起来思考,应积极地将其转换成熟悉和易解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审题时,要注意分析题意,善于转换。

  四、紧扣题目各种条件,培养学生审题的严密性

  数学问题的陈述和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点滴、细致审题、严密思考,切实把握题意,以培养学生审题的严密性,许多题目都存在关键性的字词,抓住它们就会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因此,审题时,除了熟悉问题的整体背景,注意各个部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外,要特别抓住关键字词展开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总之,科学的审题方法是每个学生所必备的,教师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审好题才能答好题 ,审好题是解好题的前提和关键所在 。因此,提高审题能力不仅是应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提高解题 能力,就必须从学会审题开始。故而,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科学的审题方法,学会对题目作深入细致、全面准确的审题,养成认真读题 、仔细审题 的良好习惯 ,为解题做准备,才能大大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审题方面的随笔【第三篇】: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总结

  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审题是一个非常重要、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环节。无论对什么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审题,可以说,审题是解题的基础和先导,而就目前学生整体的审题能力状况来看,现状并不令人满意,以下特举几个案例:

  案例一: “认识乘法”一课中,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了书上的插图,问学生: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们踊跃发言:蓝蓝的天、洁白的云、青青的草地、弯弯的小溪……七、八个学生下来,老师急了:你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呢?……

  案例二:在二年级上册练习二的第十题练习中,一位教师随手点了一位学生来说说题意,学生照书朗读如下:我们每次抬2个,12个南瓜,我们每次抬3个,12个南瓜,你知道谁抬的次数少吗?女同学共抬了多少次?男同学呢?……

  案例三:在一次初中入学综合调研卷数学试题的最后一道出了这样一道题:从甲地到乙地,上坡路占 ,平坦路占,其余的是下坡路。一辆汽车在甲乙两地往返一次,共行下坡路42千米。甲乙两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结果落马学生十有八九。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学生的审题能力确实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又该如何去改变这种状况呢?下面就从这两方面来谈谈。

  一、通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从主客观角度来讲,大致有教材、教师、学生这几方面的原因。

  1、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材料,也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它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行的教材,在素材选择上,强调数学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题材涉及古今中外,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这些固然从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探索、交流提供了更大的时间和空间,但从另一方面也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国标本教材,特别是低年级段,题目的呈现大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就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能力等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也对教师把握、呈现教材的能力、技巧提出了考验。如前所述案例二,从学生的题意叙述中可以看出,学生没有理解提供的文字信息间的逻辑关系,只是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规矩在念句子,而教师对题目的呈现方式也缺乏层次感,非但没有借助题材所传递的信息来训练学生的思维,相反混乱、模糊了学生思路,失去了该题所蕴含的教学价值。

  2、教师。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合理担当好这一角色,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审题能力。但由于个体的差异,不同的教师在完成这一角色时,在审题这一环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态度。因重视程度的不同,教师教学中在审题能力培养上所下的力度是不一样的。在思想上重视的教师,在教学中就会时时做个有心人。曾不止一次听到一些高年级教师抱怨:怎么都到了高年级了,学生好像越来越不会看题了,怎么学的?其实这里应把“怎么学的”改为“怎么教的”更恰当,也许这位教师抱怨的现象只出现在一部分学生的身上,但确实也反应出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训练不够,以致一些学生到了高年级“积劳成疾”,审题能力跟不上学习内容的变化和要求的提高,增加了师生教学上的难度,阻碍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2)方法。有句话叫“事半功倍”,同样,在审题能力培养上,即使两个教师的重视程度是一样的,但有时学生反应出的情况也有差异,这往往是教师训练方法的不同引起的。(数数下面每个图形各有几条边,照样子写在图形上,再填表)时,做出了不同的处理。一位教师这样处理:她一字一句地读了题,末了还不放心,指着书上作样子的图形问学生:这是个几边形?得到正确回答后还不忘提示这么一句:不要忘了要归到六边形里哦。另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请一位学生站起来读题,其余学生认真听,听读得对不对,然后学生动手完成书上练习,完成后请一位学生汇报答案,并特意要求学生说说六边形为什么是2个而不是1个。虽然仅仅是一些细节上的差别,但明显后一位教师的处理方法不但重视了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而且留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和反思的机会。

  (3)能力。由于教师个体的差异,反映出每个教师的能力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性体现在很多方面,如对教材的理解把握能力、对教材的组织呈现能力、教师语言的表达能力、教学的决策能力、教学机智等,这些无一不在影响着学生审题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就拿教师的语言来说,一个语言上富有感染力、逻辑性,能及时准确抓住关键、适时提问点拨的教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进入预设情境中,去感受、体验、领悟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正确理解题意,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学生。

  (1)生活经验。生活经验是儿童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儿童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激活、利用、调整、提升的过程,是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解读。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现代化手段的应用,在丰富、拓宽着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经验丰富了尽管是好事,但有时生活经验并不一定完全从正面影响学生学习。如学生刚接触“小红今年15岁,比小明大3岁,小明今年多少岁?”这类应用题时,由于生活中表达的习惯使然,往往发生理解上的错误,需经过一定的练习训练后,方能正确理解、解答。另外,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时也不一定完全正确,而且对学生来说,生活经验不管对错,一经形成,往往是根深蒂固的,这对于学生审题能力的提高是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2)认识特点。小学生,特别是低中年级段学生,在学习中形象思维占主体,事物的表面形象往往会引起他们强烈的兴趣,但对于事物存在的一定内在联系往往会忽视或敏感度不高,前面所举案例一中就有这种成份在里面。我们知道,数学审题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审清题目中蕴含的数量关系,而对这种具有抽象性关系的解读,恰恰并不是小学生认识特点中所擅长的,这为学生正确审题造成了一定困难。因此在小学各年级段中,必须跟随学生认识特点的变化,不过份超越,也不过度迁就地对学生进行必要、必需、适时的审题能力培养,这样才能及时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发展。

  (3)语言能力。能否准确地表词达意或理解文字传递的信息,这是准确审题的关键。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入学之前可以说已经得到较好的发展,完全有接受学习的基础,但在对语言的深刻理解和使用技巧上,却还有待完善,特别是年级越低的学生,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判断能力相对较弱,这就直接影响到了他们对题意的正确理解。如前面所述案例二,由于对图文中所提供的信息不能很好地进行组织,因此也就根本不能对这些信息材料进行积极、主动的加工,对信息作出解释,正确地解决问题。现行教材,特别是国标本教材,在对学生语言能力这一环上,提出的要求是较高的,这也是学生学习中遇到的一个困难。

  二、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作为教师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1、充分了解,准确把握。

  这里所指的充分了解指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注重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学生。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这些都是准确审题的前提条件。如前所述案例一,因此,教师在一开始的提问语中就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避免将学生的注意导向一些无关的信息。如案例一可以设计成这样的导入方式:小朋友,这幅画美吗?(学生从画面上已能感受到美感)在这幅美丽的图画中,都有哪些小动物呢?(直接把学生注意引向需要的信息,以便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进一步观察发现数量间的特点和关系)二是对教材的充分了解。一道题目从设计到解答,知识之间的前后承接是要注意的一点。当把一道题目出示在学生面前时,教师首先要了解这道题中到底蕴含了哪些知识点,学生解答该题是否已具备必要的知识点来支撑,这就需要教师对整个学段教材,最起码对某个年级段教材内容要有了解。

  2、突现层次,合理呈现。

  前面所述案例二,一古脑儿将题目呈现出来,由于学生能力上的不足,读题的、听题的都是一头雾水,审题从何谈起,如果教师能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将该题分层处理,效果就大不相同了。这里并不想评判到底是“开门见山式”好,还是“犹抱琵琶式”好,只是认为教师在呈现题目时要尽量考虑“合理”两字。

  3、创设情境,生动再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1)教中创设情境。

  (2)学中创设情境。学生自我创设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如在审应用题时,就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当成是题中的小明、小红或小兔、小猫或甲、乙,走进题意所述的情境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内心深处去靠近题目,而不是一个游离于题目之外的观者,这一点对于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不失为一种审题的好办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座将审题与生活联系起来的桥梁。

  4、言语训练,加深理解

  (1)注重读。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教师在读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形式和要求应作出明确的规定,如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边读边作记号等,每一次的读都应该是有目的的。

  (2)注重推敲。这里的推敲,就是要善于抓住题中的关键字、词、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如“增加到”和“增加了”表示什么意思,在“小红今年15岁,比小明大3岁,小明今年多少岁?”中,比小明大3岁,到底指的是谁的岁数大,谁的岁数小等等,只有学生在审题中养成认真推敲的习惯,才能为正确审题扫清障碍。

  (3)注重再述。这里的再述,指学生通过读题推敲后,能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将题意重述出来,这种“述”应该体现出理性的思考。如上面所举例子中,求小明今年多少岁,就是求“比15少3是多少”。另外,“述”的形式也有不同。诸如计算题,可以用文字形式再述,文字题可以用类似语文上的缩句来再述,如“5与3的和乘10与2的差,积是多少?”可以述为“和乘差,积是多少?”当然,再述的形式除了用上面的方法外,还可以通过用图表、式子、线段图等方式呈现,如前所述案例三,如果学生能用线段图将题意进行再现的话,相信“落马”的学生会少很多。

  (4)注重说理。在审题中,不管学生审题正确与否,都要培养学生说理的习惯,要养成想说、会说、敢说的精神。通过说理,学生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可以争论探讨,可以去伪存真,在思辩中加深理解,提高审题技巧,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表达、判断等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追求真理的品质。

  (5)注重示范。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数学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功底,把此作为教学基本功来加以重视和训练,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用生动的语言表达,缜密的逻辑思维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

  审题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摸索,这是每个数学教师面临的一项任务,也是一种责任。

  小学数学审题方面的随笔【第四篇】:小学数学应用题审题“三部曲”

  应用题的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是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目的任务的一项重要工作。解答应用题,它是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目的任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应用题历年都是数学教师开展教学关注度最高的焦点。应用题成了最能拉开分值的题型之一。解答应用题,比解答算式题要困难一些,因为,解答应用题时,首先要求我们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运算方法和顺序,然后才能进行演算。但现实中的情况是老师们往往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学生们还是不会做,应用题教学常常陷入困境。

  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学生听得很认真,但自己做题时往往无从下手,特别是遇到一些条件比较多的应用题时,常常脑袋一片空白,问他们原因时,学生主要反题问题集中在“ 看不懂题目”,但是经老师稍微指点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学生们又觉得很容易;在考试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会失去一些本不该失去的分数,他们一般都解释为“粗心”。其实,根本原因不是“问题太难”,更不是“粗心”,而恰恰在于学生应用题审题能力弱。因此,提高小学生应用题的审题能力,成为教师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培养小学生对应用题的审题能力的培养可以有以下三部曲:

  第一曲:读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存在着这样的误区:教师留给学生读题的时间很短暂。虽然他们认为读题很重要,但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教师们往往为了多练题,而挤占学生读题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匆匆读题,没有读懂题,就进入分析问题阶段,造成“事半功倍”的结果,无法准确审题。

  除了要给学生充足的读题时间,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读题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读题看起来很简单,但数学应用题的读却不能快读,速读,没思考的读,它要求讲究一定的方法。数学中的读不讲究优美动听,但需要用心、用脑,逐字逐句地读。

  做到读得准:不漏字,不添字,不换字,不破句。今天上午,实验的班级六年级同学进行了一次期末摸底考试,考完后,我让学生总结应用题失分的主要原因,学生说的最多的是:读题不准确。

  例如,有这样一道应用题:小明的爸爸2016年10月1日存入银行15000元,存期是两年,年利率是2。75%,到期后小明的爸爸能取回多少钱?有几名学生做题是只是计算了利息,却没有计算本金。问他们为什么,做错的几名同学说是没认真把题读完,看到前面给的条件有本金,时间,利率,就想当然认为这道题应该算的是利息。

  所以说我就及时向学生强调了每道题目都要读三遍:一遍过后有整体印象。二遍后能找出关键字、关键词。三遍读完后,能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

  第二曲:找

  在应用题的叙述中,有一些字、词对准确审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例如,表示数量之间关系的有:共、一共、共有、还剩、余下、同样多、还差、比…多、比…少、相差等;倍数关系的有:“倍”,“占”,行程问题中的“相向而行”、“相背而行”;反映工农业生产方面的亩产量、总产量、月产量、单价、总价、增产、减产、超额、原计划、实际生产、工作效率等。图形方面的词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长、宽、高、半径、直径、内圆、外圆、外围、周长、面积等。代词有:这、他、他们等。这些字、词,如果不理解,就不能正确解答应用题。

  再比如,聪聪家这个月的支出是1600元,食品支出占36%,赡养老人支出占16%,请算算食品和赡养老人共支出多少钱?学生找到的关键字、词有:支出、占、共。这些关键字、词的理解,对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曲:析

  首先,分析透应用题中的关键字、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上题中的关键字、词的具体含义分别是:“支出”,指花了的钱。“占”,是。“共”,赡养老人和食品支出一共是多少钱。

  其次,分析挖掘应用题中的隐含条件。在一些应用题里,有些条件往往不是那么醒目,而是以隐藏的形式存在,学生如果不能从题中分析出隐藏的条件,思维就会受阻,解题就会出问题,因此,要善于挖掘隐含条件,还其庐山真面目。

  例如,上题中的第二题:聪聪家这个月的支出是1600元,食品支出占36%,赡养老人支出占16%,请算算食品和赡养老人共支出多少钱?题目中“食品支出占36%,赡养老人支出占16%”这句话隐含的条件是:食品支出占(总支出1600元的)36%,赡养老人的支出占(总支出1600元的)16%。隐含的条件对题目进行了有效的补充,使条件更清晰明了。

  最后,在充分理解关键字、关键词,充分挖掘隐含条件的基础上,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

  例如,上题中赡养老人的支出加食品的支出就是两项一共支出的钱。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学生对题目已经理解的很透彻,题中的条件和数量关系也都基本明了,为正确列算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仔细读题,认真审题,要不断做学生的表率,传授他们审应用题的技巧及方法,才能提高小学生审应用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审题方面的随笔【第五篇】: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存在的三个问题

  1、年龄限制,阻碍学生的正确解题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使得他们似乎与读题能力无缘,从而,教师也忽视了学生的读题能力的培养,往往由教师代读。在批改作业的时候,常常看到学生的作业错误百出,有时很简单的题目也会做错,他们解题错误的原因往往是没有看清题目或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只要老师再把题目读一读,或让学生再重新做一次,他们就很快做对了。对此,我分析错题原因,往往是因为粗心马虎,而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

  2、思维定势,干扰学生的积极探究

  定势思维经常会给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产生一定和影响。在学生做题时,有时遇到一些类似的题目,学生往往会连题目都不读完,或者没有认真去思考就下笔做题,结果就导致了解题的错误。

  例:“4元买了8支笔,问每支笔多少元?”学生有可能因为经常用大数除以小数,而把这道题解为8÷4=2(元),得到一支铅笔两元。这样的结果就是因为思维定势的后果。

  3、心理依赖,影响学生的主动思维

  在解题时,有些学生因为懒惰,不愿意把题目认真读,更不愿意多读几遍,遇到需要思考的题目,便内心消极地把它划为不会做的题,不愿主动积极地去思考,依赖老师与家长。消极懒惰的心理,往往给我们的解题过程增加了困难。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我们的教师经常会责备学生“为什么不好好读题” ,却不曾反思过,学生为什么不能审清题意,教师有没有教给学生具体有效的审题方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教师要教给学生审题的具体方法,使学生建立解题的基本程序,把认真审题放在解题过程的第一位。

本文来源:https://www.cqwcsy.com/xueshengsuibi/16319/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