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春秋美文网!

新时代中医文化随笔

时代楷模 时间:2020-07-13

【www.cqwcsy.com--时代楷模】

  新时代中医文化随笔【第一篇】:治疗

  关于治病,内经中有这样的说法,《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大意是说,圣人治疗疾病时,重在教人注重养生和预防疾病的发生,使身体的机能保持稳定而不混乱。如果疾病已经形成再用药物进行治疗,身体机能已经混乱了再进行治疗,就像口渴之后才掘井一样,临上战场才想到铸造武器一样,不就晚了吗?

  这说明了对疾病预防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真正预防呢?《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关于这个道理,我们在上一篇中已经提到了。这说明了恬淡虚无和精神内守是保持正气、预防疾病的重要修心原则,也是重要的养生方法。《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只有体内正气充足,才能抵挡住“邪气”的干扰和侵犯。

  如何培养自己的正气呢?《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提到:“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抟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大意是说,对于苍天之气(大自然界),我们效仿它的清净,情志、志向就保持正常稳定。顺从它,体内的正气就牢固。即便有贼邪入侵,也不能伤害我们。这是因为我们保持了与大自然的和谐。所以,圣人内守自己的精神,与自然融为一体,领悟着大自然的奥妙。

  那么什么是“苍天之气清净”呢?《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大意是说,大自然存在着一种自然的大道,容不得一丝一毫邪气,光大而显明,隐含着高尚的道德而健运不止,故能够持久永恒。例如太阳,默默无闻、自然而持久地照耀长养万物却从来没有居功自傲过,古往今来,一直如此,不停地运转而永恒。我们所效仿和随顺的就是这样的品格。

  那么如何才能够精神内守呢?难道是每天什么也不做才叫精神内守吗?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大意是说,要保持精神的正常稳定,就需保持体内阴阳的平衡,处事则应中道。如果阴阳不平衡,不能互相之间很好地牵制,就会耗损人体的精气。

  例如一个内向型性格的人,经常自卑多虑,不能自信而乐观地行为处事,也就是没有做到“阴平”,那么他可能就因为自卑多虑而伤害自己的身体,因为“思伤脾”,“恐伤肾”,“忧伤肺”,思则气结,恐则气下,忧(悲)则气消。一个性格偏于外向的人,张扬自己而不谦虚,好发脾气而没有节制,那么仍然会因此而伤害自己的身体,因为中医认为“喜伤心”,“怒伤肝”,喜则气缓,怒则气上,都在耗散自己体内的精气。所以,我们应该保持情绪的稳定,克服性格上的偏颇,中道处事,努力做到谦虚而不低沉,积极而不亢奋,“阴平阳秘”。

  新时代中医文化随笔【第二篇】:六腑

  六腑,即胃、胆、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形态多为中空,其总体功能是“传化物”。《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胃与脾脏相表里。五脏六腑都依赖胃的输布而得到精气,所以胃为五脏六腑之海。《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

  胆与肝脏相表里。肝主谋,胆主断。《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大肠与肺脏相表里,为化糟粕之腑。《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与心脏相表里。凡胃中所纳食物,皆输于小肠,由小肠下口分别滓秽入大肠,水谷入小肠,所以叫做受盛之腑。《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膀胱与肾脏相表里,为贮尿之囊。肾脏分泌之尿,经输尿管入于膀胱,贮蓄既满,则放开括约肌,从尿道泄出。《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三焦,又称为孤腑。张景岳《类经》:“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府也”,认为三焦有具体的形态。由此,三焦大体相当于现代的胸腔、腹腔和盆腔,但又不完全相当: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至脐为中焦,包括肝、脾、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

  三焦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之气的功能,五脏六腑的气化功能都是通过三焦来实现。三焦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道路,所以说三焦主持诸气。三焦能通行水液,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功能。上焦主宣发散布,即通过心肺的输布作用,布散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有“上焦如雾”之说。中焦主腐熟水谷,有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化生血液的功能,有“中焦如沤(òu,长时间地浸泡)”之说。下焦主分别清浊、排泄水谷之糟粕废物,即肾与膀胱的排尿和大肠的排便作用,有“下焦如渎(dú,水渠)”之说。《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黄帝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水》:“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上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参见《中医文化随笔38·气分》)

  我们清楚了脏腑相表里,所以,当腑有病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调节脏的功能来恢复健康。例如脾主思,思虑过度则伤脾,脾与胃相表里,伤脾也可能会引起胃病。除了药物等方式治疗外,通过调节脾脏的功能,也可以帮助恢复胃的健康(养生和养脏的内容可参见《中医文化随笔》中相关内容)。而三焦的病变,也可能与相应的脏腑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也可以通过调脏来帮助康复。

  新时代中医文化随笔【第三篇】:人论

  关于人,《黄帝内经》中也有相应的论述。

  《黄帝内经灵枢•天年》:“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dùn),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大意是说,黄帝向岐伯询问道:我想听一下人开始出生的时候,以什么为物质基础,以什么为安全保障,失掉什么而死亡,得到什么而能生存?岐伯说:开始的人以母亲为生活基础,以父亲为安全保障;失掉神就会死,得到神就会活。黄帝问:那么什么是“神”呢?岐伯说:出生后,血气畅和,营卫通利,五脏已经形成,神气藏于心脏,魂魄已经完备,这就是得到“神”,才能成为人。

  中医认为,人在宇宙中是最尊贵的。《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复(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大意是说,天覆地载,长养万物,其中人最尊贵。为什么呢?因为人是通过天地之气而生,应四时(四季)的法则而成的。《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大意是说,天给了人自然之德,地给了人能量,德与能量结合就是人。所以,人区别于万物而显得尊贵是因为人有德(精神追求)。

  但是人还有“情”的一面,而不仅仅有“德”。《黄帝内经灵枢•师传》:“人之情,莫不恶死而喜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wū)有不听者乎?”大意是说,人之情,都是讨厌死,喜爱生。所以,要劝化一个人,可以告诉他要衰败而应注意的地方,用善良的心态去与他交谈,通过各种便于他接受的方法引导他,用他所吃的苦去开导他,即便是无道的人,也应该会听得进去的。

  那么人应该怎样效仿天德而延年益寿呢?在以前的文章我们已经提到过了。这里我们再进一步讲解一下。《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大意是说,上古的人,其知道大道之理的人,效法于“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道理,契合于术数,食饮有节制,起居有规律,因淡泊名利而不去枉费心神地劳作,所以能够形与神合,而尽终其天年,寿命长达百岁。

  那么,什么是“和于术数”呢?《黄帝内经素问•疏五过论》:“圣人之术,为万民式,论裁志意,必有法则。”大意是说:圣人的技术,是为了万民的。他们的意志,都是遵循一定的法则(道数)的。

  总之,人的生存根本在于“神”。人区别于万物是因为人可以有“德”(精神追求)。这应该是中医对“人”的比较本质的论述。

  新时代中医文化随笔【第四篇】:养胎

  中医对怀孕的妇女如何养胎的问题,也是有一定的论述的。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所以孕妇要注意保持情绪的稳定,注意调节性情。

  《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帝曰:人生而有病癫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大意是说,黄帝问,人有癫病的原因是什么呢?岐伯回答说,这是先天的原因造成的。病人在母亲怀孕的时候,由于其母有所惊吓,惊则气乱而逆,导致气上而不下,导致精气并居于上而不下,使精气不能履行其正常功能,从而使胎儿引发癫疾。

  所谓癫(diān)疾,是精神错乱、言行失常的病。《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邪入于阳则狂……搏阳则为癫疾。”也就是说人体“阳”的功能紊乱是癫疾产生的根本原因。关于癫疾的主要症状表现,《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表现为衣被不敛,好说恶语,行为不知廉耻而不避亲疏,这是神明乱了。《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这也是癫疾的表现。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人的健康生命是因天德与地气相结合而产生。所以,作为孕妇,首先应该注意营养,给胎儿提供必要的“地气”。而加强修养,效法天德,则会更有利于胎儿的身心健康发育。

  《叶氏竹林女科》:“胎前静养,乃第一妙法。不较是非,则气不伤矣;不争得失,则神不劳矣;心不嫉妒,则血自充矣;情无淫荡,则精自足矣。安闲宁静,即是胎教。”这体现了作为孕妇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孕妇应该保持安闲宁静,守住自身本性,不计较是非,不争得失,心不嫉妒,情无淫荡。

  《竹林女科》:“宁静即是胎教……盖气周则胎安,气逆则胎病。恼怒则气衰不顺,肝气上冲则呕吐衄(nǜ)血,脾肺受伤;肝气下注,则血崩带下,滑胎小产。”这也指出了作为孕妇要保持心态的宁静而不应发怒。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胎》:“妊娠三月……心无悲哀思虑惊动。”“席不正不坐,弹琴瑟,调心神,和情性,节嗜欲,庶事清静,生子皆良,长寿,忠教,仁义,聪惠,无疾。斯盖文王胎教者也。”这里继承了文王的胎教,指出孕妇威仪要正,“席不正不坐”;要修身养性,弹琴瑟;要驾驭心神,稳定性情;要节制欲望;要“不妄作劳”。

  《史记》说周文王之所以成为一代明君,就在于他的母亲太任是一位品行“端一诚庄”、“惟德之行”的妇女。她怀文王时,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从而使文王“生而明圣”。

  《诸病源候论·妇人妊娠病诸候上》认为孕妇应该做到“坐无邪席,立无偏倚,行无邪径,目无斜视,口无邪言”。这也是同样的道理。

  总之,作为孕妇,为了很好地养胎,首先就应该提高自身修养,稳定情绪,当然必要的营养也是必不可少的。

  新时代中医文化随笔【第五篇】:本性

  《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这里的“神”就是对人的“本性”状态的描述。这段话大意是说:如果对“神”进行体察的话,那么我们要知道,它的本体不是通过耳朵所能够听到的,但是可以通过“心目”感受到。所谓的心目就是内心从迷幻中解开,领悟到了万物一体的本质,从而产生了更为高尚的道德修养和对烦恼执著的感悟,对“本质”的体悟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因为它超越了相对概念。但是,“心目”可以体悟得到它,好像混混沌沌,但是又似乎有天地合一的独一光明之感。这是感觉,就像风吹云使阳光显得更加明媚一样,通过去除烦恼而体悟到了光明的本性,从而了悟到了超越相对概念的智慧,“慧然独悟”。

  中医认为,这种“神”是物质性的,《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同时又认为是先天性的,“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神”(本性)在本质上是超越相对概念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不生不灭”或者叫做“不生不化”。《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与道合同,惟真人也。”大意是说,黄帝问:有不生不化的人吗?岐伯说:熟悉这个问题了吗?其实与道合同,真正达到不生不化的只有“真人”。

  那么真人是什么境界呢?《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大意是说,上古有真人境界的人。他们因为体悟到了本性与宇宙的合一,从而提挈天地;体悟到了本性在本质上超越了阴阳的对立,而把握阴阳,做到中道行事;他们呼吸着宇宙天地的精气;由于体悟到了独立而与天地融通的本性,所以独立守神;由于体悟到了本性的整体性,所以做到形神相合,肌肉若一。所以,他们能够“不生不灭”。这就是“道生”。

  这种“不生不灭”、“不生不化”是动态的平衡,而不是机械静止的,否则就是顽空死水了。《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不生不化,静之期也。”“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大意是说,如果是机械地不生不化,那么就是事物的死期了。因为事物是生化的器宇,事物分散了,这个事物的生化也就停止了。

  事物本质上的“不生不化”处于动态平衡,体现在事物的“生化”上。其动态是“出入”、“升降”,其外在变化结果则表现为“生、长、壮、老、已”或“生、长、化、收、藏”。

  所以,我们应该注意两方面的修养:

  1、在内则守住纯洁的本性。“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2、在外则合于自然与社会,中道而不偏激,随缘而生妙用,自己内心不退缩、不颓废而“生”自己,不断利益他人而“生”他人,从而做到生生不已。《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大意是说,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合于天地、四时、社会等环境,所以身体健康而没有什么奇怪的病,与万物相融,随缘而生妙用,从而生生不已。

本文来源:https://www.cqwcsy.com/zuixinzhuanti/21434/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