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春秋美文网!

读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随笔

读后感 时间:2020-07-11

【www.cqwcsy.com--读后感】

  读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随笔【第一篇: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我的精神家园》是王小波的代表作品,合上书本,我被作者独特的个性震撼,他对博大精深的中国的文化的见解十分独特,他始终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观察整个世界的精神让我佩服。

  作者善于表述自己对某一事物的真实情感,谈及孔孟程朱,他并非盲目夸赞,也并非一味贬低,而认为他们的想法有让人感动的地方,但只要细细体会,其实也没有太多了不起的地方。在他眼里,孔孟程朱所创造的价值远不如法拉第,爱因斯坦,牛顿,莱布尼兹等人。而孔孟程朱的宣扬的那些“仁义”、“格物”、“中庸”等思想,作者认为虽然是好话,但是这好像是大家都能想到的,再琢磨的过分点,又感觉很肉麻。还有他将孔孟和古代的劳动人民相比,他更佩服古代的劳动人民,因为劳动人民发明了做豆腐,就这么简单。

  他的文章很幽默也很有讥讽意味,比如在说到钻研《红楼梦》这里,说到:正如口香糖再好吃,也不能换着人地嚼。当然,我没有这样地念过四书,不知道其中的好处。有人说,现代的科学、文化,林林总总,尽在儒家的典籍之中,只要你认真钻研。这我倒是相信的,我还相信那块口香糖再嚼下去,还能嚼出牛肉干的味道,只要你不断地嚼。我个人认为,我们民族最重大的文化传统,不是孔孟程朱,而是这种钻研精神。这几句话我特喜欢,讽刺了那些苦于钻研古人学问,而不去创造新学问的人。

  他也批判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说到个人尊严,中国传统的观点是个人尊严必须是与国家,单位,集体联系起来的。但是王小波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个人是尊严的基本单位。为什么非得把个人尊严与国家,民族联系起来呢。

  伴随着王小波的批判与嘲讽和幽默,畅游了他的精神家园,觉得他是一个特真实的作家,用最朴实的话语向我们表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中一些事物的最独到的见解。

  读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随笔【第二篇: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这本书是大家熟知并喜爱的已故学者、作家的一部杂文。全书分文化篇、艺术篇、社会篇三部分。

  王小波以一种近乎残酷的坦诚与直率,道出了我们身在其中却从未虑及的生活,这就是真实,使我们不再地生活在世俗社会中间。因为他,我们知道这世界还有智慧,还有有趣存在。

  王小波明辨是非,他以黑色的、深沉的幽默向身后人亦庄亦谐地喊?但不是发狂或媚俗。读他的杂文后,你会恍然有一种通透感。原来,文化和精神这类话题并不只是书生或学究们的清谈,它也可以是“痞子”们坐在马桶上去反对到底有没有效力。

  《我的精神家园》一书话题大多涉及文化状态与知识分子的命运,除了文人的处境便是人的处境,这类话题自然少不了尴尬与苦涩,但在王小波笔下,即使你踩破了一个诙谐的外壳,打开了“文化”神秘幽黑的洞口,以至偶尔会为痞子之极的语言开怀一笑,但是你绝不会认为王小波是一个痞子。

  一下子读完了王小波的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我感觉到了他的。他真是很天真,信仰科学,更。我们知道,现在纯情的潇洒的实惠的财经的书有很多,真讲道理的书却是越来越少了。从文章看,他是有资格的,但他不肯嬉皮。他讲的道理,许多人是知道的但,许多人也许不认为是道理,他的有人也许认为是别有用心,这时候只好这样说,他的道理不是对他们讲的。我感觉他是在寻找同类,仿佛酒后的古风的谈天。

  文字是一门艺术,正着来横着去都是一门艺术。语言也是一门艺术,正着来横着去也都是一门艺术。在这两门艺术里,王小波是个天才,因此他的语言、他的文字有一种未经琢磨的“美”,有一种盛气凌人的“威”,有一种宝剑出鞘的:“锋”……

  他的语言及文字技巧发挥到极限,可以让你正着进来横着出去。

  读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随笔【第三篇: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每次吟诵裴多菲《自由与爱情》,我都能感受到一股内在的力量,激发出自身对自由的渴望,自由既是哲学、法律概念,又是自我意识形态,每个人对自由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王小波,读懂自由”书腰封上的宣传语,吸引了我的目光,让我跟随王小波的思绪,解读他的自由观。

  本书是王小波杂文作品的精选,收录了九十年代一些报刊杂志的短文,短小精炼,寓意深刻。他诙谐的谈笑,我们的生活;幽默的讽刺,我们的恶习,深切的关注,特殊群体,从平民的角度入手,书写百姓的苦与乐,展现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在他的精神世界中穿行,感受着他对思想、对自己、对写作的真诚,领悟着他平实豁达而宽容的理性精神。

  掩卷沉思,每位作家的文风,与他的经历有一定关系,柏杨、李敖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的文笔,偶尔能激发人们内心愤怒情绪,感性的看待问题;王小波针砭时弊,温和的批判,能够让人理性的思考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已经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民众的幸福指数,不是很高,人们不停的刷微博,抱怨生活,个人欲望越来越多,焦虑、浮躁掩饰着生活状况,阿Q的精神胜利法,大行其道。无独有偶,王小波的作品,让我反思精神自由,不是自欺欺人的阿Q精神,不是疯狂的索取,而是自我探索,思考存在的价值,做一个利他的人,可谓助人者自助。

  读他的文章,感受诙谐与幽默,“合唱团中一位七十多岁的的老太太,按西洋唱法的要求把嘴张圆,放声高唱‘亚美路亚’,才半声,眼见得她的假牙就从空中飞出,在空中一张一合,做咬人状,飞过乐池,飞过我们的头顶,落向脑后第三排。耳听得‘亚美路亚’变成了一声‘噗’!”

  读他的文章,感受真实与勇敢,东方人对性认识,一直比较忌讳,他撰写文章阐述观点,对同性恋进行研究,这种气魄非常人所及;读他的文章,视觉和思维上的冲击,把部分国人的劣根性一览无余,还原到生活中的一幅幅场景;读他的文章,我恍惚中看到了个人的成长。

  从杂乱无序的童年开始,进入个性开放的青年,走入日趋包容的中年,步入辉煌的老年,一步步前行、成长,日趋完善……

  读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随笔【第四篇: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读了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纪念版,全书分了文化篇、艺术篇、社会篇和增补篇,还有一篇是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写的悼文,她说,王小波是一个浪漫骑士、行吟诗人和自由思想家。

  我还记得,第一次听说王小波这个人,是几年前在《读者》上看到了李银河写的这篇文章,当时就觉得王小波是个很好的作家。而现在,读了《我的精神家园》,更加深了我对他的好感。

  从文章的风格来看,我能感觉到王小波是一个很真实的人,他追求自由,拒绝无趣。每次看他的文章,我都会忍俊不禁,却又若有所悟。维特更斯坦说:“幽默不是一种心情,而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王小波的幽默是一种黑色幽默,他不是为了搞笑而搞笑,而是以一种乐观、豁达而又理性的心态去观察我们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这个时代。正因为这种心态,这种观察社会的方式,造就了他的写作风格。

  知识分子生活在一个错误的时代是很可怕的,因为行为、思想、言论都受到了限制。王小波经历了许多,大跃进、文革等,但他并没有怨天尤人或绝望放弃,相反,他浪漫,幽默。祝勇曾说:“当世界荒唐时,以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它同样是荒唐的,而以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来消解它,便成了智者的最佳选择,于是就有了幽默。当然,绝对的漫不经心是无法做到的,这种幽默,也往往并非全然的消解,而是一种更为巧妙的反抗。”

  我想,王小波的黑色幽默是不是一种巧妙的反抗呢?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肚子里的战争》、《有关“伟大一族”》等。“伟大一族”是指想要开创伟大事业的一群人。这些人一眼就能认出来,因为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梦想的光芒。这令我反思,反思当代大学生中还有多少人是属于这一族的,反思我自身眼睛里有没有闪烁着梦想的光芒。现在,似乎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谈论“梦想”了,眼睛里不是神采飞扬,而是因近视而造成的呆滞,空洞和迷惘。真是颇具讽刺意味啊。

  王小波奉行自由主义,他就像潇洒的李白,充满想象力,浪漫随性,却又比李白多了几分理性。王小波是真实的,因为他站在平民的视角,运用平民的写作方法。他以犀利的批判意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纯粹的精神家园,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一道闪电,照亮了许多人的心!

  读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随笔【第五篇: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王小波离开我们已经十六年了,在他死后中国的知识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在文章中不断追求的爱欲自由,早已经成为了新一代青年人的共识。朱学勤很早就认识到王小波小说写作呈现了一个自由主义的韧性风格。

  一

  在小说创作之外,王小波还撰写了大量的杂文评论。小说中通过嬉笑怒骂来完成对于传统社会的瓦解,在杂文中则更多体现出王小波对于现实中的关怀。

  《我的精神家园》其实是这部杂文集中的一篇文章,讲述的是王小波回忆文革时期,自己与兄弟的读书生活。在精神贫困的年代,任何一部有价值的书籍,都是精神爱好者们的美食。恰恰是这种精神贫困的年代,人们才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这部书除了部分的社会评论外,主要的是王小波的阅读札记和观影札记,虽然冠以杂文的名字,但是完全符合整部书的精神所在。书籍和电影确实是王小波的精神家园所在。

  二

  在《一生学习艺术》中,王小波讲述了自己从杜拉斯的《情人》中如何学习小说的结构与布局,又如何跟穆旦先生学习语言。这其实,已经是王小波的夫子自道,说明了自己小说学习的来源与致敬的对象。

  今天,文学写作受到多方面的冲击,既有来自于世俗世界中的干扰,也有网络文学的肆虐。这与王小波生活的时代,已经完全不同了。那时候思想贫困,是因为物质上的匮乏,人们饥不择食。今天的贫乏,则来自于物质的极大丰富,以及精神产品的品质不一,人们无从选择。

  王小波在这片文章中,提到了小说的结构和语言两点,恰恰是他对于文学评价的两个基本着眼点,从结构和语言出发,就可以很好地判断文学作品的水平和质量。

  三

  在撰写小说之外,王小波还参与了电影的创作,众所周知《东宫西宫》就出于他之手。不过,侧面也可以看到王小波对于电影媒体的关心。

  据他说,为了学习英语,他在美国看了不下数千部电影,这也成为了他撰写电影评论的重要基础。不过,在这本书中他倒是谨慎地区分了艺术电影和好莱坞大片,换句话说王小波很明确地将艺术与大众文化区分开来。这与小说中嬉笑怒骂的风格不同,他还是坚持着对于电影的品味,也奚落大众只知追求大片与刺激,而不懂得欣赏。

  四

  十年前阅读王小波的时候,感觉上依旧是一种新鲜与刺激,今天重新阅读王小波,则感觉到一种时过境迁的态度。王小波在笔下奚落的现象,今天已经消失或者不见后,他的文字还依然有力量吗?

  十五年前,朱学勤将王小波称为自由主义作家,今天看起来有些莫名其妙,但是我相信每一个看过《一头特立独行的猪》的人,都会感觉到王小波那种不屈不挠地反抗精神。只不过,王小波反抗过的时代与人物,早已经成为过眼云烟,今天的时代已经没有王小波。

  结语

  读书没有禁区,王小波的作品中的黄,早已经成为了经典,没有人再将其作为性启蒙的作品了。昔日荷尔蒙分泌旺盛的青年,在私下阅读王小波的隐秘,今天随处可见的都是肉欲横陈,那种青春的兴奋早已不再了。

  今天一切文字、影像都可以从互联网上免费获取的时候,似乎不会再有王小波那种精神的匮乏感,但是我们在当下依然感觉到精神的空虚与无助。自由所许诺的一切,似乎已经完全解决,或者依然是困扰着当下的我们。

本文来源:https://www.cqwcsy.com/duhougan/21153/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