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春秋美文网!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17篇

热门资讯 时间:2022-08-22

【www.cqwcsy.com--热门资讯】

环境审计是技术创新的管理工具之一。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的文章17篇 ,欢迎品鉴!

【篇一】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

摘要:我国环保产业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期。文章从环保产业机构、从业人员数量、政策环境、投资规模等角度探讨了我国环保产业的现状,并分析了我国环保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环保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发展趋势

1引言

进入“十三五”以来,我国环保产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但生态环境问题仍然严峻,环保产业仍受到政策、资金和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很多方面还有待改善。本文从环保产业机构、从业人员数量、产业链结构、政策环境、投资规模及产值等角度探讨了我国环保产业的现状,分析了环保产业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2我国环保产业现状

2.1环保产业相关机构及从业人员数量。截至2015年底,我国环保系统机构总数为14,812个,环保系统共有23.2万人[1]。目前我国专营环保的企业数量在4万家左右,95%以上是50人以下的小微企业,兼营环保的企业数量则更多,全部加起来大约在15-20万家的规模[2]。据E20研究院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7年间,31家环保上市公司总资产翻了一番,销售收入增长了76.43%,环保从业人数翻了一番还多。2.2环保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在过去的三年中,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环保政策(见表1)。从责任主体、监管制度、排污许可证、排污收费和排污权交易五个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把过去被动、模糊的环境管理转化为了主动、明确的环境管理。2.3环保产业投资规模。在国家政策和资金投入的支持下,环保产业的总投资及其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加(如图1所示)。工信部宣称,2020年,中国环保产业规模将达到10万亿,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图1我国环保投资总额及占GDP比重2018年的环保产业产值规模预计将超7万亿元,2025年我国环保产业市场规模将有望突破十万亿大关[3]。

3环保产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环保产业飞速发展,环保产业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露。环保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七个方面。(1)我国环保产业总体规模仍旧偏小、创新能力不足。从环境技术和设备方面看,目前我国环保产业规模小,中小型企业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关键设备依赖进口。产品质量低,运行效果难以保证。环境服务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2)国内环保投资规模仍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截至2015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为8,806.3亿元,占GDP的1.30%[1]。根据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02~2013年,欧盟28国环保投资占GDP的比例在2.04%~2.28%之间[4]。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保产业投资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3)环保市场的决定因素不以技术为核心,而是人脉、资本等其他因素。与其他传统产业相比,环保技术在环保产业的竞争格局中占比较小,这与环保产业的特点和发展阶段有关。环保技术是在治理效果和成本费用之间平衡的技术,追求的是经济性、稳定性和实用性;环保产业涉及面广,单一技术的市场份额有限,单一技术方案的可复制性差。另外,我国长期以来采用了“程序性”的治理模式,即将上环境保护工程而非治理效果作为污染治理的目标,技术的重要性还没有真正体现出来。(4)环保市场受政策的影响很大。环保产业受政策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不论是环保治理,还是环保研究,都是以政策为导向的。从总体上看,政府越重视环境问题,投资就越多,整体前景就越好。另一方面,环保项目的资金往往来自政府。政府财力直接影响着环保市场的变化。(5)生态环境问题仍突出。虽然环保产业发展速度很快,但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根据最近公布的《2017中国生态环境公报》,2017年度,在调查的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239个城市超过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高达全部城市的70.70%。

4环保产业发展趋势

十九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空前的历史高度,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未来十年,我国环保产业都将在发展的快车道上。未来环保产业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首先,产业参与者越来越多,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目前,越来越多的传统工业巨头正在向环保领域转型。随着PPP项目的推广,光大国际、中信、中国中车等央企国企开始承接PPP项目,成为环保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这是一个较好现象。一方面,表明环保产业的属性较好,另一方面,正常的竞争可以促进环保企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运行能力,形成新的局面。其次,环保企业将从单一服务向综合服务转变。随着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的的环保效果时代的来临,引导政府的环境政策转化为区域性综合防控。综合环境治理的确立将使综合服务能力成为企业参与环境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因此,众多环保企业纷纷由单一服务型的“装备制造商”、单一系统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向“环境综合服务商”转型。第三,并购重组仍将持续深化。环保产业是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节能环保企业集团,在节能环保产业重点领域培育骨干企业100家以上。无论从政策走向看,还是从产业自身发展看,环保产业加快兼并重组仍是大势所趋,未来仍会有一轮并购重组潮。第四,我国的环保技术将不断革新。2016年,国家发布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显示环保产业的科技创新已成大势。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家对自主创新的重视,环保技术必将逐渐赶上国际潮流,今后将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产品及装备,为我国参与国际环保产业的竞争打好基础,并长期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5年环境统计年报[R],2015.

[2]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关于环保产业的若干个常见问题[EB/OL].http://www.h2o-china.com/news/view?id=269875&page=2,2018.

[3]2018年预计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将超过7万亿元[J].中国水泥,2018(4):95.

[4]陈鹏,逯元堂,吴舜泽,樊宇,徐顺青,朱建华.中国与欧盟环保投资及支出比较分析[J].生态经济,2016(11):190~192.

【篇二】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

【摘 要】古人云:安不忘危,治不忘乱。我们尽管生活在当今以“和平、发展、繁荣”为主题的年代,但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战略环境和充满矛盾纷争的周边安全环境,我们需增强忧患意识,真正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关键词】周边安全环境 主要挑战 战略思想

【中图分类号】D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8-0196-02

一、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面临的主要挑战

1.美国视中国为主要潜在的竞争对手,加紧在中国周边投棋布子。

(1)美国实施军事前沿部署,对我国构成现实的军事压力。美国在亚太地区分三线部署兵力:第一线前沿驻扎部队,如驻日韩、美军和在太平洋执勤的海上第三、第七舰队;第二线是前沿基地部队,如夏威夷、阿拉斯加、关岛和其它太平洋上的部队;第三线是美国本土部队。

(2)调整了其在亚太地区的军事战略部署。美国强化了与日、韩、澳等号称亚洲“小北约”的军事盟国关系;提升关岛美军的军备水平和战略威慑能力,形成日本和关岛两大地区兵力投掷中心;美国军事进入了中亚,其军事基地驻我西北地区最近只有200余公里,将对我国安全产生直接影响;美国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调整,逐渐构建了以前沿军事存在为核心,双边军事同盟为基础,以多边军事合作为补充的亚太军事安全体系,完成了对我国相对完整的“C型战略包围圈”。

2.台湾局势错综复杂,祖国统一任重道远。

(1)在对中国周边安全问题构成影响的诸因素中,台湾问题无疑是主要因素之一。台湾问题事关祖国完全统一,事关国家核心利益。台湾是西太平洋第一岛链的战略枢纽,不仅扼守中国南北海上交通要冲,而且是控制西太平洋的战略咽喉要点。台湾像一艘横跨在太平洋西岸的“航空母舰”,是确保大陆安全的海上屏障,对我国维护海洋交通与海区安全有着巨大的价值。台湾也是我国走向太平洋的门户,关系到中国的国家安全和未来发展。

(2)当前台海局势出现一些积极的变化,但反“台独”斗争依然严峻,2008年以来,随着“5.20”马英九上台执政,两岸之间的经贸往来与人员交流十分频繁,两岸两会之间举行了四轮制度化谈判和事务性协商,两岸“三通”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果。但“台独”势力并未因此而收敛,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反华势力,干涉中国内政,阻挠中国发展,促使台湾问题国际化,使台湾局势更加错综复杂。

3.海洋权益争端遭遇严峻复杂的挑战

(1)东海领土主权归属问题:东海领土主权问题是中日问题发展道路上的三大障碍之一(另外两个为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长期以来中日之间在钓鱼岛、东海大陆架及油气资源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争端。钓鱼岛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的东部边缘,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关于东海大陆架划分问题: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规定,中国大陆领土的大陆架自然延伸至冲绳海槽,该海槽是中国东海大陆架和日本琉球群岛岛架之间的天然分界线。日本主张以所谓的“中间线”来划分东海大陆架,而中国主张根据东海自然延伸的大陆架原则来划分两国的专属经济区界线;关于东海油气资源开发的问题:根据国际专家预测,东海油气资源储量可达200多亿吨,中国目前在东海已勘探的“春晓”、“断桥”、“天外天”和“冷泉”等油田,全都在中国的大陆架范围内,日方说“中国损害其利益”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2)南海权益争端问题:南海地区是我国周边环境中一个重要战略方向,涉及我国领土主权、海洋权益维护等重大问题。南海油气资源总储量估计可达1千亿吨(在我海疆线内约为420亿吨),号称为第二个波斯湾;南海诸岛中,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的问题最为突出。其中南沙群岛位于南中国海南部,是距离我国大陆最远、分布最广、岛礁最多的一个群岛。南沙群岛及其海域的战略地位也十分重要,它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咽喉,是扼守两洋的要冲,是我国同东南亚各国交往的重要纽带,是捍卫我国南大门的第一道海上战略屏障,也是保卫海上通道安全的前沿阵地。一段时间以来,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影响下,南海地区基本处于相对稳定的态势。但1999年5月7日我驻南联盟使馆被炸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展开了新一轮对南海岛屿的争夺;南海问题正在趋向国际化。在地理上南海被包围在东南亚国家之中,涉及东盟数国的权益;美、日、印等国际势力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的介入或插手,这些国际势力与东南亚有关国的相互需求和相互利用,使南海问题更趋复杂化和国际化。

4.边界领土和中亚地区恐怖主义问题

(1)中印边界领土争端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过,边界全线西、中、东段都存在争议;1998年3月人民党执政的印度政府上台伊始就大势渲染“中国威胁论”,为其发展核武器寻找借口,并宣称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针对中国;2003年上半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问中国后,中印关系重新走上了正常发展的道路。2005年4月11日,发表了《中印联合声明》,双方庄严承诺:愿从两国关系的总体利益出发,通过平等友好协商,寻找公平合理以及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边界问题的方案;在最终解决问题之前,双方应根据1993年和1996年的相关协定,继续共同努力保持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但是两国领土争端面积较大,对两国利益有重要影响,确定边界的工作复杂,问题最终解决还需时日。

(2)中亚地区是恐怖主义、民族主义、分裂主义三股恶势力活动的主要地区,中国是比邻恐怖活动的“重灾区”。近年来,境内的恐怖势力与境外的“三股恶势力”遥相呼应,以“疆独”和“藏独”为代表的分裂与恐怖主义活动猖獗,如2008年西藏“3.14”事件和2009年乌鲁木齐“7.5”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严重威胁我国的国家安全与地区稳定,对该地区三股恶势力打击力度及效果将直接关系到我国西北方向的安全和稳定。

二、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战略思想

1.改善关系

改善与发展中美关系。美国作为我国周边环境中的一位特殊“邻国”,从地缘关系来说,可谓“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两国相隔1万公里的太平洋可谓远在天边,但其军事前沿部署又可谓近在眼前;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二者力量都呈上升趋势,双方关系无论好坏都将牵动国际战略环境格局的变动,特别是对亚太地区和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更具有直接的影响。当然,我们在改善与发展中美关系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巩固和深化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全面坚持“以邻为伴、以邻为善”的周边外交方针;坚持以“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思路;坚持以“和平、安全、合作、繁荣”的周边外交目标。

2.稳定两翼

(1)东翼。东部濒海战略带,一方面,在东北亚继续推进与维护朝鲜半岛的稳定和平,加强国际合作,防止事态扩大。另一方面,继续改善和发展同日本的双边关系,对两国的具体争端,力避向全局扩散,而对日本军事大国化问题,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

(2)西翼。首先,充分发挥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加强同中亚各国在安全和经济领域的合作,特别是反恐方面的合作,保障我国西部地区的安全;其次,维护南亚战略平衡,争取与印度关系有新的改善,继续发展与巴基斯坦的传统友好关系。

3.巩固北方

对中国来说,亚太地区是战略前沿,而欧亚大陆则是战略腹地。中国的战略重心在东南面,当中国面向东南方解决问题时,北部即背后的安全与稳定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必须继续将中俄之间“睦邻友好,永不为敌”的关系推向新阶段,全面建立一种在地缘上互为依托的战略伙伴关系。

4.经略东南

(1)所谓经略东南,即维护国家安全,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是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是国家的统一问题,还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国承受的压力和面临挑战的方向都在东南面。

(2)台湾是西太平洋第一岛链的战略枢纽,同时台湾也是我国走向太平洋的门户。因此台湾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更关系到中国的国家安全和未来发展。我们坚信:两岸统一将是历史的必然,祖国统一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 杨 毅.国际战略形势分析[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2

2 王丽娟.新安全观与中国国家安全[J].学术交流,2008(2)

 

【篇三】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

  摘要:风险投资是高科技发展的助推器,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我国发展风险投资20年,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初期阶段,存在许多问题,如风投资本总量小、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资本退出机制不通畅、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缺乏专业人才等。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现状,阐述了我国风投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体系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风险投资;现状;挑战

  一、风险投资概述

  1.风险投资的特征

  风险投资,是由专门人员和机构向那些刚刚成立或增长迅速、潜力很大、风险也很大的未上市新兴企业长期股权融资和增值服务,培育企业快速成长,数年后再通过上市、兼并或其它股权转让方式撤出投资,取得高额投资回报的一种投资方式。典型的风险投资往往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投资对象多为处于创业期(star-up)的中小型企业,而且多为高新技术企业。

  (2)投资期限至少在3-5年以上,投资方式一般为股权投资,通常占被投资企业10%-49%的股权,不要求取得控股权,也不需要任何担保或抵押。

  (3)投资决策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和程序化的基础之上。

  (4)风险投资人一般不参与被投企业的经营管理,但提供增值服务;除了种子期(seed)融资以外,一般也对被投企业以后各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予以满足。

  (5)由于投资目的是追求超额回报,当被投企业增值后,投资人会通过上市ipo、收购兼并或其他股权转让方式撤出资本,实现增值。

  (6)风险性极高,投资失败的可能性平均在70%左右,但一旦成功,便会获得超额回报。

  2.分类及功能

  对风险投资类型的划分有多种标准。按投入方式,可分为“杠杆式”风险投资和“权益性”风险投资,后者是国际上通常采用的投资方式。按接受投资的企业发展阶段不同,可以将风投资本分为种子资本、导入资本、发展资本和风险并购资本。

  风险投资的基本功能是为应用高科技成果的中小企业提供其创业和发展所必须的股权资本,风险投资的基本运作机制是由风投公司融到风险资金,投向经过谨慎筛选的风险企业或项目,培养风险企业发展壮大,实现正常的市场运作,然后撒出投资,再去寻找新的项目。由此可见,风险投资主要有资金放大器、风险调节器、企业孵化器等几种功能。

  3.风险投资的运作

  风险投资主要由项目评估和选择、谈判和签定投资协议、培育风险企业、实现投资收益等环节构成。

  (1)项目评估和选择。企业家(团队)管理能力、产品或技术的独特性以及产品市场大小构成了决策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派生出创投决策的“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决不选取超过两个以上风险的项目。

  第二定律:v=p×s×e

  其中,v代表总的考核值,p代表产品市场大小,s代表产品、服务或技术的独特性,e代表管理团队(企业家)的素质。

  第三定律:投资p值最大的项目。

  (2)谈判和签订投资协议。风险企业所关心的是有足够的资金满足企业运转,确保目标利润和企业经营权。双方通过对风险企业未来盈利的预测来确定风险投资所占股份,最后形成项目股权分配与投资额及对赌条款等全面细致的风险投资协议。

  (3)培育风险企业。协议签订后,风投公司与风险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一般通过管理报告、企业定期访问、担任企业董事会成员来对企业实行监控,以便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风投公司一般还会用自身的管理、法律、财务等方面专长,向风险企业提供专业咨询等增值服务。

  (4)实现投资收益。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和时机选择,取决于风投公司整体投资组合收益的最大化。主要的退出方式有风险企业股票公开上市;其他大公司收购风险企业,把风险企业转售给其它投资公司;执行偿付协议,风险企业向风投公司回购自身股份。

  二、我国风投行业的发展状况分析

  1.投资概况

  我国风投行业经历过2000、2001年的发展高峰,之后随国内创业板暂不开设和纳斯达克网络泡沫的破灭而走向低谷,直到2004年由于资本市场退出形势的预期好转以及网络潮的回暖,风投行业在总投资额上大幅攀升,据统计数据,中外风投机构在2004年共对253家大陆及大陆相关企业进行了投资,投资总额达12.69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其中投资案例数量较2003年增加43%,投资金额上升28%,风投业进人一个全面复苏和加速发展的时期。

  2.行业分布分析

  风投机构在选择投资对象时通常会考虑该行业的成长性、创新性、市场前景以及具体企业的管理团队。调查显示,传统制造业已经取代软件行业,成为创投项目最为集中的行业,表明风投资本规避风险和短期盈利取向的动机显著增强。风投资本通过参股方式,从稳定发展的传统制造业那里获得股利,增加利润流量,满足了风投公司股东要求的一种策略选择。

  3.区域分布分析

  风投资本偏重高新技术项目和经济发达地区,主要指向上海、深圳、江苏、浙江、北京、天津等地,其中上海的风投机构数目最多,但在资金总量上比深圳小,北京虽然机构数目较少,但管理的资金却较多。此外,风投出现很强的区域集中特点。京津冀地区的项目投资强度最高,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差别不大,而东三省及其他地区的差别则较大。

  4.阶段分布分析

  针对创业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的不同,其生命周期可分为五个阶段,即种子期、发展期、成长期、扩张期以及成熟期。风投机构会根据企业不同阶段的特点制定具体的投资对策。

  国外的风投资本一般集中在发展、成长和扩展阶段,向种子和成熟阶段投的比例比较小,特别是在种子阶段,大约只有5%。2003年以来,风投资本分布基本上是“正态分布”:中间大两头小。项目主要集中在成长阶段,而种子阶段所占比例最少,这种趋势与国外风投的阶段分布基本一致。

  5.我国风投行业投资项目退出状况

  自2003年以来,我国风投资本在退出上虽然取得可喜的进展,有多家风投机构实现了成功退出。但与国外相比,上市和被其他企业收购所占比例明显偏低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的创业板市场迟迟未开,多数风投机构投资“后撤”,即风投机构为了规避风险和获得稳定的回报,多选择比较成熟、规模较大的传统性项目。2005年以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股改的不断深入和登陆海外资本市场,通过ipo实现退出的较往年明显增多,多家风投支持的中国企业在美国、香港和新加坡市场上市。

  三、我国风险投资行业面临的挑战

  1.资金规模小,来源渠道单一

  风险投资的主体包括政府、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公司和天使投资者等。我国目前的风投机构主要是以政府发起创办或由国有企业发起设立、政府参股为主体。而从国外的经验来看,风险投资主体应该是愿意并且能够承担风险的个人、企业投入。在没有民间资本大量参与的情况下,风投基金的数量和规模很难有大的增长,远远不能满足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需要,也达不到最佳投资组合的目的。

  2.风险投资主体错位

  风投机构是风险投资市场的真正主体。它是向风险企业提供风险资本的专业的资金管理人。风投机构从风险投资者募集风险资本开始,搜寻、调查、筛选投资项目,制定投资方案,对投资进行监督、管理和必要的辅助,并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撤出投资,把本金及实现的利润分配给投资者。

  目前,我国风投主体的结构是不合理的,应逐步改变其政府主导的现状,形成由民营主导的风险投资格局。大力发展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企业,如有限合伙制、信托基金制和公司制的民营资本主体。

  3.风投资本的利润实现与退出困难

  高风险通常意味着高收益,而高收益的获取和高风险的转移,关键在于退出。风投目的是盈利,而不是控制公司。因此,为促进风投行业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对高新科技的推动作用,必须完善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

  风投资本变现回收主要有三种方式即:公开上市ipo、出售股份及因投资失败而进行的资产清算。目前,我国风险投资仍缺乏畅通的退出途径,主要表现在a股主板交易市场上市门槛高;缺乏健全的产权交易市场;专门为风险企业提供退出途径的创业板市场至今尚未建立。

  4.法律制度不健全

  风险投资在我国早已开始实践,但至今仍未对风投基金进行立法;由于法规建设不健全,使得社会上非法集资活动屡禁不止;在税收上,国家虽然给高科技企业享受15%所得税税率的优惠政策,但对高科技企业的投资者却没有所得税优惠,风险投资者在高科技企业所得的股息和红利要双重征税。这种滞后的立法状况严重制约了我国创业投资的运作和发展。

  5.缺乏风险投资专业人才

  风投是跨越科技与金融两大领域的特殊金融活动,涉及评估、投资、管理、审计和高科技专业知识等多方面学科,实践性综合性很强。风险投资家应该是既懂技术理论,又懂管理创新;既懂产业运作,又懂资本运营;既能深谙风险投资的职能奥妙,又能通晓国际风险资本运作规则的复合型高级人才。高素质的风险投资家是风险投资的灵魂,这正是目前我国最需要的也是最缺乏的。

  四、应对我国风投发展挑战的建议

  1.扩大风险投资总量,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

  根据国外成功经验和我国发展趋势,可从从机构投资者、国内大型企业、私人资本和政府资金等方面拓宽风投资金的来源:

  2.建立一套分散风险的投资机制

  可以从投资多个阶段的企业并分批投入资金、组合投资、联合投资、合同制约、管理咨询和严格执行业务计划书等方面分散风险。

  3.建立创新的组织制度,培养风险投资人才

  与一般公司组织形态相比较,有限合伙制能够有效降低运作成本和代理成本,并通过适当的治理结构和各相关利益者之间一系列激励与约束的契约安排来有效地减少代理风险。应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和引进人才,在此基础上,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

  4.建立畅通的风投资本退出渠道

  风投资本的成功退出不仅意味着高额回报,而且也是风险投资不断循环的基础。我们既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又要立足于我国国情,在探索中建立适合我国经济运行机制的退出模式。如国内买壳或借壳主板上市、进一步发挥二板市场的优势、设立和发展柜台交易和地区性股权转让市场、尽快开设创业板、国外二板市场或香港创业板上市、企业并购与企业回购、清算退出等,没有退出渠道的创业投资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因此,要想实现创业投资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完善风险投资体系,保证资本退出渠道的通畅。

  5.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修订《合伙企业法》,明确规定有限合伙制为我国企业合伙的一个重要组织形式,明确对合伙人的约束和合法权益,但不应该对相关细节规定过细;修改《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养老基金管理办法》,适当放宽对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限制,允许它们适度地参与风险投资。修改税收法律制度,避免双重征税。

  风险投资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充分发展需要金融界、法学界、教育机构、科研机构以及中介机构等共同努力;政府要为其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摆脱行政干预,完全按市场规律办事;加快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需要一个完整的投资体系支撑,这个体系不仅要包括健全、成熟、规范的支持系统,还要具备一套分散风险的投资机制和有效的管理机制;构建我国风险投资体系,促使风险投资进入良性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德棉蔡莉风险投资:运行机制与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徐力: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探索[j].中国市场,2007,(52)

  [3]金永红奚玉芹: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国际比较与我国的现实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2007,(11).

  [4]惠恩才:我国风险投资发展障碍与对策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7,(8).

【篇四】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

  一、我国环境审计发展的现状

  20世纪后期,环境问题成为各国关注的热点,并掀起了治理环境、保护环境的高潮。但是,无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上,环境审计的开展都显不足,其范围有待于扩展,质量有待于提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环境审计范围狭窄:目前,我国环境审计的重点基本局限于环保资金的合规性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合规性审计主要是审查有关部门是否严格执行国家的环保政策、规章和制度;财务收支审计主要审查各部门环保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是否专款专用,有无资金挤占挪用或闲置现象。

  (二)环境审计主体单一:我国环境审计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部门和社会审计组织的参与程度较低。环境审计主体单一化既不能保证环境审计质量,也很难使环境审计发挥防范作用,因为人员有限,完成所有审计工作难度较大,只能把已经出现严重环境问题的项目列入审计计划,使得事前监督薄弱,事后亡羊补牢,难以拓展环境审计项目的范围,减弱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

  (三)环境审计的法律依据不足: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环境立法发展十分迅速,但我国环境立法仍远远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现行环境审计所依据的政策、法律、规章制度还不尽完善,如环境会计准则、环境方面的财务通则、环境审计制度等都还没有制定。另外,我国在环境标准的建立方面虽已形成环境标准体系,但其中有些环境标准内容、功能、适用范围等方面,难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需要。

  二、我国环境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环境审计立法不完善,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不够: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环境审计的试点工作,到目前为止,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涉及的领域基本处在对环保资金的审计评价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环境审计依据作为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和环境审计的前提,由于缺乏相关的审计依据或评价标准,审计人员在对环境效益进行评价时难度较大。

  (二)我国环境审计还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民间审计介入力度不够:由于我国环保资金中很大一部分仍是国有资金,国家审计机关在环境审计中仍起主导作用,环境审计仍以政府审计为主导。而民间审计机构所具有的独立、客观、公正、专业性是政府审计机关无法比拟的。民间审计机构通过独立地进行检查和评价受托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和结果,既可以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又可以大大提高环境审计报告的可信度,增强信息的有用性。

  (三)我国环境审计工作的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较为单一:目前,进行的环境审计项目主要是环保资金财务收支审计和环境政策合规性审计,环境审计内容范围狭窄。因此,需要拓展环境审计项目的内容范围:1.环境政策法规审计;2.环境绩效审计;3.环保投资项目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计。

  三、加强环境审计建设的对策

  (一)制定中国环境审计规范或准则:在已颁布实施的审计规范和准则中,均没有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估标准,这是我国开展环境审计必须迅速解决的一个问题。如企业的内审机构开展环境审计是否应遵守国际标准化组织对环境审计的规定(ISO-14000),尚未达到共识。由于缺乏相关的审计依据或评价标准,审计部门即使参与了政策制定工作,审计机构和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环境业绩进行评价时,也会有很大难度,以致产生审计风险。

  (二)促进完善环境保护管理监督体系和落实环保措施:为了使环境保护工作法制化,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颁发了一系列环境和资源保护法律,初步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国务院也颁布了一系列决定和行政法规,环境管理机构和执法力量逐步加强,全国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形成。

  (三)加强环境审计人员的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普及环境审计知识:环境审计的难度和广度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首先,审计人员必须懂得环境方面的知识,如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等,另外,还要具备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审计人员需要加强学习,及时总结环境审计的经验。

  (四)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在环境审计中的作用:纵观国外环境审计,环境审计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如美国是会计总署、日本是会计检察院、澳大利亚是国家审计署。另外,也有一些大企业内部开展环境审计,比如西方各大石油公司拥有许多重大的环保技术和内部环境审计业务。我国的环境审计目前也是由政府审计部门进行。然而,从我国环境审计现状来看,应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在环境审计中的作用,或者说,审计主体应包括会计师事务所。

  (五)促进环保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环境审计通过检查环保资金的征收、管理和使用情况,可以揭示环保资金在征收使用管理上的问题,纠正资金使用、核算上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促进环保部门管好用好环保资金,确保环保资金征收完整,使用的真实、合法、有效。在真实性、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上,环境审计还应该对环保资金的使用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进行审计。因为一项环保资金使用上的真实、合法并不代表其使用的合理性、有效性。例如由于一个错误的决策,就必然导致环保资金使用上的极大浪费。

【篇五】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在当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完善统计体制。形成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的政府监督体系,把政府内部监督和社会多元化监督统一起来,增强监督合力,实现政务工作阳光健康发展。政府部门的内部审计是通过国家政策落实和各项财经政策法规执行情况,实行内部监督管理、防范财务风险,增强政府内部资金使用的科学性和效率性。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在我国审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做好政府内部基础审计风险防范,才能更好的实现政府作风效能转变,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新时代我国政府内部审计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审计署2017年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9.2万个,政府内部审计人员达28万。全年回应社会关注热点或者舆情80余次,并且依法受理并且办结政府内部审计案件94件,经过审计结果给予行政处分635人。主动向社会公开政府内部审计信息2.8万件,审计中发现整改项目金额达到4.6亿元。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政府内部审计已经初步形成相对完善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流程化、标准化和制度化逐渐完善,内部审计队伍日益成熟,审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距离现代化审计标准依然具有一定的差距。

  二、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独立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情况不理想

  目前,在很多机构因为编制的因素,内部没有设置独立的审计部门,而是由财务部门主要负责的临时审计小组,相对于独立的审计部门不仅在功能上有所弱化,其审计结果关联部门较多,难以保证独立的审计结果。在人员的配置上,很多审计人员不是专业科班出生,基于财务、纪检监察、工会等人员兼职的情况比较突出。这种情况下,由于从事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技能的制约,缺乏高层次的审计专业理论和技巧,导致审计质效不佳。人员来源于机构内部各部门,受多层次领导因素的影响,审计中的人为性和随意性比较大,严重影响了政府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二)配套法律及风险防控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当前,部分法律法规规范我国政府内部审计的法律有所涉及。《会计法》和《审计法》中明确提出“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规定了我国政府各级部门中,均应该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通过法律规定可以看出,审计制度的建立在法律规定中运用“应当、均应”此类词语,在规定上缺乏强制性,尚无一套明确的法律来规定政府内部审计制度或者准则。

  由于法律规定中不到位制度规范不及时,造成了政府部门内部审计中主要是围绕年度发展工作,领导思维掺杂比较严重。导致了内部审计常态化发展不足,配套的考核评价体系不足。

  (三)创新方法运用不足限制了审计质量和成效

  在审计方法使用上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审核账目、账物、账表等是否符合的传统审计方法,主要停留在审计财务数据的真实性监督上。没有采取系统性的审计标准,根据政府各部门自身所履行的职责和特点进行客观的项目审计,在审计工作中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和客观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审计年年有,问题依然存在的恶性循环现象。同时,因为传统方法的使用,大多数的审计后果依然是事件发生以后才采取及时有效的审计方法,审计监督作用发挥滞后。

  三、新时期加强我国政府内部审计的策略

  (一)机构独立性和审计人员素质并重,确保审计质量

  保障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职能,实现政府内部审计廉洁守法、与时俱进。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本文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确保我国政府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一是转变各级政府审计委托形式,确保审计机构自身的独立性。在我国各级政府内部建立起严格有效的审计责任体系和组织领导机构,实现审计依附部门行政管理脱离的目的,保证在行使审计权利时的独立性。通过审计机构独立性的设置,有效的避免目前审计行为中因对上级领导和管理领导负责的影响,造成实际审计工作中畏首畏尾的现象。独立的审计机构只受限部门党委领导,坚持对党委负责的原则,依法落实审计监督职能。二是增加内部审计人员编制,解决人员财政经费实现编制人员独立性。针对目前很多部门缺少编制,没有专门的人员从事内部审计的现象。建议各级部门增加或者合理利用单位编制,确定审计人员编制和地位。在年度编制预算时候,做好编制预留或者审计人员专项编制,通过编制考核的形式形成一支专项的内部审计队伍。在年度预算的时候充分考虑审计部门在工作中的实际费用预算,严格落实审计预算专款专用制度,确保审计工作经费独立。通过编制和经费独立的形式,构建审计有阵地、有经费保障的持续发展局面,保证政府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三是实现各部门间交叉审计。为了确保政府各部门间审计的独立性,建议在实际工作中采取交叉审计原则,实现不同职能、不同地区间政府部门审计工作交叉。

  不断提升政府部门审计人员的素质,保证审计工作主观性过硬。我国在政府部门审计职能的改革和进程加快,需要产生相应的审计专职人员。因此,必须不断强化审计人员自身素质,提高专业技能培养,不断适应现代化治理中“强作风、高效能”的政府工作作风。一是加强政府部门审计人员的准入制度。明确政府审计部门准入制度,强化人员基本素养建设,达不到审计任职准则的一律不得从事该种工作。通过公开招聘的形式不断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结构,逐步形成一支有业务能力、有政治信仰、思想过硬的部门内部审计队伍。二是强化审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通过挖掘部门内外审计教育力量,开展继续教育拓展培训形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继续教育审计力量。推进审计专题培训、专业培训进程,不断推展财务、税务、法律、计算机等方面的业务技能。强化道德教育准侧,做好审计人员道德警示和法律警示,确保审计工作的公正。

  (二)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和风险防控制度建设

  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的重要原因在于缺少配套的法律制度。因此,本文建议在国家层面加快形成关于政府内部审计专项法律,以此规范政府内部审计的相关洗发制度建设。例如:在《审计法》中增加政府内部审计相关法律,从不同角度规范政府审计制度的落实和形式,通过法律明文规定政府内部审计全面改革的推动工作。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建立政府部门内部风险防控机制,形成前馈控制的审计局面。首先必须明确政府审计目标。我国政府内部审计必须有明确的审计目标,在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代下,政府职能也在相应的改革和创新。因此,政府内部审计应该坚持内部控制管理提高政府行政职能和经济效益发展为目标,定位于领导层面参谋助手的目的实现管理型审计职能的转变。这样才能有效的防范审计监督中的风险。其次,强化各部门审计责任人的审计责任,尤其是经济责任和行政责任,明确审计监管的作用和重要性,才能保证政府行政中各责任人牢固树立审计目标和标准,依法行使自身权利。再次,强化政府部门内部财务预算编制,发挥财务内部控制职能。审计的最终目标是保证政府在依法行政的条件下,提高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用最大化使用程度。通过财务预算编制的形式,能够在政府职能部门内部形成一种财务控制和内化审计的标准,通过财务控制的形式把内部审计防控体系建设常态化发展。财务控制可以在日常工作中对于各类财政行为加以控制,减少各类严重违反审计原则的事件发生。最后,不断拓展政府部门审计服务和审计咨询服务。在政府内部审计工作中坚持党的领导原则,对于各部门管理者提供咨询服务,能够确保各部门围绕审计原则和审计工作开展自身日常工作。让各部门在工作中准确定位,坚持阳光化发展,形成一种单位行政发展和内部审计观念相统一的战略格局。从而将审计工作的内部控制外化与行,确保政府部门的各项工作都能和审计工作统一起来,营造风清气正的审计环境。

  (三)创新审计方法和指标,提升审计质效

  确定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法和指标,建立健全政府内部审计方法和指标。一是创新政府内部审计工作方法。改变传统账目审计方式,确立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评价质变,适当引进信息化建设体系,实现数据审计的大审计格局。一方面各级政府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做账方式,确立不同的审计方法。因为传统的审计方法和信息化数据审计方法出入比较大,建议受限采取数据模拟的形式进行内部审计,再结合传统的方式相互验证审计结果。另一方面是针对目前信息数据工作比较充分或者有开发数据能力的部门,可以在部门审计工作中实现数据分析的方式进行审计,通过数据可以分析出工作中的相关性和历史性,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全面性。二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评价指标。政府工作的审计指标应该包括定性审计指标和定量审计指标两种。在具体指标的设计中,应该严格遵循评价标准,形成权责分明、综合评价、差异评价等评价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其中应该包括财务信息、绩效管理和内部风险控制等量化指标,配合内部财务控制职能,能够有效分析出政府部门在廉洁从政、依法行政中的具体体现,从而能够全面的反映政府部门在内部行政工作中的具体情况。有效实现内部风险控制管理。

  四、结语

  总的来讲,在新时代的导向下,各级政府审计机关要厘清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坚持以人为本的行政理念,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原则,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努力成为新时代、新常态内部审计工作的实践者和创新者,解决好内部审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现代化发展。

【篇六】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

  环境审计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有机结合,它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最初是以内部审计的方式进行的,旨在防范企业可能遭到环境诉讼和可能由此带来的巨大财务风险。1995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埃及开罗召开的第十五届大会上,把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列为主要议题,并发布了《开罗宣言》。开罗会议确定了环境审计的定义和内容。

  环境保护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如果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自然资源的枯竭这些问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不去认真地加以研究和解决,那么人类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最终必然会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把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审计作为一项综合的经济监督行为,必须在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但现实中看到,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对环保资金收支不能进行经常性的审计监督,没有健全的环境审计准则和评价标准体系,导致环保资金大量流失,使亟待解决的一些环保问题难以处理等现象。因此,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环境审计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研究和探索我国环境审计的基本理论,规范环境审计的内容,探讨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环境审计是由有关审计组织依据环境法规政策和标准,遵循审计准则,系统地、定期地对被审单位的环境活动、环境财务信息和环境管理系统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并将审计结果报告委托方。环境审计要审查各级政府制定的环境政策和措施是否符合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审查企业是否建立了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适合本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的环境管理体系并付诸于实践;审查环保资金筹集和使用的真实性、合理性和效益性等,纠正错误、查出弊端,以促使被审单位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监督被审单位切实履行其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因此,开展环境审计可以为环境利益相关者提供服务,是环境经济管理的要求,也是实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因此,笔者结合我国国情和环境审计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完善和规范我国环境审计理论和实践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建立、健全环境审计的技术标准和环境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审计机构进行环境审计,需要建立、健全应遵循的技术标准。主要是指应建立相应的具体准则,并使其具备实践上的可操作性,因为它是衡量环境审计质量的标准。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的《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提出最好的办法,是建立一套框架性的理论基础,指导审计机关如何充分考虑审计的类型、审计标准的目的和来源,建立技术标准。环境审计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广,我国环境审计起步又较晚,缺乏环境审计规范、环境审计方法和环境审计实务等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建立健全和完善的环境审计准则目前尚有难度,而在实际工作中,如何确定环境审计的内容和范围、应采取何种审计类型、选用什么样的取证程序和方法、审计结果怎样评价等,只能凭审计人员的职业经验来做出结论,尚缺乏权威性。

  由于与环境审计相关的许多问题很难直接用经济指标进行评价,环境审计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如何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要做好这项工作,应针对不同的审计类型和不同的审计目标,分别建立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绿化效益的评价标准也应重视。浙江省审计学会课题组提出环境审计要用环境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和环境费用效果分析方法,将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纳入传统的成本效益分析法中,并对此加以确认和计量,建立一套适用的环境经济评价体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要结合我国实际,以对环境保护的财务审计为突破口,发展环境审计

  以对环境保护的财务审计为突破口,开展环保管理和环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合理性、效益性审计是发展我国环境审计的正确道路。这是由于,从以往审计发现的问题来看,对环保资金的筹集和使用都存在许多问题。如挪用和无效使用等,具体表现为:一是排污费征收执行不力。有的地方年排污费的征收率仅为41.68%,有近六成的排污费不能征收到位;二是虚列排污费收支,有的将排污费列支为环保贷款或其他;三是环保贷款不规范,有的环保局拔出环保贷款资金,不按规定委托银行办理,甚至有的企业收到环保贷款也不做环保贷款账务处理;四是挤占排污专项资金。审计发现某县环保局将宿舍楼基建预付账款转列为专款支出――环保补助费支出。另外,还有的环保执法人员“靠山吃山”,造成排污费大量流失。这些问题的发生,大大降低了投入巨额环保资金的实际效果,非常有必要通过对环保资金的财务审计进行严格的审计监督,使有限的环保资金发挥最大的环境效益。

  自我国恢复审计监督制度以来,已经在财务审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制度和方法。我国已经开展了对国务院所属的环境保护部门、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管理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审计,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更应加以坚持并总结提高。

  以财务审计作为环境审计的突破口,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环境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符合环境审计自身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就其本质而言,环境审计除了要更多依靠环境专家进行专业性更强的环境审查之外,与其他已经开展的一般审计相比,无重大差别。因此它的发展规律也只能体现出以财务审计为基础并逐步扩展到绩效审计。

  三、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

  环境审计的难度和广度,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审计人员必须熟悉审计理论与实务、财会理论与实务、环境管理原理和环境管理方法。因为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学和审计学的一个分支,或在该领域中的应用。另外,环境审计离不开相关的法律、法规,需要对环境质量、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进行评价。因此,审计人员还要具备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社会学、统计学和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由于我国开展环境审计时间不长,实践中审计人员多是以财务、工程审计知识见长,对于环境审计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和手段等,离全面开展环境审计的要求尚有距离。因此,需要通过对审计人员进行专门培训、组织学术研讨会、实践经验交流会等方式,以改变我国环境审计人力不足、范围不广、质量不高、收效不大等现状。

  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环境审计要涉及多个被审单位和部门,必须要加强与相关管理部门的协调,尤其是环保部门。环保部门由于从事专业规划、管理、组织、协调及监控,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同时又是制定环保制度、标准、准则的主体,代表政府对社会的环保工作进行管理、监督,审计作为环境经济监督部门应与环保专业部门加强协调和沟通,在环境经济效益的评价方面做到资源共享、资源整合,从而使环境审计机构能够担负起独立于环保部门之外的审计监督行为,对被审单位的环境管理责任进行监督、评价和检查。

  四、借鉴国外经验,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审计理论和实践

  建立环境会计,为环境审计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在国外,环境信息披露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作为社会责任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披露在公司年度报告中的“管理分析与问题讨论”部分。我国环境会计发展滞后,国家没有制定专门的环境会计准则,企业也不重视环境成本、环境效益的核算,企业会计披露环境信息很少,审计人员难以从会计报告中直接获取审计证据。因此,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对环境信息披露的真实程度、详细程度和披露方式进行规范,与其他国家的会计专业组织加强沟通和相互学习,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作出有关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具体处理方式的规定,并随着实践中发现的问题逐步加以修正和完善。

  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已就环境问题计量和会计披露的处理进行了很多研究,也积累了相关的经验,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基本都聘请了自己的环境顾问,并就环境问题建立了自己一套工作体系或研究体系,包括有关模型及配套软件程序,环境自我评估规划和市场调研等。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要想在环境方面称职地承担起审核环境信息披露的作用,也应该学习国际先进同行的做法,考虑聘请自己的环境专家和技术专家,制订出一套在我国行得通的工作体系。借鉴国外经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可以参与协助政府部门界定环境管理问题和企业环境责任问题。

  环境审计的出现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这短短二十多年,世界与经济迅猛发展。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下,各国本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积极开展环境审计,生态环境的改善已有了明显的成效。毫无疑问,大力推行环境审计,建立健全完善的环境审计体系,将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服务。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迅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由于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不断加大,加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低水平的技术,使管理水平比较落后,污染物的排放量越来越大。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环境形势非常严峻。而我国目前对环境审计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所以在工作中更应该既要注重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又要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完善,同时还应培养和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业务能力,加强环境审计技术方法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环境审计服务于宏观调控的水平,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审计之路。

【篇七】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计划水平不断提高,面对当前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如何做好环境保护计划是当前应考虑的问题。本文结合环境规划特点探讨环境保护规划问题和发展战略。

  关键词:环境保护保护计划环境计划规划发展。

  引言。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工作的开展是重视优化城市环境质量,做好城市现代化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关系的有效协调,在明确环境指导目标中进行全面规划管理。在当前城市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中,做好环保规划是一项重要的指导原则,大多集中体现在城市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内容设置完善的管理措施。城市环保规划对全面推动城市经济稳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目前要重视城市环保规划的合理分析,做好各项管理工作推动城市经济全面发展。

  1环境规划的特点分析。

  环境规划是人类对当前环境问题的合理安排,这种安排表现在人类的日常活动上,也表现在空间和时间上。提出环境规划概念的目的是保证经济活动与环境协调,也就是常说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了达到以上目的,需要以合理科学的发展计划为前提,提出的计划是环境计划。通过总结近年来中国环境规划事业的发展情况,可以将环境规划特点总结为以下内容:第一,综合性。环境计划最终是为了解决环境问题,但由于计划涉及社会、经济等问题,是非常复杂的工作。在规划内容的制定中,应用社会知识、经济知识、环境知识等,具有鲜明的综合性。第二,整体性和地域性。整体性是指环境规划需要从国家环境整体的角度出发,不仅包括环境问题,还包括社会和经济问题,这就是规划的整体性。区域性是指不同地区发展条件不同,计划有差异,主要表现在重点不同。

  2环保规划现状。

  2.1环境意识差。

  目前,一些地区管理人员本身缺乏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更加重视地区经济发展,无法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长期发展,城市和城市发展安全危险增加。在当前城市化发展中,各类建设工程数量不断增加,部分生产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更加重视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值。在一些基础城市化发展中,对各种房地产工程项目、工业化发展的关注度高,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忽视性高。其次,在开展环境管理工作时,涉及人力资源补充、财政支出等多个问题,受多个资源因素影响,长期发展中环境建设的各个问题突出。

  2.2城市大气污染。

  城市大气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车辆增加,引起尾气污染,阴天影响人们的交通旅行,这些问题一直在管理中,但总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地区擅自放炮,放烟花,城市一边实施生态建设

  2.3城市垃圾。

  在城市垃圾处理过程中,我国处理技术不成熟。

只能对部分垃圾进行处理。如今我国的城市垃圾逐年增加,给我国垃圾的处理造成很大困难。

        2.4废水污染

        城市中水污染主要有三个方面:生活用水、工业排水、农业用水。第一,生活用水方面,用水量大但是污水处理不当,导致水污染。据统计,城市中的废水有一半是从家庭排放的。第二,工业排水方面,有的工业部门为了方便、节省资金,直接把废水排到附近的河流中去,导致大量的河流受到污染。农业用水方面,因为农业方面需要使用大量的化肥、农药等,经过水浇灌或者雨水的冲刷,上面的部分化肥、农药等容易排到河流中,污染地表水,污染水资源。

        3环境保护规划现状的改善策略

        3.1结合城市建设现状做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在现阶段城市规划建设中要注重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将环境保护作为城市规划建设重要内容。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分析城市发展现状,整合当地环境保护问题,明确环保工作主题内容。在此阶段,对城市区位条件、水文条件、生态环境特征、气象特点进行分析。对城市规划建设当地相关环境问题精确化记录,深入分析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与城市发展现状相互结合,划分各个功能区域。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要遵循因地制宜基本原则,与当地实际现状能有效结合,推动规划工作全面开展,全面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3.2加大对城市污染源的治理力度

        城市应注重工业排放、汽车尾气排放等的治理,应从交通、工业建设等角度,集中进行污染物处理,还应结合城市发展规划,注意垃圾处理等,不仅要加大对排污的收费力度,同时还应严格的控制污物排放量,部分排污比较多的商业,应自发进行绿植建设,施行公益活动,减轻企业排放产生的不良影响。

        3.3垃圾循环利用

        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需要将城市垃圾进行分类,将能够回收利用的垃圾进行多次利用,不可回收垃圾进行焚烧处理,焚烧所产生的能量也可以被利用,将有害垃圾进行化学处理。在垃圾处理的过程中,所选择的地点一定是远离城市的,避免垃圾对城市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3.4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城市水污染整治规划可以从生活用水和工业排水两个方面着手,在生活用水方面提倡节约用水,鼓励城市居民重复利用废水,如一水多用,并且废水需要经过简单的处理之后再导入排水管道中,有利于对废水的处理。在工业排水方面,废水的排放要有专门的地方,且排放前要经过处理。

        3.5加强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落实

        立足于工作效应来说,环境规划其实是环境管理工作的基础职能,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仅代表着环境管理的战略规划与部署,而且可以用来解决各类环境问题。而解决问题时就需要依靠环境管理发挥效用,也就是采用针对性方法以及活动进行问题处理。从此角度而言,规划内容的制定十分重要,并且规划的实施同样重要,这是让规划内容在社会发展以及环境治理中变成现实的基本手段。针对规划内容的制定以及实施问题来说,需要从理论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只有理论建设完善,规划内容以及实施质量才能得到保障。而理论的研究应该从方法、原则以及防护手段等多个角度进行全面考虑,以求最终制定的环境管理体系与规划内容可以相互匹配。为保证环境规划与管理可以充分地融合与落实,一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规划评定制度以及独立评审机构,其目的在于将环境规划的评定行为规范化、标准化,甚至是法制化,促使评审与评定可以站在客观角度之上进行。另一方面,不能将环境规划看作是一种特殊化规划行为,虽然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是仍然可以应用经济杠杆或者是价值理理论辅助规划,同时这也是保证规划内容细节完善合理的重要方法。

        3.6在经济发展中全面完善环保规划法律机制

        当前要想推动社会经济健康化发展,要注重完善相关法律机制,保障环保规划工作能全面落实。在今后环保规划发展中,法律机制建设是重要基础条件。目前要注重优化环保规划发展法律层次,对传统设定的审批程序进行调节优化,促使土地资源、交通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相互统一。通过法律措施提高环保规划发展力度,强化环保规划法律权威性,这样在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中,环境保护规划才具备更有效的法律保障。

        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建设中,管理部门要全面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全面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明确社会发展中环保工作地位,对城市规划建设中环境问题深入探究,建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在科学规划的同时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水平。

        参考文献

        [1]孙宁宁.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24):120+122.

        [2]刘晶晶.从城市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城市规划政策与管理[J].门窗,2015(04):246+250.

        [3]胡永良.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环境保护探究[J].居舍,2019(22):165.

【篇八】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

  医院秩序维护管理是医院后勤工作的传统任务,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和医院的现代化智能化,医院秩序维护成为医院物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其为维持医院就医环境的安全、有序,保障医院设施和人民财产安全等提供强大的支持。日常秩序维护工作内容包括消防管理、治安管理、停车场服务管理三方面工作。

  首先谈谈医院的消防管理工作,医院是人口密集场所,患者多有不便,且院内的设备、药品、试剂等中多为易燃易爆品,使得火灾隐患大量存在。医院火灾多来自以下几个隐患点:

  一、重防盗,忽略了通畅。为了保护医疗设备和患者财产的安全,院内很多地方安装了防盗门,而且在非上班时间都处于封闭状态,夜间也多是大门紧锁,一旦发生火情,会影响消防人员救火和病人的逃生。再加上有很多行动不便的患者,疏散也增加了难度。

  二重易爆物品的监控,忽略了易燃物品的管理。特殊压力容器稍有违章操作后果不堪设想(如:锅炉、供氧中心),因此,这些易爆物品和设施是重点监控得到对象。但医院却往往忽略了对易燃物品的管理(如:乙醇、甲醇等易燃化学试剂)。检验室及实验室的酒精灯、电磁炉、恒温箱等设备,也容易引起火灾。

  三、重添置先进设备,忽略了线路老化。医院多数重视设备的更新换代,而忽略了线路老化问题。科室调整、人员增加、设备增加、电力负荷超载等多为火灾隐患。

  四、重消防设备硬件,忽略了人员消防技能。智能化消防设备的出现,让很多医院的管理人员过渡依赖设备数据,觉得会用即可。而往往只有少数人了解灭火设施使用方法和灭火技巧。只有经常开展消防培训,加强消防演练,让全体医护人员了解灭火、防火、疏散技巧才是能消除火灾隐患。

  五、重防御明火,忽略了长期高温高热的设备。不少医院在食堂管理、动用明火和禁止吸烟上制定明确规定和作出定期排查。却忽略了一些长期使用的、不间断的电器仪器的设备检查,其火灾隐患往往是长期存在而且不易发现的。

  医院火灾的发生往往是因为忽视小问题和意识淡薄造成,所以提高意识和把火灾隐患分级至关重要。首先,动用明火和明火点是医院火灾隐患的第一要点也是火灾隐患最高级,所以严格执行动火制度、食堂管理制度和禁烟制度是医院的第一要务。其次,环境相对封闭、防火质量较弱的区域为医院的消防重点部位,如:消毒室、手术室、ICU、静配室等医疗分区明确的科室,往往在疏散逃生时是软点。再有就是如库房、阅览室、机房等为医院第二重点部位。最后就是医院的病房和集体宿舍,人员较为复杂、监管较为薄弱、情况发生的可能性较多。

  第二就是医院的治安管理。伴随国家增大对医疗行业的投入,全国的医疗环境及医疗技术都有明显的提高。按道理,医疗环境好了,医疗技术提升了,群众看病更便捷了、对就医服务满意度应该上升才对。但是,其实则不是如此,从近期频发发生的“伤医”“医闹”等事件看来,群众好像对医疗环境及质量的改善不但不领情,反而衍生出很多埋怨。这时医院安保部门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保障了医院正常有序运作、医护人员人身安全和医院财产安全。

  医院安保工作相当复杂,滋事、偷盗、斗殴、伤医、医闹等等一些有碍医院正常运转的事件都是医院安保重点处置事件,同时也要保障医院的排队秩序、候诊秩序、就医秩序、人员流量管控等等。医院保卫工作又存在着客观的薄弱性,如医院昼夜开放,进出人员多而杂乱,患者及家属多焦躁且行动不便、疏于防范,犯罪分子容易下手,医院出口多等特点,安保人员工作稍有疏忽就有可能给群众或是医院造成危害。

  如何在医院安防上寻找突破?发达国家医院已经完成了后勤安保智能化和管理信息系统化的结合,如医院入侵报警系统与出入口控制系统、医院的视频安防监控系统与电子巡查管理系统、医院应急指挥系统与火警自动报警系统等等。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当下,打造“互联网+安防”的模式也是必然是大势所趋,形成医院与医院之间、安保人员与医护人员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同时做到资源的共享、经验的共享。使得人人参与,打造一个“智能天眼”,恶性事件提前一分钟发现就可以大大降低不良后果的程度。同时也可以形成消防、治安管理“一键化”模式,建立医院与管辖的派出所、消防队的联网机制,在发生重大治安、消防、急救等突发事件中,医院采用网络“一键式”系统报警,最大效率的保护医院的患者、医护人员及财产的安全。

  保卫部门是医院的一个职能科室,虽然不是临床,但是却直接为临床服务,在维护医院的医疗秩序和医疗环境、预防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及其它服务性的工作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了“互联网+安防”帮助,极大地缩短了发现应急事件时间、提高了处置效率,又增强医院的安全防范能力。

  第三谈到的就是医院停车场的管理。随着私家车的不断增加,如今到医院看病就诊的病人,很多是由自己驾车或由家人开车送来的。许多病人因病情所困而反应不够敏捷,有的病人行动不便,因而病人和陪客就诊过程中在医院内来回走动时,通道中人员和车辆的擦碰情况不可避免。为加强医院内部秩序管理,消除不安全因素,解决来院就诊车辆有序停放的问题,也是各家医院关注的焦点。

  如今停车难也是困扰各家医院的主要问题,出现停车难的原因最为主要的就是车位不足。停车难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1、停车难,可能延误救治事件,有可能会产生医患纠纷,直接影响医患关系;此外,医院停车紧张,患者或家属等待时间容易产生焦躁情绪,间接影响医患关系。2、大批看病的车辆因停车难在医院道路或周围聚集,医院内外车辆和行人秩序混乱,车辆的无序停放和噪声污染,会打破医院内应有的宁静、和谐氛围,直接破会就医环境。3、因为车位不足,停车占道现象突出,极大地阻碍了医院内外道路的畅通,导致车辆和行人的堵塞,会严重妨碍了急救车及消防车辆的进出,直接造成交通安全隐患。

  造成医院车位不足的原因也有如下几点:1、医院重视门诊楼、住院部、办公楼等建筑的建设,忽略了停车位规划或是留有余地有限;2、现有或新增的车位无法满足当下机动车的剧增形势;3、受条件限制或规划限制,车位设计和流向设计部合理。

  从医院停车的现状和原因分析来看,要解决医院停车难的问题也是非常困难的,但最大限度的科学的缓解医院停车难的现状也应该是医院管理者思考的问题,以及所要做出相应的对策,就目前形势而言,不外乎一是开源二是节流。首先是开源:1、向上或向下要空间,如建立立体停车场、自动泊车场等立体利用率高的停车场;2、向周围要空间,通过协调发展或共享周边道路、商圈、社区的停车位。其次是节流:1、减少自驾就医;2、限制非就诊车辆入院;3、尽最大可能缩短车辆进出时间;4、合理规划现有停车路线。

  医院作为公共机构和场所,为患者、家属、探病亲友、职工等提供充足的车位和优质的停车服务是医院形象的体现,也是医院发展的需要。加强医院停车设施管理,使车辆进出有序、高效,能更好地创造医院的良好秩序,提升医院的良好社会声誉

  北京人大代表刘忠军提出:医院列入公共场所进行治安管理,“因为医院从特点、性质上完全具备公共场所的性质,如果把医院列入到公共场所进行治安管理,一旦出现了任何问题,都可以在第一时间把秩序尽快的维持住。”其次医患关系紧张不仅影响到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也严重干扰了医疗单位的正常工作秩序,加重了医疗管理部门的工作量和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降低了医疗单位和医务人员在社会上的声誉形象。可见重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维护正常的医疗服务秩序,维护医患利益,成为需要全社会共同来关注的一项严峻的课题。

【篇九】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

  所谓“安全生产”,就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了避免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的事故而采取相应的事故预防和控制措施,以保证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保证生产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相关活动。针对于医院管理来说,安全生产管理主要指的是为了能够更快地实现医院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利用当前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和方法,采用科学的方法,来消除医院运营过程中的各种不利因素,从而防止医疗事故的产生。

  一、医院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

  1.很多医院的安全管理意识淡薄

  医院领导对于安全生产管理的监督力度不够,单纯考虑经济效益,而没有将医院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放在重要地位,等发生重大事故才开始重视。医院的职工对于安全生产隐患存在侥幸心理,对待安全麻痹大意,从而在实际操作中忽略了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践行。

  2.医院管理中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

  医院安全生产管理不仅包括对医院中消防、人身财产安全、突发事故等的管理,也包括对医院内部和外部环境、医疗卫生、医疗设施等的管理,如果这些方面中存在着不安全因素,就有可能产生安全隐患。很多医院职工在面对安全隐患的时候,不去科学思考,往往仅凭经验进行处理,使安全隐患转变成安全事故。因此,对于安全隐患的处理和防范,就成为当前医院安全生产管理的新课题。

  二、加强医院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措施

  在对医院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应深入探索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1.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首先,要由院领导、院办、保卫、医务、护理、总务等科室负责人组成医院安全生产、治安防范委员会。院长为医院安全生产、治安防范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医院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治安防范工作。其次,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谁出问题谁负责”的两个基本原则,实行安全生产和治安防范责任制,认真抓好医院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最后,医院要将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渗透到医院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级中,使每名职工都将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实行全员参与、责任到人的方法,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纳入到医院职工考核和评价的体系中,实行奖惩制度。同时,应制定医院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如《安全生产法人责任制度》、《安全生产奖惩制度》、《护士值班交接班制度》、《医院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等,全面保障医院日常运行中的安全,防范风险。

  2.加强对医院职工的安全生产教育

  对于安全生产管理问题,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和综合素质对于各种管理制度的落实有着关键作用,因此我们应加强对医院职工的安全生产教育,从根本上树立安全生产意识,从而有效推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落实。医院应定期围绕医疗安全生产问题组织安全教育活动,针对日常工作中的各种安全生产问题展开学习和讨论。对于一些操作上存在危险的医疗器械和药品,应提前提高医院职工的操作技术,使其具备能够按照规范和标准进行医疗器械操作和医疗药品的使用,防止误操作带来的安全事故。所有医院职工应重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一旦在工作中发现不安全因素要及时排除,并且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和人员,并勒令其整改。

  3.加强各个部门对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的落实

  医院中的各个部门要全力配合医院安全生产管理的各项制度和管理条例的落实,并加强对工作中各种要素的控制和管理。例如,医务处、护理部应切实加强临床各科室医疗安全工作的领导、监督和管理,制定医疗安全制度及操作规程,签订医院安全责任书,防止医疗事故发生,加强医疗安全教育,提高医护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认真做好“四防”病人和危险物品的管理,防止意外事故发生,保证病员治疗和生活安全;临床各部门要坚持“三查七对”制度,防止病员在治疗过程中用错药品的现象,杜绝医疗事故发生,并认真做好药品的保管工作,防止药品丢失和变质;疾控处和医院感染管理科要认真执行《传染病防治法》,一旦发生疫情要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把好流行病的治疗、隔离、消毒、处置等各个环节,对临床科室要定期进行检查,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三、结语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医院安全生产管理对于规范医院管理、防范医疗事故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很多医院都忽略了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落实和执行,使安全生产管理浮于表面,无法发挥出其重要的防范、保障作用。因此,我们应分析当前医院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加强对医院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与规范的建立于完善,使医院中全体职工的专业素质和安全生产意识都得到加强,使安全生产管理渗透到医院日常运营中的方方面面,从而有效保障医院职工和患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篇十】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计划水平不断提高,面对当前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如何做好环境保护计划是当前应考虑的问题。本文结合环境规划特点探讨环境保护规划问题和发展战略。

  关键词:环境保护保护计划环境计划规划发展。

  引言。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工作的开展是重视优化城市环境质量,做好城市现代化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关系的有效协调,在明确环境指导目标中进行全面规划管理。在当前城市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中,做好环保规划是一项重要的指导原则,大多集中体现在城市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内容设置完善的管理措施。城市环保规划对全面推动城市经济稳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目前要重视城市环保规划的合理分析,做好各项管理工作推动城市经济全面发展。

  1环境规划的特点分析。

  环境规划是人类对当前环境问题的合理安排,这种安排表现在人类的日常活动上,也表现在空间和时间上。提出环境规划概念的目的是保证经济活动与环境协调,也就是常说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了达到以上目的,需要以合理科学的发展计划为前提,提出的计划是环境计划。通过总结近年来中国环境规划事业的发展情况,可以将环境规划特点总结为以下内容:第一,综合性。环境计划最终是为了解决环境问题,但由于计划涉及社会、经济等问题,是非常复杂的工作。在规划内容的制定中,应用社会知识、经济知识、环境知识等,具有鲜明的综合性。第二,整体性和地域性。整体性是指环境规划需要从国家环境整体的角度出发,不仅包括环境问题,还包括社会和经济问题,这就是规划的整体性。区域性是指不同地区发展条件不同,计划有差异,主要表现在重点不同。

  2环保规划现状。

  2.1环境意识差。

  目前,一些地区管理人员本身缺乏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更加重视地区经济发展,无法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长期发展,城市和城市发展安全危险增加。在当前城市化发展中,各类建设工程数量不断增加,部分生产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更加重视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值。在一些基础城市化发展中,对各种房地产工程项目、工业化发展的关注度高,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忽视性高。其次,在开展环境管理工作时,涉及人力资源补充、财政支出等多个问题,受多个资源因素影响,长期发展中环境建设的各个问题突出。

  2.2城市大气污染。

  城市大气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车辆增加,引起尾气污染,阴天影响人们的交通旅行,这些问题一直在管理中,但总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地区擅自放炮,放烟花,城市一边实施生态建设

  2.3城市垃圾。

  在城市垃圾处理过程中,我国处理技术不成熟。

只能对部分垃圾进行处理。如今我国的城市垃圾逐年增加,给我国垃圾的处理造成很大困难。

        2.4废水污染

        城市中水污染主要有三个方面:生活用水、工业排水、农业用水。第一,生活用水方面,用水量大但是污水处理不当,导致水污染。据统计,城市中的废水有一半是从家庭排放的。第二,工业排水方面,有的工业部门为了方便、节省资金,直接把废水排到附近的河流中去,导致大量的河流受到污染。农业用水方面,因为农业方面需要使用大量的化肥、农药等,经过水浇灌或者雨水的冲刷,上面的部分化肥、农药等容易排到河流中,污染地表水,污染水资源。

        3环境保护规划现状的改善策略

        3.1结合城市建设现状做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在现阶段城市规划建设中要注重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将环境保护作为城市规划建设重要内容。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分析城市发展现状,整合当地环境保护问题,明确环保工作主题内容。在此阶段,对城市区位条件、水文条件、生态环境特征、气象特点进行分析。对城市规划建设当地相关环境问题精确化记录,深入分析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与城市发展现状相互结合,划分各个功能区域。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要遵循因地制宜基本原则,与当地实际现状能有效结合,推动规划工作全面开展,全面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3.2加大对城市污染源的治理力度

        城市应注重工业排放、汽车尾气排放等的治理,应从交通、工业建设等角度,集中进行污染物处理,还应结合城市发展规划,注意垃圾处理等,不仅要加大对排污的收费力度,同时还应严格的控制污物排放量,部分排污比较多的商业,应自发进行绿植建设,施行公益活动,减轻企业排放产生的不良影响。

        3.3垃圾循环利用

        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需要将城市垃圾进行分类,将能够回收利用的垃圾进行多次利用,不可回收垃圾进行焚烧处理,焚烧所产生的能量也可以被利用,将有害垃圾进行化学处理。在垃圾处理的过程中,所选择的地点一定是远离城市的,避免垃圾对城市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3.4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城市水污染整治规划可以从生活用水和工业排水两个方面着手,在生活用水方面提倡节约用水,鼓励城市居民重复利用废水,如一水多用,并且废水需要经过简单的处理之后再导入排水管道中,有利于对废水的处理。在工业排水方面,废水的排放要有专门的地方,且排放前要经过处理。

        3.5加强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落实

        立足于工作效应来说,环境规划其实是环境管理工作的基础职能,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仅代表着环境管理的战略规划与部署,而且可以用来解决各类环境问题。而解决问题时就需要依靠环境管理发挥效用,也就是采用针对性方法以及活动进行问题处理。从此角度而言,规划内容的制定十分重要,并且规划的实施同样重要,这是让规划内容在社会发展以及环境治理中变成现实的基本手段。针对规划内容的制定以及实施问题来说,需要从理论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只有理论建设完善,规划内容以及实施质量才能得到保障。而理论的研究应该从方法、原则以及防护手段等多个角度进行全面考虑,以求最终制定的环境管理体系与规划内容可以相互匹配。为保证环境规划与管理可以充分地融合与落实,一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规划评定制度以及独立评审机构,其目的在于将环境规划的评定行为规范化、标准化,甚至是法制化,促使评审与评定可以站在客观角度之上进行。另一方面,不能将环境规划看作是一种特殊化规划行为,虽然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是仍然可以应用经济杠杆或者是价值理理论辅助规划,同时这也是保证规划内容细节完善合理的重要方法。

        3.6在经济发展中全面完善环保规划法律机制

        当前要想推动社会经济健康化发展,要注重完善相关法律机制,保障环保规划工作能全面落实。在今后环保规划发展中,法律机制建设是重要基础条件。目前要注重优化环保规划发展法律层次,对传统设定的审批程序进行调节优化,促使土地资源、交通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相互统一。通过法律措施提高环保规划发展力度,强化环保规划法律权威性,这样在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中,环境保护规划才具备更有效的法律保障。

        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建设中,管理部门要全面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全面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明确社会发展中环保工作地位,对城市规划建设中环境问题深入探究,建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在科学规划的同时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水平。

        参考文献

        [1]孙宁宁.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24):120+122.

        [2]刘晶晶.从城市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城市规划政策与管理[J].门窗,2015(04):246+250.

        [3]胡永良.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环境保护探究[J].居舍,2019(22):165.

【篇十一】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

  摘要:环境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但只有政府难以实现环境管理目标的环境问题的外部性和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等公共物品的性质也决定了环境产品的生产需要包括政府在内的多主体以合作方式进行。本文将阐述目前中国环境保护的形势及其发展,希望对中国环境保护事业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环境污染问题环境保护政策。

  中图分类编号:X501文献标识编号:a文章编号:

  引言。

  目前,我国环境管理手段以命令控制手段为主,逐渐向环境经济手段和基于信息公开的自愿协商式环境管理模式发展。这种变化不仅符合国际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也符合中国环境保护的现实需求。在我国实际应用中,不同管理手段的结合,取长补短,提高环境管理的灵活性和工作业绩,有利于环境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随着政府公共管理方式的改革,人民生活水平和环境意识的提高,公共环境维权意识的提高,局部地区环境质量持续恶化,环境保护从各个方面显着增加,但总体来说,我国环境保护质量还不高,还有很多局限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在给我国带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重视GDP等经济指标忽视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负面效应,近年来,我国政府明确提出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行节能减排的科学发展观,但由于原政策惯性过大,地方政府利益与经济发展指标密切相关现象的客观存在,中国经济发展不均衡

  1.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面对中国严峻的环境形势,中国政府明确提出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节能减排的科学发展观,但原政策惯性过大,地方政府利益与经济发展指标密切相关现象的客观存在,中国环境保护法制不健全,环境立法不能完全适应形势需求。环境管理效率需要提高的领导干部环境保护意识和公众参与水平需要提高。

  2.当前环境污染问题。

  首先,在我国现在大约一半的城市缺水的同时,水污染问题持续恶化:我国河湖一般受到污染,大部分城市水域污染严重的全国75%的湖出现富营养化的我国118次大中城市地下水调查显示,115个以上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其中重度污染约占40%。水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水污染防治,以饮用水安全和重点流域为重点,确保城乡饮用水安全问题。

  在大气方面,全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严重超标,大气污染仍非常严重。全国大多数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全国参加环境统计的338个城市中,137个城市的空气环境质量超过国家三级标准,占统计城市的40%,属于严重污染型城市的47个重点城市中,70%左右的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酸雨区污染日益突出,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三大重酸雨区。

  3.加强环保对策。

  3.1加强对环保工作的领导力。

  首先要加强对环保工作的领导。经验证明,没有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其他更好的措施也很难实行。加强环保工作的领导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实行环境保护责任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地方主要领导和各部门主要领导应把环境保护作为重大任务执行,提高环境意识,提高环境保护责任感和紧迫感,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认真抓好环境保护工作,抓住效果。环保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评价的内容,作为干部选拔的依据之一。要坚持地方各级政府环境境目标责任制,对环境保护实行年度目标管理,定期评价,公布评价结果。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决策失误造成的环境事故、干扰正常环境执法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应追究责任。

  (2)健全环境保护协调机制。

  全国污染物年排放量达4300多万吨(其中烟尘约2800万吨,二氧化硫约1460万吨)1988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3368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68亿吨,处理率仅为27%,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也相当严重。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从解放初期的116万平方公里扩大到我国150万平方公里。环境污染和破坏给我国带来的经济损失极为惊人。各级环保部门是环保执法主体,要发挥环境综合管理职能,抓好环境规划、执法监管和信息发布工作。经济综合和相关主管部门应制定有利于环保的财政、税收、金融、价格、贸易、科技等政策。建设、国土、水利、农业、林业、海洋等有关部门应依法做好各领域的环保和资源管理工作。宣传教育部门应积极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推广环保知识。充分发挥人民解放军在环保方面的重要作用。

  (3)加强环境保护监督。

  建立国家监察、地方监督、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督体制。加大国家对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情况的审计力度,加强中央政府协调解决跨省环境问题的能力,督促检查突出的环境问题。健全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系统,防止特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重点调查各种环境违法行为。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污许可、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查、强制淘汰、限期管理、环境标志和认证制度。

  3.2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优良的环境成为新的竞争优势,环境保护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是发展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把环境容量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依据,把环境准入作为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把环境管理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从根本上减轻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1)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标准,决心淘汰高消耗、高排放、低利润的落后生产能力,严禁新建资源浪费、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根据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根据生态环境的要求,进行产品和工业区的设计和改造,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3)加大环保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应将环保纳入本级财政开支重点内容,逐年增加,加大对环保投资力度,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保试点示范和环保监管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确保环保行政管理、审计、监测、信息、宣传等行政和事业经费开支。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和相关工作投入,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鼓励各类所有制经济积极参与污染治理设施投资和运营。

  3.扩大大众参与,加强教育。

  随着环境意识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不赞成牺牲环境质量获得政府适度补偿,反而愿意付出相对代价改善环境质量,人们的环境意识提高,政府应制定对环境冲击少、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环境保护政策。随着生活要求越来越殷切和环境意识的提高,应提倡人们参与模式,政府应与人们积极沟通,反馈人们。整个环境保护最直接的是人们参加,在鼓励人们实际参加的同时,为了提高人们对政策的认可度,必须提倡灌输参加的环境保护知识和政策的优点。

  环境保护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个单位的事,不要把上一代的问题留给下一代。如果我们全国人民不意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下一代,下一代,他们的家只能在阴天里。这绝不是危险的话!我们必须采取有力的对策和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1]赵永,新。我,我,中国,进入。

  [2]解振华。为什么要强调加快经济增长方式[n].经济日报,2004-12-14(5)

  [3]中国环境保护部.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计划[R].2008-01-18

  [4]曲格平.环保知识读书[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9,104-109

  [5]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

【篇十二】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国家提出了很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现在的新农村建设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然而农村的环境问题却越来越多,深刻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环境问题让农村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到底农村的环境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我们究竟要怎样对待这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市农委于7月30日至8月30日在常州市政府网民意调查一栏里以问卷调查方式开展了常州市农村环境问题的调查,汲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以针对今后的工作能做合理的改善。

      一、调查问题分析:

      1.农民的环境知识缺乏

      人们对环境知识的认知程度是决定他的环境意识是否高尚的基础。如果环境知识缺乏。不知道如何保护环境。那么他的环境意识必然不会高尚。在调查中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来调查我市村民的环境意识。

      (1).对相关的环境纪念日的认知程度,目前已经确立的环保纪念日有10多个,我们选择与农民和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三个环保纪念日作为调查项目:“世界环境纪念日”(6月5日)、“土地日”(6月25日)和“植树节”(3月12日)。被调查村民中,对上述纪念日不知道的人数分别占36.59%、17.07%和46.34%,这说明多数村民对环保纪念日不太了解。此外,村民对环保纪念日的了解程度还与受教育程度相关。对上述纪念日回答不正确或不知道的人数中,小学及文盲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9.5%、48.8%和69.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的比例分别只有15.1%、14.9%和7.3%。在调查中发现,村民中能正确回答“植树节”的人数明显多于其它三个环保纪念日。即使在回答不正确的村民中多数人也表示知道有植树节,而对其它二个环保纪念日,多数村民表示不清楚有这些节日。这是因为每年植树节时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机关、团体、学校都会开展义务植树活动,而在其它环保纪念日时几乎没有任何活动。

      (2).对“工业三废”及其危害的认知程度。工业三废指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这些废弃物如果超标排放就会污染环境。而且在环境中还会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而产生新的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人畜健康造成危害。“工业三废”是报刊、杂志、电视、广播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词语之一。但是.当我们在调查问卷中问哪些是“工业三废”时,在被调查者中回答完全正确、不完全正确和完全不正确的分别占31.71%、31.71%和36.59%,而且多数村民并不了解“工业三废”的危害。

      (3).对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的认知程度。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这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耗能(过多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和无节制排放工业废气;二是森林减少,阻断了自然界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温室效应造成了气候变暖,其结果是洪涝干旱等极端气象灾害频繁,病虫害增多。应该说,温室效应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而且也是报刊、电视出现比较多的词语。但是。在被调查者中能够正确回答燃烧秸秆会加剧温室效应的只有33人,占被调查人数的80.49%

      2.农民的环境行为不雅

      在农村,农民的环境行为直接关系到农村的环境状况。在调查中我们看到下列有关的农民环境行为问题:

      (1).如何处置废电池?有关资料显示.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l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价值:一粒纽扣电池可使600吨水受到污染,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在对自然环境威胁最大的几种物质中,电池里就包含了汞、铅、镉等多种,若将废旧电池混入生活垃圾一起填埋,或者随手丢弃。渗出的汞及重金属物质就会渗透土壤、污染地下水,从而进入鱼类、农作物中。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健康。在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题目:下列物质(废铁、废玻璃、废电池)丢弃在土壤里,哪一项对环境危害最大?正确的答案应该是废电池对环境危害最大。但调查结果仍有22人回答不正确,在平时的生活中大多数村民都是随手丢弃。有许多人虽然能够意识到废电池的危害。但可能仅仅是图方便、嫌麻烦而仍然选择了不利于环保的行动。

      (2).如何处置秸秆?现在农村有不少农民为了抢农时图省事.将收获后的秸秆一烧了之。焚烧过程中产生的浓烟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影响交通安全。我们在调查问卷中问:“你认为焚烧秸秆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吗?”结果有1人勾选“不清楚”,4人回答“不会造成污染”,两项合计人数只有5人。可是当我们在调查中问:“你家是如何处理秸秆的?”结果大部分回答“在田地里焚烧掉”,可见焚烧秸秆的问题比较严重。

      (3).如何处置废弃的农药瓶?废弃的农药瓶、农药塑料包装袋已经成为农村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其主要危害是其中的农药残留渗入土壤。流入河流池塘而形成污染。威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甚至造成人畜、鸟类中毒。我们在调查问卷中问:“你如何处置废弃的农药瓶?”勾选“随手丢弃”的26人,“随生活垃圾堆放”的13人,占全市被调查人数的78.7%。在我们那里废弃农药瓶、农药塑料包装袋污染还是比较严重的。

      (4).使用农药的环保行为。农药使用不当或滥施农药,不仅会污染大气、土壤和水源,也间接和直接地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药残留是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的最大隐患。由于气候变暖。害虫猖獗,被调查者普遍反映“不使用农药不行”。蔬菜生产中使用农药的安全采摘期因农药品种、蔬菜品种、季节等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讲,叶菜收获前禁用期至少7天,茄果类、瓜类蔬菜禁用期至少2—3天。在调查中询问:“施过农药的蔬菜何时可采摘食用?”95.12%的被调查者能回答正确。这说明大多数农民是了解相关要求的。当询问:“自己食用的蔬菜也使用农药吗?”结果大多数人回答“不使用农药或很少”。

      二、解决对策

      通过以上调查可以看出,目前农民环保素质总体来讲不高。主要表现为环保知识缺乏,环保意识淡薄和环境行为不雅。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民环境意识,改善农村环境状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农村环保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介,报道党和政府的环保政策,宣传环保新进展新经验,普及环保科普知识.表彰环保先进事迹.营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舆论氛围。要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农民喜闻乐见的宣传手段与形式.例如宣传栏、环保“大篷车”、文艺演出、环保知识竞赛等,突出艺术性、形象性和群众参与性,以增强环保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坚持经常宣传和主题宣传相结合。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环保部门、宣传部门以及基层村委会要把环保宣传作为基本工作任务.常抓不懈,同时在相关的环保纪念日(环境纪念日、土地日、植树节等)期间开展形式多样的主旨性宣传活动。通过加强环保宣传,切实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一是树立环保新观念,使环保成为广大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二是培育环境新道德.平等看待自然界的各种生命,维护生物多样性;三是创建环保新文化,使保护环境为荣、破坏环境为耻的荣耻观蔚然成风。

      (二)增加农民教育机会,提升农民环保素质。

      调查显示:在食野习俗、乱堆垃圾、焚烧秸秆等非环保行为的人群中,较低文化程度所占的比例较大,这说明农民的环保素质与受教育程度相关。由于受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教育投入相对偏低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机会偏少、优质教育缺失,这是造成一部分农民环保素质不高的重要原因。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增加农民的受教育机会。加强农村环保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中小学生抓起,他们是未来农村劳动力的主体。要在幼儿园把环保知识编成儿歌和游戏,让孩子们在演唱和表演中了解环保知识;在中小学开设环保知识课.组织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环保宣传活动。把学到的环保知识带给社区和父母,这样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此外,要把环保教育融入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中,包括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农业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生态农业、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等.使广大农民在发家致富的过程中提高环保素质,自觉保护环境和生态。

      (三)建立新型农村产业模式

      大力发展既节约资源又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以此作为协调解决传统农业与环境保护矛盾的手段。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科技培训,倡导和推进循环经济提升农产品结构,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型农业产品,培育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农产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改变过去单一种植业生产结构为农林牧副渔.生产加工为一体的复合型生态循环系统,提高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效率。实现资源利用与环境协调发展,逐步形成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建设相互依存。

【篇十三】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

  党的全会,确定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描绘出了我国农村改革的新蓝图。如何按照省委“一手抓抗震救灾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黑水县农村经济继续健康发展?为此,笔者先后深入沙石多乡昌德村等20余个村及相关农村企业、涉农部门进行专题调研,通过调查研究、座谈访问等形式,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一、黑水县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黑水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全县幅员面积4356平方公里。县境内最低海拔1790米,最高海拔5286米,全县总人口5.8万余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2%以上,农业人口达5万人。由于历史、地理、交通等不利因素的制约,黑水县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黑水县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效。,全县预计完成生产总值3.9亿元,同比减少28.9%;预计完成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192元,比上年增加276元;粮食预计总产15207吨,比计划减少783吨。由于地震影响比上年均有所减少,但从长远看我县农村经济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牧民整体素质不高、稳定增收渠道难、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等因素制约,新时期黑水县所面临的农村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一)自然条件恶劣、农牧业基础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极差

  黑水县每年都要遭受冰雹、泥石流、干旱、洪灾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其中又以旱灾最为严重,春旱、夏旱、伏旱时常交替发生。全县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另外,由于农村土地大多集中在高半山地区,山高坡陡,土壤贫瘠,肥力低下,虽然完成5000亩基本农田改造,但农业生产条件仍然较差。通过大力实施交通通畅、通达工程建设,完成通村公路55条496公里,农村交通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由于地震破坏影响,造成部分农村机耕道通畅能力差,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农村基础设施设施数量少、配套不够完善,水利设施损毁严重,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用水未彻底解决。

  (二)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低下,发展意识不强

  受地理条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则安”、“小进则满”、“等、靠、要”的惰性心态依然存在,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和敢闯、敢冒的精神,创新发展意识不强。接受科技能力差,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极低,基本上维持着传统农业的耕作和管理模式。农村实用人才缺乏,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培育少,农牧民科技意识淡薄,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弱。

  (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难

  农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满足农牧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突出表现在农村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教师,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村医疗卫生建设迟缓。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滞后,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农村缺乏活力和动力,农牧民增收渠道不多

  为积极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黑水县不断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的新方式、新举措、新思路,先后引导农牧民搞基地建设、科技示范、反季节蔬菜、特色水果、劳务开发等,也取得一定成效。如沙石多乡昌德村共有农户39户,人口171人,全村人均纯收入1805元,在州党史办的倾力帮扶下,该村实施以“改厕、改圈、改水、改路、改厨,建太阳能、建院坝、建垃圾处理点”为内容的高半山脱贫致富奔小康试点工作,农村基础设施环境和卫生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同时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引导村民种植莲花白60亩、大黄22亩、木香100亩、试种秦艽0.5亩、柴胡2亩、早实核桃60亩;此外,积极争取资金5万余元修建村活动室,为加强村级阵地建设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可靠保障,当年该村人均纯收入增加260元,农牧民增收效果明显。与此同时,四美沟村的大白菜、红岩乡的洋葱已经在成都、南充等市场享有盛誉。但是,全县有特色的基地规模不大,目前的结构调整普遍局限于规模扩大,品种更新,布局调整等水平和层次上,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运用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科技含量不高,农民对新品种缺乏新的种植技术,尤其是在产品包装、运输上缺乏先进的理念。一些干部和群众对市场销售信息把握不灵,曾经出现过农民等莲花白、洋葱价格最后遭遇滞销的情况。

  二、对加快黑水县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明确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党的全会和省委**次全会确立的深化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为我县农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按照州委九届七次全会的部署,我县提出了“保稳定、抓重建、强三农、壮支柱、促发展、创辉煌”的总体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三农”工作,在“抓重建”和“强三农”上狠下功夫,紧紧围绕农牧业增产、增效和农牧民增收目标,抓住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国家富民安康工程、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牧民定居行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机遇。确定了到20xx年农村工作目标: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81亿元,年均增长4%;年粮食总播面稳定在1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5万吨以上;畜牧业产值达到5752万元,年递增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现代农牧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更加完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二)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契机,加强农村发展基本制度建设

  一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牧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保持现有土地、草场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努力推进农牧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牧业经营方式转变。积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牧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草场管理制度,确保全县耕地保有量在9.6万亩。三是建立和完善农牧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拓宽农牧业投入来源渠道,整合投资项目和支农(牧)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四是建立现代农村金融服务制度。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加大农牧业信贷投入,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农牧业信贷规模,提高农牧业信贷比重,增加金融服务产品。从信贷总量、担保、利率、期限、服务等方面对农牧业产业恢复重建给予大力支持。放宽担保条件,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

  (三)以强化带动为助力,走现代化特色农牧业发展道路

  按照“特色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力以及农畜产品商品化率,促进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推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跨越。一是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牧业。利用黑水独特的自然优势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调整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脱毒薯、优质生猪等特色产业和反季节蔬菜、特早实核桃、优质晚熟桃、豆薯荞、本地山鸡、道地中药材等,打造一批精品农牧业和知名品牌,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在适宜区域发展特色水果0.2万亩、绿色无公害蔬菜2万亩;在宜粮生产区推广优质小麦1.5万亩、优质青稞2万亩、优质玉米1万亩、优质豆类2万亩、优质脱毒马铃薯2万亩、优质荞麦1万亩等粮食作物;在高半山地区发展以木香、柴胡、大黄、秦艽为主的道地中药材亩,为农民致富开辟新财源。加快发展特色养殖业,着力打造生猪产业,大力发展圈养山羊和小家畜家禽,提高畜禽商品率,畜禽出栏达到8.5万头(只)。积极发展特色林产业,重点发展特早实核桃4000亩,加快发展后续产业。二是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在沙石多乡、芦花镇、色尔古乡、知木林乡、卡龙镇以及旅游沿线发展“农家乐”、“藏家乐”50余家,开辟田(果)园观光体验、藏羌餐饮、摄影、购物等,建设一批生态、民俗、红色、休闲旅游项目,并以农(藏)家乐带动农副产品加工、销售及其它旅游关联产业的发展,实现人均旅游收入达100元以上。同时,带动餐饮娱乐、观光购物、交通物流的发展,拓宽农村增收渠道。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型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村级服务站点,构建以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牧业科研、示范教育、供销合作社、专业大户和涉农(牧)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农牧业基层技术服务体系和生产经营服务体系。走产供销、产加销一体化、公司+基地+专合组织+农户的路子,不断提高农牧业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

  (四)以恢复重建为纽带,加大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抓好特别是汶川地震损毁基础设施恢复重建,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发动群众搞好农牧业生产设施重建,尽早恢复农牧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着力整理重建地震受损耕地、受损农田水利灌溉渠系、尽快恢复高产稳产农田,黑水将恢复改造受损土地1500亩。修建引水灌溉工程,恢复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000亩。积极开展中低产田土改造和永久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加快农村交通通讯恢复重建。在灾后恢复重建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优先实施农村公路恢复重建,完成村内损毁道路、机耕道、牧道、林区道路的恢复重建。大力加强通信干线网和移动基站的恢复重建,优先做好农村公众通信网和应急通信能力建设,推进网络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农村通信服务水平和灾备应急能力,逐步实现城乡网络信息共享。

  三是提高农村灾害预报、处置和自救能力。加强地震灾害、灾害性天气、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提高监测水平。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完善处置预案,增强灾害处置能力和农牧民避灾自救能力。加强防洪、抗旱设施和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提高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设施抗灾保障能力,提高农村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筑质量,落实安全标准和责任。

  (五)以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为重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坚持把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努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牧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一是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完善和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逐步提高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标准。进一步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和结构,合理调配和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积极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行中小学教职工全员聘任制、教师资格准入制、竞争上岗制、新聘教师合同制和城镇学校、教师对口支援农村学校制。

  二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抓紧灾后医疗卫生机构重建,重点加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和配套设施建设工作。逐步建立健全以县卫生医疗机构为龙头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农村公共卫生安全,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

  三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加大农村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挖掘以“卡斯达温”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积极开展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倡导健康文明向上的农村生活新方式。

  四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完善农村五保户、“三孤”人员供养救助制度,推进集中供养,不断提高供养水平。落实好军烈属和伤残病退军人的优抚政策,积极做好农村老龄、残疾人事业。

  五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社会管理。积极探索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充分保障村民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推行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篇十四】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

摘要:我国环保产业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期。文章从环保产业机构、从业人员数量、政策环境、投资规模等角度探讨了我国环保产业的现状,并分析了我国环保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环保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发展趋势

1引言

进入“十三五”以来,我国环保产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但生态环境问题仍然严峻,环保产业仍受到政策、资金和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很多方面还有待改善。本文从环保产业机构、从业人员数量、产业链结构、政策环境、投资规模及产值等角度探讨了我国环保产业的现状,分析了环保产业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2我国环保产业现状

2.1环保产业相关机构及从业人员数量。截至2015年底,我国环保系统机构总数为14,812个,环保系统共有23.2万人[1]。目前我国专营环保的企业数量在4万家左右,95%以上是50人以下的小微企业,兼营环保的企业数量则更多,全部加起来大约在15-20万家的规模[2]。据E20研究院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7年间,31家环保上市公司总资产翻了一番,销售收入增长了76.43%,环保从业人数翻了一番还多。2.2环保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在过去的三年中,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环保政策(见表1)。从责任主体、监管制度、排污许可证、排污收费和排污权交易五个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把过去被动、模糊的环境管理转化为了主动、明确的环境管理。2.3环保产业投资规模。在国家政策和资金投入的支持下,环保产业的总投资及其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加(如图1所示)。工信部宣称,2020年,中国环保产业规模将达到10万亿,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图1我国环保投资总额及占GDP比重2018年的环保产业产值规模预计将超7万亿元,2025年我国环保产业市场规模将有望突破十万亿大关[3]。

3环保产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环保产业飞速发展,环保产业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露。环保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七个方面。(1)我国环保产业总体规模仍旧偏小、创新能力不足。从环境技术和设备方面看,目前我国环保产业规模小,中小型企业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关键设备依赖进口。产品质量低,运行效果难以保证。环境服务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2)国内环保投资规模仍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截至2015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为8,806.3亿元,占GDP的1.30%[1]。根据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02~2013年,欧盟28国环保投资占GDP的比例在2.04%~2.28%之间[4]。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保产业投资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3)环保市场的决定因素不以技术为核心,而是人脉、资本等其他因素。与其他传统产业相比,环保技术在环保产业的竞争格局中占比较小,这与环保产业的特点和发展阶段有关。环保技术是在治理效果和成本费用之间平衡的技术,追求的是经济性、稳定性和实用性;环保产业涉及面广,单一技术的市场份额有限,单一技术方案的可复制性差。另外,我国长期以来采用了“程序性”的治理模式,即将上环境保护工程而非治理效果作为污染治理的目标,技术的重要性还没有真正体现出来。(4)环保市场受政策的影响很大。环保产业受政策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不论是环保治理,还是环保研究,都是以政策为导向的。从总体上看,政府越重视环境问题,投资就越多,整体前景就越好。另一方面,环保项目的资金往往来自政府。政府财力直接影响着环保市场的变化。(5)生态环境问题仍突出。虽然环保产业发展速度很快,但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根据最近公布的《2017中国生态环境公报》,2017年度,在调查的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239个城市超过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高达全部城市的70.70%。

4环保产业发展趋势

十九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空前的历史高度,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未来十年,我国环保产业都将在发展的快车道上。未来环保产业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首先,产业参与者越来越多,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目前,越来越多的传统工业巨头正在向环保领域转型。随着PPP项目的推广,光大国际、中信、中国中车等央企国企开始承接PPP项目,成为环保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这是一个较好现象。一方面,表明环保产业的属性较好,另一方面,正常的竞争可以促进环保企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运行能力,形成新的局面。其次,环保企业将从单一服务向综合服务转变。随着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的的环保效果时代的来临,引导政府的环境政策转化为区域性综合防控。综合环境治理的确立将使综合服务能力成为企业参与环境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因此,众多环保企业纷纷由单一服务型的“装备制造商”、单一系统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向“环境综合服务商”转型。第三,并购重组仍将持续深化。环保产业是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节能环保企业集团,在节能环保产业重点领域培育骨干企业100家以上。无论从政策走向看,还是从产业自身发展看,环保产业加快兼并重组仍是大势所趋,未来仍会有一轮并购重组潮。第四,我国的环保技术将不断革新。2016年,国家发布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显示环保产业的科技创新已成大势。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家对自主创新的重视,环保技术必将逐渐赶上国际潮流,今后将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产品及装备,为我国参与国际环保产业的竞争打好基础,并长期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5年环境统计年报[R],2015.

[2]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关于环保产业的若干个常见问题[EB/OL].http://www.h2o-china.com/news/view?id=269875&page=2,2018.

[3]2018年预计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将超过7万亿元[J].中国水泥,2018(4):95.

[4]陈鹏,逯元堂,吴舜泽,樊宇,徐顺青,朱建华.中国与欧盟环保投资及支出比较分析[J].生态经济,2016(11):190~192.

【篇十五】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

  一、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长顺县交麻乡交麻村下辖16个村民组,502户,总人口2053人,耕地面积5410亩。主要产业是以养猪、养鸡、养羊为主的畜牧业,以烤烟、生姜为主的种植业,全村集体经济偏于薄弱。

  今年来,随着中央、省、州、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我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本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情况。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种植产业为主,产业发展比较滞后。20xx年,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2万元,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050元,其中:来源于农业方面的收入25万元,在全乡4个村中处于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1、从业人员分布情况。现全村共有2053人,其中:男性1211人,女性842人,18岁以下人数为264人,18―60岁之间人数为1567人,60岁以上人数为222人,劳动力人口数为1567人。根据20xx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村1567人劳动力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人口有1193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6%;从事二、三产业的为374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32%,其中:23人从事交通运输业,35人从事批发与零售业,316人从事其他行业。

  2、产业结构情况。农业产业结构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种植为主。以20xx年为例,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210亩(含复种指数),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530亩,总产量63.25万公斤,在粮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生姜为主,以林果业为补充,畜牧业以养猪场和分散喂养猪、牛、羊和鸡为主。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截止今年12月上旬,建设有乡村公路1条,约7.8公里,一事一议项目通组公路硬化正在建设中;现有田间道路25条,约10公里,全部道路均为泥巴路;水利设施建设上,坝塘共8个,小水池120个,沼气池80口。

  (二)、有关农村政策的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通电、通电讯。现交麻组建有1个科技文化活动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252户1003人,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1847人,参合率90%;全村有17户农村危房改造户,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小学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补”政策已落实到位;农村税费综合改革以及相关惠农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实。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村“两委”班子共10人,其中:村党支部委员5人,村民委员会委员5人;全村共有党员52人,其中:男性党员45人,女性党员7人;每年召开党员大会2―3次;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积极性。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资金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村委会到鼓扬红岩的乡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缮、路面硬化以及多数田间道路过窄、过陡,雨天行走艰难,从而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和物资运输,增加了生产、生活成本;二是水利设施落后,水池、水窖修建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村民的农业生产、生活用水;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础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多数组建设杂乱无章,比较凌乱,路面硬化、绿化、美化、净化设施建设不到位,环境卫生条件差,全村的16个小组均无垃圾处理池;四是农村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条件差,设备、设施落后。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足,严重制约我村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全村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生产水平不高,劳动力素质低。全村的田地比较零星、分散,多数是梯田和坡地,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基本上还处于“牛耕马驮”的小农经济状态,增加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我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困难。劳动力素质低,村民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心理,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3、农民收入低,产业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当前,全村仍面临着缺乏新的产业支撑,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增收项目不多,农民增收难等诸多困难和问题。20xx年,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050元,在交麻乡乃至全县村委会中处于中等水平;农业产业化建设起点较低,除烤烟种植具有一定产业化外,蔬菜种植产业化规模还较小,还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生姜、核桃种植才刚刚起步。

  4、新农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统一布局。我村在新农村建设上,村“两委”班子存在思路不够清晰,缺乏统一规划、安排和部署。有的组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上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够、方法不多;在宣传、发动群众方面也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对如何建设、怎样建设本村的新农村思路不清、路子不宽;在工作上存在不主动、不积极,工作方法不多,还存在“等、靠、要”的现象;这些将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整个村委会的新农村建设进程和质量。

  5、新农村建设,“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十分突出。近年来,根据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以及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部分村民小组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但“重建设、轻管理”成了一大弊病。新建成项目和原有集体资产的日常的管理维护不到位,对这些资产,村组没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维护制度,集体资产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存在严重的减值和流失的隐患,部分村民对建成的设施保护意识薄弱,特别是在村组公房、乡村道路、水池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上意识淡薄、方法不到位。

  6、村委会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一是全村组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小学、初中程度文化还占56%的比重,这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和后劲不强,在带领群众致富的路上力不从心;二是基层组织建设还有待完善、加强。目前,塘坎组和大地组两小组组长一职还空缺,无人担任;三是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下步工作打算及对策

  (一)加大新农村建设和各项涉农政策的宣传力度。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涉及“三农”问题的法律法规,宣传党委、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有关决议、决定和重要举措,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充分利用标语、黑板报、村组会议等进行多渠道宣传,在村内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中央“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突出新农村建设主体意识,加强班子建设。新农村建设要政府引导,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好的班子带领大家向前发展;村党总支与村委会加强团结,紧密沟通、严密组织,要形成一支有号召力,能干实事,乐于奉献的村“两委”班子,明确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建设的主力是农民自己,激发广大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是关键。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全体村民以集资、投工投劳等方式积极参与各村组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建一个,成一个,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过多的增加群众和村组集体负担,搞举债、负债建设,要量力而行,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三)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逐步落实。村级“两委”班子须认真研究,立足本村实际,突出本地特色,提出符合本村实际的新农建设发展规划,统一布局,协调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生态环境,对于新农村建设,要按照规划稳定有序推进。对于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乡村道路规划、小学软硬件建设、垃圾处理池建设、村民科技文化室建设等建项目要根据上级党委、政府的部署逐步和安排。

  (四)抓好农业科技文化的培训、推广。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作用,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要积极推广运用各种集约、高效、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如积极推广配方施肥等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农村劳务的开发,全面实施农民工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农民的收入。

  (五)要抓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培育,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明年,我村将加大产业化进程步伐,形成以“科学种植稳村、科学养殖兴村、特色养殖富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在今年推广杂交玉米、烤烟和生姜种植的基础上,明年将大力推广有机高粱的种植和200亩核桃种植;养殖业方面,在稳定商品猪、商品羊出栏数的基础上,加大扶持绿壳蛋鸡养殖户的养殖力度,为我村产业化打下基础,从而可以推动我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要搞好规划,必须保护好耕地。应坚持“围绕增收调整结构”的思路,正确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对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扶持、培育,并发展好现有的优势产业,在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要注意确保粮食产量稳定、确保畜禽养殖安全。因为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六)推进民主法制进程,完善各种制度。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规范和完善各项村规民约,增强我村各干部和村民对公共基础设施的保护意识,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完整,增强群众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确保我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总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长期性、持久性的过程。新农村建设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长期努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从解决农民最关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入手,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产业支撑和改善生产环境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的积极性。我相信,只要我们村干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积极理清我村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用3至5年,完全可以使全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民生活更加宽裕,村容村貌更加整洁,农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

【篇十六】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

  医院作为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重要场所已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脑海中。但是除了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外,还必须保证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医院的治安搞不好,工作人员及病人就没有安全感,因此也就相应地会在社会上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增强工作人员以及病人的治安防范意识,加强医院治安防范,保障医院健康安全文明发展。但是由于医院人员流动的复杂性,服务对象的不可选择性和全方位的24小时开放性等特殊因素,恰好为不法分子提供了便利的作案环境,特别是一些患者思想麻痹、警惕性放松、情绪低下,致使贵重物品、钱财物等轻易被盗、被骗的案件时有发生。笔者结合医院治安工作的实践,探索运用共建机制强化医院治安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当前医院治安环境的现状

  医院是一个公众聚集的场所,特别是大型综合医院,每天流动人量在上万人次以上。一些图谋不轨的违法犯罪的嫌疑人夹杂其中,利用人们防范意识差、急于诊病治病、人生地不熟的心态和特点,或轻而易举地盗窃患者的钱物,或花言巧语取得患者信任而骗取患者的钱物。在医院和患者之间造成恶劣的影响,加剧了患者的精神和经济负担,有的患者甚至为此而失去了治疗的信心。医院治安保卫部门虽然也加强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积极巡逻、严密布防,但由于开放面积大、时间长、流动人员多,造成治安保卫工作非常被动。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面向社会的开放性

  医院是为社会提供医疗服务的单位:(1)在对象上,不论在政治上、信仰上、思想上、职业上、道德上存在千差万别;不论性别、年龄、地位的不同,都可以到医院来诊断治疗;(2)在时间上,全年进行24小时全天候医疗服务;(3)在地域上,医院周围居民多,小商小贩多,进出通道多,给医院的治安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4)医院内部流动人员多。进出车辆多。正可谓是“关不了的门,数不清的人”,乘隙拎包、车内物品被窃,诈骗财物等治安案件极易发生。

  (二)治安的复杂性

  患者和医务人员已成为违法分子的重要作案目标。近年来医患矛盾十分突出,纠纷发生数量和由此造成的治安案件数量也不断增多,种类项目繁多,花样层出不穷,对医院正常工作干扰程度不断加大。(1)用假药调包换真药;(2)用障眼法或假钞到收费处或小卖部骗取现金;(3)“医托”活动猖獗,坑害患者;(4)散发医疗广告人员在院内、病区活动,影响正常的医院秩序。

  (三)消防任务繁重

  当前为了方便群众就医,本着“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很多医院为缩短医疗流程,各种诊断、检查、试验等场地都相对集中,而试验室里的很多药品或试剂都具有可燃性或腐蚀性,各种电器设备使用持续时间长,负载大,有的医院还存在房屋陈旧线路老化的问题,消防安全隐患多、任务重。

  (四)医疗纠纷日益增多

  随着国家对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人们群众也越来越重视对自身权益的保护,但医患矛盾中的调查难取证难等问题日益增多,人们在保护自身权益时,又很少勇敢地拿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权益,而大多是采取与医院协商的解决办法。在协商过程中,由于医患双方之间意见的不统一,很容易引发矛盾,发生冲突,直至治安纠纷或刑事案件。

  (五)重点部位安全的特殊性

  医院运转过程中,由于供电、供暖(制冷)、供气、供氧等需要,内部拥有配电房、锅炉房、中心供氧等重要要害部位,这些部位易发生火灾、爆炸和人为破坏事故。对医院来说这些部位就好比一个人的心脏,一旦发生问题,将影响整个医院的正常运转,并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

  二、优化医院治安环境的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对保卫工作的领导

  首先医院领导要充分认识和重视医院秩序的不安全因素,认识到维护医院正常秩序的必要性紧迫性。进一步加强领导,将安全保卫工作同医院的其他工作,特别是医疗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同时将医院安全保卫工作的有关情况、问题,在各种会议上及时通报,做到对医院治安保卫工作忙时不忘,任务重时不挤,治安好时不松。其次要充分发挥医院保卫部门的职能作用,建立一支与医院规模相适应、素质高、反应快的保卫队伍,变被动为主动出击。加强对门、急诊等易发案部位的管理,加强病区等部位的门卫管理,开展院内24小时巡逻,发现苗头及时处理,不给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还要切实加强综合治理工作,建立群防群治的安全保卫组织。保卫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只有将保卫工作的担子落实到单位各科室负责人的肩上,与他们签订安全责任书,才能使治安保卫责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

  (二)编制医院安全工作防控体系

  医院保卫工作必须以预防为主,同时要努力编制医院安全工作防控体系。一是要确定医院的重点要害部位,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管理责任人的职责和要害部位的安全保卫制度并制定相应的方案;二是要搞好检查督促,要把日常的巡查和定期的安全大检查结合起来,及时发现事故苗头和安全隐患,并采取有效措施,督促安全隐患的整改;三是要配置必要的物防和技防的设施和装备,真正形成“人防、物防、技防”的整体防范体系;四是要加强情报信息工作,建立健全情报网络队伍,以便及时掌握动态,争取处置的主动。在同时防控体系上,医院、职能部门、业务科室、兼职治安人员等,层层负责,责任落实,医院平安,人人有责。

  (三)医院内部加强治安防范意识

  开展现代化医院的宣传教育,是医院管理的基础,其目的在于通过宣传教育来提高医院职工的素质,提高预防违法犯罪的积极性和意识。首先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思想教育还要进行道德教育,通过集体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及高尚情操教育,树立共同创建美好医院的集体主义思想;其次是文化知识教育,通过法制知识和科学知识的教育,提高文化知识和法律意识,同时除宣传教育以外,医院还要加强化解内部矛盾的能力,做到“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处置得好”,严密控制加强医院内部调解工作,健全调解组织,对发现的问题及早靠上开展工作,并积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从而化解矛盾,防止事态恶化,力争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四)治安管理要与服务紧密结合

  管理工作要做到及时到位,达到预防违法犯罪的效果。首先要管理领导机构班子到位,制定出一套有效的管理办法,完善自治管理制度,如制定文明公约,规范工作人员行为,强化激励机制,完善探视人员登记管理制度,加强对外来访人员控制。建立综合信息网络,发展科技管理,使医院管理进人现代化。在搞好院区管理职能的同时,也要加强服务职能。要充分体现医院管理机构对广大职工及病人的关心。T作,员之间、工作人员与病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照顾,相互支持和相互帮助,时时充满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促进新型人际关系形成,从而使工作人员及病人感到环境的安全和人际关系的温暖,形成紧张团结的一个整体,因而在必然减少犯罪分子作案的可能性的同时,维护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心连心的传统美德。

  (五)共建警院治安协调环境

  医院的综合治安离不开当地派出所的大力支持。医院需要的是派出所能够及时、公正执法,确实保证医患双方的共同利益。主要做法是:尽早调查早通报对一些可能激化的医患矛盾,医务处采取早调查早将情况向保卫科、驻院警务室通报,一旦纠纷调解形成僵局并有激化趋势时,保卫科及警方能及时到场并掌握主动。设置调解医患纠纷的专用接待室,并上墙张贴《公安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疗机构治安管理维护正常诊疗秩序的通告》及派出所驻院警务室的工作制度、相关职责、办事员规则等。这种布局和环境客观上起到了遏制过激行为的作用。积极调解每当调解形成僵局并有激化趋势时,保卫人员及时主动参与调处工作,既起到对医护人员的保护,又起到缓和矛盾的作用。尤其是意外死亡及无理由纠纷的调处难度大,在这种情况下警方能主动参与调解,使那些无理取闹、恶意索赔的事件得以顺利平息,避免了不良影响和医院不应有的损失。对极少数情况特殊、调处难度大的纠纷,医院通过社会加大调解机制。由所在地公安分局经文保科或区综合治理办公室与对方所在地的司法部门、民调部门联系,共同参与调解,促成协调解决。

  总之,现代医院治安防范主体的点、线、面要形成一个有机系统,要防范、管理、惩罚环环相扣,从各个方面人手,从小事做起,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使医院的各项工作形成良性循环,医院的医疗、科研、教学与预防工作才能沿着健康的轨道正常发展,医院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

【篇十七】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

  摘要:环境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但只有政府难以实现环境管理目标的环境问题的外部性和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等公共物品的性质也决定了环境产品的生产需要包括政府在内的多主体以合作方式进行。本文将阐述目前中国环境保护的形势及其发展,希望对中国环境保护事业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环境污染问题环境保护政策。

  中图分类编号:X501文献标识编号:a文章编号:

  引言。

  目前,我国环境管理手段以命令控制手段为主,逐渐向环境经济手段和基于信息公开的自愿协商式环境管理模式发展。这种变化不仅符合国际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也符合中国环境保护的现实需求。在我国实际应用中,不同管理手段的结合,取长补短,提高环境管理的灵活性和工作业绩,有利于环境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随着政府公共管理方式的改革,人民生活水平和环境意识的提高,公共环境维权意识的提高,局部地区环境质量持续恶化,环境保护从各个方面显着增加,但总体来说,我国环境保护质量还不高,还有很多局限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在给我国带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重视GDP等经济指标忽视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负面效应,近年来,我国政府明确提出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行节能减排的科学发展观,但由于原政策惯性过大,地方政府利益与经济发展指标密切相关现象的客观存在,中国经济发展不均衡

  1.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面对中国严峻的环境形势,中国政府明确提出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节能减排的科学发展观,但原政策惯性过大,地方政府利益与经济发展指标密切相关现象的客观存在,中国环境保护法制不健全,环境立法不能完全适应形势需求。环境管理效率需要提高的领导干部环境保护意识和公众参与水平需要提高。

  2.当前环境污染问题。

  首先,在我国现在大约一半的城市缺水的同时,水污染问题持续恶化:我国河湖一般受到污染,大部分城市水域污染严重的全国75%的湖出现富营养化的我国118次大中城市地下水调查显示,115个以上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其中重度污染约占40%。水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水污染防治,以饮用水安全和重点流域为重点,确保城乡饮用水安全问题。

  在大气方面,全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严重超标,大气污染仍非常严重。全国大多数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全国参加环境统计的338个城市中,137个城市的空气环境质量超过国家三级标准,占统计城市的40%,属于严重污染型城市的47个重点城市中,70%左右的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酸雨区污染日益突出,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三大重酸雨区。

  3.加强环保对策。

  3.1加强对环保工作的领导力。

  首先要加强对环保工作的领导。经验证明,没有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其他更好的措施也很难实行。加强环保工作的领导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实行环境保护责任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地方主要领导和各部门主要领导应把环境保护作为重大任务执行,提高环境意识,提高环境保护责任感和紧迫感,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认真抓好环境保护工作,抓住效果。环保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评价的内容,作为干部选拔的依据之一。要坚持地方各级政府环境境目标责任制,对环境保护实行年度目标管理,定期评价,公布评价结果。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决策失误造成的环境事故、干扰正常环境执法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应追究责任。

  (2)健全环境保护协调机制。

  全国污染物年排放量达4300多万吨(其中烟尘约2800万吨,二氧化硫约1460万吨)1988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3368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68亿吨,处理率仅为27%,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也相当严重。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从解放初期的116万平方公里扩大到我国150万平方公里。环境污染和破坏给我国带来的经济损失极为惊人。各级环保部门是环保执法主体,要发挥环境综合管理职能,抓好环境规划、执法监管和信息发布工作。经济综合和相关主管部门应制定有利于环保的财政、税收、金融、价格、贸易、科技等政策。建设、国土、水利、农业、林业、海洋等有关部门应依法做好各领域的环保和资源管理工作。宣传教育部门应积极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推广环保知识。充分发挥人民解放军在环保方面的重要作用。

  (3)加强环境保护监督。

  建立国家监察、地方监督、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督体制。加大国家对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情况的审计力度,加强中央政府协调解决跨省环境问题的能力,督促检查突出的环境问题。健全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系统,防止特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重点调查各种环境违法行为。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污许可、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查、强制淘汰、限期管理、环境标志和认证制度。

  3.2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优良的环境成为新的竞争优势,环境保护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是发展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把环境容量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依据,把环境准入作为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把环境管理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从根本上减轻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1)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标准,决心淘汰高消耗、高排放、低利润的落后生产能力,严禁新建资源浪费、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根据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根据生态环境的要求,进行产品和工业区的设计和改造,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3)加大环保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应将环保纳入本级财政开支重点内容,逐年增加,加大对环保投资力度,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保试点示范和环保监管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确保环保行政管理、审计、监测、信息、宣传等行政和事业经费开支。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和相关工作投入,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鼓励各类所有制经济积极参与污染治理设施投资和运营。

  3.扩大大众参与,加强教育。

  随着环境意识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不赞成牺牲环境质量获得政府适度补偿,反而愿意付出相对代价改善环境质量,人们的环境意识提高,政府应制定对环境冲击少、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环境保护政策。随着生活要求越来越殷切和环境意识的提高,应提倡人们参与模式,政府应与人们积极沟通,反馈人们。整个环境保护最直接的是人们参加,在鼓励人们实际参加的同时,为了提高人们对政策的认可度,必须提倡灌输参加的环境保护知识和政策的优点。

  环境保护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个单位的事,不要把上一代的问题留给下一代。如果我们全国人民不意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下一代,下一代,他们的家只能在阴天里。这绝不是危险的话!我们必须采取有力的对策和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1]赵永,新。我,我,中国,进入。

  [2]解振华。为什么要强调加快经济增长方式[n].经济日报,2004-12-14(5)

  [3]中国环境保护部.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计划[R].2008-01-18

  [4]曲格平.环保知识读书[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9,104-109

  [5]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

本文来源:https://www.cqwcsy.com/news/150893/

推荐内容